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江是哪里 建昌江古詩
大家好,關(guān)于建昌江是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建昌江古詩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脩水發(fā)源于哪座山,向哪里流入哪里?
修水縣,古號分寧,國史有上望之稱。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水上游,地處幕阜、九嶺山脈之間,地勢周高中低、西高東低,海拔最高點1715.5米。修水自西向東匯經(jīng)贛江入鄱陽湖。
求教~~~~!江西揭氏家族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揭(Jiē)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史姓,為西漢首任揭陽令史定及其后代,被賜姓地名為氏。據(jù)《中華萬姓淵源》稱:“揭猛,原名史定,后因任南越揭陽(今屬廣東省)令而因地取代”;《唐熙字典》稱:“揭者,姓也。”《前漢功臣表》載:“安道侯揭陽定”;《中國姓氏辭典》稱:“揭氏在歷史上較為晚出,據(jù)《姓氏考略》所載,西漢初年有揭陽定,為功臣,原姓史氏,官拜揭陽令,以任職的地名為‘揭陽氏’,后改為單姓‘揭氏’。揭陽,在廣東省東部,榕江上游”;《中華姓氏辭典》稱:“揭氏:西漢時,史定官遷揭陽令(今廣東省揭陽縣),世稱揭陽定。唐有揭鎮(zhèn),青州刺史。”蘇過(字叔黨,晚號斜川居士,是蘇軾第三子,時受蘇軾之命,為揭氏一修族譜撰序)所撰的《史揭合序》稱:“史煥長子定于建元六年以護駕將軍隨王恢出豫章,兵未逾嶺而東越輸服;又承命隨嚴助往諭南越,為粵脅令揭陽而陰據(jù)中國之喉吭,業(yè)二十載矣。乃元鼎六年,南越相呂嘉聞助、恢主戰(zhàn)已戳,遂叛粵主,殺中國使。而東粵兵臨揭陽,史定以素教聚蓄儲者,挈地歸漢,收平兩粵。武帝旌其忠,發(fā)詔封為安道侯,世襲揭陽令,賜姓‘揭’,賜名‘猛’……”史定之后代子孫,相傳姓揭,稱為揭氏。
★★★得姓始祖:史定(揭猛)。從揭氏的族譜看《高廉揭氏族譜》記載:“揭原史姓,漢初時,豫章郡史煥公之長子定公,智勇超群。出生于漢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六子時。于漢武帝時為護駕將軍。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王王郢發(fā)兵進攻南越,漢武帝派王恢、史定興師平亂,兵出南昌,未過南嶺,閩越王弟殺郢以降,天子羈留史定為揭陽令。未幾,因南越相呂嘉叛主,殺中國使,史定籍揭陽人民財賦總繪南越地圖,挈地上奏天子,并承天子令,會諸將來番禺,捕獲南越叛首呂嘉、建德,如命屯兵梅嶺,挫敗東越馀善的稱帝叛亂。兩役奏凱,收平南越、東越歸漢。武帝嘉其忠勇,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十四日發(fā)圣旨加封史定為‘安道侯’,以揭邑為姓,賜姓‘揭’,改名‘猛’,此為揭姓之所由也。”據(jù)福建《歸化瀚溪揭氏族譜》、《明溪縣志·姓氏源流·揭姓》、寧都《豫章揭氏十修族譜》和江西《濠江揭氏族譜》等對揭氏祖源的記載,也同出一轍,皆稱“始祖揭猛,原姓史名定,任揭陽令。元鼎六年,被漢武帝賜姓‘揭’,改名‘猛’,并封為安道侯”。故史定就是揭氏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當今遍布國內(nèi)外達數(shù)十萬之眾的揭姓人氏,他們的始祖就是秦漢時期的古揭陽縣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漢時期因?qū)伊?zhàn)功受封,被皇帝賜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對于史定的來歷,清《揭陽縣志》有記載:“史定,秦時人,仕南越,為揭陽令。元鼎六年,漢兵下番禺,定決計屬漢,武帝嘉之,封安道候,邑六百戶,子當時襲侯爵,子孫遂家于揭陽,祀名宦。”史定為何以揭為姓呢?這里面牽出了二千多年前漢武帝平南越賜姓揭陽令的一段史話。公元前一三五年,閩越王王郢發(fā)兵進攻南越,漢武帝派王恢、史定興師平亂,后收平南越,東越歸漢。史定平亂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武帝封為安道候,并以史定任職的揭邑為姓,賜姓“揭”,改名猛。這便是揭氏的由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揭氏后裔已達五六十萬之眾,遍布廣東、江西、福建、廣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僅廣東省廉江市便有三萬左右人。2004年底,江西省豐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孫還專門攜家藏族譜專程赴揭陽尋根。古揭陽是秦漢時代嶺南地區(qū)六個古縣之一,但它究竟始于何時建制,古揭陽縣城又在何處,至今仍是謎。揭姓望居襄城郡(晉元帝太興元年〔318年〕僑置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
