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鄧剡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唐多令詩歌鑒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唐多令鄧剡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以及唐多令詩歌鑒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求鄧剡的《唐多令》鑒賞
1,應該是借喻。
此處西風指的不是空氣的流動,而是蒙古的入侵,就是說兵戈已經(jīng)造成天下的改朝換代,更造成了我淪為階下囚的悲慘情景。此處把外來勢力比喻成凄冷的西風,因為沒有本體和比喻詞,所以是借喻。
2 營造了一種國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意境,大宋的江山已經(jīng)不在了,人民也都成了亡國奴,只要那大雁,明月和蘆花還和以前一樣,表達作者的一種對故國的熱愛和對亡國的不甘。
浪淘沙鄧剡表現(xiàn)手法
你好,
《浪淘沙》
詩人 鄧剡朝代 宋詞體裁
疏雨洗天晴。
枕簟涼生。
井梧一葉做秋聲。
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臺城。
月淡潮平。
便攜酒訪新亭。
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浪淘沙》作品評述
鄧剡被俘虜,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經(jīng)建康,鄧剡作了此詞。
這首詞寓含有懷古感今的濃濃深情,語言極為明快,堪稱鄧剡現(xiàn)存的詞中的一篇佳作。
“疏雨洗天清 。枕簟涼生 。井桐一葉做秋聲”。暑退寒來之節(jié)氣替代,說出盛極而衰的人生哲理。古話說得好:“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宋室覆亡,故國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懶。“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內(nèi)枕席生涼,是實寫秋天到來天氣生涼,氣候更替,室外井桐落葉,既是報秋,又勾起詞人對自己身世的感嘆。此詞一開篇,便給全詞的氣氛作了烘托,深含懷古的幽幽情感。“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跟《唐多令》詞里寫的“堪恨西風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意緒相通。葉隨風飄,說明個人命運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對邦國淪亡悲哀之情 。“千里”是概括在廣東被俘到建康的旅程。李后主亡國后所作《 浪淘沙 》的“夢里不知身是客 ”,和本詞中所講的“客身”皆指亡國之虜淪落于異域的生活。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 。”東晉臺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無限哀思難以排解 。鄧剡把它帶到夢鄉(xiāng),醒來卻發(fā)覺古臺城上夢凄涼 。詞中借己情感之轉(zhuǎn)折,演繹出作詞的生活。詞人的心境本來就很哀傷,但醒來見月色暗淡 ,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愴。
夢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須攜酒訪新亭”。據(jù)《世說新語·言語篇 》西晉滅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在今南京市南 ),藉卉飲宴。周侯(豈頁)中坐而嘆曰 :‘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 。唯王丞相(導)愀然變色曰 :‘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王導在當年的新亭會上,還主張“戮力王室,克服神州 ”。但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虜,宋王朝已徹底亡矣 。它跟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所表達的意思相符。李白慨嘆歷史之已成陳跡,而鄧剡卻多了一層亡國的實感。從情感之深切,鄧剡實多一層。作為結句,它能融情入景,從而引讀者于審美活動中直接領悟人生哲理
希望能夠幫到你O(∩_∩)O~
唐多令 鄧剡有那些藝術手法
唐多令 鄧剡有那些藝術手法
答:運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比喻”,“以喻見意”藝術手法,通過描寫寒葉、西風、烏衣蒼、明月、蘆花等景物,比喻秋葉,燕子,大雁成作者和他人,表達了作者的心靈感受。
鄧剡《唐多令》賞析: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一場大雨洗過天空,夕陽斜照彩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大潮洶涌,在漫過海灘后又漸漸退去。江岸邊留下了些許沙痕。聲聲落葉,飛快地透過窗紗,使詞人感到秋意襲身,時令已由夏入秋了。這是一幅凄涼的黃昏秋江圖。恰值兵敗被擄之后,作者面對著此情此景,哪能不倍加傷感呢?
“堪恨西風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西風”既作為一種自然物的實寫,又象征著蒙古統(tǒng)治者侵略勢力。時代變革、朝廷更換,鄧剡抱定不再仕元的決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詞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風吹落天涯的枯葉,也很恰切。北朝的樂府民歌《紫騮馬歌辭》云:“高高山上樹,風吹葉落去。一去數(shù)千里,何當還故處?”它用風吹落葉比喻流落飄蕩的情狀,反映人民在戰(zhàn)亂中逃亡景象。形象鮮明,深沉悲憤。“天涯”意謂極言其遠,以托出詞人欲歸不能的哀怨。
詞人在上片極言自己如落葉飄零,無根無緒,意在引出下片中作者表達的寂寞心情。
“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南京,是煙柳繁華地,也是南宋王朝賴以阻擋蒙古南侵的一道屏藩。蕭條得使詞人生寂寞、衰歇之感。此詞帶有幾分嘲諷意味,不只是一味悲慨而已。借燕子飛入新巢,喻指許多南宋遺民變節(jié)奉敵。作者大悲慨之中,懷有深深的嘲諷。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堅守節(jié)操的心聲。
詞人又通過對空闊的水、天之間漸次觀察,終于發(fā)現(xiàn):“惟有南來無數(shù)雁,和明月,宿蘆花。”淡淡幾筆,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蘆雁圖。詞人置群雁于雖凄清而潔白的明月、蘆花中,寄寓了他對亂離中的人民懷著無限同情。雖然是群雁,然而無首。沒有凄居之處,真是可憐之極。
鄧氏此詞以感情沉郁和風格清奇取勝。上片“寓情于景”。下片“以喻見意”,通過寒葉、西風、烏衣蒼、明月、蘆花等,表達了他作為作者的主體感受。全詞如一幅清麗而寓意深刻的畫卷,讓欣賞者感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唐多令》
[宋] 鄧剡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
葉聲寒,飛透窗紗。堪恨西風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
說興亡,燕入誰家?
