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哪些著名的詩人 明朝都有哪些詩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明朝有哪些著名的詩人,以及明朝都有哪些詩人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朝著名詩人有哪些
問題一:中國古代著名詩人有哪些? 戰(zhàn)國:屈原、宋玉三國:曹操、曹植西晉:左思東晉:陶淵明南北朝:謝靈運、鮑照、謝?、庾信唐代:王勃、陳子昂、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岑參、李白、杜甫、劉長卿、韋應(yīng)物、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李賀、杜牧、李商隱、溫庭筠五代:李煜宋代: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晏殊、晏幾道、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李清照、陸游、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姜夔、文天祥金代:元好問元代:馬致遠、趙孟?、薩都剌、王冕明代:高啟、陳子龍、夏完淳清代:顧炎武、錢謙益、吳偉業(yè)、王士禎、袁枚、黃景仁、納蘭性德、龔自珍、黃遵憲、秋瑾、蘇曼殊
問題二:明代詩人簡介(比較有名的) 明初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dāng)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唐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中后期王世貞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后七子”領(lǐng)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卒贈太子少保。好為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州山人四部稿》等。
明末錢謙益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xué)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說他“至啟、禎時,準(zhǔn)北宋之矩?” 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進士,他是東林黨的領(lǐng)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quán)失敗而被革職。在明末他作為東林黨首領(lǐng),已頗具影響。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后降清,仍為禮部侍郎。
問題三:明代最著名的詩人是誰呢? 鄧子龍:明代著名軍事家和詩人,愛國名將,民族英雄(15揣1―1598),字武橋,號大千、虎冠,明代著名軍事家和詩人
問題四:明代有哪些詩人 王冕,元稹
問題五:明朝早期比較有名的詩人是誰 1.“詩仙李白 李白(701-762)當(dāng)然是大家公認(rèn)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shù)人認(rèn)為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祖籍隴西(今甘肅),一說生于中亞,但少年時即生活在蜀地,壯年漫游天下,學(xué)道學(xué)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 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北宋初年,人們發(fā)現(xiàn)《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為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訟紛紜。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dāng)時已被之管弦,就是詞的濫觴了。至于歷來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diào)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于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為好呢? 詩想象豐富奇特,風(fēng)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2. 詩圣”杜甫 在形容自己的詩藝時,杜甫曾說過:“思飄云物動,律中鬼神驚,毫發(fā)無遺憾,波瀾?yīng)毨铣伞?的確,杜甫的七古、五古、七律、五律在唐代都是一流的,古體的七言詩在他手里正式成立,古體的五言詩在他手里變了格調(diào),在“溫柔敦厚”外另開“沉著痛快”一派,五律,杜甫以前用來寫艷情、寫山水,他卻用來寫廣大的實在的人生,拓寬了詩歌領(lǐng)域。他的五律最多,差不多窮盡了這種體制的變化,七律精于組織,富于變化,七絕雖直抒胸臆,但頗有清新刻畫之句。他不大做樂府,但他描寫社會生活正是樂府的精神,他的寫實的態(tài)度也源于樂府。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啟后的詩人,漢魏的渾樸古雅,六朝的藻麗纖?、淡遠韶秀杜甫無一不備。杜甫之后沒有一個詩人不直接、間接學(xué)他的:韓愈跟著他將詩進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險韻,鋪張描寫,逞才使氣,是“沉著痛快”的詩,元稹、白居易將杜甫寫實的表現(xiàn)人生的態(tài)度理論化,導(dǎo)引了“新樂府”運動。也是元稹,在為杜甫寫的墓志銘中,對杜甫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全面的評價,并許以最高的地位。兩宋詩之冠冕的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宗都以杜甫為祖、金、元、明之詩壇巨擘都是杜甫為之開先。陸游有詩曰: 千載《詩》亡不復(fù)刪 少陵談笑即追還 嘗憎晚輩言“詩史” 《清廟》《生民》伯仲間。 他視人們尊杜詩為詩史為不足,必置于雅、頌之音中猶若詩中之經(jīng)才好。秦觀在《韓愈論》中,將孔子與杜甫同提并論,孔子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總結(jié)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來贊,“嗚呼,杜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雖未直接稱圣,實亦許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經(jīng)正是被稱為詩圣了。 正是因為杜甫推崇儒家思想,再加上其詩歌的影響,才被后世稱為詩圣.圣在古代是對儒家人物的神化評價和稱號. 其詩緊密結(jié)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圣”。 3.“詩佛”王維 字摩詰,河?xùn)|人。工書畫,與弟縉俱有俊才。開元九年,進士擢第,調(diào)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歷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安祿山陷兩都,維為賊所得,服藥陽喑,拘于菩提寺。祿山宴凝碧池,維潛賦詩悲悼,聞于行在。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責(zé)授太子中允,遷中庶子、中書舍人。復(fù)拜給事中,轉(zhuǎn)尚書右丞。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寧薛諸王附馬豪貴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得宋之問輞川別墅,山水絕勝,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篤于奉佛,晚年長齋禪誦。一日,忽索筆作書數(shù)紙,別弟縉及平生親故,舍筆而卒。贈秘書監(jiān)。 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后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4.“詩囚”孟郊 孟郊(751......
