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太尉有哪些名人 唐朝太尉有誰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唐朝的太尉有哪些名人,以及唐朝太尉有誰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太宗手下有誰
有杜如晦、房玄齡、秦瓊、段志玄、侯君集等。
1、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長安區(qū))人。唐朝初年名相。
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陽縣尉。晉陽起兵后,成為秦王李世民幕府謀臣,跟隨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叛亂,積極運(yùn)籌帷幄,為時人所敬服。
文學(xué)館建立后,以為從事中郎,為秦王府十八學(xué)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聯(lián)合房玄齡參與策劃,同居首功。
唐太宗即位后,遷尚書右仆射,封蔡國公,配合房玄齡同心輔政,負(fù)責(zé)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齡善于謀劃,杜如晦處事果斷,并稱“房謀杜斷”。
貞觀四年(630年),病逝,時年四十六,追贈司空、萊國公,謚號為成。貞觀十七年(643年),圖形凌煙閣,位列第三。
2、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相公莊鎮(zhèn)房莊)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善詩能文,博覽經(jīng)史。十八歲,舉進(jìn)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fù)責(zé)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
執(zhí)政期間,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并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范。遷尚書左仆射、司空,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
3、秦瓊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jì)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后在來護(hù)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yuǎn)近聞名。
后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lǐng)袖李密,瓦崗敗亡后轉(zhuǎn)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后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tǒng)一后,秦瓊久病纏身,于貞觀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衛(wèi)大將軍、翼國公,死后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4、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齊州鄒平(今山東濟(jì)南)人,唐朝名將。
段志玄早年與父親客居太原,后從高祖起兵,隸屬李世民部下,隨其平定王世充,累升至秦王府右二護(hù)軍。玄武門之變時,段志玄拒絕太子李建成的引誘,扶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升任左驍衛(wèi)大將軍,封樊國公。
貞觀年間,段志玄擔(dān)任西海道行軍總管,征討吐谷渾,后升任右衛(wèi)大將軍,改封褒國公,并世襲金州刺史。貞觀十六年(642年),段志玄病逝,追贈揚(yáng)州都督,謚號忠壯。
5、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土橋鎮(zhèn)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早期不學(xué)無術(shù),而以勇武自稱。
后入秦王府隨李世民征戰(zhàn),立下戰(zhàn)功,逐漸被李世民賞識,后與尉遲恭力勸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唐統(tǒng)一后,侯君集官位越來越高,開始學(xué)習(xí),參與選拔人才等。
曾隨李靖學(xué)習(xí)兵法,卻誣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貞觀年間,隨李靖討平突厥,后又領(lǐng)大軍滅高昌國。功勛卓著,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得釋后開始心生怨恨,先后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
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如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房玄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段志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侯君集
中國古代歷史上唐朝有哪些賢臣?
1 . 杜如晦
杜如晦 (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父祖世代為官。隋末曾任滏陽尉。唐兵入關(guān),初任秦王府兵曹參軍、陜州總管府長史,后遷陜東道行臺司勛郎中。曾隨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并助其取得帝位。是參與謀劃的重要人物之一。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書右仆射,封蔡國公(死后徙封萊國公)。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制訂典章制度,時人號稱'房、杜'。