惟有南來無數(shù)雁,和明月,宿蘆花。
鄧剡的唐多令賞析
國家的命運一場秋雨過后,水面上映著彩霞,潮水退去,岸邊留下處處泥沙。這一切似乎很美。秋天到了,樹葉變黃了。一陣陣的秋風無情地吹打著落葉,滿地的落葉在飛舞著,只剩光禿禿的樹枝。那紛飛的落葉聲聲,仿佛具有特殊的穿透力,它透過窗紗,猛擊我的心扉。我的心更痛了,是的,我怨恨那西風,是它吹亡了宋朝,更吹得我無家可歸,只能流落天涯。想起昔日,太平盛世,人們安居樂業(yè)。街道熱鬧非凡,人山人海,家家戶戶過得溫馨愉快。如今,人們妻離子散,街道冷冷清清的,無過往的行人,顯得荒涼。在這些日子里,心中無限惆悵、煩惱,只想借酒消愁,忘記所有的痛苦,可惜酒解不了愁,只會愁上加愁,讓我的內(nèi)心更加痛苦。我時刻忘不了宋朝,它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是我的祖國,永遠牽動著我的心。在宋朝滅亡的那一刻,我心碎了。朝代的更換就像換一件衣服那么簡單,然而,無辜的老百姓卻每天不得安寧,攜帶著妻子兒女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我們曾經(jīng)掙扎過,斗爭過,然而,大勢已去,宋朝必然走向滅亡,這是歷史的規(guī)律。國家破亡,江山依舊,只是更換了一朝的君主,苦的只有老百姓。可憐我才華橫溢,飽讀經(jīng)書,卻不能再為國家效力。來到金陵,當年豪華的帝都,如今卻一片空空,顯得更加凄涼寂寞。金陵禁不住秋風的吹打,失去了光輝,只剩暗無日光的孤寂。曾經(jīng)的金碧輝煌已化為煙滅,那夕陽映照著的烏衣巷,已不見昔日玉、謝等豪門大戶。這時,只見那燕子在吱吱喳喳,似乎在訴說朝代的興亡,燕子啊燕子,從今以后,你將以何處為家?在這國破家亡的時刻,到處一片蕭條,死氣沉沉,百姓到處流亡,只有那隊隊南來的飛雁,在明月下安安穩(wěn)穩(wěn)地棲息在蘆花深處。我開始痛恨大雁,為什么連一點愛國之心也沒有,國家的命運與我們緊密相連,是我們生存的支撐。然而,亡國已是不爭的事實,國家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獨自一人站在高樓遠看,看著周圍連綿不斷的山,不禁想起宋朝的江山,它是那么地令人神往,可如今何在?或許就像那滔滔的江水,一去不返,只是讓人憔悴。 [賞析]耐人尋味 這首詞是詞人被俘北上,過南京時作。抒發(fā)了詞人的流亡之苦和亡國之恨。上片寫秋天的晚景。前兩句寫雨過潮回的景象,象征著衰落,定下了全詞吊古傷今的悲涼基調(diào)。“葉聲寒”、“飛透窗紗”這是詞人的主觀感受。這是景中含情的寫法,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西風”一語雙關,強化了詞的意境,不僅吹落葉子,而且“吹世換”,吹得人流浪天涯。由景到情,觸景生情。“雨后、晚霞、退潮、葉聲”,都是衰敗的景象,表達了詞人的亡國之痛。下片寫金陵的興衰。運用典故,化用劉禹錫《烏衣巷》的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體現(xiàn)了王朝由盛而衰。“寂寞”與“豪華”形成今與昔鮮明的對比。夕陽西下喻寫國家的衰亡,“又”字體現(xiàn)了詞人對歷史興替的無奈。最后以大雁南飛作結尾,具有弦外之意,燕子還會“說興亡”,而大雁目睹山河變化無動于衷,將情與景結合起來,感情悲涼。這首詞寫景抒情融為一體,運用了典故、比喻,深化主題,耐人尋味。
鄧剡的《唐多令》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鄧剡,字光薦,號中齋,文天祥的同鄉(xiāng)和朋友。本詞為南宋滅亡之后,鄧剡被俘,過建康(今南京)所寫。
此詞以感情沉郁和風格清奇取勝。上片“寓情于景”。下片“以喻見意”,通過寒葉、西風、烏衣蒼、明月、蘆花等 ,表達了他作為作者的主體感受。詞的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筆觸落到眼前的景物上來:秋季來臨,燕子都飛走了,只剩下南來的無數(shù)大雁,在明月的輝映下,露宿在蘆花之中。這幅凄涼孤苦的圖景和作者痛傷亡國的感慨之情完全融會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其中----
“堪恨西風吹世換”一句,使用“雙關”的修辭手法,明寫惱恨“西風”使季節(jié)更換,暗寫痛恨元朝統(tǒng)治者使南宋滅亡,讓自己淪落天涯。
唐多令鄧剡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于唐多令詩歌鑒賞、唐多令鄧剡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