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留東野用了哪些比喻 醉留東野 全唐詩
大家好,關于醉留東野用了哪些比喻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醉留東野 全唐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醉留東野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醉留東野
[作者] 韓愈 ? [朝代] 唐代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并世,
如何復躡二子蹤。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韓子稍奸黠,
自慚青蒿倚長松。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我愿身為云,
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醉留東野》作者韓愈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文學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開辟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愈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是一個語言巨匠。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韓愈的其它作品
○ 春雪
○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 師說
○ 雜說四·馬說
○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韓愈更多作品
韓愈《醉留東野》原文及翻譯賞析
醉留東野原文: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躡二子蹤。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醉留東野翻譯及注釋
翻譯 當年因為讀了李白杜甫的詩,常常遺憾他們不常在一起。我與孟郊是同一時代的人,為什么也像他們一樣別多聚少呢?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職,年老的時候號稱行動笨拙。我稍微狡猾了些,慚愧地像小草依附長松一樣依附著孟郊的才華。低下頭拜見孟郊,與他相互依存。孟郊卻不回頭,就像用小樹枝去撞鐘一樣。我愿意變身成為云,孟郊變成龍。四方上下追逐著孟郊,即使有離別也常常相逢。
注釋 1東野:即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唐代 詩人,韓愈的好友。2不相從:不常在一起。3并世:同一時代。并,同。4如何復躡二子蹤:為什么又像他們那樣(別多聚少)呢?復,又。躡,踩、追隨。二子,指李白和杜甫。5不得官:寫詩時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職。6夸:號稱。7龍種:年老行動笨拙之態。8韓子:韓愈自指。9奸黠(xia):狡猾。十青蒿:小草,韓愈自比。⑾長松:比喻孟郊有喬木之才。⑿駏蛩: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常背負另一種叫「蟨」的動物行走,蟨則為它取甘草吃,它們互相幫助為生。⒀寸筳:小竹枝,這里也是韓愈自比。⒁巨鐘:比喻孟郊。⒂雖有離別何由逢:即使人世間有離別這回事也碰不上了。逢,遇。
醉留東野賞析
前四句自比李杜。韓少孟十七歲。孟詩多寒苦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俗,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故有「郊寒島瘦」之稱。韓詩較孟粗放,所以以韓比李,以孟比杜。這里雖未出現「留」字,但緊緊扣住了詩題《醉留東野》中的「留」字,深厚友情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五至八句對二人的處境現狀和性格作了比較。「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詩人在過去的詩中曾以「雄驁」二字評東野,即說他孤忠耿介,傲骨錚錚。「白首夸龍鐘」,一「夸」字即寫「雄驁」。緊接著韓愈寫自己,「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韓承認自己有點「滑頭」,比起孟來有時不那么老實,所以能周旋于官場。在東野這株郁郁高松面前,自慚有如青蒿。意思是說,我今在幕中任職,不過依仗一點小聰明,比起孟郊的才能,實在是自愧弗如。