三、歷史名人
揭 猛:原姓史,名定,漢代漢元鼎年間廣東省揭陽首任縣令。由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被漢武帝派入嶺南平息閩越、南越之亂,挈地歸漢,收平兩粵。武帝旌其忠,發(fā)詔封為安道侯,世襲揭陽令,賜姓‘揭’,賜名‘猛’……”后羈留為南越揭陽縣令。揭陽是中華揭姓子孫的發(fā)祥地,而揭猛就是揭姓的啟姓始祖。
揭 柏:晉代惠帝時人,揭猛之十九代孫,字壽齡,以春秋月經(jīng),任廣州刺史。建武末年,改守海陵,所任多善,與陶侃(公元259年-公園334年),東晉廬江潯陽人,初為縣史,漸至郡守。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他精勤史職,常勉人惜光陰、為人所稱”齊名。
揭 儀:陳宣帝時人,揭猛之二十七代,字高生、以尚書傳義及第、初任江東太守,后改守建康(相當于江蘇省南京市市長),升中書侍郎。
揭 漳:唐憲宗時人,猛之三十四代孫(震公之長子),字淑安,于元和二年丁亥(公元807年),以明經(jīng)授南昌路錄事。
揭 暄:清時人,數(shù)學家、軍事家、天文學家,其傳世之作有《璇璣述遺》、《揭子兵經(jīng)》、《揭子戰(zhàn)書》、《周易得天解》以及《道書》、《射書》、《星書》、《火書》、《輿地》、《水注》等共十七部。涉及天文、地理、軍事、歷史等眾多領(lǐng)域。
揭文徽:唐昭宗時,揭猛之三十六世孫,字鎮(zhèn);鎮(zhèn)以御寇功封護國將軍,乾寧二年升仆射,以討上官逢之功,加封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持節(jié)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
揭伯徽:宋代人,揭猛之四十四代孫,蘇東坡稱之為“江南揭書柜”也。為宋元佑癸酉舉人,官授杭州知州。
揭傒斯:元代文學家。字曼碩。龍興富州(今江西省豐城)人。因盧摯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至翰林侍講學士,后又任藝文監(jiān)丞,曾參加編修遼、宋、金三史。死后謚文安。歐陽玄《豫章揭公墓志銘》說,揭傒斯“文章……正大簡潔,體制嚴整。作詩長于古樂府,選體、律詩長句,偉然有盛唐風”。揭傒斯的《漁父》、《高郵城》、《楊柳青謠》、《秋雁》、《祖生詩》、《李宮人琵琶引》等詩,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不合理的現(xiàn)象。尤其是《秋雁》詩,別有寄托,寫出了當時民族間的矛盾。誠如《至正直記》說:“揭曼碩題雁,蓋譏色目北人來江南者,貧可富,無可有,而猶毀辱罵南方不絕,自以為右族身貴,視南方如奴隸,然南人亦視北人加輕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誚。”揭傒斯還有一首《女幾浦歌》,用民歌體描寫大孤山下的船民,不管風浪如何險惡,總是無所畏懼,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剛毅勇敢。揭傒斯的散文多宣揚封建倫理思想,但也有一些可讀的作品。如《與蕭維斗書》、《送李克俊赴長興州同知序》,都認為“獨善其身”不是一個政治家的風度。《浮云道院記》、《胡氏園趣亭記》,反映出一種封建時代文人的閑適情趣。著有《揭文安公全集》14卷,補遺1卷。
揭佑民:元代廣昌縣(今江西省)人,后寓居旴江(又名建昌江),自號旴里子,晚年又號希韋子。泰定年間官邵武經(jīng)歷,以正直而有才能聞名。好游覽,每遇到故都遺跡,往往徘徊悲歌。著有《吁里子集》。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晉元帝太興元年(318年)僑置。領(lǐng)二縣,繁昌、定陶一同僑置。郡僑置于春谷縣,安帝隆安(397年-401年)后曾移置歷陽,晉未省郡,二縣改隸淮南郡。
堂號(缺)
============================================================
【揭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揭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豫章公儲材孔亟;
邵武丞抗直有聲。
——佚名撰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元代富州人揭傒斯,字曼碩,早年就以文才出名,大德年間由程鉅夫、盧摯推薦入朝,曾三次人翰林,后官授經(jīng)郎,教授貴族大臣子弟,深受文宗器重。元統(tǒng)初年官至侍講學士,參與修撰《經(jīng)世大典》及遼、金、宋三朝史,死后追封為豫章郡公,謚文安。文章嚴整簡潔,詩尤其清麗,有《文安集》。晚年時,丞相曾問他治理國家什么最關(guān)鍵,他回答說:“儲材(儲備人才)最亟。”下聯(lián)典指元代廣昌人揭佑民,后寓居旴(Xū 音虛)江,自號旴里子,晚年又號希韋子。泰定年間官邵武經(jīng)歷,以正直而有才能聞名。好游覽,每遇到故都遺跡,往往徘徊悲歌。著有《吁里子集》。
