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涉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李涉是什么朝代的)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李涉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李涉是什么朝代的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牧童詞李涉主旨
牧童詞
朝牧牛⑴,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⑵,蘆管臥吹莎草綠⑶。
亂插蓬蒿箭滿腰⑷,不怕猛虎欺黃犢⑸。
注釋譯文
【注釋】
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時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編的防雨用具。
⑶莎(su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濕地區或河邊沙地。莖直立,三棱形。葉細長,深綠色,質硬有光澤。夏季開穗狀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細長的匍匐莖,并有褐色膨大塊莖。塊莖稱“香附子”,可供藥用。
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稱。
⑸黃犢(dú):小牛。
【譯文】
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傍晚去放牛,趕牛過村落。披著蓑衣走在細雨綿綿的樹林里,折支蘆管躺在綠草地上吹小曲。腰間插滿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來欺負牛犢。
作品簡析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天真可愛的牧童形象。讀罷這首詩,有過放牛經歷的人肯定都會會心一笑。這首詩里描繪的牧童憨態可掬,腰間插上幾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為自己是李廣了,老虎來了也不怕。無論是誰,兒時都做過這樣稚氣的俠客夢。與吳作人、張大千、李可染和黃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圖》中的主人公相比,這個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愛。
作者簡介
李涉
(約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峰下。后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貶為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復歸洛陽,隱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著有《李涉詩》一卷。存詞六首。
唐朝著名詩人遇到強盜寫了首詩救了自己的命,這是為何?
唐朝有很多的奇聞異事,詩人李涉在面對強盜的時候做了一首詩,就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主要是因為李涉在當時的名聲非常的大,強盜發現是李涉,只想讓他給自己寫一首詩。唐朝是歷史上一個比較著名的朝代,唐朝也是一個非常繁榮的朝代,除了物質生活比較繁榮之外,唐朝也涌現出了很多的詩人,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李涉就是在唐朝時期的一位著名的詩人,關于他的才華到底有多深,有一個小故事可以證明。
對于李涉的才華有多么的深厚,可以從一個簡短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來。李涉和自己的弟弟李渤感情非常的好,兩個人經常保持書信上的來往,有一次在他走水路去看望自己的弟弟的時候,被十幾位強盜給攔住了,李涉覺得自己的姓名要不保了,因為自己沒有什么財物,可能強盜一怒之下會殺了自己。后來,強盜得知這是李涉的船,態度竟然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請求李涉為他寫一首詩,保證不會殺他,李涉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提筆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后來的《井欄砂宿遇夜客》。
李涉之所以能夠保住自己的姓名,就是因為自己的名聲和才華人盡皆知。李涉在當時的官職還是比較高的,他當時官拜國子博士,所以世人們都稱他為“李博士”。強盜在打劫李涉的船的時候,并不知道這是李涉的船,李涉的隨從告訴他們這是李博士的船,強盜們立馬就改變了主意,只求一首詩,由此可見那個時候李涉的名聲是有多么的大了,以打劫為生的強盜竟然肯放過他,只求一首詩。
總而言之,李涉在面對強盜的時候,因為自己的才華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唐朝的詩人數不勝數,留下的作品也多如牛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詩歌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都成為了我們現在寶貴的精神,文化食糧。從古人的詩歌中,我們可以讀出很多的情感和人生的寶貴經驗。
“偷得浮生半日閑。”全詩。
《題鶴林寺僧舍》
【作者】李涉?【朝代】唐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譯文
長時間來一直處于混沌醉夢之中,無端地耗費著人生這點有限的時光。有一天,忽然發現春天即將過去了,于是便強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賞春色。
在游覽寺院的時候,無意中與一位高僧閑聊了很久,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閑。
擴展資料:
《題鶴林寺僧舍》,是唐代著名詩人李涉的七言絕句,寫于鎮江鶴林寺的墻壁上。作者在聽了老僧的教訓后悟得了對待人生的觀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慘淡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作品鑒賞
“終日昏昏醉夢間”,這一句是詩人對自己遭遇流放時的內在情緒與外在情態的真實描述。詩人從“抑”起筆,首先抒寫其消極渾噩的內心情態。在“醉夢”前面修飾以“終日昏昏”,可見詩人面對流放遭遇所表現出來的極度消沉和一蹶不振。從寫法上這是采取了先抑后揚的寫法,為下文的“揚”做了一個很好的蓄勢和鋪墊。