問題六:明朝有哪些文學(xué)家,詩人,書畫家? 文學(xué)方面,
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與《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馮夢龍加工編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寫青年愛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轉(zhuǎn)運漢巧遇洞庭紅》等;與“三言”類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說集還有凌蒙初編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發(fā)現(xiàn)的《型世言》(陸人龍編著)。傳統(tǒng)雅文學(xué)的發(fā)展在明代繼續(xù)發(fā)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yè)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萬歷時期,猛烈反對前后七子的擬古主義,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與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他們認(rèn)為文學(xué)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各個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xué)。竟陵鐘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并且乞靈于古人,目的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詩詞方面,
明代詩文數(shù)量卻浩如煙海,不僅作家眾多,而且各成流派。永樂至正統(tǒng)年間,文壇上出現(xiàn)了以內(nèi)閣大學(xué)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臺閣體”詩派。明中葉,在反對臺閣體冗沓文風(fēng)的斗爭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崛起,繼而又有嘉靖、萬歷間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后七子”雄踞文壇。他們以復(fù)古為號召,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當(dāng)前、后七子復(fù)古運動興起時,文壇上又相繼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
書畫方面,
明朝朝廷極力推崇書法,明朝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主。明初書法陷于臺閣體泥沼,沈度學(xué)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wěn)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于是臺閣體盛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tài)方向發(fā)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寵與唐寅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開始邁入倡導(dǎo)個性化的新境域。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有名的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與倪元瑞等,而帖學(xué)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tǒng)立場。
明初,宮廷畫家居畫壇主流。15世紀(jì)中葉,江南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吳門四大家”崛起。他們廣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諸派之長,形成了各具特殊風(fēng)格的繪畫藝術(shù)。嘉靖時,杰出畫家徐渭,自辟蹊徑,創(chuàng)潑墨花卉。明末畫壇以董其昌的松 *** 為中心。董其昌師承元四家,善水墨畫,兼擅潑墨,作品秀雅,煙云流暢。明末還有著名人物畫家陳洪綬、崔子忠、曾鯨等。
明代有哪些代表性詩人?
明初詩文的代表作家是宋濂、劉基、高啟,他們都經(jīng)歷過元末的社會動亂,寫出了一些較有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但不久之后,由于理學(xué)、八股科舉以及空前殘酷的文字獄嚴(yán)重桎梏了文人的思想,詩歌創(chuàng)作陷入了毫無生氣的局面,出現(xiàn)了以“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臺閣體”詩派,專以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為能事,統(tǒng)治詩壇達一百年之久。
明朝的詩人有哪些?
1、馮夢龍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xué)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夢桂,善畫。弟夢熊,太學(xué)生,曾從馮夢龍治《春秋》,有詩傳世。
2、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xué)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
3、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和軍事家。
4、楊慎?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xué)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號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廬陵。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
5、張岱?
張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劍老人、古劍陶庵、古劍陶庵老人、古劍蝶庵老人,晚年號六休居士,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籍四川綿竹(故自稱“蜀人”) ,明清之際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
明朝有哪些著名詩人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以下是我收集的明朝的詩人,歡迎查看!
