尤可組哪些詞(尤可組哪些詞語)
大家好,關(guān)于尤可組哪些詞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尤可組哪些詞語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用“累”的多音字可組成哪些詞?
用“累”的多音字可組成的詞有:積累、?累贅、?累積、 ?拖累、勞累、連累等。
一、積累
1、為了將來發(fā)展的需要,逐漸聚集起有用的東西,使之慢慢增長,完善。
2、積累可以做動詞,名詞。常與金錢,知識,經(jīng)驗,工作搭配。
3、在與金錢搭配時,積累可以表示一生的金錢結(jié)余且與擴(kuò)大再生產(chǎn)有聯(lián)系。
4、積存則不強調(diào)與今后發(fā)展的聯(lián)系。知識,經(jīng)驗,工作只能用積累。 國民收入中用在擴(kuò)大再生產(chǎn)的部分。
二、累贅
1、拖累。
《西游記》第二三回:" 豬八戒 道:'哥啊,你只知道你走路輕省,那里管別人累墜。'"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我從心里覺得對不起你!累贅你!"
2、多余;麻煩。亦指使人感到多余、麻煩的事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庫官》:"公慮多金累綴,約歸時盤驗。"
《紅樓夢》第九八回:"但是這件事好累墜,若是今日不回,使不得!"
吳晗《明代民族英雄于謙》:"俘虜?shù)交实郏坏珱]有用處,還得供養(yǎng),成了累贅。"
3、形容文字繁復(fù)或語言啰唆。
《紅樓夢》第三七回:"'居士''主人'到底不雅,又累贅。"
葉圣陶 《火災(zāi)·風(fēng)潮》:"他的臉還是紅著,說話錯亂沒次序,敘述得又累贅又不明白,顯見他正在惶愧呢。"
三、累積
1、基本解釋
聚積
2、引證解釋
積累;聚積。
戰(zhàn)國 楚 宋玉 《高唐賦》:"交加累積,重疊增益。"《后漢書·樂成靖王萇傳》:" 萇 到國數(shù)月,驕淫不法,愆過累積, 冀州 刺史與國相舉奏?萇 罪至不道。"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記》:"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 明 張居正 《纂修事宜疏》:"大約一月之終,可完一年之事;一季之終,可完三年之事。從此漸次累積,然后成功可期。"
四、拖累
拖累是漢語詞語,是指使受牽累。常用于家庭內(nèi)部或朋友由于貧窮,意外等情況出現(xiàn)時會用到的詞語。
1、《儒林外史》第五十回:" 秦中書 聽了這個話,嘆了一口氣,道:'這都是好親家拖累這一場,如今卻也沒法了!'"
2、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馭衙役》:"尤可恨者,花戶錢糧,年年聽其包攬,里社吞聲賠納,官吏少有拂意,挑唆無賴叩閽,動輒拖累多人。"
3、張恨水 《啼笑因緣》第二二回:" 沉大娘 垂淚道:'我讓這孩子拖累得不得了,若有養(yǎng)病的地方,就送她去吧!'"
4、康濯 《臘梅花·衛(wèi)星嫂》:"要論孩子和家務(wù)的拖累,村里自然數(shù)她經(jīng)見的最多。"
五、勞累
勞累,詞語,由于過度的勞動而感到疲乏。
1、詞目:勞累
2、拼音:láo lèi
3、注音:ㄌㄠˊ ㄌㄟˋ
4、同義詞: 疲勞
5、反義詞: 安逸
六、連累
連累,拼為 lián lěi ,指由于個人或小集體的原故而使別人也牽連受害。”《后漢書·王符傳》:“工匠雕刻,連累日月。”《齊民要術(shù)·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chǎn)者》引 晉 嵇含 《南方草物狀》:“豆蔻樹,大如李;二月花色,仍連著實;子相連累。
與尤字有關(guān)的詩詞歌賦
《和權(quán)載之離合詩》馮伉
車馬退朝后,聿懷在文友。
動詞宗伯雄,重美良史功。
亦曾吟鮑謝,二妙尤增價。
雨霜鴻?quán)μ欤褬澍B鳴夜。
覃思各縱橫,早擅希代名。
息心欲焚硯,自靦陪群英。
《宴興化池亭送白二十二東歸聯(lián)句》裴度
東洛言歸去,西園告別來。
白頭青眼客,池上手中杯。
離瑟殷勤奏,仙舟委曲回。
征輪今欲動,賓閣為誰開。
坐弄琉璃水,行登綠縟堆。
花低妝照影,萍散酒吹醅。
岸蔭新抽竹,亭香欲變梅。
隨游多笑傲,遇勝且裴回。
澄澈連天境,潺湲出地雷。
林塘難共賞,鞍馬莫相催。
信及魚還樂,機忘鳥不猜。
晚晴槐起露,新雨石添苔。
