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姚察是哪里的 姚察是什么樣的人

青絲繞手2023-04-03 04:30故事29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姚察是哪里的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姚察是什么樣的人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姚氏一族在歷朝歷代的地位如何?

1、姚綬(1422—1495)

字公綬,號谷庵、仙癡、云東逸史,人稱丹丘先生,漢族,浙江嘉興大云寺人。明代官員、書畫家。傳世名作有《秋江漁隱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山水圖》冊頁(上海博物館藏)、《竹石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著有《谷庵集》、《云東集》、《天人合旨》、《姚御史詩文》。

2、姚文田(1758—1827)

字秋農, 號梅漪。歸安(浙江吳興)人。清代狀元。姚文田清朝嘉慶4年(1799)己未科進士第1名,世稱文狀元。翰苑名賢,文壇巨匠。是清代一代蜚聲朝野的著名學士,他于嘉慶年間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這位德高望重老先生治學嚴謹,為官耿直,一身正氣。姚文田著有《說文聲系》、《古音諧》、《四聲易知録》、《易言》、《廣陵事略》、《邃雅堂學古録》、《邃雅堂文集》及《春秋經傳塑閏表》等。

3、姚崇(651-721)

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政治家,姚崇初以挽郎入仕,遷兵部郎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得到武則天賞識,遷兵部尚書、名列宰相。神龍元年(705年)提出《十事要說》,力主實行新政,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淘汰冗職,選官得才;抑制權貴,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1]??執政三年,譽為“救時宰相”,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并稱“唐朝四大賢相”,以開府儀同三司致仕。

4、姚天福(1229-1302)

字君祥,南陽村人,元初名臣,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

其父姚居實,屬未出仕的讀書人,因避兵亂曾到雁門寄居進士趙泰家,與其女結合生天福。天福幼讀《春秋》,深通大義,長及青年時,以過人才識被懷仁縣推為縣吏,不久被征召為縣丞。至元初年(1264),丞相塔察爾出使北國途經懷仁,代州太守楊闊闊推薦天福才干,深受丞相賞識。

至元五年(1268),元設御史臺,塔察爾為御史大夫,任天福為架閣管勾兼獄丞。至元十一年(1274),天福升任監察御史,進入當時最高政治集團。

5、姚樞(1203年—1280年)

字公茂,號雪齋、敬齋。原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后遷洛陽(今河南洛陽)。 金末元初政治家、理學家。他陳述儒家傳統的帝王之學、治國之道,深受器重。忽必烈受命總制漠南漢地軍事,姚樞建議他在與南宋接壤地區屯兵,積谷守邊,徐圖滅宋,被采納。后隨忽必烈攻大理、鄂州,他屢諫屠戮。忽必烈即位后,姚樞以藩府舊臣預議朝政,參定一代制度,官至翰林學士承旨。

6、姚合(約公元779~約公元855)

字大凝,唐代著名詩人。陜州(今河南陜縣)人,宰相姚崇曾侄孫。元和十一年(816)登進士第,授武功主簿。歷任監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給事中等職,終秘書少監。世稱姚武功,其詩派稱“武功體”。7、姚烈:字姬傳,清朝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概并稱為“桐城三祖"。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曾為南宋“永嘉四靈”(見“四靈體”)及江湖詩派詩人所師法。

7、姚察(533—606)

字伯審,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人。南朝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姚僧垣之子,史學家姚思廉之父。

聰明敏捷,頗能作文,得到簡文帝蕭綱器重,累遷駕部郎中。梁元帝即位,授原鄉縣令。陳朝建立后,歷任秘書監、著作郎、太子舍人、吏部尚書。陳朝滅亡后,進入隋朝,擔任過秘書丞、晉王(楊昭)侍讀、太子中舍人。奉詔修撰《梁史》《陳史》,襲封北絳郡公。

姚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舜 (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姚重華(虞舜大帝本名)一般指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舜(約公元前2147~約公元前2067),軒轅黃帝八世孫。姚姓,媯氏,名重華,字都君,生于諸馮(今山東省諸城市)。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三皇五帝”之一。

生而重瞳,孝順友愛,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薦,經過重重考驗,得到唐堯的認可與禪位(《竹書記年》和《韓非子》中并不記載為禪讓) ,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濟),建立有虞國。

即位之后,虛懷納諫,懲罰奸佞,流放四兇(共工、獾兜、三苗、鯀);任賢使能,百業興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農業、契主管五教),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首領。