明朝有哪些著名詩人1
1.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里,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xué)”,亦稱“正學(xué)先生”,明朝大臣、學(xué)者、文學(xué)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xué)、機警敏捷,長大后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遺訓(xùn),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xué)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dāng)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后,文武百宮多見風(fēng)轉(zhuǎn)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jié)果被捕下獄。
后因拒絕為發(fā)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處死于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明史》中為施以凌遲。南明福王時追謚“文正”。
2.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xué)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云山鄉(xiāng),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于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y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明萬歷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dāng)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后調(diào)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quán)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fēng)之臣,郡邑?zé)o餓虎之吏,吟詠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后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于戲劇及詩詞創(chuàng)作。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chuàng)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shù)的珍品。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dǎo)演學(xué)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
3.徐渭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鷴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曾擔(dān)任胡宗憲幕僚,助其擒徐海、誘汪直。胡宗憲被下獄后,徐渭在憂懼發(fā)狂之下自殺九次卻不死。后因殺繼妻被下獄論死,被囚七年后,得張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貧病交加,藏書數(shù)千卷也被變賣殆盡,他自稱“南腔北調(diào)人”,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并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chuàng)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chuàng)了一代畫風(fēng),對后世畫壇(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中國第一部關(guān)于南戲的`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4.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后世文學(xué)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chuàng)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fēng)云會》。
5.吳承恩
吳承恩(約1500年—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漢族,淮安府山陽縣 人(現(xiàn)淮安市淮安區(qū)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中國明代杰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2004年,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府決定在山上茶庵處建立了吳承恩紀(jì)念館和在山下山門處建樹其石雕座像,用來紀(jì)念他。
6.解縉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nèi)閣首輔、右春坊大學(xué)士,參預(yù)機要事務(wù)。解縉因為才學(xué)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xué)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恒殿試佚事》等
7.徐賁
徐賁(1335-1380年),字幼文,南直隸毗陵(今江蘇常州市)人。后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自號北郭生,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吳中四杰之一,明初十才子之一。
張士誠抗元,招為僚屬。張士誠死后,俆賁與張羽避居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洪武七年(1374),被薦入朝,洪武九年(1376)春,奉使晉、冀,授給事中。歷任御史、刑部主事、廣西參議,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78),大軍征討洮岷,以隊伍過境,犒勞失時,下獄。洪武十三年(1380),以“犒師不周”處死。
8.馮夢龍
馮夢龍(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戲曲家。
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并稱“吳下三馮”。他的作品比較強調(diào)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三言與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jīng)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搜集、整理、編輯,為中國文學(xué)做出了獨異的貢獻。
9.歸有光
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漢族,蘇州府太倉州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員、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中舉人,之后參加會試,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xué)徒眾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歸有光六十歲時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稱“歸太仆”,留掌內(nèi)閣制敕房,參與編修《世宗實錄》。隆慶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歸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風(fēng)格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后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與唐順之、王慎中并稱為“嘉靖三大家”,又與胡友信齊名,世稱“歸、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明朝有哪些著名詩人2
1.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xué)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xué)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xué)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xué)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理學(xué)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xué)說思想王學(xué)(陽明學(xué)),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xué)思想。其學(xué)術(shù)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xué)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2.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xué)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云山鄉(xiāng),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于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y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明萬歷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dāng)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后調(diào)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quán)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fēng)之臣,郡邑?zé)o餓虎之吏,吟詠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后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于戲劇及詩詞創(chuàng)作。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chuàng)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shù)的珍品。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dǎo)演學(xué)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