最后一段,祝愿二人友誼長存。我十分崇拜孟郊,我愿做驅蛩,負孟避禍。孟郊這樣做下去,我和孟郊的才能相差懸殊,猶如「寸莛撞鉅鐘」。我愿變為云,孟郊變為龍,世間雖然有離別的事,但我們二人如云龍相隨,永不分離。
本詩以「醉」言出之,肆口道來,設想奇僻,幽默風趣;開篇即表示對李、杜的向往,既表達了與友人惜別之情,又可看出詩人在詩歌藝術上的追求與自信。
全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次用典豐富而含蓄地表達對孟郊的推崇,如《易經·乾卦·文言》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云從龍。風從虎。」希望自己和孟郊變為云和龍。同時作者借「醉酒」用「夸龍鐘」與「稍奸黠」形容孟郊與自己,足見兩人感情深厚。
醉留東野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貞元十四年(798年),當時韓愈在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刺史董晉幕中做觀察推官。孟郊原來客游在汴,孟郊將要離開汴州南行,韓愈賦此詩留別。 詩詞作品: 醉留東野 詩詞作者:【 唐代 】 韓愈 詩詞歸類: 【抒情】、【友誼】
韓愈的幽默詩風及其與陽山之關系
韓愈作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古文運動領袖人物,人們對其詩文多有“文以載道”的認識。對其詩歌的研究,往往也都集中在“不平則鳴”的詩學主張、“雄奇險怪”的詩歌風貌以及“以文為詩”的創作手法等。然而,這些尚不足以囊括韓愈詩學與詩歌創作的總體面貌,甚至可以說,韓愈詩歌的一個顯著特征往往被忽略。韓愈的詩歌作品,自嘲、調侃、詼諧、戲謔,帶有顯著幽默風格(這一風格在韓文中亦有體現),這既是韓愈幽默性情的自然呈現,也成為他對詩歌創作的主觀追求。被貶陽山的經歷則是這一詩風得以形成與成熟的契機。中國古代文學中,幽默傳統若隱若現,在講求立德立功立言的文人眼里,幽默是容易被忽視的,但是,幽默卻屬于人的天性。越是富于智慧者,越具有幽默的品行,韓愈就是一個深具幽默感的文人。
一、 韓愈對幽默的追求
最早使用“幽默”一詞的是屈原《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王泗原《楚辭校釋》),不過它在這里的含義是指默然無聲。當下常用的“幽默”則是英語“Humor”的譯文,1924年由林語堂引入。林氏在《論幽默》一文中對幽默的本質、幽默的類型以及中國文學中的幽默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認為這是一種深遠超脫的同情和共感,具有易緊張為和緩從而令人會心微笑的功用。“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近于真正幽默態度。”(《林語堂文集第九卷·散文》,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盡管幽默一詞引入較晚,但中國文學傳統中并不缺少這一因素,只不過采用了其他辭藻,如《漢書·東方朔傳》有“其言專商鞅、韓非之語也,指意放蕩,頗復詼諧”(《漢書》卷六十五),杜甫《社日》有“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杜詩詳注》卷二十),等等。就東方朔的言行事跡來看,這里的詼諧顯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幽默。實際上,“詼諧”、“諧笑”、“嘲戲”等詞語,同樣也是韓愈詩歌中常用的語匯。