-----------------------------------------------------------------
〖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侯封安道,系朔朝陽,賜氏歷千年,猶想見先代忠誠,手擎國圖歸漢室;
地處上淇,派分建邑,族居傳八葉,更深幸后人奮起,重修祖堂報宗功。
——佚名撰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西漢揭猛(史定),是中華揭姓始祖。始祖揭猛,本姓史,名定,史煥公之長子也。漢文帝已卯(公元前162)十一月十六日子時生。司馬遷《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清楚記載:元鼎六年三月乙酉日,史定因功封安道侯,世襲揭陽令。《揭氏族譜》記載:漢武帝發(fā)詔書封為安道候,賜姓揭,名猛。蘇軾第三子蘇過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所撰的《史揭合序》載:史定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以護駕將軍隨王恢出豫章,未逾令而東越解兵;翌歲便是武帝元光元年,乃隨嚴助赴南越;至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史定以素教聚蓄儲者,摯地歸漢,收平兩粵,武帝旌其忠,發(fā)詔書封為安道候,世襲揭陽令,賜姓揭,賜名猛。從這個時期起,嶺南地區(qū)進入了國家版圖,漢文化直接進入,此區(qū)開始有了隸屬于中央政權(quán)的縣郡建置。至今已二千一百一十五年。揭猛(史定)不僅是揭姓始祖,也是《史記》、《漢書》記載在漢武帝時期為國家統(tǒng)一立下了卓越功勛的一位先賢。
============================================================
附錄一:【揭氏祖訓】
〖揭氏家規(guī)〗
據(jù)《石城揭氏宗譜》卷三《志家規(guī)》載:“安道之家風,固以武功賜姓”、“豫章之世德,胥以忠孝傳家”。查閱其宗譜,安道之風猶存,忠孝之道傳家。
一、孝悌之訓
宗譜生動描述了子女從“母血父精”始,“十月孕成”,“子始生時,魂飛魄驚。腸如刀割,命在幽冥”的情景。后經(jīng)“三年乳哺”,“手抱帶綢”,“席不安眠”;“能行慣走,又憂跌傾”;“憂其致疾,拜佛求僧”;“父為子計,百慮經(jīng)營。”父母為子女,真是費盡了心機。宗譜教育后代,在父母的“百年垂老”時,應(yīng)盡兒女的贍養(yǎng)、孝敬之道,即使是“貧難具物”,“半炙杯羹”,“承歡是孝”。兒女有錢,對父母并不是“財谷豐盈”就夠了,而是應(yīng)該“毋假婢仆,事心親身”。“博親一笑,勝于三牲。”
對兄弟姐妹,要“親之骨肉”,“親愛姐妹,恩及其甥”。“吾兄親子,毋以少陵,讓梨推棗,肩隨雁行”。“長兄猶父,長嫂母焉。事必稟命,勿以爭杈。吾弟親兒,骨肉相連,飲食教誨,又以烝烝。”
對親人故去,“親故之日,抱恨終天”。“衣衾棺榔,各宜慎旃。”“葬祭虞祥,式禮莫愆。”對于昔己故去的先人,也要“報以嘗烝”。
二、閨門之訓
訓詞中明顯有鄙視婦女的封建思想殘余,認為“古來家禍;悉由婦人。子未娶妻,事親怡然。一為妻惑,德色誶言。子未娶妻,?骨肉恩聯(lián),一為妻惑,析寡分田。”宗譜中教育后代治家之道是“義正為先”,“閨幃燕好,敬如賓筵”。不要計較貲錢“誰多誰少”,“一言一動,正率無偏。”“教老禮賓,察畜雞豚”。家中的婦女,要“各司職業(yè)”,“苦勞均任”。“眠則俱眠,衣食均勻”,“服毋求鮮”,艱苦樸素。對于同鄉(xiāng)的婦女,常常“長舌便便”,不要與她們“說人長短”,這是萌生是非之地。宗譜以“商卒周姒”為歷史鏡子,教育后代不要迷于女色,“美婢嬌妾,縱欲流連。商卒周姒,亡鏡高懸”。
三、農(nóng)桑之訓
訓詞教育子孫要勤耕力業(yè),最忌的是養(yǎng)尊處優(yōu),不事家業(yè)。“胡弗安逸,履后席豐。誠以人心,最怕養(yǎng)慵。一無所用,馳逐難窮。”家訓還告誡后代,不是事農(nóng),就是求仕,‘兩途之外,異端勿攻。”“況爾愚賤,本非素封。一夫不耕,饑啼于宮。一日不積;寒號于童。”宗譜還說,要勤儉持家,“克勤克儉,財用乃通。務(wù)留有余,可以御冬。量入為出,毋至匱空。”宗譜中還講明了小與大、窮與富、積與敗的辯證關(guān)系。“毋嫌利小,務(wù)本有終。積小成大,富可千鐘。積之艱苦,敗亦從容。”“安閑習慣,奢侈為雄。縱有所得,其敗無蹤。何如守份,作田舍翁。”“既耕還讀,樂在其中。”
四、詩書之訓
家訓開章明義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一不讀書,遂錮于欲。不孝不慈,不悌不睦。犯上作亂,將赤吾族。驕淫奸宄,身亡家復。凡百禍端,皆教不肅。”
