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唐白居易的古詩有哪些 唐白居易的古詩有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詩唐白居易的古詩有哪些,以及唐白居易的古詩有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居易的詩有哪些
01
白居易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02
《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創作背景:《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創作背景: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03
《憶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創作背景: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百思特網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余年,寫下了三首《憶江南》,這是其一。
《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創作背景:此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后心情輕松暢快,因作此詩。
04
《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創作背景:《問劉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天晚欲雪,思念舊人”時所作。劉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時的朋友,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說他是嵩陽處士。也有人認為此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詩人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不可能邀約洛陽故舊對飲。
《池上》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創作背景:據《白居易詩集校注》,這首詩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一日游于池邊,見山僧下棋、小娃撐船而作此組詩。
唐白居易的古詩
唐白居易的古詩如下:
最暖心的詩: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問劉十九》。
白居易算得上唐代大詩人中在世時最為顯達、仕途最為順遂者,也因此成了一位大生活家。
寒冬臘月,暮色蒼茫,風雪大作,家酒新熟、爐火已生,只待朋友早點到來。
全詩寥寥二十字,沒有深遠寄托,沒有華麗辭藻,字里行間卻洋溢著熱烈歡快的色調和溫馨熾熱的情誼,表現了溫暖如春的詩情。
總有人會抱著一種樂觀的心態來看世界,哪怕寒風徹骨,哪怕大雪將至。
彼時,有酒,有故事,圍爐而坐,促膝而談。即使天寒地凍,只覺溫暖如春。
最悲苦的詩: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白居易《賣炭翁》。
白居易是關心百姓疾苦的,這首《賣炭翁》就是其中的杰作。
一個衣裳單薄的老人家,辛辛苦苦在山中燒炭,好不容易拉到集市上,想要賣掉,卻被宮中的強硬奪去。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老人家衣裳單薄,卻希望天更冷一些,好讓炭更好賣出去。極度的矛盾突出了他的悲劇內核。
原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了所有力氣。
最美好的詩: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憶江南三首·其一》。
江南,遍布著多少如詩如畫的美景?江南,留存著多少文人的解藥?
相信不少人對江南水鄉最初的印象,就來自于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
白居易曾先后擔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在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江南是隱隱青山,是迢迢碧水;是煙雨迷蒙的詩意,是小橋流水的精致;是文人氣的園林,是青石板的老巷。
江南,是一場不愿醒來的夢。
白居易的古詩有哪些?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問劉十九》《買花》《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等。
1、【錢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繞過孤山寺以北漫步賈公亭以西,湖水初漲與岸平齊白云垂得很低。幾只早出的黃鶯爭棲向陽的暖樹,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還沒有長高才剛剛沒過馬蹄。最喜愛湖東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
2、【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3、【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4、【池上】唐代: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5、【寒食野望吟】唐代: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譯文: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里哭泣?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長滿了綠草。海棠花與梨花掩映著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蕭蕭的雨聲里回去了。
擴展資料:
詩文賞析
1、【錢塘湖春行】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詩人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優美詩歌來。
前人說“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又說“樂天詩極深厚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田雯《古歡堂集》)。這首詩語言平易淺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選擇的鏡頭寫入詩中,形象活現,即景寓情,從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體現出作者游湖時的喜悅心情,是當得起以上評語的。
2、【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巴鯇O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
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3、【大林寺桃花】
該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后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
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 —— 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 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并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白居易有哪些古詩
白居易留給后人的詩詞著作諸多,以下是我整理的白居易有哪些古詩,歡迎參考閱讀!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