“忽聞春盡強登山”,這句是寫詩人在百無聊賴之際,渾渾噩噩之中,忽然發現明媚的春光已經快要離他而遠去了,于是強打精神走出戶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賞春色以排遣積郁已久的愁苦與不快。這里的“春盡”我們應該不僅僅理解為自然界的春天將要過去了,還應該想到人生青春歲月之有限。詩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這樣枉費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聞春盡”之后振作精神“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因”,當為介詞,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參禪悟道修行之地。詩人來這里干什么?有意來的也好,無意路過也罷,總之,人還是進去了,并且與寺內的高僧談禪悟道閑聊了很久。“逢僧話”之“逢”字告訴讀者是無意之中碰到的;“話”,即與老和尚談禪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悶與不快,探討人生之喜怒哀樂。
作為佛家,對待人生的觀念自古多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慘淡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不論有多大的煩惱與不快,學會深藏于心底,這樣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又得浮生半日閑”,點睛之筆。浮生半日閑,是因為過竹院逢僧話。此句深深禪意,揭示了無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閑最難得。
作者已經對人生有所覺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這首詩就是他心境的寫照,有人以為是“偷得浮生半日閑”,并對之解釋,其實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對人生的消極應對,而是一種自然之道。
創作背景
詩人李涉在唐憲宗時被貶謫為陜川司倉參軍,文宗時應召為太學博士,后來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間,用他詩中的話說就是“終日昏昏醉夢間”,情緒極其消沉。
然而,在“忽聞春盡強登山”與鶴林寺高僧的閑聊之中,無意中解開了苦悶的心結,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憂煩,體驗了直面現實及人生的輕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靈增添了些許的愉快,于是欣然題詩本篇于寺院墻壁之上,以抒發其內心“又得浮生半日閑”之感慨。
作者簡介
李涉(約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峰下。后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貶為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復歸洛陽,隱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著有《李涉詩》一卷。存詞六首。
不過李涉雖有才華,卻不被朝廷所容。他一生仕途不順,曾有詩道:“十年蹭蹬為逐臣,鬢毛白盡巴江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題鶴林寺僧舍
李涉 牧童詞 詩意
牧童詞
牧童詞
【年代】唐
【作者】張籍
【體裁】樂府
遠牧牛,
繞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饑鳥啄牛背,
令我不得戲垅頭。
入陂草多牛散行,
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同伴,
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牛食草莫相觸,
官司家截爾頭上角!”
【詩詞注釋】
【注釋】:
這首民歌體的政治諷刺詩,是用一個牧童的口吻寫的。
因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莊稼,所以把它遠遠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個放牧的好地方;放到這兒來的牛可多著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嘗不想到山坡上和別的放牛娃去玩一會兒;可是討厭的鳥兒,在天空盤旋。它們餓了,老是要飛到牛背上去啄蟣虱。怎能丟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別是牧童放的這頭小白牛更淘氣,它時而低頭吃草,時而舉頭長鳴。這鳴聲該不會是尋找觸角的對象的信號吧?真叫人擔心,一刻也不能離開它。此時,牧童耳邊忽然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有人卷著蘆葉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著牛在堤的那一邊,于是他也學著樣兒,卷著葉子吹起來,互相應和;一面監視著這正在吃草的牛,抖動幾下手里的長鞭,并且向牛說了下面兩句警告的話。這話里是有個典故的。
原來,北魏時,拓跋輝出任萬州刺史,從信都到湯陰的路上,因為需要潤滑車輪的角脂,派人到處生截牛角,嚇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來。這一橫暴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牧童們誰都知道。“官家截爾頭上角”,是這牧童揮鞭時隨口說出來的。這話對無知的牛來說,當然無異“彈琴”,可是在牧童卻認為是有效的恐嚇。為什么會如此呢?這是值得深長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亂后,藩鎮割據,內戰不停。官府借口軍需而搶奪、宰殺民間耕牛,是極常見的事。和張籍同時的詩人元稹在《樂府古題·田家詞》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食糧車轆轆。一日官軍收海服,驅車駕車食牛肉。”連肉都被吃光,那頭上兩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話下!這就是當時的客觀現實。對于這種現實,張籍這詩里并未作任何描寫,只是結尾時借放牛娃的口,輕輕地點了一下,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人民對官府畏懼和對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見了。
全詩十句,是一幅絕妙的牧牛圖。前八句生動曲折地描繪了牧場的環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動和牛的動態,情趣盎然。然而詩的主題并不在此;直到最后兩句,我們才能看出詩人用意之所在。從前面八句轉入最后兩句,如信手拈來,用筆十分自然;寓尖銳諷刺于輕松調侃之中,用意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刻!