擬作云泥別,尤思頃刻陪。
歌停珠貫斷,飲罷玉峰頹。
雖有逍遙志,其如磊落才。
會當(dāng)重入用,此去肯悠哉。
《樂府雜曲?鼓吹曲辭?上之回》李賀
上之回,大旗喜。
懸虹彗,撻鳳尾。
劍匣破,舞蛟龍。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慶雷齊墜地,地?zé)o驚煙海千里。
《上之回》李賀
上之回,大旗喜。
懸紅云,撻鳳尾。
劍匣破,舞蛟龍。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慶雷齊墜地,地?zé)o驚煙海千里。
《閑居作》皇甫冉
多病辭官罷,閑居作賦成。
圖書唯藥箓,飲食止藜羹。
學(xué)謝淹中術(shù),詩無鄴下名。
不堪趨建禮,詎是厭承明。
已輟金門步,方從石路行。
遠(yuǎn)山期道士,高柳覓先生。
性懶尤因疾,家貧自省營。
種苗雖尚短,谷價幸全輕。
篇詠投康樂,壺觴就步兵。
何人肯相訪,開戶一逢迎。
《述己嘆》于濆
不長不成人,及長老逼身。
履善本求樂,及善尤苦辛。
如何幽并兒,一箭取功勛。
《詠茶十二韻》齊己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xiàn)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閑思異果平。
松黃干旋泛,云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匱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芳樹》元稹
芳樹已寥落,孤英尤可嘉。
可憐團(tuán)團(tuán)葉,蓋覆深深花。
游蜂競鉆刺,斗雀亦紛拏。
天生細(xì)碎物,不愛好光華。
非無殲殄法,念爾有生涯。
春雷一聲發(fā),驚燕亦驚蛇。
清池養(yǎng)神蔡,已復(fù)長蝦蟆。
雨露貴平施,吾其春草芽。
雙音詞是什么?
漢語詞匯由單音節(jié)向復(fù)音節(jié)發(fā)展,是一個重要的趨勢。許多學(xué)者探討過復(fù)音詞的分類問題。比如王力先生曾經(jīng)指出:“漢語復(fù)音詞的構(gòu)成,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連綿詞;(二)詞根加詞頭、詞尾;(三)仂語的凝固化。”(注:王力《漢語史稿》第三章“語法的發(fā)展”中第四十節(jié)“構(gòu)詞法的發(fā)展”,見《王力文集》第九卷第453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所謂詞根加詞頭、詞尾(也稱前綴、后綴),又稱為附加式復(fù)音詞,是復(fù)音詞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處于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位置,數(shù)量應(yīng)當(dāng)不少。然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這類詞語似乎并不多,主要有“復(fù)”、“如”、“然”、“若”、“焉”、“爾”、“阿”、“子”、“頭”、“兒”、“有”等,且多限于名詞、形容詞和少量副詞。筆者從漢魏六朝詩歌語匯中發(fā)現(xiàn),不但名詞、形容詞及副詞有詞根與詞綴結(jié)合的附加式雙音詞,動詞中同樣存在此種構(gòu)詞方式;附加式雙音詞很有規(guī)律,分布廣泛,是漢語詞匯雙音化進(jìn)程中的一個重要手段。下面試分類說明。
一 附加式副詞
附加式副詞在中古詩歌中十分常見,如有與后附加成分“復(fù)”結(jié)合的雙音詞(無復(fù)、非復(fù)、豈復(fù)、為復(fù)、行復(fù)、安復(fù)、還復(fù)、且復(fù)、當(dāng)復(fù)、亦復(fù)、況復(fù)等);有與“可”結(jié)合的雙音詞(愿可、幸可、應(yīng)可、自可、聊可、久可、尤可、時可、難可、誠可、真可、良可等);有與“當(dāng)”結(jié)合的雙音詞(唯當(dāng)、終當(dāng)、行當(dāng)、定當(dāng)、長當(dāng)、還當(dāng)、比當(dāng)、要當(dāng)、且當(dāng)、寧當(dāng)、甫當(dāng)、但當(dāng)、今當(dāng)、會當(dāng)、奈當(dāng)、得當(dāng)、方當(dāng)?shù)龋挥信c“自”結(jié)合的雙音詞(空自、本自、誠自、定自、聊自、真自、會自、尤自、徒自、長自、行自、恒自、良自、終自、幸自等)。這些都是較為常見的用例,我們舉幾類容易被人忽略的詞語。