晚年聽從四岳的安排和建議,禪位于大禹,乘車巡行天下,卒于蒼梧郡,葬于九嶷山,謚號為舜,史稱帝舜、虞舜、舜帝。

二、姚賈 (戰國時期秦國上卿)

姚賈:戰國時期魏國人,出身“世監門子”,其父是看管城門的監門卒,在當時社會根本沒有一點地位可言。

姚賈:戰國時期魏國人,出身“世監門子”,其父是看管城門的監門卒,在當時社會根本沒有一點地位可言。他的經歷更是讓人非議,乃至于韓非后來稱其為“梁之大盜,趙之逐臣”。在趙國受命聯合楚,韓,魏攻秦,后來秦國使間,被趙國逐出境。他得到秦王嬴政的禮遇和賞識。

三、姚察

姚察(533—606年),字伯審,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人。南朝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姚僧垣之子,史學家姚思廉之父。

聰明敏捷,頗能作文,得到簡文帝蕭綱器重,累遷駕部郎中。梁元帝即位,授原鄉縣令。陳朝建立后,歷任秘書監、著作郎、太子舍人、吏部尚書。陳朝滅亡后,進入隋朝,擔任過秘書丞、晉王(楊昭)侍讀、太子中舍人。奉詔修撰《梁史》《陳史》,襲封北絳郡公。

大業二年(606年),姚察去世,享年七十四歲。

四、姚思廉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1]? 其父姚察于陳朝滅亡后到隋朝做官,遷至北方,故兩《唐書》中《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史學家。

其父姚察,在陳時任吏部尚書,著陳梁二史,未成。他自幼習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讀。唐李淵稱帝后,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自玄武門之變,進任太子洗馬。貞觀初年,又任著作郎,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官至散騎常侍,受命與魏征同修梁陳二史。

貞觀十年(636年),成《梁書》(50卷)、《陳書》(30卷),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傳。貞觀十一年(637年),卒。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五、姚希得

姚希得,1198出生,卒于1269年,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今四川三臺)人。嘉定十六年(1223)第進士,授小溪主簿,朝夕討論六經、諸子百家之說。累官參知政事,忠直清儉,常抗疏直言。因言論罷,起知潭州湖南安撫使。后以資政殿學士,潼川郡公致仕。

希得著有《續言行錄》、《奏稿》、《橘州文集》等行于世。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姚重華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姚賈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姚察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姚思廉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姚希得

姚思廉忠烈原文翻譯

姚思廉忠烈原文翻譯如下:

姚思廉,字簡之,雍州萬年人。父親姚察,在陳代做過吏部尚書,入隋歷任太子內舍人、秘書丞、北絳公,學問兼及儒學和史學,在隋、陳二代地位顯要。陳亡后,姚察從吳興遷到關中。姚思廉年少時就隨父親學習漢代歷史著作,能完全繼承家傳的史學,勤學寡欲,從不過問家人產業方面的事。

在陳朝任揚州主簿,入隋后任漢王府參軍,因居父喪辭去官職。當初,姚察在陳代時曾撰修梁、陳二史,沒有完成就去世了,臨終時囑咐思廉繼續完成撰修梁、陳二史的遺志。接著思廉的母親去世,他在墳墓旁結廬居喪,人愈加羸弱瘦削。居喪期滿,任河間郡司法書佐。

思廉上表陳述其父遺言,隋煬帝下詔準許他繼承父志續撰梁史、陳史。后來煬帝又令思廉與起居舍人崔祖浚撰修《區宇圖志》。

隋末,思廉任代王楊侑的侍讀,適逢義軍攻克京城,楊侑的府僚驚駭得各自奔逃,只有思廉侍奉代王,不離代王左右。

義兵攻打進來準備上殿時,思廉挺身而出,厲聲對他們說:“唐公起義兵,本來是為了匡正隋朝的王室,你們不得對代王無禮!”士兵們被他大義凜然的話說服了,于是列陣在大殿階下。唐高祖聽說這事,認為姚思廉的行為合乎義理,允許他扶代王到順陽閣下,思廉拜泣而去。

看的人都感嘆地說“:是個忠烈之士啊!仁者有勇,就是說的這樣的人啊!”

