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共有多少國風(詩經中有多少篇國風)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詩經共有多少國風,以及詩經中有多少篇國風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經的風、雅、頌各有多少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
《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大多是什么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大多是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陳風》、《秦風》、《豳風》、《魏風》、《唐風》、《鄭風》、《衛風》、《邶風》、《鄘風》、《王風》、《檜風》、《曹風》、《齊風》。
十五國風,可分為五大區域:
1、南區——《周南》、《召南》、《陳風》“二南”,其地在南陽、南郡,二南之地后被楚國吞并,故有人稱之為《楚辭》之源。陳國在今河南淮陽、柘城和安徽亳縣一帶。南區的詩中,多表現女性勞動、戀愛、思夫等生活與情感,還有一些賀新婚、祝多子等禮俗詩。
2、西區——《秦風》、《豳風》。秦國原居甘肅天水,后漸東擴,占據陜西一帶,平王東遷后,西周王畿和豳地歸秦所有。《秦風》詩中多尚武精神、殺伐之音,風格清新樸素,簡潔質實,剛毅健朗。
3、北區——《魏風》、《唐風》。魏在今山西芮城一帶;唐在今山西中部,后改稱晉。魏地狹窄,民俗儉嗇,土地貧瘠,人民困窘,纖儉習事的地域特征與風尚,使其諷諭現實的精神尤為突出,多諷刺、揭露性的詩篇,自古學者稱《魏》、《唐》多“變風”。質樸率直,自然朗暢,多沉郁悲慨之氣。
4、中區——《鄭風》、《衛風》、《邶風》、《鄘風》、《王風》、《檜風》、《曹風》。邶和鄘都是衛邑名,同屬一地,衛風之地在今河北磁縣、濮陽,河南安陽、淇縣、汲縣、開封、中牟等地。鄭國的都城新鄭,在今河南鄭州一帶。王即王都的簡稱,平王東遷洛邑,在今河南洛陽一帶。詩多有亂離悲涼之氣。曹在今山東西南荷澤、定陶、曹縣一帶,位于齊、晉之間。檜在今河南密縣一帶,兩個都是小國,存詩很少。
5、東區——《齊風》。齊在今山東中北部,首都臨淄。齊富甲東海,士農工商賈云集,文風開放。其詩善于夸飾,舒緩深遠,節奏疏宕。
詩經國風160篇共是哪幾篇
國風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風》、《墉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也稱為"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
《詩經》國風中《周南》總計十一篇: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苡、漢廣、汝墳、麟之趾。
國風·召南共有十四首詩:鵲巢、采蘩、草蟲、采蘋、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襛矣、騶虞。
《邶風》作品包括:柏舟、綠衣、燕燕、日月、終風、擊鼓、凱風、雄雉、匏有苦葉、谷風、式微、旄丘、簡兮、泉水、北門、北風、靜女、新臺、二子乘舟。
鄘風所含詩:柏舟,墻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鶉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載馳
《衛風》有《考槃》,氓,木瓜,淇奧,伯兮
《王風》有十首。包括:
黍離 君子于役 君子陽陽 揚之水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車 丘中有麻
"鄭風"共有二十一首詩。緇衣,將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雞鳴,有女同車,山有扶蘇,萚兮,狡童,褰裳,豐,東門之墠,風雨,子衿,揚之水,出其東門,野有蔓草,溱洧
"齊風"共有十一首詩。包括:雞鳴 還 著 東方之日 東方未明 南山 甫田 盧令 敝笱
《魏風》包括《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間》、《伐檀》、《碩鼠》等七篇詩歌。
唐風,有綢繆,葛生,鴇羽,杕杜,無衣,蟋蟀,揚之水,羔裘,杕之杜,椒聊。有樞,采苓
《秦風》共10首,包括《車鄰》、《駟》、《小戎》、《蒹葭》、《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權輿》。
《陳風》共有10首,宛丘,東門之枌,衡門,東門之池,東門之楊,墓門,防有鵲巢,月出,株林,澤陂
《檜風》共有四首詩。1 素冠2 隰有萇楚3 羔裘4 匪風
曹風共有四首詩。 包括:蜉蝣 候人 鸤鳩 下泉
豳風1七月2鴟鸮3東山4破斧5伐柯6九罭7狼跋
《詩經》中“風”有15國風,共有多少篇
國風共160篇,其中《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
擴展資料:
一、《詩經》產生年代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二、傳承歷史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后來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詩有目無詩)。孔子編纂詩經之后,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
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于魏,魯詩亡于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流傳,而今只剩外傳10卷。現今流傳的詩經,是毛公所傳的毛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
《詩經》中國風,篇數是多少?
《詩經》中國風,篇數是一百六十篇,這也是根據風、雅、頌三類編排。
《詩經》風篇有多少篇?
《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
風,地方樂調,這一部分共選了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樂調,稱十五國風,共160篇,內容都是民歌,這十五國風是:周南(今陜西,河南之間),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間),鄴,鏞,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其中周南、召南產生于漢水和長江中游,其余為黃河中下游。十五國風絕大部分是周室東遷以后到春秋中葉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詩經》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十五國風分別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邯(bei)風19篇、鄗(yong)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0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檜即“鄶”kuai)、曹風4篇、豳(bin)風7篇。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兼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