以繼承道統為己任的韓愈,大多場合以及創作中,呈現出衛道士的面貌。然而,若是飲酒之后,或是閑暇之時,當其真性情流露時,他的詼諧幽默之特性就會表露無遺。《醉后》:“煌煌東方星,奈此眾客醉。初喧或忿爭,中靜雜嘲戲。淋漓身上衣,顛倒筆下字。人生如此少,酒賤且勤置。”(《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卷四,以下簡稱《詩集》)詩寫飲酒的歡樂時光,酒宴開始時或有意氣之爭,喝到盡興處便只是調笑戲謔。在韓愈眼中,戲謔笑談成為飲宴的主要內容和特色所在。作于元和八年的《晚秋郾城夜會聯句》便有“詼諧酒席展,慷慨戎裝著。斬馬祭旄纛,炰羔禮芒屩”(《詩集》卷十)之語,詩人將“詼諧”與“慷慨”相對,是以風趣笑談作為酒席歡宴的必臻之境。究其原因,或可從《醉贈張秘書》得窺一斑:“所以欲得酒,為文俟其醺。酒味既冷冽,酒氣又氛氳。性情漸浩浩,諧笑方云云。此誠得酒意,余外徒繽紛。”(《詩集》卷四)詩歌描寫韓愈與張署、孟郊、張籍等人的“文字之飲”,說微醺以至酣醉狀態下眾人的意氣風發、歡笑戲謔有助于作詩為文,如此方得酒中真意。據此,開懷暢飲以資歡謔,歡笑戲謔以助詩文,便成為韓愈追求幽默之風的內在邏輯。
其實,不僅是醉酒時有幽默詼諧,韓愈在墓志、實錄類文章中,對墓主、傳主的詼諧性格也有較多關注。如《崔評事墓銘》:“君諱翰,字叔清,博陵安平人……通儒書。作五字句詩,敦行孝悌,詼諧縱謔,卓詭不羈;又善飲酒,江南人士多從之游。”(《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六,以下簡稱《文集》)韓愈為崔翰所作墓志,稱其善寫五言詩,喜用調侃的方式毫無顧忌地與人談笑,并由此得到江南人士的追從和喜愛。再如《順宗實錄》卷三:“薦字孝舉,代居深州之陸澤。祖文成,博學工文詞,性好詼諧,七登文學科。薦聰明強記,歷代史傳,無不貫通。”(《文集》文外集下卷)韓愈稱張文成博學多識、性好詼諧,善于為文作詩。顯然,韓愈將詼諧之性情作為人物立傳的重要關注點,并認為這是獲得良好人際關系的特質,是值得贊賞的優良素養。同樣地,在這兩個例子中還存在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即韓愈將性情詼諧與擅長文詞、工于作詩聯系在了一起。
上述對飲宴酒席中的戲謔的重視是因其有助于作詩為文,對人物性情中的詼諧的強調也是因其有助于作詩為文,不僅如此,韓愈還直接提到幽默與文學創作之關系。《送靈師》:“戰詩誰與敵?浩汗橫戈。飲酒盡百盞,嘲諧思逾鮮。有時醉花月,高唱清且綿。”(《詩集》卷二)這幾句詩寫靈師飲酒而醉花月的謔浪笑傲之行,“嘲諧思逾鮮”一句不僅見出靈師為人之縱逸,也點出了戲謔能帶來新的詩思。當然,韓愈對詩文創作中的幽默之風的追求有著明確的準則和定位。《重答張籍書》:“昔者夫子猶有所戲,《詩》不云乎:‘善戲謔兮,不為虐兮。’《記》曰:‘張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惡害于道哉?’”(《文集》卷二)說話風趣幽默但不能刻薄待人,作詩為文也是如此,在追求幽默的同時不能有害于儒家溫柔敦厚之道,此即林語堂所謂“溫而厲,恭而安”的真正的幽默態度。劉勰《文心雕龍》在文體論部分論及“諧”體的創作要求,有所謂“辭雖傾回,意歸義正”之言,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韓愈對詩文創作中的幽默有著較為明確的提倡,他對幽默的性情和人格表示贊賞,認為幽默有助于詩文構思,并對幽默的運用標準加以明確,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將幽默與諷刺、揶揄和一般性的滑稽區分開來。從韓愈的詩歌創作中可以更好地看出這一點。
二、 韓愈詩歌的幽默之風
幽默是一種智慧,一種對現實進行加工或破壞的邏輯性調控的智慧,它通過荒謬荒唐的、出人意料的思維方式傳達出令人回味深長的意蘊。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幽默可以讓壓抑的思想和焦慮的情感得到釋放。具體到韓愈詩歌來看,幽默之風主要表現為機智的自嘲、巧妙的調侃以及諧趣的構思等。
首先,來看韓愈的自嘲。元和元年六月,韓愈被召為國子博士,在長安作《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昔我在南時,數君長在念。揺揺不可止,諷詠日喁噞。如以膏濯衣,每漬垢逾染。又如心中疾,箴石非所砭。常思得游處,至死無倦厭。”(《詩集》卷四)詩人回憶在陽山期間懷念朋友的情形,稱自己心神不能安定,日夜不停地念叨著友人的名字,就像是魚兒的嘴巴在水面上不停地開合。韓愈不說思君如流水,不說愁心寄明月,而是將自己比作時時喁噞的魚兒,《淮南子》稱“水濁則魚噞”,這其實是對自己處境的一種自嘲。接著,詩人又將思念比作肥肉濯衣,愈濯愈濃,認為這是心病作祟,非藥石可醫。再如《縣齋有懷》,詩歌從“少小尚奇偉,平生足悲咤”、“事業窺皋稷,文章蔑曹謝”的遠大志向一路寫下,最后卻落腳于“閑愛老農愚,歸弄小女姹。