3.徐渭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鷴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曾擔(dān)任胡宗憲幕僚,助其擒徐海、誘汪直。胡宗憲被下獄后,徐渭在憂懼發(fā)狂之下自殺九次卻不死。后因殺繼妻被下獄論死,被囚七年后,得張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貧病交加,藏書數(shù)千卷也被變賣殆盡,他自稱“南腔北調(diào)人”,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并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chuàng)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chuàng)了一代畫風(fēng),對后世畫壇(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中國第一部關(guān)于南戲的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4.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后世文學(xué)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chuàng)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fēng)云會》。
5.吳承恩
吳承恩(約1500年—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漢族,淮安府山陽縣 人(現(xiàn)淮安市淮安區(qū)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中國明代杰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2004年,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府決定在山上茶庵處建立了吳承恩紀(jì)念館和在山下山門處建樹其石雕座像,用來紀(jì)念他。
6.解縉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nèi)閣首輔、右春坊大學(xué)士,參預(yù)機要事務(wù)。解縉因為才學(xué)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xué)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恒殿試佚事》等
7.徐賁
徐賁(1335-1380年),字幼文,南直隸毗陵(今江蘇常州市)人。后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自號北郭生,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吳中四杰之一,明初十才子之一。
張士誠抗元,招為僚屬。張士誠死后,俆賁與張羽避居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洪武七年(1374),被薦入朝,洪武九年(1376)春,奉使晉、冀,授給事中。歷任御史、刑部主事、廣西參議,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78),大軍征討洮岷,以軍隊過境,犒勞失時,下獄。洪武十三年(1380),以“犒師不周”處死。
8.馮夢龍
馮夢龍(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戲曲家。
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并稱“吳下三馮”。他的作品比較強調(diào)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三言與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jīng)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搜集、整理、編輯,為中國文學(xué)做出了獨異的貢獻。
9.歸有光
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漢族,蘇州府太倉州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員、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中舉人,之后參加會試,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xué)徒眾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歸有光六十歲時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稱“歸太仆”,留掌內(nèi)閣制敕房,參與編修《世宗實錄》。隆慶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歸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風(fēng)格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后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與唐順之、王慎中并稱為“嘉靖三大家”,又與胡友信齊名,世稱“歸、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10.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里,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xué)”,亦稱“正學(xué)先生”,明朝大臣、學(xué)者、文學(xué)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xué)、機警敏捷,長大后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遺訓(xùn),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xué)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dāng)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后,文武百宮多見風(fēng)轉(zhuǎn)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jié)果被捕下獄。
后因拒絕為發(fā)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處死于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明史》中為施以凌遲。南明福王時追謚“文正”。
明代詩人有哪些
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dāng)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860篇詩文
?
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620篇詩文
?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xué)家。據(jù)傳他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吳門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420篇詩文
?
李東陽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xué)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xué)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直內(nèi)閣,預(yù)機務(wù)。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jié)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340篇詩文
?
楊基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今浙江湖州),“吳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楊基詩風(fēng)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dāng)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dāng)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340篇詩文
?
袁凱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燕》一詩負(fù)盛名,人稱袁白燕。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1370)任監(jiān)察御史,后因事為朱元璋所不滿,偽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4卷。? 320篇詩文
?
張羽