宗譜中還有一句擲地有聲的名言:“家敦詩書,勝積財谷。”“毋以家貧,學能致祿。”“毋恃家富,富勿縱欲。富不好禮,如牛似犢。”還告誡說,榮祿官爵,要靠個人奮斗,不能靠錢去買。“買爵公廷,終難免俗。”在教育子女上,不要以子女天資的賢愚,而輕易決定是否讓子女讀書,“毋以子愚:,輒廢卷軸”,賢而不勤,“乃免放逐”。只有這樣,才能“況我家聲,書香繼續(xù)”,“耀祖光宗”,“世家青箱,斯為望族。”
五、非為之誡
宗譜的誡詞;是充滿辯證思想的。誡曰:“人有不為,而后有為”。非為之誡提及的是誡毒、誡賭、誡飲酒游獵。“嗟彼洋煙,出在四夷。誘人之始,無賢與愚。”“漸染日久,毒入心脾。”“富人典業(yè),貧子典妻。”“終年皆臥,荒業(yè)廢時。”“嗟嗟夷禍,莫烈于斯”。
“不睡煙床,是好兒孫。”另外,賭也是害子害孫的禍害。“兄弟嬉戲,同場共賭。“輸贏千萬,厥算無涯。贏則浪費,嫖飲無遺。輸則回家,賣子傾貲。”“更有惡者,財喪命隨。陰功喪盡,害及子孫。”宗譜還特別提到,酒飲無度,嬉戲游獵,“亦同此譏”。“凡諸非為,戚莫自貽。”
六、爭訟之誡
誡詞規(guī)誡子孫:“禍起于微”。凡事要忍讓,不要因為“些小事情,強為較此”,“忿在一朝,禍及兄弟”,“不慎不忍,訟由茲起”。要有寬廣的胸懷,“縱我有理,何妨讓彼”,“冤結(jié)愈深”,要回過頭來言歸于好就很難了。
七、佛事之誡
誡詞告誡子孫在長者死后,只要遵照揭氏家禮“祭奠殯藏”、“惟盡悲愴”就行了,“不作佛事”。宗譜說,佛家“謂人死后,百刑難當。必仗佛法,釋愆玉皇,超度出身,乃生天堂。少欠官錢,憑佛填償。”這是嚇人的謊話。“大開道場,三日四宵,致齋休糧,打沙過煉,鑼角叮當”。這樣做是“易悲為喜”,“傷財敗俗”,“見笑大方”。
宗譜還說,對于小兒得病,弄神作鬼,也是十分荒唐的。宗譜認為,“小兒得病,贖魂彷徨。謂被魂魄,竊走他鄉(xiāng)。投胎出世,作人兒郎。必靠仙奶,贖魂返房。捉坐替死,說更荒唐。”宗譜還頗有唯物主義成份,認為“魄為形質(zhì),魂是氣揚。魂氣既散,焉能返降?”“魂魄何物,豈能捉攘?”認為只有那些愚昧的婦姨才相信這些鬼話。宗譜還大聲疾呼要“讀書識禮”,“弗為迷誑。”
八、悖逆之誡
主要教育子孫不要犯上作亂,這與揭氏家族由帝賜姓,以忠孝治家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
〖揭氏雜訓、古訓〗
《石城揭氏宗譜》還附有“雜訓”、“古訓”二節(jié)。其中,“樹家樹人須樹德,克勤克儉便克家”;“勤以補拙,儉以助廉;勞則思善,逸則生淫”二句頗有意義,特引之。
揭氏家訓,有一般中華民族漢族宗譜以傳統(tǒng)美德為依規(guī)的共性,又有其獨特的個性。
(一)家訓的訓詞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如談到“小”與“大”、“窮”與“富”、“積”與“敗”的關(guān)系時,強調(diào)積小成大,窮可變富,家敗則窮,積之艱苦,敗亦從容的深刻道理,啟發(fā)后代克勤克儉,積小成大,居安思危。
(二)不信佛、不信巫。揭氏家族不相信巫醫(yī)、巫術(shù),認為“魂為形質(zhì),魂是氣揚。魂氣既散,焉能返降?”不信邪。同時,對于先人的祭葬,也主張用家族獨特的禮俗,不做佛事。認為做佛事
“打沙過煉,鑼角叮當”,“易悲為喜”,“見笑大方”。頗有唯物主義成份。由此觀之,揭猛家族,“安道之家風”“豫章之世德”有著其可取的積極意義。
============================================================
附錄二:【揭姓典故、趣事】
〖火燒地與車公橋〗
古時候有一日,揭陽縣令車公接到了一道密旨,要他在一個月內(nèi),把揭姓人全部殺絕,為什么呢?原因是當時兵荒馬亂,一個皇帝做了一個惡夢,見一個擊劍巨人闖入寢宮,利劍指咽喉。他應(yīng)聲倒地。醒來立即召國師解夢。國師想了想說:“巨人擊劍入宮?謀殺皇上,是主妖人造反,‘擊’嘛,就是桔;桔子產(chǎn)于南方,也就主妖人必是巢居南方,皇上可查南方地域有無類似‘擊’字音的地名,然后令地方官把該地的人斬盡,如此便可根除后患。”后來,在嶺南地區(qū)查出了一個揭陽城來,而揭陽又是揭家之地。于是皇帝才下了一道密旨。
車公接旨后,反復思慮:“遵旨則枉殺揭家;若不執(zhí)行,恐犯欺君之罪。”經(jīng)反復思考,想出一兩全之策。當夜,車公暗命一姓“萬”的人家遷出,并用火燒萬家。事后,車公把火燒萬家,揭家已被燒殺,城已成廢墟的事寫成奏折,呈報朝廷。皇帝看了奏本,自慶從此天下太平,江山穩(wěn)固。同時,揭氏族人也就被迫他遷。
后來,揭陽人追溯往事,把當時那段被燒的地方,命名為“火燒地”,為感車公盛德,于城東袁厝埕頭,建了一座“車公祠”,石橋叫做“車公橋”,以為紀念。
“火燒地與車公橋”在揭陽民間廣為傳說直至今日,這也許是揭陽揭氏離開封地的原因吧!
揭氏家族的光榮來源于身經(jīng)百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的史定和漢武帝的封賜;揭氏家族的滅族之險起源于皇帝的一個子虛烏有的夢,很有諷刺意味和傳奇色彩。