唐高祖李淵接受禪讓建立唐朝,授思廉為秦王府文學官。后來太宗征伐徐圓朗,思廉當時在洛陽,太宗曾隨口談到隋代滅亡的事,感慨地贊嘆說:“姚思廉不怕殺頭,保護君主表現了忠君大節,與古人相比,也相差不了什么!”因此贈給他綢帛三百段,信上說:“念及節義之風,所以有這些贈物。”不久提升思廉為文學館學士。太宗被立為太子,思廉升任太子洗馬。

貞觀初,思廉升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畫他的肖像并將它列在《十八學士圖》中,命文學褚亮為他的肖像寫贊語,說“:志苦精勵,紀言實錄。臨危殉義,余風勵俗。”

貞觀三年(629),思廉又受詔與秘書監魏征同撰梁、陳二史,思廉又吸取謝炅等諸家梁史著述成果,續成父書,并推求研究陳史,參考傅纟宰、顧野王所修的舊史,刪削補充,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魏征雖然裁決寫定《梁書》、《陳書》的總論,這二書編次刪削,都是思廉的功勞,太宗賜給他彩絹五百段,并升任他為通直散騎常侍。

思廉因為是藩王府的舊屬,深受禮遇,政事上的得失,太宗常讓他私下密奏其意見,思廉也能直言無隱。有次太宗準備到九成宮游玩,思廉進諫說:“到離宮去游樂,是秦始皇、漢武帝的行為,本來不是堯、舜、禹、湯那些圣明君主的行為。”言語非常懇切,尖銳。

太宗解釋說:“朕有氣病,天熱病就馬上加劇,本來不是生性喜好游樂玩賞。”因此賜給思廉帛五十匹。貞觀九年(635),拜思廉為散騎常侍,賜爵豐城縣男。貞觀十一年(637)思廉去世,太宗深切悼念惋惜他,停止上朝一天,贈給他太常卿的封號,謚號康,賜葬地于昭陵。

《史記》注解中的“姚氏”指的是誰?他是什么年代的人?

這是描寫霍去病的,時期是漢武帝時期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當時霍去病任嫖姚校尉。這里的姚公不是具體的某個人,指的是嫖姚校尉霍去病。個人認為,見諒!

姚氏名人

姚氏的歷史名人... 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姚姓英才輩出,名人眾多。姚姓人才之多,略舉如下:上古圣君虞舜姚重華;春秋鄭國大夫姚句耳、骸般;戰國秦國客卿姚賈;西漢經學家姚平;后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姚襄;后秦帝王姚萇、姚興、姚泓;南朝畫家姚曇度,歷史學家姚察;北朝醫學家姚僧恒,畫家姚最,歷史學家姚最;唐朝史學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詩人姚合;北宋古文家姚鉉,名將姚內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孝子姚宗明,南宋一代名臣姚勉、宰相姚希得,中國古代三大圣母之一的岳母姚氏,詞人姚云文;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政治家、理學家姚樞,文學家姚燧。。。。。。

歷史上姚姓名人 舜帝姚重華,救時宰相姚崇,黑衣宰相姚廣孝,姚啟圣清時 *** ,姚中英黃埔2期156師少將參謀長南京保衛戰犧牲,姚子青黃埔6期寶山保衛戰第三營犧牲追封陸軍少將銜,姚三五八旅參謀長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八軍軍長55年授銜中將

姚氏姓人由始以來的名人有哪些? 相傳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墟,便以姚為姓,其后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又相傳舜在當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堯推薦過陶唐氏,舜繼承王位工曾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武王滅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媯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媯滿,并且封他于陳。傳至年仲敬氏時因避王莽亂居于吳郡,改姓為媯。傳五世后,復改為姚姓。

出自子姓。據路史記載,春秋時有姚國,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孫便以國為氏,稱位姚氏。

他族改為姚姓。據有關史料所載,西晉時有羌族首領姚戈重,本是漢時西羌燒當氏的后人,他們自稱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姚姓排在百家姓93位,以人口多寡計算,姚姓在中國位列第64位

歷史上姓姚的名人有哪些 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姚姓英才輩出,名人眾多。姚姓人才之多,略舉如下:上古圣君虞舜姚重華;春秋鄭國大夫姚句耳、姚般;戰國秦國客卿姚賈;西漢經學家姚平;后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姚襄;后秦帝王姚萇、姚興、姚泓;南朝畫家姚曇度,歷史學家姚察;北朝醫學家姚僧恒,畫家姚最,歷史學家姚最;唐朝史學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詩人姚合;北宋古文家姚鉉,名將姚內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孝子姚宗明,南宋一代名臣姚勉、宰相姚希得,中國古代三大圣母之一的岳母姚氏,詞人姚云文;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政治家、理學家姚樞,文學家姚燧