(1)~應(yīng)
《梁詩》卷二十四鮑泉《秋日》:“旅情恒自苦,秋夜?jié)u應(yīng)長。”《北周詩》卷四庾信《賦得荷》:“秋衣行欲制,風(fēng)蓋漸應(yīng)欹。”其中“漸應(yīng)”是什么構(gòu)詞方式?“應(yīng)”字起什么作用?試看以下例證:
《梁詩》卷三江淹《銅爵妓》:“瑤色行應(yīng)罷,紅芳幾為樂。徒登歌舞臺,終成螻蟻郭。”
又《寄丘三公》:“菊秀空應(yīng)奪,蘭芳幾時堅。長恐握手畢,黯如光絕天。”
《北周詩》卷六釋亡名《五苦·死苦》:“池臺既已沒,墳垅向應(yīng)空。”
《宋詩》卷七鮑照《擬行路難》:“莫言草木委冬雪,會應(yīng)蘇息遇陽春。”《梁詩》卷二十五梁元帝蕭繹《細(xì)草》:“漫生雖欲遍,人跡會應(yīng)開。”
《梁詩》卷二十七戴@①《詠欲眠》“拂枕熏紅@②,回?zé)魪?fù)解衣。傍邊知夜永,不喚定應(yīng)歸。”
唐詩中有同樣的例證。李白《永王東巡歌》:“帝寵賢王入楚關(guān),掃清江漢始應(yīng)還。”
李白《寄遠(yuǎn)》:“自知未應(yīng)還,離君經(jīng)三春。”
杜甫《雨不絕》:“舞石旋應(yīng)將數(shù)子,行云莫自濕仙衣。”
李賀《嘲雪》:“久別遼城鶴,毛衣已應(yīng)故。”
孟郊《看花》:“芍藥誰為婿,人人不敢來。唯應(yīng)待詩老,日日殷勤開。”
統(tǒng)觀以上諸例,可知“漸應(yīng)”為附加式副詞,即“漸”,“應(yīng)”只湊足音節(jié)而已。“唯應(yīng)”即唯有,“已應(yīng)”即已經(jīng),“始應(yīng)”即始、方,“未應(yīng)”即未,“會應(yīng)”即會、終究,“向應(yīng)”即向、漸漸。馀例類推,“應(yīng)”為后附加成分。
(2)~已
六朝詩中多見“一已”一詞。《晉詩》卷十七陶淵明《擬挽歌辭》:“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fù)朝。”《齊詩》卷一隨郡王蕭子隆《經(jīng)劉huán@③墓下》:“山門一已絕,長夜緬難終。”《梁詩》卷一梁武帝蕭衍《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清宵一已曙,藐爾泛長洲。”《隋詩》卷十釋慧凈《英才言聚賦得升天行》:“頹齡一已駐,方驗大椿樹。”“一已”是什么意思?即“一”,是一時或一旦之義,“已”足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
與“一已”結(jié)構(gòu)相同的詞語有許多。最常見的有“日已”。《漢詩》卷十二《古詩·李陵錄別詩》:“雙鳧相背飛,相遠(yuǎn)日已長。”《宋詩》卷二謝靈運《讀書齋》:“春事日已歇,池塘?xí)缬膶ぁ!薄叭找选豹q“日”,謂漸漸,“已”不表義,有人釋“日已”為“一天天已經(jīng)”,把“已”看作有實義的副詞,是一種誤解。“日”在六朝詩歌中多作漸漸解,并與其同義詞對應(yīng)出現(xiàn)。《宋詩》卷七鮑照《代蒿里行》:“年代稍推遠(yuǎn),懷抱日幽淪。”此以“稍”與“日”對文。《齊詩》卷四謝tiǎo@④《和別沈右率諸君詩》:“重樹日芬@⑤,芳洲轉(zhuǎn)如積。”“日”與“轉(zhuǎn)”均為漸漸義。“日”還多與“行”、“向”等同義詞相對應(yīng),表示漸漸之義,例略。
除了“一已”、“日已”以外,同類雙音節(jié)副詞還有很多,如“稍已”、“甫已”、“行已”、“紛已”、“定已”、“既已”、“俄已”、“漸已”、“良已”、“忽已”等。這些雙音節(jié)副詞皆由單音節(jié)副詞語素與后綴“已”構(gòu)成,“已”的主要作用是湊足音節(jié)。這種構(gòu)詞方式在唐詩中沿用不替。如孟郊《感懷》:“常恐今已沒,須臾還復(fù)生。”“今已”猶今天,現(xiàn)在。
(3)~云
《宋詩》卷三謝靈運《入東道路》:“心胸既云披,意得咸在斯。”又卷七鮑照《松柏篇》:“祖葬既云及,壙隧亦已開。”“既云”就是“既”,“云”不表義。同類的副詞有許多。如:
“忽云”。《北齊詩》卷一邢邵《七夕》:“秋期忽云至,停梭理容色。”《北周詩》卷三庾信《擬詠懷詩》:“吉士長為吉,善人終日善。大道忽云乖,生民隨事蹇。”
“豈云”。《梁詩》卷六沈約《長歌行》:“銜恨豈云忘,天道無甄別。”又《和左丞庾杲之移病》:“歲暮豈云聊,參差憂與疾。”
“已云”。《梁詩》卷二十二庾肩吾《歲盡應(yīng)令》:“歲序已云殫,春心不自安。”