揭猛及其后人現(xiàn)分布于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湖北、河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蘇、內(nèi)蒙古、臺灣等地以及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歐美等國家。千百年來,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揭姓民眾從揭陽舊地播遷各地,但揭氏子孫從不忘其根。后世所有揭氏鄉(xiāng)親的族譜均稱其始祖為猛公,并載明揭陽就是揭氏發(fā)源地。揭氏子孫根同心通,親如一家。不管在哪里,揭姓人士相見,縱使素昧平生,也都以兄弟姐妹相稱,表現(xiàn)出濃濃的親情情誼。揭氏人士這種獨有的同根情結(jié),非常純樸,也非常真切。揭姓人士的深厚親情,充分體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關(guān)于舜的詩句
1.歌頌大舜的詩詞
《題舜廟》
——唐·張濯
古都遺廟出河濆,萬代千秋仰圣君。
蒲坂城邊長逝水,蒼梧野外不歸云。
寥寥象設(shè)魂應(yīng)在,寂寂虞篇德已聞。
向晚風吹庭下柏,猶疑琴曲韻南薰。
《舜城懷古》
——唐·項斯
禪禹遜堯聰,巍巍盛此中。
四隅咸啟圣,萬古賴成功。
道德去彌遠,山河勢不窮。
停車一再拜,帝業(yè)即今同。
《唐虞門虞舜》
——唐·周曇
進善懲奸立帝功,功成揖讓益溫恭。
滿朝卿士多元凱,為黜兜苗與四兇。
《大蜀皇帝壽春節(jié)進堯銘舜頌二首·舜頌》
——唐·貫休
高高歷山,有黍有粟。皇皇大舜,合堯玄德。五典克從,四門伊穆。大道將行,天下為公。臨下有赫,選賢用能。吾皇則之,無斁無逸。綏厥品匯,光光得一。千輻臨頂,十在隨蹕。大哉大同,為光為龍。吾皇則之,圣謀隆隆。納隍孜孜,考考切切。六宗是禋,五瑞斯列。排麟環(huán)鳳,披香立雪。四夷納贐,九圍有截。昔救世師,降生竺乾。壽春亦然,萬年萬年。
2.關(guān)于舜的名言
舜,是中國傳說歷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
名重華;生于姚墟,故姚姓,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濟)。舜為四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于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
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后世以舜簡稱之。 舜,中國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shun the name of aiegendary monarchin ancient china〗。
舜,也稱虞舜,黃帝的八世孫,因生于濟南,以地取姓氏為姚。 姚姓族人是黃帝 舜題跋像 [1]、舜的后裔。
清乾隆《濟南府志》載:“府人物以舜為冠,古跡以趵突為首。”證明山東濟南是虞舜的故鄉(xiāng)。
【今濟南千佛山人。】 舜,歷來與堯并稱,為傳說中的圣王。
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舜又稱虞舜,建國號有虞,都 蒲阪。
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帝舜。 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唐代張守節(jié)特別指出:“蒲州河東縣本屬冀州。”
似認為舜是河東縣人。唐代蒲州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市,治所在今蒲州鎮(zhèn)。
孟子認為舜是濟南人。《孟子》:"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齊都之人也。
"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為舜乎!”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后裔,但五世為庶人,處于社會下層。
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xù)娶,繼母生弟名叫象。
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huán)境里,父親心術(shù)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 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zhuǎn),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cè)”身世如此不幸,環(huán)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xiàn)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guān)系,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jīng)歷坎坷。 他在歷山(濟南千佛山,古稱歷山,又稱舜山、舜耕山 舜帝 )耕耘種植,在雷澤(在今山東荷澤東北)打魚,在黃河之濱制作陶器,總之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yǎng)家糊口而到處奔波。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