如今便可爾,何用畢婚嫁”的感慨,考慮到此詩作于貶謫陽山期間,亦頗具自嘲意味。韓愈感嘆年華易為逝、鬢發先老白的詩句甚多,但并非一味的沮喪哀傷,其中亦不乏調笑式的自嘲之作。《落齒》: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俄然落六七,落勢殊未已。余存皆動搖,盡落應始止。憶初落一時,但念豁可恥。及至落二三,始憂衰即死。每一將落時,懔懔恒在己。叉牙妨食物,顛倒怯漱水。終焉舍我落,意與崩山比。今來落既熟,見落空相似。余存二十余,次第知落矣。儻常歲一落,自足支兩紀。如其落并空,與漸亦同指。人言齒之落,壽命理難恃。我言生有涯,長短俱死爾。人言齒之豁,左右驚諦視。我言莊周云,木雁各有喜。語訛默固好,嚼廢軟還美。因歌遂成詩,持用詫妻子。(《詩集》卷二)
壯年落齒,本是衰老頹唐的身體性狀,詩人卻寫得十分幽默。牙齒落得多了自然就習以為常了,即便每年落一顆也還能支撐二十余年呢。人們常說落齒是短壽之相,韓愈認為生也有涯,早晚均要離開;人們常說豁齒有失雅觀,韓愈認為齒豁與否,各有各的佳處。缺少牙齒說話容易訛誤,但默默不語本是佳事;沒有牙齒不能咀嚼食物,但并不妨礙品嘗美味。詩歌于自然輕快中彰顯出對待壯年落齒的超脫的心境。韓愈這種自嘲往往能夠緩和緊張的情緒,從而讓身心得到詩化的自適。
其次,韓愈常常調侃自己的朋友。《送無本師歸范陽》:“無本于為文,身大不及膽。吾嘗示之難,勇往無不敢。蛟龍弄角牙,造次欲手攬。眾鬼囚大幽,下覷襲玄窞。”(《詩集》卷七)標舉賈島作詩之膽氣,稱其膽子比身子還大,敢于手攬蛟龍、覷襲眾鬼。《聽穎師彈琴》:“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詩集》卷九)贊美穎師琴藝之高超,卻讓他不要再彈下去了,因為這抑揚起伏、時急時緩的琴聲就像是將冰塊與火炭放進了肚子里,讓我忽悲忽喜、起坐不安,這里正話反說,趣味盎然。再如《嘲鼾睡》:
澹公坐臥時,長睡無不穩。吾嘗聞其聲,慮深五藏損。黃河弄瀑,梗澀連拙鯀。南帝初奮槌,一竅泄混沌。迥然忽長引,萬丈不可忖。謂言絕于斯,繼出方袞袞。幽幽寸喉中,草木森莽。盜賊雖狡獪,亡魂敢窺閫。鴻蒙總合雜,詭譎騁戾狠。乍如斗呶呶,忽若怨懇懇。賦形苦不同,無路尋根本。何能堙其源?惟有土一畚。(《詩集》卷十二)
詩歌開篇即點明所嘲對象為酣睡的澹師,中間運用極為夸張的比喻,稱其鼾聲如黃河瀑、南帝奮槌,時而絕音,繼出袞袞,乍如斗嘴,忽若泣訴,可謂縱橫奇特、搖曳多姿。最后自問自答,說怎樣才能從根源上消除鼾聲呢,那只有拿一畚箕土將其嘴巴給堵上了。韓愈對鼾聲的描寫不僅沒有令人覺得澹師丑態百出,反而勾勒出一個性情灑脫、憨態可掬的人物形象,整首詩歌詼諧有趣,呈現出別樣的美感。需要說明的是,這幾首詩歌中的調侃與諷刺辛辣的《遣瘧鬼》、一味滑稽的《送窮文》都有所不同,而是一種贊美式的調侃,不失溫柔敦厚之旨。
第三,韓愈詩歌常有極富諧趣的構思,這在寫景、詠物以及朋友交際中均有顯現。《合江亭》:“紅亭枕湘江,蒸水會其左。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詩集》卷三)前兩句寫合江亭的地理位置,次二句說從亭上向下望去,視野空曠開闊,江水綠波凝凈。但“不可唾”三字卻對這種優美環境進行了趣味性破壞,出人意料的措辭令讀者不禁莞爾。《鄭群贈簟》:“誰謂故人知我意?卷送八尺含風漪。呼奴掃地鋪未了,光彩照耀驚童兒。青蠅側翅蚤虱避,肅肅疑有清飆吹。倒身甘寢百疾愈,卻愿天日恒炎曦。”(《詩集》卷四)韓愈稱贊鄭群所贈竹席,說鋪席的童仆驚嘆于它的光彩,蒼蠅、跳蚤也都遠遠避開,只愿天氣一直炎熱下去,以便長久地在竹席上甘寢。詩歌構思巧妙,想象入微,卞孝萱、張清華稱其“詼諧處意趣入妙”(《韓愈集》,鳳凰出版社2014年版)。《醉留東野》:“低頭拜東野,愿得終始如駏蛩。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詩集》卷七)韓愈對孟郊極為推崇,卻將自己與孟郊比喻為并無美感的蛩蛩和駏驉,只取其長相隨。孟郊將要一去不返,對其挽留就像草莖抽擊巨鐘,發不出任何聲響。蛩蛩駏驉、以筳撞鐘的比喻運用,殊奇生新。在寫景方面還有將險惡環境趣味化的《貞女峽》,體現人與環境矛盾關系的《寒食日出游》;詠物方面像牛奮角、箕張口、斗挹酒的《三星行》,脊皴皰、敗笙磬、當鼎味的《答柳柳州食蛤蟆》;人事贈答方面如煩君入洞割龍耳的《答道士寄樹雞》,斗覺霜毛一半加的《答張十一功曹》,甚至推天假命以慰友的《孟東野失子》等,多數也都寫得幽默風趣,滋味橫生。