個人最推崇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雙全,歷仕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兩次拜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書。他曾參與神龍政變,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刺史。

唐玄宗親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拜中書令,封梁國公。他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被稱為救時宰相。

姚崇執政三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宋并稱唐朝四大賢相。721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贈揚州大都督,賜謚文獻。

中國姚氏有什么名人 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姚姓英才輩出,名人眾多。姚姓人才之多,略舉如下:上古圣君虞舜姚重華;春秋鄭國大夫姚句耳、姚般;戰國秦國客卿姚賈;西漢經學家姚平;后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姚襄;后秦帝王姚萇、姚興、姚泓;南朝畫家姚曇度,歷史學家姚察;北朝醫學家姚僧恒,畫家姚最,歷史學家姚最;唐朝史學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詩人姚合;北宋古文家姚鉉,名將姚內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孝子姚宗明,南宋一代名臣姚勉、宰相姚希得,中國古代三大圣母之一的岳母姚氏,詞人姚云文;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政治家、理學家姚樞,文學家姚燧

姚明姚晨等當代姚氏名人來姚網注冊了嗎? 我倒覺得其實并不是因為所謂名人的原因,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們還沒有“根”的意識,還沒有宗族情結,還沒有意識到“姚”的血脈親情。 這很正常,不能責怪他們。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奮斗的目標,可以為名氣,可以為金錢,可以為榮譽......但最根本的奮斗目標只有一個, 那就是追求幸福人生。事業上的成功,并不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成功是事業與家庭的共同成功,而且家庭的成功更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我相信姚網的發展已經影響到我們姚家眾多所謂的“名人們”了,只是因為傳統的、世俗的原因,讓他們充滿了顧忌與不信任。這是人性的弱點。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是比比親情、比家庭更重要的嗎? 姚網的使命,就是喚醒宗親內心深入的親情和對家庭的責任感,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同樣“感召”我們姚家眾多所謂的“名人們”。 查看更多答案

采納哦

百家姓姚姓的來源是什么以及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一、出自姚姓。 源于舜帝姚重華,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姚氏正宗。

二、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三、春秋早期有姚國,虞舜后代,子孫以國為氏,稱為姚氏。

四、源于羌族,出自后漢西羌燒當羌部首領姚弋仲。

五、源于其他少數民族改姓,如蒙古族、滿族、德昂族、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壯族、白族、俄羅斯族等。

歷史名人:

姚平,河東人,西漢著名學者、經學家,官至諫議上大夫,冀州刺史。

姚曇度,南齊人,畫有逸才,巧變鋒出,魑魅鬼神,皆為妙絕。

姚察(533―606),字伯審,吳興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人,南朝歷史學家。

姚最,吳興(今浙江省)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繪畫批評家。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京兆萬年人,唐朝初期史學家。

姚合(約779~約855),唐代著名詩人。陜州(今河南陜縣)人。

姚鉉,字寶臣,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北宋進士,三次任殿中丞職。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學家,字圣瑞,號江村,江西高安人。

姚燧,元文學家。字端甫,號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姚綬(1422―1495),字公綬,號谷庵,明代官員、書畫家。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省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并稱為“桐城三祖”。