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背景
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年四十六。
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情況,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參考:“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郁、安定梁必復、范陽張時、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宏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审A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p>
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譯文
一道殘陽漸沉江中,半江碧綠半江艷紅。
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彎弓。
賞析
《暮江吟》并非始終寫“暮色江景”。如果只從《暮江吟》的標題看,此詩似乎應始終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詩中“可憐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則明顯地是在寫“夜晚”。按《辭?!防锏慕忉專骸奥妒强諝庵兴虻孛婊虻匚锉砻嫔l熱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溫度低于氣溫(但仍高于0℃),而凝結在其上的水珠。常見于晴朗無風的夜間或清晨。”由此可見,此詩標題與內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終寫暮色江景。理解此詩時一定要把握住這個特點,不能機械地只從標題去理解內容。有人認為,此詩的標題與內容中的時間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筆。其實,這種情況在唐詩中是很常見的,如杜甫的《日暮》就從黃昏時分一直寫到“草露滴秋根”;賈島的《暮過山村》也從日落寫到明月高懸。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學作品。
背景
此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白居易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后心情輕松暢快,因作此詩。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陰雨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云遮眼,思鄉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譯文
今天的山嵐霧靄特別的重,天涯廣闊這里卻是如此的偏僻深遠。聞見灘頭江水帶來的秋意撲面而來,山谷的氣候濕潤,晴天也多像陰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著故鄉,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來安慰我這幽深彷徨的思緒,唯賴這北窗下的琴來解我心中孤獨。
賞析
表面看來寫的是白居易在外地為官,境遇艱苦,其實寫景即是抒情,白居易的心情就像這嵐霧、灘聲、峽氣、正所謂,陰天,在不開燈的房間,思緒萬千,心潮澎湃,想要回到京城,但事不如人愿,古來材大難為用,將登太行雪滿山。
青門柳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譯文
柳樹的青色卻是讓人傷心的顏色,多少個離別的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分別。
附近的關卡周圍也全是送別的人,每個人都折柳來送離別的友人。
賞析
這是一首折柳贈別詩,因“柳”與“留”諧音,離別贈柳表達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所以,這里的柳是別離之柳,表達了白居易傷春嘆別之情。
觀游魚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譯文
閑下來圍著水池看著水里的魚自由地游動,正好遇到小童擺弄釣魚船。一樣地喜歡魚但是心態卻不一樣,我來喂食你卻來垂釣。
賞析
《觀游魚》是一首七言絕句。寫詩人池畔觀魚,有兒童在垂鉤釣魚,有感而發。這兩句是說,愛魚之心人各有異,我愛魚給魚施食,盼他長大;你卻垂鉤釣魚,為圖己樂。兩種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寫情,對比強烈,極易發人深思,從中引出各種“心各異”的情狀和道理來。說明詩人很傷感。于平淡中見新奇,韻味悠長。
白居易的古詩有哪些
白居易的古詩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問劉十九》、《買花》、《望月有感》、《放言》、《池上》、《繚綾》等等。
白居易詩歌眾多,自將其詩分為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
學者可從以下書目中找尋所需。
其個人別集有《白氏長慶集》《白香山集》
校注本有《白居易集箋?!贰栋拙右自娂Wⅰ?/p>
年譜《白居易年譜》
最勵志的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最美好的詩:《憶江南三首》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最朦朧的詩:《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最暖心的詩:《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寫的古詩有哪些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白居易寫的古詩有哪些,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清明夜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譯文
清明節夜晚時,清風習習,月夜朦朧,用碧玉做成的欄桿和用紅色的磚砌成的墻是刺史的府宅。
獨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遠遠的聽到弦聲,默默的欣賞花。
賞析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習俗。
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游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這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目前普遍認為,這一項清明節俗是繼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節傳統。上巳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擇偶。
但這首詩妙在未寫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不禁讓人要笑問:“可是愁嫁?”
對白居易一向頗有好感,雖然當初《琵琶行》《長恨歌》曾經讓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長大以后細細回味,其名句卻處處可用得,選他這首,是因為意境的清朗,和顏色對比的鮮明卻不刺眼,白居易在夜里聽樂看花,怡然自得,但繞著回廊行而復歇,卻含蓄點出了此閑適后的白居易的真正心意。
背景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游。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開心。
2、鳥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3、楊柳枝詞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譯文
春風吹拂柳枝隨風起舞,綻出嫩芽一片嫩黃比絲柔軟。