上述韓詩中的自嘲、調侃和諧思外,寓言式詩歌《雙鳥詩》《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以及《寄盧仝》《題木居士》等,同樣表現出一定的戲謔特色。這些具有幽默之風的作品,給讀者展現出一個不同于“儒家衛道者”的韓愈形象,更富生活情趣,也更具智慧更豐富。
三、 陽山與韓愈幽默詩風的形成
韓愈奇崛瑰怪詩風的形成與貶謫陽山的經歷密切相關,這一點已經廣為人知。不僅如此,陽山之貶對韓愈幽默詩風的產生同樣助益良多。前述《落齒》一詩,前人根據《與崔群書》將其編于被貶陽山的貞元十九年。此外,《貞女峽》《送靈師》《縣齋有懷》等富于自嘲特色以及明確提出戲謔為詩理念的作品也作于陽山期間,《合江亭》《題木居士》《答張十一功曹》《醉后》《醉贈張秘書》《鄭群贈簟》《寒食日出游》《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等詩更集中出現于離開陽山、俟命郴州、任職江陵、初到長安的永貞、元和之際。永貞元年的北歸讓韓愈的詩歌創作進入了爆發期,他在一年多時間里創作的詩歌約等于此前三十七年的總和,其中大量作品對陽山生活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回顧,如前往江陵途中想起陽山經歷有“遠地觸途異,吏民似猿猴”(《詩集》卷三《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之語,途經終南山又說“前年遭遣謫,探歷得邂逅”(《詩集》卷四《南山詩》),任職國子博士后仍不忘“三年竄荒嶺,守縣坐深樾”(《詩集》卷四《送文暢師北游》),正是在這些陽山之作以及追憶陽山之作中展現出韓愈對幽默之風的追崇與踐行。可以說,韓愈詩歌中的幽默之風萌芽于陽山時期,在北歸長安的永貞、元和之際達到 *** ,并一直延續到之后的詩歌創作之中。
韓愈對自己個人趣尚的變遷具有明確認識和定位,作于北歸途中的《岳陽樓別竇司直》:“庶從今日后,粗識得與喪。事多改前好,趣有獲新尚。誓耕十畝田,不取萬乘相。細君知蠶織,稚子已能餉。行當掛其冠,生死君一訪。”(《詩集》卷三)詩說“改前好”、“獲新尚”,大抵是就人事行藏而言,但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從“志欲干霸王”到“誓耕十畝田”的轉變。值得注意的是,“細君”為東方朔之妻,韓愈所謂“新尚”其實有著以東方朔自況的考量。貶謫陽山的經歷讓韓愈意識到,一味的發言真率、操行堅正并不能仕途暢通、致君堯舜,東方朔式的言辭敏捷、滑稽多智反而是自己遭遇挫折之后可以從中獲得的精神療治與慰藉。對于這一點,從韓愈此后具有幽默之風的詩歌中也可以看出,如《聽穎師彈琴》中的“冰炭”出自東方朔《七諫》,《送進士劉師服東歸》中的“孤”出自東方朔《答客難》,再如《元和圣德詩》中的“刌膾脯”、《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中的“久咿嚘”等,也可以從《漢書·東方朔傳》中找到依據。韓愈認識到了自己性格的轉變,作于六年后的《醉留東野》便以“韓子稍奸黠”自稱。這種轉變雖然沒有讓韓愈失去剛而犯上的本性,但無疑會在詩人心中種下“詼諧東方朔”的因子,從而讓幽默之風在其詩歌創作中頻頻浮現。事實上,前人對此已有認識,如歐陽修稱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一寓於詩,而曲盡其妙”(《六一詩話》),朱彝尊評《病中贈張十八》也有“讀此,知公善誘,亦善謔”(《批韓詩》)之語。
如果說,對貶謫經歷的一般性反思讓韓愈認識到幽默與變通在為人處世中的重要性,那么具體到陽山之貶的原因,韓愈卻始終沒有找到答案。《岳陽樓別竇司直》:“前年出官由,此禍最無妄。”(《詩集》卷三)《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或自疑上疏,上疏豈其由?”(《詩集》卷三)《憶昨行和張十一》:“無妄之憂勿藥喜,一善自足禳千災。”(《詩集》卷三)順宗即位,天下大赦,自陽山北歸長安的路上,韓愈仍在一遍遍地追問被貶的原因,但也只能將其歸結為“無妄之災”。這種莫名其妙的被貶遭遇,讓詩人感到無力無助且無奈,也只有訴諸幽默的自嘲,方可從尷尬中解脫,從而平息激動,回歸理智。前述作于陽山期間的《落齒》《縣齋有懷》以及北歸之后的《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等詩,均可見出韓愈對自己身體以及處境的嘲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幽默實際上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它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壓力、戰勝恐懼,從而令人感到舒適和放松。韓愈正是采用這一方式來安頓身心。