姚瑩(1785年~1853年1月24日),字石甫,號明叔,安徽桐城人。晚清史學家、文學家。

姚姓的姓氏名望 五帝時期舜(拼音:shùn)前2257~前2208 ,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字;都君。生于姚墟(一說姚墟在今河南濮陽),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濟)另有說都城在潘城(今河北逐鹿)。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于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后世以舜簡稱之,其后裔以姚姓為主脈。后秦十六國之一,羌族姚萇所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盛時控有今陜西、甘肅、寧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歷三主,共三十四年。西晉永嘉(307~312)年間,羌部落的一支由豪酋姚弋仲率領從赤停(今甘肅隴西西)遷徙到榆眉(今陜西千陽東)一帶居住。384年萇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史稱后秦。姚萇率軍進屯北地(今陜西耀縣),渭北羌胡十萬余戶歸附,勢力發展很快,385 年擒殺苻堅。及至慕容永率鮮卑三十余萬離關中東歸,姚萇于386年入據長安稱帝,國號大秦。文史界 姓名介紹姓名介紹姚平西漢經學家姚綬明朝畫家姚曇度南朝畫家姚范、姚鼐、姚瑩、姚椿、姚燮清代文學家姚察歷史學家姚培謙、姚際恒、姚文田清代學者姚最南北朝畫家姚名達民國目錄學家姚思廉唐朝史學家姚永樸、姚永概、姚華、姚雛民國文學家姚合唐朝詩人姚一葦、姚雪垠、姚奠中、姚克、姚園、姚若龍、姚謙、張庚(原名姚禹玄)當代文學作家姚鉉北宋古文家姚從吾當代歷史學家姚云文南宋詞人姚治華、姚少華、姚景林、姚鳴京當代書畫家姚燧元代學家娛樂界 姚政姚剛姚樂怡姚二嘎(姚建國)姚芊羽姚居德姚瑩瑩姚敏,姚笛姚安濂姚嘉妮姚莉姚成龍姚星彤姚雪松姚慕雙姚貝娜姚子羚姚惠蘭周柏春(藝名)姚晨姚遙姚謠 姚一琪(余姚名人)軍政界 姓名介紹姓名介紹姚重華上古圣君虞舜姚崇、姚宰相姚句耳、姚般春秋鄭國大夫姚內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名將姚賈戰國秦國客卿姚勉南宋一代名臣姚啟圣閩浙總督 姚希得宋朝宰相姚鏌兩廣總督姚天福元朝一代名臣姚弋仲;后秦王 姚興后秦王朝奠基人姚樞政治家、理學家姚廣孝明朝政治家、高僧姚長子抗倭民族英雄姚文然清朝一代名臣姚大寧武狀元姚雨平開國元勛姚中英,姚子青上海戰役抗日名將 *** 國務院副總理姚遠方無銜將軍姚開國中將姚春桂無產階級革命家潘基文聯合國秘書長,本姓姚姓,本名姚基溫體育界 姓名簡介姚彥國家乒乓球運動員姚潔荷蘭籍出色的單打選手姚明籃球國際巨星科學界 姓名簡介姚開泰著名病理生理學家姚熹現為西安交通大學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主任姚檀棟現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期智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福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商界 姚永芳馬來西亞富商姚美良馬來西亞富商姚森良馬來西亞富商姚尚坤商界代表人物姚文青商界代表人物姚德勝華僑實業家其他 姓名簡介岳母姚氏中國歷史上三大賢母之一,被國人尊為賢母 姚充潤大韓民國總統李明博母親

弄清我姚家的祖先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媯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又相傳舜在當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堯推薦過陶唐氏,舜繼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武王滅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媯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媯滿,并且封他于陳。傳至年仲敬氏時因避王莽亂居于吳郡,改姓為媯。傳五世后,復改為姚姓。②出自子姓。據《路史》所載,春秋時姚國乃商族后代,子孫以國為氏。③他族改姓。據《晉書》所載,西晉時有羌族首領姚戈重,本是漢時西羌燒當氏后人,自稱是帝舜的后代,改姓姚;明賜元人饒五十姓姚名智;德昂族拉耐氏族,漢姓為姚;今苗、水、羌、拉祜、滿、彝、蒙古、土家、壯、白、俄羅斯等民族均有姚姓。始祖:虞舜。 遷徙:早期姚姓因家族勢力不足,故繁衍得較為緩慢,在東漢以前,姚姓已有徙居今河南、山西、廣西、四川、浙江等地者。王莽篡權后,代睦侯田豐之子田為避王莽之亂遷居吳郡,改為媯姓,再傳五世孫敷,復為姚姓,居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子孫沿襲未改。至晉代永嘉年間,南安赤亭羌族一支在其首領姚弋仲率領下,從赤亭遷到榆眉(今陜西千陽),后趙時被徙關中,后姚弋仲被任為西羌大都督,率羌眾數萬居于清河之灄頭(今河北棗強東北)。20年后,其五子姚襄率領部眾返回關中,在三原被殺,襄弟姚萇降于前秦,不久攻入長安。南北朝時西魏有吳興武康人姚僧垣及其次子姚最入長安,姚僧垣之長子姚察則仕陳為吏部尚書,陳亡后,姚察及其子姚思廉被安置在雍州萬年縣(今陜西西安西北),至隋時形成當地一大望族。當今中國之姚姓大多來自上述兩支姚姓,在唐代以前,就已成為今浙江吳興和甘肅隴西一帶望族。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光州固始人、任府兵隊正的姚廉潔隨之入閩。此期不久,唐姓繁衍的甚為廣泛,除遍及大江南北外,還有姚姓前往遼寧,并有陜、甘、豫之姚姓人入遷云南、四川。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縣的姚姓最多,故唐武德四年,因此地多姚姓而置姚州。兩宋時,姚姓已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四川、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遼寧等地。明初,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南、河北、東北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后,有姚姓湖廣填四川。此際姚姓已廣布大江南北,尤以江蘇、浙江為最集中。清初,有姚姓赴臺,進而播遷海外者。如今,姚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為多。目前姚姓人口列全國第64位。 郡望:吳興郡 三國吳寶鼎元年置郡,治所在烏程。相當于今天的浙江臨安、余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等地。