永豐坊西角的荒園里,整日都沒有人,這柳枝屬于誰?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柳的風姿可愛,后兩句抒發感慨,是一首詠物言志的七絕。
詩中寫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現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條,此詩亦即于此著筆。首句寫枝條之盛,舞姿之美。“春風千萬枝”,是說春風吹拂,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一樹而千萬枝,可見柳之繁茂。次句極寫柳枝之秀色奪目,柔嫩多姿。春風和煦,柳枝綻出細葉嫩芽,望去一片嫩黃;細長的柳枝,隨風飄蕩,比絲縷還要柔軟?!敖鹕薄ⅰ敖z”,比譬形象,寫盡早春新柳又嫩又軟之嬌態。此句上承春風,寫的仍是風中情景,風中之柳,才更能顯出枝條之軟。句中疊用兩個“于”字,接連比況,更加突出了“軟”和“嫩”,而且使節奏輕快流動,與詩中欣喜贊美之情非常協調。這兩句把垂柳之生機橫溢,秀色照人,輕盈裊娜,寫得極生動?!短扑卧姶肌贩Q此詩“風致翩翩”,確是中肯之論。
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應當受到人們的贊賞,為人珍愛;但白居易筆鋒一轉,寫的卻是它荒涼冷落的處境。詩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長之地,有意給人以突兀之感,在詩意轉折處加重特寫,強調垂柳之不得其地?!拔鹘恰睘楸酬栮幒兀盎膱@”為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又有誰來一顧呢?只好終日寂寞了。反過來說,那些不如此柳的,因為生得其地,卻備受稱贊,為人愛惜。白居易對垂柳表達了深深的惋惜。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對比越是鮮明,越是突出了感嘆的強烈。
這首詠物詩,抒發了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時期,由于朋黨斗爭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擠。白居易自己,也為避朋黨傾軋,自請外放,長期遠離京城。此詩所寫,亦當含有白居易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內。
此詩將詠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著一絲痕跡。全詩明白曉暢,有如民歌,加以描寫生動傳神,當時就“遍流京都”。后來蘇軾寫《洞仙歌》詞詠柳,有“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之句,隱括此詩,讀來仍然令人有無限低回之感,足見其藝術力量感人至深了。
4、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譯文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從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沖下山去,給原本多事的人間在添波瀾。
賞析
這首七絕猶如一幅線條明快簡潔的淡墨山水圖。白居易并不注重用濃墨重彩描繪天平山上的風光,而是著意摹畫白云與泉水的神態,將它人格化,使它充滿生機、活力,點染著白居易自己閑逸的感情,給人一種饒有風趣的清新感。白居易采取象征手法,寫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遙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懷與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會風浪,“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言淺旨遠,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詩的風格平淡渾樸,清代田雯謂“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保ā豆艢g堂集》)這一評語正好道出了這首七絕的藝術特色。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點出吳中的奇山麗水、風景形勝的精華所在。天平山在蘇州市西二十里?!按松皆趨侵凶顬閸湼呗?,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巖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蔥蔥。山腰依崖建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云泉也”,號稱“吳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瑩,“自白樂天題以絕句”,“名遂顯于世”。
然而,這一名山勝水的優美景色在白居易眼簾中卻呈現為:“云自無心水自閑”。白云隨風飄蕩,舒卷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白居易無意描繪天平山的巍峨高聳和吳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卻著意描寫“云無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現白云坦蕩淡泊的胸懷和泉水閑靜雅致的神態。句中連用兩個“自”字,特別強調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樂,逍遙而愜意。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無心水自閑”,恰好是白居易思想感情的自我寫照。
5、登觀音臺望城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6、中秋月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7、后宮詞
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譯文
淚水濕透了羅巾無法入睡好夢難成,深夜時分聽到前殿傳來按著節拍唱歌的聲音。紅顏尚未老去已經失去了君王的恩寵,斜靠著熏籠一直坐到天明。
賞析
這首詩是代宮人所作的怨詞。前人曾批評此詩過于淺露,這是不公正的。詩以自然渾成之語,傳層層深入之情,語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氣貫通而絕不平直。
詩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宮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臨幸而終未盼得,時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層怨悵。寵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夢;輾轉反側,竟連夢也難成,見出兩層怨悵。夢既不成,索性攬衣推枕,掙扎坐起。正當她愁苦難忍,淚濕羅巾之時,前殿又傳來陣陣笙歌,原來君王正在那邊尋歡作樂,這就有了三層怨悵。倘使人老珠黃,猶可解說;偏偏她盛鬢堆鴉,紅顏未老,生出四層怨悵。要是君王一直沒有發現她,那也罷了;事實是她曾受過君王的恩寵,而現在這種恩寵卻無端斷絕,見出五層怨悵。夜已深沉,瀕于絕望,但一轉念,猶翼君王在聽歌賞舞之后,會記起她來。于是,斜倚熏籠,濃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終歸破滅,見出六層怨悵。一種情思,六層寫來,盡纏綿往復之能事。而全詩卻一氣渾成,如筍破土,苞節雖在而不露;如繭抽絲,幽怨似縷而不絕。
短短四句,細膩地表現了一個失寵宮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夜來不寐,等候君王臨幸,寫其希望;聽到前殿歌聲,君王正在尋歡作樂,寫其失望;君恩已斷,仍斜倚熏籠坐等,寫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來,寫其絕望。淚濕羅巾,寫宮女的現實;求寵于夢境,寫其幻想;恩斷而仍坐等,寫其癡想;坐到天明仍不見君王,再寫其可悲的現實。全詩由希望轉到失望,由失望轉到苦望,由苦望轉到最后絕望;由現實進入幻想,由幻想進入癡想,由癡想再跌入現實,千回百轉,傾注了白居易對不幸者的深摯同情。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