2.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 (?-659)字輔機(jī)。河南洛陽人。唐太宗時任尚書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職,封齊國公,又徙趙國公。貞觀十一年(637年)曾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后佐唐高宗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于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xué)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后稱《唐律疏議》)三十卷。
3. 狄仁杰
狄仁杰 (607-700)唐大臣。官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武則天初年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因被酷吏來俊臣誣謀反下獄,旋放出貶為彭澤令。契丹犯河北,轉(zhuǎn)遷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河北道安撫大使等,籌劃防務(wù)。后居相位,以敢于諍諫、執(zhí)法不阿著稱,則天呼為'國老'。
4. 宋璟
宋璟(663--737)唐大臣。邢州南和(今屬河北)人。調(diào)露進(jìn)士。少好學(xué),工文辭。累官御史中丞,為武則天所重。睿宗時為宰相,革除前弊,選拔人才。后因奏請?zhí)焦鞒鼍訓(xùn)|都,被貶職。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冬,繼姚崇居相位。主張寬賦役,省刑罰,禁銷惡錢;選擇人才,使百官稱職。八年,罷相,封廣平郡公,世稱'宋廣平'。有集,今佚。
5. 張九齡
張九齡 (678-740)唐朝大臣。文土。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武則天時中進(jìn)士,后任右拾遺。玄宗時吏部選拔人才,曾由他和趙冬曦評定等第。積官至嶺南道按察使。為張說所重,說死,以秘書少監(jiān)代領(lǐng)集賢院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為中書令,監(jiān)修國史。任相期間,有直諫之風(fēng)。曾建議不循資格用人。復(fù)置十道采訪使,于河南屯田種稻等。又曾主張治裁安祿山敗軍之罪,以抑其驕橫。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詩文著稱于時,有著作《曲江集》。
6. 姚崇
姚崇 (650-721)唐大臣。本名元崇,后改元之,因避玄宗開元年號,再改名崇,陜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南)人。武則天時策對契丹有方,超拔為夏官侍郎,后為宰相,又參與謀誅張柬之兄弟,因功封梁縣候。睿宗時又為相,與宋璟密奏令太平公主遷東都,被貶職。玄宗開元初重為相,封梁國公。明于吏道,敢于進(jìn)諫,反對濫造佛寺道觀,不少僧侶因此還俗,又提倡焚埋法來滅蝗等。后引宋璟自代,史稱'姚宋'。
7. 魏徵
魏徵 (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初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失敗后降 唐。曾為竇建德所獲,后復(fù)歸唐。太宗即位,任諫議大夫。常犯顫直諫,前后陳諫二百余事。后任侍中,主持編撰梁、陳、齊、周、隋諸史,封鄭國公。曾告誡太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并勸其以隋亡為鑒,認(rèn)真總結(jié)歷 史教訓(xùn)。認(rèn)為君與民好比舟與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應(yīng)'薄賦斂、輕租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鞏固封建統(tǒng)治。曾主編《群書治要》等書。其言論見《貞觀政要》。在法律上,認(rèn)為:1、法是'國之權(quán)衡''時之準(zhǔn)繩';治國之本在于廣施仁義,提倡德禮,并非嚴(yán)刑峻法;2、法貴寬平,'賞宜從重,罰宜從輕';主張秉公執(zhí)法,不能因個人好惡喜怒'任心棄法';3、'人有所犯,一一于法',不分親疏貴賤;4、審案'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主',嚴(yán)防獄吏離開事實嚴(yán)訊旁求。其法律思想直接影響了唐初的法制建設(shè)。
8. 房玄齡
房玄齡 (579-648)唐初大臣。字喬(一說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隋末舉進(jìn)士,任隰 城尉。唐兵入關(guān),歸李世民,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后改秦王府記室,以運(yùn)籌帷握,為李世民網(wǎng)羅人物,策劃統(tǒng)一,經(jīng)營帝位,與長孫無忌等五人敘功評為第一。貞觀元年為中書令,后改尚書左仆射、監(jiān)修國史,封梁國公。長期執(zhí)政,與杜如晦并稱貞觀賢相。曾受詔重撰晉書。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死,陪葬昭(唐太宗)陵。
9. 裴度
裴度(765-839)唐大臣。字中立,河?xùn)|聞喜(今屬山西)人。貞元進(jìn)士。憲宗時為相,力主削除藩鎮(zhèn)。元和十二年(817年)官淮西宣慰處置使,奏請取消監(jiān)軍宦官,督師平定淮西之亂,威懾藩鎮(zhèn)。后因不滿宦官專權(quán),辭官閑居洛陽。
唐太宗時期擔(dān)任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有誰?