南安郡 東漢中平五年分漢陽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肅隴西渭水東岸,相當于今天的甘肅隴西東部以及定西、武山等縣。隋初廢。 堂號:圣仁堂 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其他堂號:①郡望堂號:吳興、南安。②自立堂號:耕歷堂”、存仁、世德、藻鐿、諧孝、耕山、承德、重華、上郡、雍睦等。 字輩:某支姚氏字輩:宗純才炳,大孝珍貴。萬國安康,祖德廣遠,孫子榮昌。

某支姚氏字輩:文德如玉尚,潤希正一宏,緒繩先世遠,慶錫萬傳榮。作善長適吉,崇師必顯名,懋修期繼美,廷選振家聲。

雍睦堂姚氏字輩:釁承貞福順,念思永志正。賢能德國學,知喻開紹嘉。聲振大啟運,敦修萬年華。攜才光遠裔,凱澤映朝霞。續字輩:宗乾元煥,孝義為先,勛猷恒著,教育純全。

湖南益陽姚氏派語:守道如珍友,敦修自景行,奇才光后裔,盛業繼先程,經術儒林重,勛猷著鼎銘。

湖南平江姚氏派語: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標才勝世,繼武定功周,輔佐致文明,允執厥中行,祖德經綸學,佑啟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謨訓,克和協萬邦,九歌惟敘韻。

恩溪姚氏名派:一人垂拱御,萬字仰鴻猷,發育齊天峻,昭明如日周。字派:臣心常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長。

貴州姚氏字輩:仕文時字子,天永必通維,正大賢明啟,榮華副梁忠,邵祖本元茂,敦倫瑞英長,舟廷龍顯見,毓秀定連芳。

重慶合川姚氏字輩:大正啟世,國泰民安,謹守先業,敬為德本,學乃家禎,垂裕后昆。

廣東廉江姚氏字輩:國家興業,禮樂成章,光華復旦,繼世永昌。 名人:姚弋仲(280-352),十六國時羌族首領。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世為羌族首領。西晉末,率部東徙榆眉(今陜西千陽東),有眾數萬,先后投靠前趙、后趙。石虎時,率部屬遷居清河,被任為冠軍大將軍。太寧元年(公元349年),鎮梁犢起義。后趙亡,降晉,為車騎大將軍、大單于,封高陵郡公。

姚萇(330-393),十六國時后秦建立者。字景茂,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公元384-393年在位。姚襄死,他率諸弟降于前奉苻生。苻堅時拜為揚武將軍,累有大功。淝水之戰第二年(384),他率羌人進據北地(治今陜西耀縣東南),稱萬年秦王,年號白雀,擒殺苻堅于五將山。白雀三年(386)稱帝,國號大秦。都長安,改年號建初。在位時,與前秦苻登相攻,子興繼位,滅前秦。謚武昭帝。廟號太祖。

姚襄(331-357),十六國時羌族首領。字景國。南安赤亭(甘肅隴西西)人。姚弋仲子。公元352年,弋仲死,他率部眾進入關中,為苻生所敗,又歸東晉,駐譙城(河南夏邑北)。次年叛晉,襲破晉殷浩軍,屯盱眙,招納流民,聚眾七萬,自稱大將軍、大單于。后移屯許昌(河南許昌西南),從洛陽西入關中。357年在三原(陜西三原東北)為前秦苻堅所敗,被殺。

姚興(366-416),十六國時后秦國君。字子略,姚萇子。初仕苻秦為太子舍人,父姚萇稱帝,立為太子,留鎮長安。晉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繼父為帝。注意吏治,平理刑獄;提倡儒學,崇尚佛教;出兵滅苻秦,使苻秦的軍隊全部轉歸農業,又放免大批奴婢從事生產,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后秦的勢力一度包括西起河西、東至徐兗的廣大地區。后連年征伐,賦役加重,民不堪命,國力下降,所部各族又不斷叛離,姚秦的統治逐漸衰落。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死,謚文桓皇帝,廟號高祖。