過了10年,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堯?qū)蓚€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制濫造的現(xiàn)象。 他到了哪里,人們都愿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
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筑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占這些財物。
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只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幸免于難。
后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里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
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 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里卻說:“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后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jīng)受各種磨煉。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
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兇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杌、縉云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兇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 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干。
經(jīng)過多方考驗,舜終于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于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于文祖”。
又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雖有天子之權(quán),而無天子之號。與此二說差異甚大的一個傳說是,舜將堯囚禁起來,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而,舜自己做了天子,類似于后代的宮廷政變,篡權(quán)奪位。
舜執(zhí)政以后,傳說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歷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fā)信圭。
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guī)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
3.歌頌大舜的詩詞
《題舜廟》——唐·張濯古都遺廟出河濆,萬代千秋仰圣君。
蒲坂城邊長逝水,蒼梧野外不歸云。寥寥象設(shè)魂應(yīng)在,寂寂虞篇德已聞。
向晚風吹庭下柏,猶疑琴曲韻南薰。《舜城懷古》——唐·項斯禪禹遜堯聰,巍巍盛此中。
四隅咸啟圣,萬古賴成功。道德去彌遠,山河勢不窮。
停車一再拜,帝業(yè)即今同。《唐虞門虞舜》——唐·周曇進善懲奸立帝功,功成揖讓益溫恭。
滿朝卿士多元凱,為黜兜苗與四兇。《大蜀皇帝壽春節(jié)進堯銘舜頌二首·舜頌》——唐·貫休高高歷山,有黍有粟。
皇皇大舜,合堯玄德。五典克從,四門伊穆。
大道將行,天下為公。臨下有赫,選賢用能。
吾皇則之,無斁無逸。綏厥品匯,光光得一。
千輻臨頂,十在隨蹕。大哉大同,為光為龍。
吾皇則之,圣謀隆隆。納隍孜孜,考考切切。
六宗是禋,五瑞斯列。排麟環(huán)鳳,披香立雪。
四夷納贐,九圍有截。昔救世師,降生竺乾。
壽春亦然,萬年萬年。
4.《論語》中哪些句子中出現(xiàn)了舜
雍也第六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夫!”
