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居易寫的詩有哪些 白居易寫過什么事
今天給各位分享作者白居易寫的詩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白居易寫過什么事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白居易寫過哪些詩
白居易寫過的詩:
《錢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朝代] 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草?/?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白居易?[朝代] 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朝代] 唐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憶江南》
[作者]?白居易?[朝代] 唐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池上》
[作者]?白居易?[朝代] 唐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問劉十九》
[作者]?白居易?[朝代] 唐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朝代] 唐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寫的古詩有哪些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白居易寫的古詩有哪些,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清明夜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譯文
清明節夜晚時,清風習習,月夜朦朧,用碧玉做成的欄桿和用紅色的磚砌成的墻是刺史的府宅。
獨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遠遠的聽到弦聲,默默的欣賞花。
賞析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習俗。
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游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這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目前普遍認為,這一項清明節俗是繼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節傳統。上巳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擇偶。
但這首詩妙在未寫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不禁讓人要笑問:“可是愁嫁?”
對白居易一向頗有好感,雖然當初《琵琶行》《長恨歌》曾經讓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長大以后細細回味,其名句卻處處可用得,選他這首,是因為意境的清朗,和顏色對比的鮮明卻不刺眼,白居易在夜里聽樂看花,怡然自得,但繞著回廊行而復歇,卻含蓄點出了此閑適后的白居易的真正心意。
背景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游。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開心。
2、鳥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3、楊柳枝詞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譯文
春風吹拂柳枝隨風起舞,綻出嫩芽一片嫩黃比絲柔軟。
永豐坊西角的荒園里,整日都沒有人,這柳枝屬于誰?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柳的風姿可愛,后兩句抒發感慨,是一首詠物言志的七絕。
詩中寫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現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條,此詩亦即于此著筆。首句寫枝條之盛,舞姿之美?!按猴L千萬枝”,是說春風吹拂,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一樹而千萬枝,可見柳之繁茂。次句極寫柳枝之秀色奪目,柔嫩多姿。春風和煦,柳枝綻出細葉嫩芽,望去一片嫩黃;細長的柳枝,隨風飄蕩,比絲縷還要柔軟。“金色”、“絲”,比譬形象,寫盡早春新柳又嫩又軟之嬌態。此句上承春風,寫的仍是風中情景,風中之柳,才更能顯出枝條之軟。句中疊用兩個“于”字,接連比況,更加突出了“軟”和“嫩”,而且使節奏輕快流動,與詩中欣喜贊美之情非常協調。這兩句把垂柳之生機橫溢,秀色照人,輕盈裊娜,寫得極生動?!短扑卧姶肌贩Q此詩“風致翩翩”,確是中肯之論。
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應當受到人們的贊賞,為人珍愛;但白居易筆鋒一轉,寫的卻是它荒涼冷落的處境。詩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長之地,有意給人以突兀之感,在詩意轉折處加重特寫,強調垂柳之不得其地?!拔鹘恰睘楸酬栮幒?,“荒園”為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又有誰來一顧呢?只好終日寂寞了。反過來說,那些不如此柳的,因為生得其地,卻備受稱贊,為人愛惜。白居易對垂柳表達了深深的惋惜。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對比越是鮮明,越是突出了感嘆的強烈。
這首詠物詩,抒發了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時期,由于朋黨斗爭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擠。白居易自己,也為避朋黨傾軋,自請外放,長期遠離京城。此詩所寫,亦當含有白居易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內。
此詩將詠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著一絲痕跡。全詩明白曉暢,有如民歌,加以描寫生動傳神,當時就“遍流京都”。后來蘇軾寫《洞仙歌》詞詠柳,有“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之句,隱括此詩,讀來仍然令人有無限低回之感,足見其藝術力量感人至深了。
4、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譯文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從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沖下山去,給原本多事的人間在添波瀾。
賞析