姚察(533-606),陳隋間史學家。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字伯審。父僧垣精醫術,為梁太醫正。他六歲誦書萬余言。侯景亂時,隨父歸鄉里。入陳,歷秘書監,領著作郎,度支、吏部尚書。陳亡入隋,為秘書丞、晉王侍讀。專志著書,撰梁、陳史,未就而死,子思廉續成之,即傳世《梁書》、《陳書》。

姚思廉(557-637),唐臣、史學家。本名簡,吳興(屬浙江)人。煬帝時,與起居舍人崔祖濬共修《區宇圖志》。歸唐后,先為太子洗馬,后為著作郎、弘文館學士。為太宗“十八學士”之一。奉詔和魏征共撰《梁書》、《陳書》。《舊唐書》稱其“篤學寡欲”,“果執明義,臨大節而不可奪”。

姚崇(650-721),唐臣。字元之,名元崇。為避開元年號,改名崇。陜州硤石(河南三門峽)人。《新唐書》稱其“少倜儻,尚氣節,長乃好學”。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朝宰相。參與殺張易之兄弟、迎中宗復位諸事。開元初,復相后,秦請禁止宦官、貴戚干政,禁絕建造佛寺道觀,獎勵進諫,不幸邊功等十事。時有不敢捕殺蝗蟲陋俗,糾正之,并推行焚埋之法。后薦宋璟自代。“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佐唐中興,史稱“姚宋”。

姚合(約775-約846),唐詩人。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東南)人。元和進士,授武功主簿。歷任監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入為刑、戶二部郎中,給事中。開成四年(839)為陜虢觀察使。位終秘書少監。世稱姚武功。約卒于大中八年(854)以后。所作詩篇頗類賈島,故“姚賈”并稱。其詩為宋江湖派詩人所師法。有《姚少監詩集》。又選王維、錢起等二十一人詩為《極玄集》。

姚訔(?-1275),南宋抗元義軍首領。潼川(四川三臺)人,寄籍宜興。1275年3月,元軍陷常州,他籌劃組織民兵反攻。未幾,宋軍收復州城,遂被任為知州。元帥伯顏來攻,他和通判陳炤、都統劉師勇,王安節等堅守半年。城破后不屈死。

姚樞(1201-1278),元臣、理學家。字公茂,號雪齋、敬齋,柳城(河南西華)人。后遷居洛陽。從攻宋,奉太宗詔與楊惟中訪求儒、道、釋、醫、卜者,得名儒趙復及程頤、朱熹之書,遂為理學的信奉者。后奉忽必烈之命教授世子經書,并充顧問。憲宗時請置屯田經略司、都運司。世祖時,任中書左丞、拜太子太師、昭文館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元史》稱其“天質含弘而仁恕,恭敏而儉勤,未嘗疑人欺己”。

姚燧(1238-1313),元文學家。字端甫,號牧庵,洛陽(屬河南)人。求學于許衡。《元史》稱其為學“窮理致知,反躬實踐,為世名儒”。以才為秦王府文學。未幾,授奉議大夫,兼提舉陜西、四川等學校。累官至翰林直學士、大司農丞。元貞元年(1295),以翰林學士主修《世祖實錄》。大德九年(1305)拜江西行省參政。授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著有《牧庵集》。

姚廣孝(1335-1418),明學者。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十四歲出家為僧,名道衍,字斯道。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中,從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為心腹謀士。惠帝(朱允炆)削藩,他勸燕王起兵,并為籌措軍事。成祖(朱棣)即位后,復姓,賜名廣孝,授太子少師,曾參與纂修《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等工作。

姚綬(1423-1495),明畫家。嘉善(今屬浙江)人。字公綬,號谷庵、云東逸史,又稱丹丘先生。官至監察御史、江西永寧(今寧岡)知府。擅畫山水,師法吳鎮,又取法趙孟頫和王蒙,善作沙坳水曲、扁舟垂釣之景。墨色蒼潤,亦寫竹石,并工行、草書。初學宋克,后法魏晉諸家,風格近似張雨,兼能詩,著有《谷庵集》。

