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傳上下篇出自哪里 象傳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象傳上下篇出自哪里,以及象傳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易經上的《小象傳》《彖傳》《大象傳》是什么意思
1、《小象傳》《彖傳》《大象傳》都是為已經所作的傳,也就是講解注解的書。
2、周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哲學專著。《周易》大傳(即《十翼》)中的上下兩篇共450條。其中解釋64卦卦名卦義的有64條稱為"大象";解釋386爻爻辭的有386條稱為"小象"(64卦,每卦6爻辭,共384爻爻辭,此外再加是用九、用六二爻,共386爻爻辭。)。解釋卦名﹑卦義的都以卦象為根據解釋爻辭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為根據因此題其篇曰"象"。也稱象辭。《象傳》分《大象傳》、《小象傳》。《大象傳》解釋卦辭,主要從卦象來闡釋社會倫理道德意義。《小象傳》解釋爻辭,說明爻象或爻辭的意義。《彖傳》和《象傳》二者的共同點是:通過闡釋卦象、爻象所蘊涵的道理,告知人們如何正確決定自己的行動。
3、易經有64個卦,每個卦有六個爻,所以也就有六個爻位。爻有兩種,一種叫陽爻,一種叫陰爻。陽爻用一長橫表示:—,陰爻用兩個短橫表示:-- 。
爻位由下往上升,最下面的為初爻,由下往上的第二個為二爻,依次向上,為三爻、四爻、五爻,到最上面一個為上爻。
從下往上數。三個爻為基本卦,兩個基本卦(上卦、下卦)定為一卦,就是六個爻,六個爻分別是一(初)、二、三、四、五、六。九為陽爻(一),六為陰爻(— —),分別是初九、九二。。。。。。初六、六二。。。。。。
其中一、三、五的位置是陽爻的位置,二、四、六是陰爻的位置,如果陽爻的位置里面是陽爻,陰爻的位置里面是陰爻,就是當位,這一卦就有好的意思,如果不是,就是不太好,但要總體看。比如開始不好,后來轉佳等。
4、九五,九,謂陽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九五代指我國古代的皇帝之位,皇帝乃上天之子,即中有正,古稱之為九五之尊。語本《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
《天行健》完整詩詞是什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語出《易傳》中的《象傳》。意思是: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
《象傳》分《大象傳》、《小象傳》。《大象傳》解釋卦辭,主要從卦象來闡釋社會倫理道德意義。《小象傳》解釋爻辭,說明爻象或爻辭的意義《彖傳》和《象傳》二者的共同點是:通過闡釋卦象、爻象所蘊涵的道理,告知人們如何正確決定自己的行動。
盡管《彖傳》和《象傳》、《文言傳》同是用類比的方法從天地之道推導出人類社會的法則,但二者各自所理解的天地之道的內涵卻是不同的。《彖傳》多是對天地的規律作客觀的認知型把握,而《象傳》、《文言傳》則可以說是對天地的比德,即對世界作一種情感型的把握。
擴展資料:
《易傳》作為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周易》的論文集,其學說據說本于孔子,具體成于孔子后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系辭》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是最具道家特點之作。它總論《易經》大義,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
又論述了揲蓍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產生和形成。《系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也叫成器),四才是筮占。
太極生兩儀生萬象下一句話是什么?
下一句是“四象生八卦”。出處:戰國時期《易傳·系辭傳上·第十一章》。原句: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釋義:《易經》之原始有太極,太極即陰陽未生渾茫廣大之氣,太極變而產生天地,是謂兩儀。兩儀變而產生金木水火,是謂四象。四象變而生天地水火風雷山澤,是謂乾坤坎離巽震艮兌八卦。由此八卦相重,產生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含蓋宇宙萬象,而系之以辭以斷吉兇,因此有了《易經》;遵循《易經》之道即能趨吉避兇,成就偉大的事業。整段話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系,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系。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物類。擴展資料:《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于孔子,具體成于孔子后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系辭》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是最具道家特點之作。它總論《易經》大義,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又論述了揲蓍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產生和形成。《系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也叫成器),四才是筮占。《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是君子之書,讀《易》要于憂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兇為吉的手段。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