張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啟、楊基、徐賁稱為“吳中四杰”,又與高啟、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張羽好著述,文辭精潔典雅,詩詠深思冶煉,樸實含華。書法纖婉有異趣,仿佛謝莊月賦。隸書效法韓擇木、楷書臨摹王羲之曹娥碑,雖未精極,卻能離俗而入于雅。畫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筆力蒼秀,品在方從義上。? 240篇詩文
?
徐渭
徐渭(1521—1593),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鷴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guān)于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后來如何捉弄官宦等。? 189篇詩文
?
楊慎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xué)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號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guān),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jīng)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于云南永昌衛(wèi)。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后,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范圍頗廣。著作達百余種。后人輯為《升庵集》。? 179篇詩文
?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yīng)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chuàng)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168篇詩文
明朝詩人有哪些
明朝是一個有趣的朝代,也是有著許多詩人的。下面大家就隨我一起去看看有哪些人吧!
明朝詩人有哪些
元朝詩人馬致遠,代表作《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明朝詩人劉基,代表作《感懷》:
結(jié)發(fā)事遠游,逍遙觀四方。
天地一何闊,山川杳茫茫。
眾鳥各自飛,喬木空蒼涼。
登高見萬里,懷古使心傷。
佇立望浮云,安得凌風(fēng)翔。
清朝詩人袁枚,代表作《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明朝的文化
思想
哲學(xué)思想上, 陽明繼承 陸九淵的“ 心學(xué)”并發(fā)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diào)“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并且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xué)說的重心。而陽明的弟子 王艮更進一部的強化此方面的論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義,而 李贄則更肯定“人欲”的價值,認(rèn)為人的道德觀念系源自于對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現(xiàn)追求個體價值的思想。因西學(xué)東漸使科學(xué)精神與實學(xué)風(fēng)尚也開始流行。明末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異族的侵略,哲學(xué)家開始更多思考現(xiàn)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 王船山、 黃梨洲、顧亭林等。
晚明書院的興盛沖擊了官學(xué)的地位,許多知識分子利用在書院講學(xué)之際借機批評時政,如曾講學(xué)于 東林書院的顧憲成及 高攀龍,就常諷刺時政,也使東林書院成為與當(dāng)權(quán)派對抗的中心,進而導(dǎo)致 東林黨爭。當(dāng)時學(xué)者也會借用寺廟周邊的空地舉行“講會”,倡導(dǎo)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
明代書院的自由探討辯論學(xué)風(fēng),是當(dāng)時最開明進步的學(xué)術(shù)交融方式,在古老的中國書院里,不同流派的思想可以在此平等交流。明朝人視學(xué)閥為恥,將以權(quán)力壓制民意視為卑劣,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權(quán)傾朝野的大首輔也不例外。
文學(xué)
文學(xué)方面,中國小說史上的 四大名著中的三部——《 西游記》、《 水滸傳》、《 三國演義》與小說《 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 馮夢龍加工編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 三言”(即《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寫青年愛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轉(zhuǎn)運漢巧遇洞庭紅》等;與“三言”類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說集還有 凌蒙初編著的“ 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發(fā)現(xiàn)的《 型世言》( 陸人龍編著)。傳統(tǒng)雅文學(xué)的發(fā)展在明代繼續(xù)發(fā)展,著名文人有 劉基、 宋濂、 高啟、 方孝孺、 唐寅、 歸有光、 徐渭、 王世貞、 袁宏道、 錢謙益、 張岱、 吳偉業(yè)等人。散曲家則有 王磐、 馮維敏、 薛論道、陳譯、 康海等人。
萬歷時期,猛烈反對前后七子的擬古主義,有以公安 袁宗道、袁宏道與 袁中道為代表的 公安派。他們認(rèn)為文學(xué)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各個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xué)。竟陵 鐘惺、 譚元春為代表的 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并且乞靈于古人,目的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小說
明代文學(xué)以小說達到的`藝術(shù)成就最高,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長篇小說中的《 三國演義》、《 水滸傳》和《 西游記》,堪稱文學(xué)巨著。出現(xiàn)于明中葉的《 金瓶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
明代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很興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chuàng)作擬話本。“ 三言”、“ 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
戲曲
明前期,元代以來絢麗的雜劇奇葩一度中衰。明中葉后,隨著城鎮(zhèn)經(jīng)濟的繁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xiàn)了新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明代劇作中最負(fù)盛名的是《 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戲曲唱腔中,主要有 弋陽腔和 昆山腔(昆腔)。 昆腔本局限于 吳中。嘉靖年間,著名音樂家魏良輔對昆腔進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現(xiàn)了南曲的清柔婉轉(zhuǎn)的特點,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成了當(dāng)時最有影響的一種戲曲音樂。
書法
明朝朝廷極力推崇書法,明朝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主。明初書法陷于臺閣體泥沼,沈度學(xué)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wěn)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于是臺閣體盛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tài)方向發(fā)展。 祝允明、 文征明、 王寵與 唐寅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開始邁入倡導(dǎo)個性化的新境域。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有名的有 張瑞圖、 黃道周、 王鐸與倪元瑞等。
詩文
明代詩文數(shù)量卻浩如煙海,不僅作家眾多,而且各成流派。永樂至正統(tǒng)年間,文壇上出現(xiàn)了以內(nèi)閣大學(xué)士 楊士奇、 楊榮、 楊溥為首的“臺閣體”詩派。明中葉,在反對臺閣體冗沓文風(fēng)的斗爭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間的 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 前七子”崛起,繼而又有嘉靖、萬歷間 李攀龍、 王世貞為首的“ 后七子”雄踞文壇。他們以復(fù)古為號召,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當(dāng)前、后七子復(fù)古運動興起時,文壇上又相繼迭起“ 唐宋派”和“ 公安派”。
繪畫
明初,宮廷畫家居畫壇主流。15世紀(jì)中葉,江南 沈周、 文征明、 唐寅、 仇英“吳門四大家”崛起。他們廣泛吸取了唐、 五代、宋、元諸派之長,形成了各具特殊風(fēng)格的繪畫藝術(shù),又被后世稱為“ 明四家”。嘉靖時,杰出畫家 徐渭,自辟蹊徑,創(chuàng)潑墨花卉。萬歷年,吳門畫家 張宏開啟實景山水寫生之先河,在繼承 吳門畫派風(fēng)格和特色的基礎(chǔ)上加以創(chuàng)新,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明畫錄》記載)。明末還有人物畫家 吳彬、 丁云鵬、 陳洪綬、 崔子忠、 曾鯨,花鳥畫家 陳淳等。
關(guān)于明朝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和明朝都有哪些詩人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