“方云”。《齊詩》卷三謝tiǎo@④《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疲馬方云驅(qū),鉛刀安可操。”
“亦云”。《宋詩》卷一謝瞻《答康樂秋霽》:“獨夜無物役,寢者亦云寧。”又卷三謝靈運《初往新安至桐廬口》“感節(jié)良已深,懷古亦云思。”此例“良已”、“亦云”相對,結(jié)構(gòu)方式也相同。
“雖云”。《梁詩》卷十六劉孝綽《酬陸長史@⑥》:“幽谷雖云阻,煩君計吏過。”
“未云”。《晉詩》卷十七陶洲明《雜志》:“我行未云遠(yuǎn),回顧慘風(fēng)涼。”《齊詩》卷一王儉《春日家園》:“徙倚未云暮,陽光忽已收。”
“既云”等詞的“云”與前面說到的“既已”等詞的“已”作用相同,是虛語素,湊足音節(jié),其副詞含義主要體現(xiàn)在前一個語素上。
簡言之,附加式副詞的基本特點是:其含義主要在前一個語素上,附于其后的虛語素基本不表義,而且承擔(dān)后綴的虛語素本身多為副詞。
二 附加式名詞與代詞
除了人們常常談到的“兒”、“頭”、“子”、“老”等詞頭、詞尾外,漢魏六朝詩歌中還有許多附加式名詞性詞語。下面舉幾類人稱代詞和時間詞。
(4)伊~
《梁詩》卷六沈約《贈劉南郡季連》:“安得理翰,同飛故都。情勞伊爾,念切紛吾。”又卷七《酬孔通直tì@⑦懷蓬居》:“伊爾事清途,紛吾供賤役。”(注:“紛吾”即吾,源于《離騷》。)“伊爾”即“爾”,猶你,為第二人稱代詞。“伊”附于單音節(jié)人稱詞之前,構(gòu)成雙音節(jié)人稱代詞。這一用法很普遍。如:
“伊余”。《宋詩》卷一謝瞻《答康樂秋霽》:“伊余雖寡慰,殷憂暫為輕。”又卷五南平王劉鑠《過歷山湛長史草堂》:“伊余久緇涅,復(fù)得味恬淡。”《梁詩》卷四江淹《雜體詩·劉太尉琨傷亂》“伊余荷寵靈,感激@⑧馳騖。”又卷八何遜《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伊余本羈客,重睽復(fù)心賞。”《隋詩》卷一孫萬壽《答楊世子》“伊余苦疲病,寂寞罕賓游。”“伊余”即余。
“伊予”。《梁詩》卷一梁武帝蕭衍《贈逸民》:“伊予不聰,故闕斯聞。”又卷八何遜《贈江長史別》:“及君相藩牧,伊予客梁楚。”又卷十一吳均《贈周興嗣》:“之子伏高臥,伊予空杼軸。”又卷十四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同泰僧正講》:“伊予寡空智,徒深愛怯情。”又《鐘山解講》:“伊予愛丘壑,登高至節(jié)景。”“伊予”即予。
“伊我”。《魏詩》卷九嵇康《四言贈兄秀才入軍》:“伊我之勞,有懷遐人。寤言永思,實鐘所親。”《梁詩》卷三江淹《遷陽亭》:“伊我從霜露,仆御復(fù)孤征。”又卷六沈約《贈沈錄事江水曹二大使》:“伊我洪族,源jùn@⑨流長。”又卷八何遜《答丘長使》:“伊我念幽關(guān),夫君思贊務(wù)。”(注:“夫君”猶言你,為第二人稱敬詞,與“伊我”為同類構(gòu)詞方式。)“伊我”即我。
以上“伊我”、“伊予”、“伊余”指自己,為第一人稱代詞,“伊”基本沒有指代作用。另外還有一些表示人稱的詞,用“伊”作前附加成分。有“伊誰”。《晉詩》卷六陸云《太尉王公以九錫命大將軍讓公將還京邑祖餞贈此》:“伊誰之饗,我有嘉賓。”“伊誰”即誰,何人。源于《詩·小雅·何人斯》:“伊誰云從?維暴之云。”有“伊何”。《晉詩》卷一程曉《贈傅休奕》:“厥客伊何?許由巢父。”“伊何”猶“伊誰”,謂誰,何人。值得注意的是“伊人”一詞。《晉詩》卷十七陶淵明《桃花源詩》:“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伊人”猶此人,源于《詩·秦風(fēng)·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此處“伊”有指代作用。
一般的名詞也有相類似者。如《齊詩》卷二王融《大慚愧門》:“蘭室改蓬心,旃崖變伊草。”“伊草”指草。《晉詩》卷十二盧諶《贈劉琨》:“伊諶陋宗,昔gòu@⑩嘉惠。”“伊諶”即諶,為盧諶自稱。
某些表示時間的語素前也可以附加“伊”以構(gòu)成雙音詞。如有“伊夜”。《漢詩》卷十二《古詩·李陵錄別詩》:“清涼伊夜沒,微風(fēng)動單幬。”《齊詩》卷四謝tiǎo@④《奉和隨王殿下》:“清房洞已靜,閑風(fēng)伊夜來。”“伊夜”猶言夜晚。
“伊昔”。《宋詩》卷二謝靈運《答中書》:“伊昔昆弟,敦好閭里。”又卷五顏延之《和謝監(jiān)靈運》:“伊昔gòu@⑩多幸,秉筆侍兩閨。”《梁詩》卷四江淹《雜體詩·王侍中粲懷德》:“伊昔值世亂,秣馬辭帝京。”“伊昔”猶言昔日。
“伊”本為指示代詞,但在以上諸例中,其指示的意味已經(jīng)很弱了(除“伊人”例外),可以視為前附加成分。
