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麟孔子為什么哭(孔子見麟而泣)
很多朋友對于獲麟孔子為什么哭和孔子見麟而泣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故覺悲哀猶及孔丘哭麒麟,什么意思
先說一個典故。相傳春秋時期,魯哀公十四年,魯國獵獲了一只麒麟,孔子聽說以后非常傷心,他認為,麒麟是神靈之物,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而現在正逢亂世,出非其時,而被人抓獲,所以他懷著一種非常沉痛和絕望的心情,把這件事記錄下來以后,就終止了《春秋》的寫作。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我發覺我的悲哀好像比得上孔子當年為麒麟之死那樣痛哭流涕。
“孔夫子哭麒麟”是什么意思。
孔子看到一頭死麒磷,哭得死去活來。弟子們想方設法寬慰
他,就把錢穿起來,掛到牛身上,告訴孔子說:‘麒雒已經活過來
了?!笨鬃釉偃タ戳丝矗f:‘不是,這分明是一頭牛,只不過是
多了這幾個錢罷了。”
為什么獲麟而孔子說“吾道窮矣”?
孔子長嘆一聲說:“麒麟,仁獸也,含仁懷義,音中鐘呂(叫起來聲音像音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走路旋轉都合規矩),游必擇上,翔必有處,不履生蟲(腳不踏蟲子),不折生草(身不折青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阱,不入羅網,文章斌斌(身上有美麗的花紋)。其出必明王在位,以示祥瑞于世。故帝堯時麒麟游于郊外,萬民知其為祥,不忍傷其生;周將興,鳳鳴于岐山,百姓以為瑞,爭圖其形,麒麟也曾現于野。自堯至今,麒麟兩現于世,今次出現,無明王在位,非其時也,故折足而亡于奴隸人之手,這叫我如何不因之而感傷呢?”孔子說著,用衣袖掩面哭泣,淚如雨下。
弟子們紛紛上前勸慰,過了半晌,孔子悲哀的心緒才漸漸平靜下來,弟子忙攙扶夫子上馬,沿原路返回闕里。
自西狩歸來,孔子不再看書寫字,常常一個人獨自到僻靜的地方去暗自流淚,并不時地自語著:“吾道窮矣!吾道窮矣!……”一次子貢問夫子:“伯魚兄歿世,也未見夫子如此傷心過。麟麟喪生,與夫子之道何干?”
孔子眼淚汪汪地說:“丘猶麟也!麟之出,因不遇明王而遭害;丘生不逢時,不遇明王,故吾道難行于世,而終至于窮矣!”
子貢說:“夫子之道,宏大至極,故世莫能行??v然今日不見用于時,卻可傳至萬古而不滅,一遇有道之明君,自能大行矣。如今各書著述已成,皆寄托夫子之道,故夫子之道猶如日月,必曠萬古而常存,與天地同久遠……”
三天之后,孔子將在曲阜的眾弟子召集起來,向他們說道:“麟因出非其時而被害,吾道窮矣!好在所修的幾種書早已完成,只有《春秋》一書,自平王東遷記起,直至今日,二百余年的大事可謂列舉無遺。我以獲麟為絕筆,從今而后的記述之責便落于二三子之肩了!……”
孔子將他的所有著作交給眾弟子,命他們分頭傳抄,然后各藏一部。這是孔子贈給弟子們最珍貴的禮物,也是孔子留給后世最寶貴的財富。
孔子曾屢次表示,不再過問政治,其至當“西狩獲麟”之后,竟然連編修“六藝”的工作也終止了。可是,就在這一年的六月,齊國的陳恒(又叫田成子或田常)殺死了齊簡公,孔子聞聽這一消息之后,竟氣得渾身顫抖,心跳加快,手腳冰涼。臣殺君的事發生在齊國,與孔子有何相干呢?齊簡公與孔子非親非故,孔子何以要如此氣憤呢?……
獲麟絕筆
以下是臺大教授歐麗娟所作:
《春秋》是孔子所寫的一部史書,寄托了他的歷史褒貶和政治理想,他希望能夠藉此讓“亂臣賊子懼”,以改善提升國家的處境。
孟子曰:“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p>
雖然孔子很謙虛地說“述而不作”,但是當然,一部史書實際上怎么寫、怎么編年以誰為主軸、用什么角度切入,這背后都有一個史家的眼光。而當然孔子不只是史家,他是以一個圣人對于這個世界的歷史的褒貶和期許來寫作,寫到了魯哀公十四年,孔子停筆,這就是《春秋》的最后一年。
二
作為孔子撰述的《春秋》的最后一年,魯哀公十四年這一年是怎樣的世界,又發生了什么事?讓孔子竟然就此擱筆?他為什么不再寫?關鍵就在于發生了“獲麟”的事件。
《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意思是說在西狩的時候捕獲了一只麒麟,孔子說:“吾道窮矣”,我的理想之路已經到達盡頭了。
抓到麒麟這件事情,為什么讓奮斗了一輩子的孔子,竟然認為他的努力終究是白費的、是沒有意義的,而最后全盤放棄?