當然,不可忽略的還有陽山的自然環境。《梨花下贈劉師命》:“今日相逢瘴海頭,共驚爛漫開正月。”(《詩集》卷二)《杏花》:“二年流竄出嶺外,所見草木多異同。”(《詩集》卷三)反常的嶺南風光不僅促生了韓愈尚奇尚怪的創作傾向,也賦予了詩人從身邊事物中發現別樣趣味的眼光,如上述《三星行》對三星詼諧特征的捕捉以及《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中的新奇比喻等。綜上,意外遭貶的經歷引領韓愈走向對自身及其處境的思考,東方朔的形象為韓愈的幽默追求提供了學習榜樣,而嶺南風光的反常之美則為韓愈帶來了創作方法上的啟示。于是,儲藏著韓愈的自嘲、調侃、諧思等幽默因子的潘多拉魔盒在陽山被正式打開了,不過正像在盒子里悄悄留下“希望”的潘多拉一樣,韓愈的幽默詩風也始終堅持著“溫而厲,恭而安”的儒家本位立場。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文學院)
好書推薦
《名家視角叢書》
《名家視角叢書》凡十冊,包括:《古詩精選》(余冠英、韋鳳娟)、《漢魏六朝文精選》(曹道衡)、《唐詩精選》(霍松林)、《唐宋詞精選》(吳熊和、肖瑞峰)、《唐宋散文精選》(王水照)、《宋詩精選》(程千帆)、《元明清散曲精選》(黃天驥、康保成)、《金元明清詞精選》(嚴迪昌)、《明清詩精選》(錢仲聯)、《明清散文精選》(郭預衡)。
編選者或為博古通今的學界泰斗,或為專治一門的大方之家,本著弘揚傳統文化的宗旨,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精心選材。體裁涉及詩詞曲賦文,時間跨度從先秦到清末,編排上既體現中國古代文學歷史發展的全貌,也突出不同文體在某一特定時代的高峰性呈現。每冊附有編選者悉心撰寫的《前言》,提綱挈領,評析某一文體在特定時期的發展概況。正文中,每篇作品附有作者小傳、注釋和品評,以利于增進讀者對作品的理解。
《名家視角叢書》(全十冊),精裝32開,鳳凰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總定價420元。
《醉留東野》原文及翻譯
《醉留東野》是唐代詩人韓愈所作詩詞之一,詩中突出地表現了韓、孟之間的深厚友誼,從中可見韓愈對孟郊的推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醉留東野》原文及翻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醉留東野》原文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
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醉留東野》譯文:
當年因為讀了李白杜甫的詩,常常遺憾他們不常在一起。
我與孟郊是同一時代的人,為什么也像他們一樣別多聚少呢?
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職,年老的時候號稱行動笨拙。
我稍微狡猾了些,慚愧地像小草依附長松一樣依附著孟郊的才華。
低下頭拜見孟郊,與他相互依存。
孟郊卻不回頭,就像用小樹枝去撞鐘一樣。
我愿意變身成為云,孟郊變成龍。
四方上下追逐著孟郊,即使有離別也常常相逢。
注釋 :
⑴東野:即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詩人,韓愈的好友。
⑵不相從:不常在一起。
⑶并世:同一時代。并,同。
⑷如何復躡二子蹤:為什么又像他們那樣(別多聚少)呢?復,又。躡,踩、追隨。二子,指李白和杜甫。
⑸不得官:寫詩時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職。
⑹夸:號稱。
⑺龍種:年老行動笨拙之態。
⑻韓子:韓愈自指。
⑼奸黠(xiá):狡猾。
⑽青蒿:小草,韓愈自比。
⑾長松:比喻孟郊有喬木之才。
⑿駏蛩: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常背負另一種叫“蟨”的動物行走,蟨則為它取甘草吃,它們互相幫助為生。
⒀寸筳:小竹枝,這里也是韓愈自比。
⒁巨鐘:比喻孟郊。
⒂雖有離別何由逢:即使人世間有離別這回事也碰不上了。逢,遇。
關于醉留東野用了哪些比喻和醉留東野 全唐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