“伊”作名詞、代詞前附加成分的用法唐詩中也多見,茲舉二例。任華《寄李白》:“伊余每欲乘興往相尋,江湖擁隔勞寸心。”韓愈《調(diào)張籍》:“伊我生其后,舉頸遙相望。”“伊余”、“伊我”即余、我,為附加式第一人稱代詞。
(5)~來
“來”可與表示時間的名詞性語素結(jié)合,構(gòu)成附加式名詞。如《宋詩》卷九鮑照《夜聽妓》:“夜來坐幾時,銀漢傾露落。”“夜來”即夜晚。《梁詩》卷八柳鎮(zhèn)《題所居齋柱》:“況念洛陽士,今來歸舊林。”“今來”即現(xiàn)在。《北魏詩》卷一北魏孝莊帝元子攸《臨終》:“昔來聞苦死,何言身自當(dāng)。”“昔來”即昔日。《隋詩》卷六孔德紹《賦得涉江采芙蓉》:“朝來采摘倦,詎得久盤桓。”“朝來”即清晨。又卷十釋智才《送別》:“鏡中辭舊識,霸岸別新知。年來木應(yīng)老,只為數(shù)經(jīng)離。”“年來”猶言今年或近來。“來”還可以與其他語素結(jié)合。《梁詩》卷十吳均《戰(zhàn)城南》:“小來重意氣,學(xué)劍不學(xué)文。”“小來”即小時候或從小。《梁詩》卷二十四邵陵王蕭綸《見姬人》:“比來妝點異,今世撥鬟斜。”“比來”猶以往,原先。《北周詩》卷四庾信《詠畫屏風(fēng)》:“比來多射獵,惟有上林中。”“比來”猶近來。庾信《喜晴》:“比日思光景,今朝始暫逢。”“比日”與“比來”同義。
以上詩例可以說明,“來”是一個極為活躍的虛語素,與表示時間的單音節(jié)語素廣泛結(jié)合,即可與春、夏、秋、冬組合,可與朝、暮、晨、昏組合,可與今、明、古、昔組合,還可與年、月、老、小組合,可與“比”、“頃”等特殊的表示時間的語素組合。
“來”作為虛語素的這一用法在唐宋詩詞中使用更廣泛了。如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晚來”即傍晚。《寒山詩》第四十九首:“昨來訪親友,太半入黃泉。”“昨來”,即昨天或近來。王安國《清平樂》:“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曉來”即拂曉。韓hóng@(11)《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向來”猶言剛才。
以上諸例雙音節(jié)詞中“來”的含義都虛化了,其主要作用是構(gòu)成雙音節(jié)時間詞。(注:與“來”組合的雙音節(jié)時間詞有名詞,也有副詞。)
還有一個詞語值得討論。《宋詩》卷五宋孝武帝劉駿《游覆舟山》:“束發(fā)好怡衍,弱冠頗流薄。素想終勿傾,聿來果丘壑。”又卷六王僧達(dá)《答顏延年》:“聿來歲序暄,輕云山東岑。”“聿來”一詞較少見,味其義當(dāng)指近來。“聿”有迅速、將要等義,晉陸機《思親賦》:“年歲俄其聿暮,明星爛而將清。”即其例。故“聿來”似乎也是附加式雙音詞,結(jié)構(gòu)與“比來”等相同。
三 附加式形容詞
附加式形容詞先秦典籍中多見,淵源有自,研究者較多,也容易得到人們的認(rèn)同。下面再舉幾例。
《晉詩》卷十四羊徽《贈傅長猷傅時為太尉主簿入為都官郎》:“違好獨羈,悵其qī@(12)而。”又卷八摯虞《答杜育》:“懷戀結(jié)好,心焉悵如。”又卷十六陶淵明《榮木》:“靜言孔念,中心悵而。”“悵其”、“悵如”、“悵而”為同類結(jié)構(gòu),義與“悵然”相同,“其”、“如”、“而”皆為形容詞后綴,也稱為后附加成分。茲分別舉例證明之。
“其”作詞尾例。《魏詩》卷八郭遐叔《贈嵇康》:“思言君子,溫其如玉。”《晉詩》卷八曹攄《答趙景猷》:“嗟行伊久,慨其永嘆。”
“如”作詞尾例。《魏詩》卷六陳思王曹植《鼙舞篇·精微篇》:“盤桓北闕下,泣淚河漣如。”《晉詩》卷五陸機《上留田行》:“我思纏綿未紓,感時悼逝qī@(12)如。”
“而”作詞尾例。《魏詩》卷二王粲《贈士孫文始》:“人亦有言,靡日不思,矧伊yàn@(13)婉,胡不qī@(12)而。”“而”又作“ér@(14)”。《晉詩》卷十七陶淵明《形影神·形贈影》:“但馀平生物,舉目情qī@(12)ér@(13)。”
以上為后附加式形容詞,下面看前附加式形容詞。《漢詩》卷五班固《明堂》:“於昭明堂,明堂孔陽。”又《辟雍》:“於赫太上,示我漢行。”“於昭”與“昭昭”、“昭然”義同,“於赫”與“赫赫”、“赫然”義同。又有“於穆”、“於明”等,構(gòu)詞方式相同。