漢代王肅·《孔子家語·辨物篇》“叔孫氏之車士曰子鉏商,采薪于大野,獲麟焉。折其前左足,載以歸,叔孫以為不祥,棄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于是“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害,吾是以傷焉?!薄@故事是說:叔孫氏的車輛駕駛員叫做子鉏商,這個人采薪于大野,就是到很寬廣的野外,去撿拾柴火。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一只麒麟。但他當時并不知道、也不能辨認這究竟是什么,所以這個故事才會被放在《辨物篇》里。但是非常奇特,面對一個不認識的對象,而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為什么人所采取的行為如此殘酷。他折其前左足,把它的左前腳給折斷,為什么?
雖然很可以理解人遇到一個怪物,也就是他不認識的東西他會感到恐懼,恐懼的結果首先就是自我防衛,而自我防衛的積極做法就是打擊對方,這樣的攻擊力道,導致這只麒麟折斷了左前足,也就讓它不會來傷害你。
然后之后呢,沒有傷害力的這個奇怪的對象,就把它載回來。而叔孫一看就覺得:這是什么奇怪的東西?也不認識,那怪異的事情就不吉祥。于是把這個不吉祥的東西呢就把它丟得遠一點,所以呢就把它拋棄到“郭外”,也就是外城門以外的那個荒野,一個更遠的地方。然后這個叔孫氏他心里大概覺得:實在還是有一個謎團想要破解,于是派人去告訴孔子說:我們找到這樣一個動物,是“有麏而角者”也就是一個很像鹿的動物,可是它有長角,那這到底是什么?
那孔子就跑去看了,那因為孔子是一個博學多聞的人,他又非常好學他“入太廟,每事問”,又“多識蟲魚鳥獸之名”。于是啊,他一看之下赫然發現:這只受苦的,甚至被殺害的動物,竟然是千載難逢的麒麟!
可是麒麟是一種瑞獸。它就像鳳凰一樣,當麒麟、鳳凰降臨人間,就有如和平使者般帶來了祥瑞,為人們帶來一個盛世。它事實上是在宣告福音的,是帶給大家祝福的。結果它竟然受到這么無知又殘暴的人這么大的傷害。
所以孔子就很難過,他說:“胡為來哉!胡為來哉!”那你為什麼要來到這個世界呢?而且一再反覆這樣的質疑,內心中不知有多么傷痛。為什么要來到這樣一個混亂的、是非不分的、沒有知識的,可是又非常橫暴的人間呢?于是孔子“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孔子哭了。
? 學生子貢問他:“夫子何泣爾?”為什么而哭,孔子說:“麟之至,為明王也?!彼且獛砀R舻膸Ыo世界和平的、王道的,讓君臣百姓都能夠共同進入到烏托邦的福祉的,然而“出非其時而見害”,它出現的時間不對,這是一個亂世,是一個價值病變、善惡混淆又是非不分,是一個人性非常無知又殘暴的時代,于是就“見害”,“見害”是一種被動語式,也就是“被害”。所以孔子說:“吾是以傷焉”“是以”就是“以是”,顛倒過來,“以是”就是“因此”的意思??鬃诱f:我因此非常傷痛。
孔子的這個哭泣意味深遠。
三
當一個人有了“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的堅持都被動搖的經驗之后你就終于能夠體會這時候的孔子,到底有多心碎。我們要注意:雖然現在我們把孔子定位為至圣先師,給予他無比的尊崇。?
然而回到孔子本身來說,實際上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一個失敗者。他周游列國,這可不是到處觀光旅游,他是努力的要實現理想,他過的是所謂的“席不暇暖,墨不黔突”,也就是時時刻刻都在奔波、勞頓的生活,沒有一時一刻可以真正好好地休息,而那個過程中還受到各種打擊,包含帝王的輕慢。也因此《孔子家語》說:孔子當時其實是有如戚戚惶惶的“喪家之犬”。
《莊子·秋水》說“ 孔子游于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輟。”? 連“厄于陳蔡”,即將被誤殺,生命懸于一線的生死交關的時刻,孔子都仍然可以“弦歌不輟”,置個人死生于度外。
這個人靈魂之強大、淡就可想而知。然而奇特的是:連死亡都威脅不了孔子了,為什么“獲麟”這個事件,竟然會成為這樣重大到足以致命的打擊呢?原來是讓孔子可以“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的那一種意志力在這里終究受到了重重地錘擊,而出現了致命地破壞。那數十年的奮斗、數十年的流離失所、數十年的失望和挫折,都沒有讓他灰心的這種堅持就在“獲麟”的這個時刻真正的徹底動搖了。
原因在于:他奮斗了數十年想要改善提升的人性終于被證明是無可救藥。
當這個子鉏商在獲麟的時候,所作所為是“折其前左足”,這是不是顯現出人性的殘暴?人類面臨一個不知道的事物的時候,竟然是用一種最殘酷的方式去對待對方,這不就暴露出人性簡直是很根本的野蠻?而孔子不斷地提倡教化,不斷地希望以仁義道德提升人性,可是最終卻是這么無情地,在他寄托理想的麒麟身上,得到這么大的反諷所以人性無可救藥。并且人性不只是殘暴而已,既然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卻又還做這樣的事情,又傷害它、又遺棄它,讓它受到這么多的痛苦和折磨,這不是暴露出人在殘暴之外更可怕的一個本質?那就是“無知”。
不要以為“無知”只是一個很泛泛的語詞而已,不是的。
德國的偉大思想家尼采有一句名言,這一輩子最痛恨的三件事,第一個就是“無知”,第二個就是“平庸”?!@些都是人性的內容,是普遍存在的。(尼采 《人性,太人性》)。