子罕第九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堯曰第二十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quán)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5.舜孝敬父母的詩詞
孝子之養(yǎng)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6.李白作的關(guān)于堯舜禹時期的詩
李白《遠別離》: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quán)歸臣兮鼠變虎。
或云: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lián)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云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7.關(guān)于白居易的古詩有哪些
《長恨歌》
《憶江南·江南好》
《錢塘湖春行》
《賦得古原草送別》
《憶江南詞三首》
《憶江南·江南憶》
《琵琶引 》
《觀刈麥》
《李白墓》
《花非花》
《問劉十九》
《大林寺桃花》
《賣炭翁》
《夜雪》
《暮江吟》
《放言五首·其三》
《池上·小娃撐小艇》
《除夜寄微之》
《楊柳枝詞》
《采蓮曲》
《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
《春題湖上》
《放言五首·其一》
《望月有感》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陰雨·嵐霧今朝重》
《長相思·汴水流》
《望驛臺》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放言五首·其五》
《后宮詞·淚濕羅巾夢不成》
《南湖早春·風回云斷雨初晴》
《為薛臺悼亡》
《垂釣·臨水一長嘯》
《放言五首·其二》
《偶作寄朗之》
《微雨夜行》
《邯鄲冬至夜思家》
《詠菊》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山泉煎茶有懷》
《觀游魚》
《放言五首·其四》
《燕詩示劉叟》
《春詞》
《村夜》
《江樓月》
《南浦別》
《母別子》
《晚興·草淺馬翩翩》
《病免后喜除賓客》
《夏日獨直,寄蕭侍御》
《贈夢得·年顏老少與君同》
《八月十五日夜同諸客玩月》
《池上閑吟二首》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絕句·看花屋》
《重到城七絕句·高相宅》
《驃國樂-欲王化之先邇后遠也·貞元十七年來獻之》
《和夢得》
《令狐尚書許過弊居先贈長句》
《閑游·外事因慵廢》
《和元九與呂二同宿話舊感贈》
《早朝賀雪寄陳山人》
《郭虛舟相訪》
《新秋喜涼,因寄兵部楊侍郎》
《太湖石·遠望老嵯峨》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
《詠身》
《府酒五絕·諭妓》
《早冬》
《慕巢尚書書云室人欲為置一歌者非所安也…因而和之》
《赴蘇州至常州,答賈舍人》
《感舊詩卷》
《仙娥峰下作》
《如夢令》
《宿樟亭驛》
《夜哭李夷道》
《除夜寄弟妹》
《陰山道-疾貪虜也》
《春江閑步,贈張山人》
《詠閑》
《聞雷》
《春雪》
《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
《在家出家》
《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先以六韻寄之》
《客中月》
《汴河路有感》
《南院》
《秋江晚泊》
《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
《吳七郎中山人,待制班中,偶贈絕句》
《新構(gòu)亭臺,示諸弟侄》
《建昌江》
《孟夏思渭村舊居寄舍弟》
《酬夢得以予五月長齋延僧徒絕賓友見戲十韻》
《途中作》
《新秋夜雨》
《談氏小外孫玉童》
《以鏡贈別》
哪位高人能幫我小燕我愛你做首藏頭詩!謝謝.....
〖集七言古詩賀〗第一首
小燕我愛你一生一世
小黃門亦二十人,
燕軍視之皆龍文。
我欲與君辭別難,
愛此芳香朝暮看,
你我同行笑連聲。
一片冰心在玉壺,
生在當世多稱意,
一年好景君須記,
世間相逢開口笑。
〖集七言古詩賀〗第二首
我滕建全愛你小燕一生一世
我欲與君辭別難,
滕縣時同年西園。
建昌江水縣門前,
全似玉塵消更積。
愛此芳香朝暮看,
你我同行笑連聲。
小黃門亦二十人,
燕軍視之皆龍文。
一片冰心在玉壺,
生在當世多稱意。
一年好景君須記,
世間相逢開口笑。
〖注:集古詩,原文一字未改。〗
明朝時建昌是現(xiàn)在的哪里如題 謝謝了