一般說來,形容詞較常見的雙音節(jié)構(gòu)詞方式有下列四種:①疊音詞;②連綿詞;③平列式復(fù)音詞;④附加式復(fù)音詞。(注:事實上,某些“疊音詞”可算作平列式的一種。)比如“悵”可言“悵悵”、“惆悵”、“悵惆”、“悵然”等;“慨”可言“概其”、“慷慨”、“慨然”等;“qī@(12)”可言“qī@(12)qī@(12)”、“qī@(12)涼”、“qī@(12)然”、“qī@(12)如”等。這四種構(gòu)詞方式較常見,但不是每個單音節(jié)形容詞變成雙音節(jié)時四種方式都具備,其中附加式能產(chǎn)性似乎更強。
動詞、形容詞有時候可以有相同的附加成分。如《晉詩》卷六孫拯《贈陸士龍》:“有@(15)重淵,載清其波。”又卷十三王羲之《蘭亭》:“欣此暮春,和氣載柔。”《齊詩》卷五阮彥《皇太子釋奠會》:“永言念茲,舊章載煥。”“載清”、“載柔”、“載煥”都是附加式形容詞。《晉詩》卷十六陶淵明《答龐參軍》:“昔我云別,倉庚載鳴。”又《命子》:“渾渾長源,郁郁洪柯。群川載導(dǎo),眾條載羅。”《宋詩》卷二謝靈運《贈安成》:“明政敦化,矜恤載懷。”“載鳴”、“載羅”、“載懷”都是附加式動詞。
“有”在先秦典籍中常與國名等結(jié)合,為名詞前綴,如“有周”等,漢魏六朝詩中“有”還可以作形容詞或動詞的前附加成分。如《魏詩》卷十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素景垂光,明星有爛。”《晉詩》卷八潘尼《獻(xiàn)長安君安仁》:“峨峨嵩岳,有嚴(yán)其峻。”又卷四潘岳《金谷集作》:“親友各言邁,中心悵有違。”《梁詩》卷五任fǎng@(16)《奉和登景陽山》:“物色感神游,升高悵有閱。”“有爛”、“有嚴(yán)”為形容詞,“有違”、“有閱”為動詞。
同樣,名詞、形容詞也可以有相同的詞綴。如“伊”可為名詞前附加成分,也可在形容詞中承擔(dān)同樣角色。《晉詩》卷八摯虞《雍州》:“土載奧區(qū),山包神藪。嘉生惟繁,庶類伊阜。”《梁詩》卷十三張率《短歌行》:“我酒既盈,我肴伊阜。”“伊阜”猶繁多、豐盛。《詩·小雅·@(17)弁》:“爾酒既旨,爾肴既阜。”鄭玄箋:“阜,猶多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內(nèi)阜川禽,外豐葭tǎn@(18)。”“阜”與“豐”相應(yīng),故薛綜注:“阜,多也。”“伊阜”即阜,“伊”為虛語素,不表義。又《晉詩》卷十三孫綽《秋日》:“澹然古懷心,濠上豈伊遙。”又卷六孫拯《贈陸士龍》:“清徽伊鑠,鉆之彌堅。”“伊遙”、“伊鑠”是否屬于前附加式形容詞,未敢確定。
四 附加式動詞
附加式動詞也有些問題值得討論。一般談到詞綴,只舉形容詞、名詞或副詞,極少涉及動詞。事實上,漢語雙音節(jié)動詞中附加式占了一定的比例。
(6)為~
“為”本是一個應(yīng)用很廣泛、含義較抽象的動詞,當(dāng)某些單音節(jié)動詞要構(gòu)成雙音詞而苦于找不到適當(dāng)?shù)耐x詞時,往往把“為”字拉來作為附加成分。我們舉些例證。
《梁詩》卷二十六許君qiàn@(19)《共內(nèi)人夜坐守歲》:“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陳詩》卷二張正見《三婦艷》:“大婦織殘絲,中婦妒娥眉。小婦獨無事,歌罷詠新詩。上客何須起,為待絕纓時。”“為待”猶等待。《齊詩》卷二王融《和南海王殿下詠秋胡妻》:“日月共為照,松筠俱已貞。”“為照”猶照耀。《宋詩》卷五顏延之《秋胡行》:“如何久為別,百行愆諸己。”《齊詩》卷二王融《游仙詩》:“舉手暫為別,千年將復(fù)來。”“為別”即分別。《陳詩》卷二周弘正《答林法師》:“君看日遠(yuǎn)近,為忖長安城。”“為忖”即思忖。《陳詩》卷二顧野王《陽春歌》:“薊門寒未歇,為斷流黃機。”“為斷”即中斷。《陳詩》卷八江總《秋日新寵美人應(yīng)令》:“秋樹相思一枝綠,為插賤妾兩鬟中。”“為插”即插入。《梁詩》卷八何遜《酬范記室云》:“相思不獨歡,佇立空為嘆。”“為嘆”即嘆息。《魏詩》卷三阮yǔ@(20)詩:“客子易為戚,感此以哀傷。”“為戚”即悲戚。《晉詩》卷五陸機《挽歌詩》:“拊心痛荼毒,永嘆莫為陳。”“為陳”即陳說。
此用法在唐詩中更多見。劉希夷《搗衣篇》:“君看月下參差影,為聽莎間斷續(xù)聲。”“為聽”猶傾聽。李商隱《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fēng),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為憑何遜休聯(lián)句,瘦盡東陽姓沈人。”“為憑”即為請,猶言請求。李益《竹窗聞風(fēng)寄苗發(fā)司空曙》:“何當(dāng)一入幌,為拂綠琴埃。”“為拂”猶言拂卻。王涯《閨人贈遠(yuǎn)》:“洞房今夜月,如練復(fù)如霜。為照離人恨,亭亭到曉光。”“為照”即照耀。宋周密《一萼紅》:“為喚狂吟老監(jiān),共賦銷憂。”“為喚”即呼喚。以上諸例中“為”皆附加于動詞語素前,從而構(gòu)成雙音節(jié)動詞,“為”本身的含義已很虛化了。