他就是感慨萬千,為什么到處看到的都是這樣一個庸俗、無知的人性?而那些人性,又讓這些充滿人性的人,不愿意去超越人性以致一直停留在這樣一種無知跟殘暴里面,結果就是沒有誰有故意的邪惡,沒有誰要故意地殘害可是就在無知之下,盲目地投入到那樣一個兇惡的心境里,施展殘暴的行為所以無知真的是最大的罪惡。很多很多可怕的殘忍的行為,以及歷史上非常悲慘的災難,歸根究柢都是來自于“無知”。
所以必須說:“無知”,大概是人類要在“超越人性”,做這樣的一個努力之前,最需要先意識到的。然后好好地面對它,好好地來超越無知。而“理性”就是最重要的力量。
要打破無知、追求理性,需要很大的努力而這又違背好逸惡勞的人性,以致于在獲麟事件后這個世界看在孔子的眼中,他終于覺得:數十年的奮斗已經沒有希望,沒有任何轉圜的可能,沒有一絲一毫救贖的機會于是就在這個時刻,萬念俱灰,放棄對這個世界的期待。
《春秋》沒有人看也沒有人去做努力,所以再寫又有什么意義呢?而這樣一個以理想作為生命所有力量來源的人,當他一旦放棄理想的時候,也就等于放棄生命。
所以,“絕筆于獲麟”就是宣告:孔子不想要再繼續活在這樣一個亂世里,這個亂世不一定是戰爭的時代,而是人性顛倒、價值病變的混亂時代。這就使孔子感到真正的窒息??鬃臃艞壦闹緲I,不再“述而不作”。他連“述”都不愿意再動筆了,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這樣的絕望,沒有身歷其境的人是不能體會的,而要身歷其境的前提是你首先要先用百分之百的生命,以數十年的精力跟努力來從事的一種理想、追求。但在孔子這樣一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一顆巨石也會終于不敵“獲麟事件”所帶給他的打擊,可想而知,孔子已經忍受太多。當然我們前面說:萬念俱灰的前提就是要有全力的奮斗,而且要是堅持很久甚至終其一生的奮斗。但是這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所以能夠體會孔子絕筆心情的人,也應該寥寥無幾。
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到了逼所有的麒麟、鳳凰,包括所有的野生動物都快活不下去的狀態,如果孔子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他恐怕很早就絕筆了,不必等到七十幾歲。
就此而言,人類要做的是真的要有很多很多的努力,而這個努力的前提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學會尊重每一個生命,了解他們,珍惜他們, 其中一定有麒麟。
孔子“哭之慟"的原因是什么
顏回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所以孔子“哭之慟”.
絕筆于獲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到獲麟那樣不合適的時候決不停筆。
出自唐代李白的《古風·大雅久不作》。
節選原文:
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譯文:
眾多才華之士人現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正是風云際會,大展宏圖之時。他們正直的品格與粲然的才華交相輝映,就像天上的星星爍爍閃亮。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樣,用春秋筆法,除邪扶正,讓正義輝映千秋。希望能像前代圣賢一樣完成這一使命,不到獲麟那樣不合適的時候決不停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此篇原列第一首。該組詩并非作于一時一地,關于此詩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一說作于天寶安史之亂以前,所據“吾衰”一語,一說“當屬早期‘大言’之作”。
詩詞賞析
開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是全詩的綱領,第一句統攝“王風委蔓草”到“綺麗不足珍”,第二句統攝“圣代復元古”到最后“絕筆于獲麟”。
由于這首詩的主意在復振大雅之聲,所以詩人在寫作時,其胸襟風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風,不能駿發飄逸,也不能郁勃牢騷,完全用中鋒正筆。
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誰陳”的慨嘆之中,對當代有所不滿,而只能以“圣代復元古”等六句正面頌揚之辭,來微露矛盾之意,這并非詩人故作違心之論,而是寫這首詩的立場使然。
全詩一韻到底,音節安雅中和。最后兩句,由于立意的堅決,音調也不自覺地緊急起來,“立”、“絕”、“筆”三個入聲字,湊巧排列在一起,無意中聲意相配,構成了斬釘截鐵的壓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風五十九首
獲麟孔子為什么哭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孔子見麟而泣、獲麟孔子為什么哭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