明朝有這么幾個建昌,我們分別來辨析一下,不知道你問的是哪一個 1、四川建昌 這本來在漢朝屬于‘邛都國’,漢武帝設(shè)置為‘越嶲郡’,唐朝叫‘嶲州’,唐懿宗的時候被‘蒙詔’( 蒙雟詔)的勢力所占領(lǐng),他們自己被稱呼為‘建昌夷’,所以地名改叫‘建昌府’、‘建昌郡’。直到元朝在這里設(shè)置了‘建昌路’,明朝改為‘衛(wèi)’(小軍區(qū)),具體地點在今天的四川西昌縣。當時它還包括了今天云南中道西北部的地盤,當時氣候非常惡劣,地勢險峻,瘴疫較多。 洪武15年正月,這個地盤在收回后,先是從四川劃給云南,稱呼為建昌府,同時設(shè)置了一個‘建昌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建昌衛(wèi))。10月就罷‘宣慰司’,把地盤劃回給四川,只是改變隸屬關(guān)系,仍然稱呼為建昌府、建昌衛(wèi)。 到了洪武25年6月廢建昌府,把建昌衛(wèi)升級為二級軍區(qū),叫‘建昌軍民指揮使司’。該地的指揮使、蠻、驛曾經(jīng)叛亂過,被藍玉等人鎮(zhèn)壓,到明朝滅亡時,該軍區(qū)被張獻忠所攻陷。 《明史》中,出現(xiàn)過一個稱呼為‘建昌整飭兵備道’,可以認為這類似于今天的‘某某預備役師’。 還有一個地方,‘建昌土衛(wèi),洪武十五年置,萬歷后廢’。 洪武27年6月,明政府在這里增設(shè)了一個”建昌前衛(wèi)指揮使司”,到萬歷三年被廢除。 后來清朝還設(shè)立過‘建昌上南道’、‘建昌鎮(zhèn)’(相當于旅,不是現(xiàn)在的鄉(xiāng)鎮(zhèn)的意思),駐西昌。這個建昌道到民國曾經(jīng)恢復過,它的地盤很大,包括西昌等28個縣。 綜合這些情況可以知道,在明朝孝宗時候,這里只有中央和土司的軍事單位,沒有建昌州、府、縣。查閱檔案,發(fā)現(xiàn)明朝四川的行政區(qū)劃上也沒有建昌,與之完全吻合。 所以,這個地方?jīng)]有可能被分封給張延齡做‘建昌侯’封地。 2、江西建昌府 唐撫州地,南唐置建武軍。宋改曰建昌軍。元改建昌路,明初改肇昌府,不久就改為‘建昌府’,直到民國被廢,首府在今天的南城縣,它包括了新城、南城等五縣,同時設(shè)置有‘建昌千戶所’(建昌守御所)。現(xiàn)在南城縣縣城還叫‘建昌鎮(zhèn)’。 不過這里當時封給了‘荊王’、‘益王’。 永樂二十二年建荊王府。正統(tǒng)十年遷於湖廣蘄州。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這里建造‘益王府’,第一代益王是當時皇帝明憲宗的三兒子朱祐檳,就是孝宗的弟弟。 這個益王家族,爵位一直沒有削除過,直到崇禎14年,徐汧還被崇禎派遣”奉使益王府”,調(diào)查當時的這一任的益王‘不法’的情況,不久益王‘起兵’抵抗李自成勢力。 綜合以上情況,建昌府在明孝宗的時代,還是‘益王’封地,朝廷不至于讓張延齡同皇弟朱祐檳搶地盤。 3、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 西元104年設(shè)置,是漢朝海昏縣地,南朝宋的時候,海昏被分拆和并入建昌,元朝升格為建昌州,明朝初始就被降為建昌縣,屬于江西南康府,直到1914年才改叫‘永修縣’。現(xiàn)在的修河當時叫建昌江。 1492年,明孝宗分封張延齡擔任‘建昌伯’、1503年做‘建昌侯’,封地應(yīng)該就在這里。 河北省凌源縣東北二百里,舊有都司千總把總(東路副總兵)駐守,叫‘建昌路營’或者‘建昌營’,別小看它,它在1568年開始設(shè)置(該營設(shè)立之初,張延齡就被殺22年了),管理燕河營、臺頭營、石門寨、山海關(guān)四路。后來戚繼光、袁崇煥都在這里駐兵抵御西北少數(shù)族入侵。 越南(當時叫‘安南’)有個建昌府,是明成祖五年所設(shè)置的,但是早在宣德年(1426-1435年)間就被越南自己占有了,地點‘在今越南東京東南二百里’。
麻煩采納,謝謝!
渭水是什么動物?
這是白居易的《建昌江》
建昌江水縣門前,立馬教人喚渡船。
忽似往年歸蔡渡,草風沙雨渭河邊。
白居易作此詩時,已經(jīng)被貶為江州司馬,因公事到江州附近的建昌江去,以他在渡口的所見所感,寫下這首絕句。詩表面上寫渡口風光,其實蘊藏了深沉復雜的思想。
這首詩看似一幅淡墨勾染的風景畫,其實是一首情思邈遠的抒情詩,全詩四句二十八字熔詩畫于一爐。詩的一、二句是一幅“待渡圖”:一江修水,橫在縣城邊,城郭房舍,倒映在清清江水里,見其幽;渡船要教人喚,則行人稀少,見其靜。讀者通過這幅幽靜的畫面,可以看到立馬踟躕的江州司馬待渡在水邊。下文陡然接個“忽似”,領(lǐng)起三、四句,又推出另一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圖”。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依然是一條江水,但這兒是渭水;依然是一個渡口,但這兒是蔡渡。所相似的地方,是微風吹拂著岸邊的青草,如銀似雪的細沙鋪滿灘頭;而毛毛細雨,把畫面渲染得一片迷蒙。無限往事,涌上詩人的心頭;無限歸思,交織在這兩幅既相似又不相同的畫圖里。“草風沙雨”,色調(diào)凄迷,襯托出詩人幽獨凄愴的心境。這種出言平淡而造境含蓄深遠的詩風,正是白居易的獨特風格。
絕句規(guī)律,要轉(zhuǎn)得出,結(jié)得好。第三句“忽似”一轉(zhuǎn),立見感情跳躍,從而導出了無限風情的第四句。這個“忽似”,妙在凌空而來,觸景而及,推出了新的境界。而這種突然而來的新境界,又正說明詩人經(jīng)常想著渭村。詩人經(jīng)常夢魂縈繞,才產(chǎn)生了這突然的聯(lián)想,讓讀者于無聲處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明代鐘惺在《唐詩歸》里贊許白居易的詩說:“看古人輕快詩,當另察其精神靜深處……此乃白詩所由出,與其所以傳之本也。”這詩從“輕快”中取得“靜深”之妙,就靠巧妙的轉(zhuǎn)句得到。
建昌江是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建昌江古詩、建昌江是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