這首七絕猶如一幅線條明快簡潔的淡墨山水圖。白居易并不注重用濃墨重彩描繪天平山上的風光,而是著意摹畫白云與泉水的神態,將它人格化,使它充滿生機、活力,點染著白居易自己閑逸的感情,給人一種饒有風趣的清新感。白居易采取象征手法,寫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遙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懷與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會風浪,“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言淺旨遠,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詩的風格平淡渾樸,清代田雯謂“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保ā豆艢g堂集》)這一評語正好道出了這首七絕的藝術特色。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點出吳中的奇山麗水、風景形勝的精華所在。天平山在蘇州市西二十里?!按松皆趨侵凶顬閸湼呗枺环宥苏亓ⅰ保拔∪惶爻觯悍骞耙尽?,巖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蔥蔥。山腰依崖建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云泉也”,號稱“吳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瑩,“自白樂天題以絕句”,“名遂顯于世”。
然而,這一名山勝水的優美景色在白居易眼簾中卻呈現為:“云自無心水自閑”。白云隨風飄蕩,舒卷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白居易無意描繪天平山的巍峨高聳和吳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卻著意描寫“云無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現白云坦蕩淡泊的胸懷和泉水閑靜雅致的神態。句中連用兩個“自”字,特別強調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樂,逍遙而愜意。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無心水自閑”,恰好是白居易思想感情的自我寫照。
5、登觀音臺望城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6、中秋月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7、后宮詞
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譯文
淚水濕透了羅巾無法入睡好夢難成,深夜時分聽到前殿傳來按著節拍唱歌的聲音。紅顏尚未老去已經失去了君王的恩寵,斜靠著熏籠一直坐到天明。
賞析
這首詩是代宮人所作的怨詞。前人曾批評此詩過于淺露,這是不公正的。詩以自然渾成之語,傳層層深入之情,語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氣貫通而絕不平直。
詩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宮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臨幸而終未盼得,時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層怨悵。寵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夢;輾轉反側,竟連夢也難成,見出兩層怨悵。夢既不成,索性攬衣推枕,掙扎坐起。正當她愁苦難忍,淚濕羅巾之時,前殿又傳來陣陣笙歌,原來君王正在那邊尋歡作樂,這就有了三層怨悵。倘使人老珠黃,猶可解說;偏偏她盛鬢堆鴉,紅顏未老,生出四層怨悵。要是君王一直沒有發現她,那也罷了;事實是她曾受過君王的恩寵,而現在這種恩寵卻無端斷絕,見出五層怨悵。夜已深沉,瀕于絕望,但一轉念,猶翼君王在聽歌賞舞之后,會記起她來。于是,斜倚熏籠,濃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終歸破滅,見出六層怨悵。一種情思,六層寫來,盡纏綿往復之能事。而全詩卻一氣渾成,如筍破土,苞節雖在而不露;如繭抽絲,幽怨似縷而不絕。
短短四句,細膩地表現了一個失寵宮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夜來不寐,等候君王臨幸,寫其希望;聽到前殿歌聲,君王正在尋歡作樂,寫其失望;君恩已斷,仍斜倚熏籠坐等,寫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來,寫其絕望。淚濕羅巾,寫宮女的現實;求寵于夢境,寫其幻想;恩斷而仍坐等,寫其癡想;坐到天明仍不見君王,再寫其可悲的現實。全詩由希望轉到失望,由失望轉到苦望,由苦望轉到最后絕望;由現實進入幻想,由幻想進入癡想,由癡想再跌入現實,千回百轉,傾注了白居易對不幸者的深摯同情。
白居易的詩有哪些
01
白居易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02
《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創作背景:《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創作背景: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03
《憶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創作背景: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百思特網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余年,寫下了三首《憶江南》,這是其一。
《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創作背景:此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后心情輕松暢快,因作此詩。
04
《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創作背景:《問劉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天晚欲雪,思念舊人”時所作。劉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時的朋友,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說他是嵩陽處士。也有人認為此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詩人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不可能邀約洛陽故舊對飲。
《池上》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創作背景:據《白居易詩集校注》,這首詩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一日游于池邊,見山僧下棋、小娃撐船而作此組詩。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