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新月和孤星詩歌改編(如何把新月和孤星詩歌改編成小說)
大家好,關于如何把新月和孤星詩歌改編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如何把新月和孤星詩歌改編成小說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把新月這首小詩的題目換一換,可以換成什么?
把新月這首小詩的題目換一換,可以換成明月圓月。
新月
沙鷗
新月彎彎,
像一條小船。
我乘船歸去,
越過萬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鄉正是春天。
你睡著了么?
我在你夢中靠岸。
(選自《中國當代名詩100首》)
1. “新月”與“小船”,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水面,詩人是如何將這兩個相距遙遠的物體聯系在一起的?這兩句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2. 詩歌第二節選取了哪幾個意象?表達了詩人對故鄉怎樣的情感(聯系第三節作答) ?
新月
1. 運用比喻,詩人抓住“新月”與“小船”外形上“彎彎”這一共同特征,將兩個相距遙遠的物體聯系在一起;這兩句詩是全詩的引子,后面內容都圍繞這兩句詩(或引出詩歌后面內容) 。
[解析]本題考查品析詩歌寫作技巧的能力。先找出“新月”與“小船”的共同點,而作者正是利用這一相似點,將“新月”比作“小船”,進而將這兩個相聚遙遠的物體聯系在一起。
2. 花香、夜暖、春天,表達了強烈的贊美之情和濃烈的思鄉之情本題考查分析詩歌意象、領悟作者情感的能力。 意象就是用來寄托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根據題目要求,先在詩歌第二節中找出意象,再揣摩作者的情感。
余光中有哪些絕美的詩句?
詩人余光中先生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壽90,走完了他的這一生,余光中我們都不陌生,尤其是“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絕美詩句。逝者已逝,我們沉痛的懷念,余光中先生,一路走好!
余光中一生留下不朽的著作,也攬獲諸多獎項。他曾獲得《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獲得第十三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大獎。
下面我就為大家來說一下余光中的哪些絕美的詩句,讓我們來領略一下大師的心聲:
余光中的《新月和孤星》
我們記住了“像一只寂寞的鷗鳥,追著海上的帆船,像一只金色的蜜蜂 戀著清香的花瓣;也沒有親近的擁吻,只有深深的感受; 也沒有海誓和山盟, 只有默默的廝守;直守到暗夜的盡頭,望瘦了容光如許;才黯然地一同殉情,溺在黎明的光里”的深情!
《蒼茫時刻》
“溫柔的黃昏啊!唯美的黃昏, 當所有的眼睛都向西凝神,看落日在海葬之前,用滿天壯麗的霞光, 像男高音為歌劇收場,向我們這世界說再見, 即使防波堤伸得再長,也挽留不了滿海的余光, 更無法叫住孤獨的貨船,莫在這蒼茫的時刻出港。”夕陽斜下的《蒼茫時刻》那么美,也那么傷!
余光中曾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后土……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會魂飛魄散,被西潮淘空。”
《從母親到外遇》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妻子是不一定的,更別說情人外遇,但母親是無可替代的。
《尋李白》
樹敵如林,世人皆欲殺
肝硬化怎殺得死你?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在過人文采與幽默風趣之外,千帆過盡,離鄉數十載、遠在臺灣的余光中始終牽掛的,終究是他的故土。每一首詩句都是大師在字里行間穿行的對祖國的不滅情愫。
《春天,遂想起》
清明節,母親在喊我,在圓通寺
喊我,在海峽這邊
喊我,在海峽那邊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
多亭的江南
多風箏的江南啊
鐘聲里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總結:
余光中先生除了《鄉愁》之外,有大量的遺世,而如今,巨匠已去,但他的詩文卻仍飽含生命力。只愿他的殷殷話語,能帶你過盡千帆、穿透迷霧,走進嶄新的人生中。
下面再次讓我們領略一下《鄉愁》的魅力,去感受一下余光中老先生那永遠的大陸心,病一次來緬懷余光中先生:
《鄉愁》
作者:余光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余光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在外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 ?
余光中的《新月和孤星》讀后感
鄉愁余光中讀后感
余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鄉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20年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啊!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啊!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在這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著余光中的鄉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選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現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與無奈。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