與此相關(guān)的一個詞是“為報”。宋蘇軾《定風(fēng)波·江城子》詞:“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為報”有人解釋為“替我告訴”。筆者以為“為報”是一個詞,猶言報,是報告、告訴之義,與“為照”、“為陳”、“為嘆”、“為拂”等詞的構(gòu)成方式相同。
“為報”一詞在六朝詩中已見端倪,《梁詩》卷三江淹《古意報袁功曹》:“黃鵠去千里,垂涕為報君。”從標(biāo)題“報袁功曹”可知“為報君”即指報告袁功曹,但“為報”的凝固性還不強。到了唐詩中,此詞就變得成熟且廣泛使用了。如萬楚《驄馬》:“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韋應(yīng)物《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為報洛橋游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王涯《閨人贈遠(yuǎn)》:“為報遼陽客,游芳不待人。”李商隱《井絡(luò)》:“將來為報奸雄輩,莫向金牛訪舊蹤。”杜牧《宣州留贈》:“為報眼波須穩(wěn)當(dāng),五陵游宕莫知聞。”《寒山詩》第二二一首:“為報往來者,可來向寒山。”又第二七二首:“為報火宅主,露地騎白牛。”又第二九六首:“為報后來子,何不讀古言。”宋詩中亦多見,如李清照《蝶戀花》:“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徐積《寄范掾》:“最好綿衾剩典錢,又恐夜寒妻懊惱;……為報孟光莫惡發(fā),待將黃卷換青錢。”“為報”有報告、告知或奉勸之義。比較唐崔灝《贈梁州張都督》:“風(fēng)霜臣節(jié)苦,歲月主恩深。為語西河使,知余報國心。”“為語”即告訴,與“為報”同義。
與之相似的有“為問”一詞。唐皇甫冉《春思》:“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反旆勒燕然?”高適《金城北樓》:“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杜甫《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百年已過半,秋至轉(zhuǎn)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杜牧《秋浦途中》:“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宋李之儀《謝池春》:“不見又思量,見了還依舊。為問頻相見,何似長相守?”周邦彥《六丑》詞:“為問花何在?夜來風(fēng)雨,葬楚宮傾國。”“為問”即問,表詢問之義,不能理解為“為了詢問”或“替我詢問”;同樣“為報”就是報,“為”也無實義。
(7)試~
與“為問”同義的有“試問”。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宋蘇軾《洞仙歌》:“試問夜何如?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zhuǎn)。”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試問”即問,詢問,“試”作為前附加成分,其姑且、嘗試的意味已較虛化了。
與“試問”同類的詞語有許多。如《晉詩》卷二十一場羲《右英夫人所喻》:“一靜安足苦,試去視滄浪。”“試去”猶前去。《陳詩》卷六謝燮《隴頭水》:“試所鐃歌曲,唯吟君馬黃。”“試聽”猶傾聽。《梁詩》卷八何遜《贈韋記室黯別》:“去帆若不見,試望白云中。”“試望”即眺望。又卷二十三庾肩吾《尋周處士弘讓》:“試逐赤松游,披林對一丘。”“試逐”即追逐。《陳詩》卷四陳后主叔寶《梅花落》:“佳人早插髻,試立且徘徊。”“試立”即站立。唐盧殷《長安親故》:“年事已多筋力在,試將弓箭到并州。”“試將”猶拿起。
當(dāng)然,我們也應(yīng)注意到另外的情形。《梁詩》卷八何遜《詠照鏡》:“聊為出繭眉,試染夭桃色。”又卷十九蕭子范《后堂聽蟬》:“試逐微風(fēng)起,聊隨夏葉繁。”《北周詩》卷二庾信《和趙王送峽中軍》:“樓船聊習(xí)戰(zhàn),白羽試hūi@(21)軍。”唐王維《老將行》:“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六朝及唐宋詩歌中多以“試”與“聊”對文,有姑且或嘗試之義。以上諸例即其證。(注:有時候,“試”是前附加成分還是實詞,很難截然劃分,而且作為附加成分有些也含有一定的實義。)