唐朝時期的三師、三公并不常置。
唐朝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并不是三公九卿制。
所以,三公只是相當(dāng)于榮譽(yù)頭銜。
三省最高長官品級是三品、從三品、同三品等。
名臣房玄齡當(dāng)過司空。
徐世績也曾位列三公。
唐朝的一位名人他們分別是
唐朝的名人很多,不知道說哪一類名人。
唐朝帝王有:
1.唐高祖李淵,字叔德,唐朝開國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家、詩人。
3.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第八位皇帝,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
4.唐憲宗李純,初名李淳,唐代第十二位皇帝。
唐朝文臣有:
魏徵,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因直言進(jìn)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的大業(yè),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
房玄齡,唐朝政治家,著名宰相。
狄仁杰,字懷英,唐代、武周政治家。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唐代著名政治家。
張九齡,唐朝政治家,著名宰相。
唐朝武將有:
李靖,字藥師,隋末唐初將領(lǐng),是唐朝文武兼?zhèn)涞闹娛录摇:蠓庑l(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唐初名將,與李靖并稱,被封為英國公。
尉遲恭(585年-658年12月26日),字敬德,唐朝名將,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
秦瓊,字叔寶,隋末唐初名將.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郭子儀,唐代政治家、軍事家。被尊為“尚父”,進(jìn)位太尉、中書令。
唐朝詩人有:
王維,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
唐朝其它名人:
顏真卿,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唐代名臣、杰出的書法家。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圣,又名道玄。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chuàng)始人。
楊玉環(huán):號太真。 ?姿質(zhì)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后世譽(yù)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唐朝有名的大臣
1、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于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房玄齡十八歲時本州舉進(jìn)士,授羽騎尉。后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
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負(fù)責(zé)綜理朝政。歷任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文昭”。后配享太宗廟廷。
2、杜如晦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長安)人。唐朝初年名相。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陽尉。隋朝末年,成為秦王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yùn)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李世民建立文學(xué)館時,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xué)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杜如晦與房玄齡參與策劃,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獲封蔡國公,累遷尚書仆射,與房玄齡同心輔政,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3、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xiàn)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因直言進(jìn)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的大業(yè),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
4、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xué)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5、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jīng)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fù)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quán)貴著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房玄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杜如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魏徵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虞世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狄仁杰
唐朝有那些著名的將領(lǐng)?要詳細(xì)一點的資料!
1、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wèi)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756年),經(jīng)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xùn)|節(jié)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jié)度使。上元二年(761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zhèn)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zhèn)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jìn)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zhàn)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
2、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姿容俊美,善于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hù)、四鎮(zhèn)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云郡公。吐蕃占領(lǐng)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寶六年(747年)命高仙芝為行營節(jié)度使。
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jié)度使。天寶九載進(jìn)攻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先約和,后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次年,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后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
3、黑齒常之
黑齒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百濟(jì)(位于朝鮮半島西南部)人,黑齒氏,唐朝著名軍事將領(lǐng)。黑齒常之生在百濟(jì)。黑齒常之的早年事跡不詳,善于用兵,史稱其“驍勇有謀略”。
在百濟(jì)任達(dá)率(百濟(jì)官名)兼郡將。降唐后數(shù)十年,黑齒常之屢建戰(zhàn)功,縱橫青藏所向披靡,數(shù)破突厥,威震天下,進(jìn)爵燕國公。永昌元年,受酷吏周興誣陷,黑齒常之含冤自縊而死。
4、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今甘肅臨潭)人,唐代軍事家。因爵封西平郡王,世稱李西平。李晟原為邊鎮(zhèn)裨將,以戰(zhàn)功累遷至右金吾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zhèn)北庭都知兵馬使,封合川郡王。后來,李晟入朝任右神策軍都將。
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討伐反叛的河朔三鎮(zhèn)。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
5、薛仁貴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xùn)|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xùn)|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于河?xùn)|薛氏南祖房,于貞觀末年投軍,征戰(zhàn)數(shù)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唐高宗時,薛仁貴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lǐng)軍衛(wèi)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李光弼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高仙芝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黑齒常之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李晟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薛仁貴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