姚長子(?-1555),明民間抗倭英雄。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入侵縣境,迫他作向導。他引敵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壇,并于事前密囑鄉人撤橋,斷其歸路,倭寇遂為明軍所殲,他亦遇害。事后,鄉人立祠祭祀。

姚際恒(1647-約1715),清學者、經學家。字立方,號首源,浙江仁和(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諸生。博古究經,苦耕十四年,著《九經通論》。辨證梅賾(頤)所獻給皇帝的《古文尚書》為偽書,非漢代孔安國所作。為毛奇齡等嘆服。另有《庸言錄》、《好古堂書目》等。

姚范(1702-1771),清文學家。字南青,號姜塢,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授編修,充三禮館纂修官。乞歸卒。與劉大槐友善。文理承方苞,持論對其侄姚鼐頗有影響。史評其沈究遺經,綜合精神。有《援鶉堂文集》、《援鶉堂筆記》等。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字姬傳,一字夢谷,號惜抱。乾隆進士選庶吉士,改禮部主事,歷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刑部郎中、四庫全書館纂修官等職。后因病辭歸。治經學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劉大櫆,為桐城派重要作家。先后主講江南紫陽、鐘山書院凡四十余年。著《九經說》、《三傳補注》、《惜抱軒文集》、《法帖題跋》等,另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姚瑩(1785-1853),清文學家。字石甫,號明叔。安徽桐城人。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姚鼐侄孫。任臺灣道時,值鴉片戰爭爆發,積極抵御,曾擊敗英國侵略軍。后曾奉命入藏處理兩呼圖克圖之間的爭端。咸豐初,任廣西按察使,參加在永安圍攻太平軍之役。做官清廉自守,注意時務,有政聲。在文學上,他承襲家學,親聆姚鼐教誨,崇尚程朱理學。是當時姚門四弟子之一,為桐城派古文家。其詩多寫自身感受,詠性情、山水,抒發仕途受挫的感慨和憂國憂民的心境。他還寫過不少議論文,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自身遭遇的悲憤。其文筆峻利,行文起伏跌宕,富有感情。詩文中頗多關于西藏、臺灣的資料。詩風宗盛唐,亦有漢魏古詩的影響。著有《中復堂全集》,其中詩文著作包括《東溟文集》、《東溟文后集》、《后湘詩集》等。

姚之富(1737-1798),清湖北白蓮教起義軍首領。湖北襄陽人。白蓮教首領齊林弟子。齊為清廷殺后,協王聰兒、王廷詔統領義軍。驍悍善戰,屢敗清軍。嘉慶二年(1797)入川東匯四川義軍,統編后與王聰兒統領襄陽黃號義軍,轉戰湖北、陜西等省。兵敗與王聰兒跳崖殉節。

姚文田(1758-1827),清學者。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字秋農。學宗宋儒,兼精考據。著有《易原》、《春秋日月表》、《說文聲系》、《說文考異》、《邃雅堂文集》。卒謚文僖。

姚燮(1805-1864),清文學家。浙江鎮海人。字梅伯,號復莊,又號大梅山民。道光舉人。善詩、詞、曲、駢文,并擅繪畫,尤工于墨梅。著有《今樂考證》,匯載宋、元至清代咸豐以前的雜劇,傳奇作家和作品,以及道光、咸豐時流行的地方劇目,為研究戲曲史的重要資料。所著還有《復莊詩問》、《疏影樓詞》等。

其他姚姓名人有十六國后秦皇帝姚泓,大臣姚晃、姚旻、姚緒、姚弼;南朝齊畫家姚曇度;北朝北周醫學家姚僧垣,周隋間學者姚最;唐詩人姚系;宋將領姚兕、姚雄、姚麟;明大臣姚文然;元大臣姚天福;清文學家姚椿等。近當代姚姓名人有政治家姚依 林,軍事家姚喆,“四人幫”成員姚文 元,歷史學家姚從吾,小說家姚雪垠,越劇演員姚水娟,潮劇演員姚璇秋,籃球運動員姚明等。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0560.html

分享給朋友:

“姚察是哪里的 姚察是什么樣的人” 的相關文章

中國有多少人叫唐姚(唐朝姓姚的名人)

中國有多少人叫唐姚(唐朝姓姚的名人)

很多朋友對于中國有多少人叫唐姚和唐朝姓姚的名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人口姓唐的人有多少? 唐姓,中華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64位。唐姓是中國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約1020余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68%。尤其在湖南、四川地區中...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