(8)~取
以“問”為實語素的雙音節(jié)附加式詞語還有“問取”。《陳詩》卷五陸瑜《仙人攬六著篇》:“問取南皮夕,還笑拂棋人。”宋黃庭堅《清平樂》詞:“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呂本中《踏莎行》:“惱人風(fēng)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問取”即問,“取”作為附加成分,其含義已經(jīng)虛化。
“問取”一類構(gòu)詞方式魏晉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漢詩》卷十《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取。”《晉詩》卷十九《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夏歌》:“高堂不作壁,招取四面風(fēng)。”《梁詩》卷二十三庾肩吾《詠美人看畫應(yīng)令》:“欲知畫能巧,喚取真來映。”《隋詩》卷三隋煬帝楊廣《四時白zhù@(22)歌·鳳@(23)歌》:“意欲垂鉤往撩取,恐是蛟龍還復(fù)休。”以上諸例中“取”多少都含有獲取的意味,是有實義的。《漢詩》卷九《樂府古辭·艷歌行》:“故衣誰當(dāng)補,新衣誰當(dāng)綻。賴得賢主人,覽取為我zhàn@(24)。”“覽取”即攬取,“取”的動詞性很強。《晉詩》卷十九《清商曲辭·青驄白馬》:“問君可憐六萌車,迎取窈窕西曲娘。”“迎取”的“取”與“娶”同義。可見六朝時期“取”在單音節(jié)動詞之后是有實義的,應(yīng)視為平列結(jié)構(gòu)。后來,這一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取可以與眾多的單音節(jié)動詞相結(jié)合,具有廣泛的適應(yīng)性,因而表義成分越來越小,表音功用日益明顯,逐步虛化為附加成分。
唐宋詩詞中此類結(jié)構(gòu)大增。如唐《寒山詩》第二八五首:“勉你信余言,識取衣中寶。”“識取”即認(rèn)識,記住。又第二四三首:“看取開眼賊,鬧市集人決。”“看取”即看,觀看。杜甫《客至》:“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宋張元干《賀新郎》:“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呼取”、“喚取”即呼喚。晏幾道《六幺令》:“都待笙歌散了,記取留時霎。”“記取”猶記住。李清照《漁家傲》:“九萬里云鵬正舉,風(fēng)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吹取”猶吹走。又有“認(rèn)取”、“寄取”、“攜取”、“載取”、“系取”、“留取”、“收取”、“分取”、“惜取”、“憐取”、“聽取”、“斫取”等。這些雙音節(jié)動詞中“取”的含義都虛化了,只是一個構(gòu)成雙音節(jié)動詞的虛語素而已。
以上舉了三組附加式雙音節(jié)動詞:(一)“為問”、“為報”、“為言”等;(二)“試問”、“試看”、“試望”等;(三)“問取”、“看取”、“呼取”等。證明“為”、“試”、“取”在雙音節(jié)動詞中含義逐漸虛化,處于附屬地位,其作用主要是使動詞雙音化。也就是說,“為問”、“試問”、“問取”三詞不僅含義相同,構(gòu)詞方式也相同,為附加式雙音節(jié)動詞,當(dāng)然有前附加與后附加的區(qū)別。
簡單說來,作為附加成分的虛語素必須具備以下特點:第一,具有較強的粘附力,能與實語素《或曰詞根》緊密結(jié)合,二者形成一詞而不能分開;第二,具有很大的活躍性,能與某一類或幾類詞語廣泛結(jié)合,而不是偶然的臨時組合;第三,虛語素的本來意義較有概括性。如“為”就是一個動作含
尤可組哪些詞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尤可組哪些詞語、尤可組哪些詞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jìn)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