詩歌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 李涉 - 牧童詞
【年代】:唐
【作者】:李涉
【題目】:牧童詞
【內容】: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譯文】: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傍晚去放牛,趕牛過村落。披著蓑衣走在細雨綿綿的樹林里,折支蘆管躺在綠草地上吹小曲。腰間插滿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來欺負牛犢。
【賞析】:李涉,在唐代數以千計的詩人中實在屬于寂寂無名之輩,盡管他身后留有一百多首詩。不過,蛀書初讀他的《牧童詞》,勾起了對自己以前放牛生涯的回憶,所以還是寫一下吧。《牧童詞》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讀罷這首詩,有過放牛經歷的同志肯定都會會心一笑。這首詩里描繪的牧童憨態可掬,腰間插上幾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為自己是李廣了,老虎來了也不怕。是啊,有誰兒時沒有做過這樣稚氣的俠客夢呢?與吳作人、張大千、李可染和黃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圖》中的主人公相比,這個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愛。
唐朝詩人李涉途中遇到強盜,為什么寫了一首詩就撿回來性命?
唐朝最流行的文化是朗朗上口的李舒的詩深受小偷的喜愛,所以唐朝詩人李涉途中遇到強盜寫了一首詩就撿回來性命。
古人說:君子遇兵,無論花多少時間,滿嘴秀才、目不識丁、脾氣暴躁的士兵,都不能用理智說服對方。就像對牛彈琴,如果他做得不好,他會被打得很重,因為他太羅嗦了。
晚唐出生在洛陽的李舒,家境一般,不算太差,但也不算太好,比上面的好不管他們有多窮,他們都不可能是窮孩子他們的父母很節儉。他們整天面朝黃土,面朝天空他們存錢讓李舒和他的弟弟學習。他們也雄心勃勃。不管天氣多冷或多熱,他們總是把書放在手里當他們長大后,他們會得到信任。晚唐沒有興盛。不是太監掌權,就是全國的將軍都支持自己的軍隊,尊重自己藩鎮割據的情況令皇帝頭痛。后來,當家鄉戰爭爆發時,李舒搬到了相對穩定的江南。郁悶沮喪的李舒跑到廬山隱居。每天,他都陪著這本書,以詩人李白為例,羨慕李白的波希米亞性格,幻想有一天他能達到這個水平。
李舒在這首詩中寫道:一個雨夜,我來到了河邊的這個小山村。你們這些綠色的有錢人知道我的名聲真是太榮幸了我很高興,如果我以后避免戰爭,我就不必再隱姓埋名了,因為你們大多數人都是世界上的綠色英雄。看,這是一群土匪,但他們是李舒寫的綠色英雄。這些人很高興他們不僅沒有讓李舒難堪,還邀請他來村里殺豬放羊,設宴款待著名的李博士。
想想蘇東坡的“人生沒有雨,沒有雨,沒有陽光”;想想李白的“桃花池有一千尺深,沒有王倫的深”。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似乎都能在古代詩歌中找到共鳴。
李涉是哪個朝代的
李涉是一名著名的詩人,也是有著自己的作品的。那么,這個詩人到底是哪個朝代的呢?下面大家就隨我去了解一下吧!
李涉是哪個朝代的
唐代詩人
詩人作品介紹
題溫泉
能使時平四十春,開元圣主得賢臣。
當時姚宋并燕許,盡是驪山從駕人
晚唐范攄《云溪友議》記載,長慶二年,正做太學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盜賊。數十名賊人手執刀槍,喝令他們停船。船停下后,劫匪問:“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聽說后,命令部下停止搶劫,說:“如果真是李博士,我們就不劫他的財了。不過我輩早就聽說他的詩名,希望他能給我們寫一首詩。”李涉聽罷,鋪開宣紙,寫了一首絕句:
井欄砂宿遇夜客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匪首得詩大喜,不但不搶李涉的錢財,反而送了許多財物給他。由此可見李涉在當時的名氣是很大的,此事另有其他版本,但大意如此 。 關于這首詩,《唐詩紀事》上有一則饒有趣味的記載:“涉嘗過九江,至皖口(在今安慶市,皖水入長江的渡口),遇盜,問:”何人?‘從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學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名,愿題一篇足矣。‘涉贈一絕云。“這件趣聞不但生動地反映出唐代詩人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詩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廣泛──甚至可以用來酬應”綠林豪客“。不過,這首詩的流傳,倒不單純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興式的詼諧幽默中寓有頗為嚴肅的社會內容和現實感慨。摘自《唐詩鑒賞大詞典》
題鶴林寺僧舍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牧童詞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注釋】
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彎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在細細的春雨里,他披著蓑衣走出樹林,睡在綠草地上把蘆管當作樂器來吹。再把蓬蒿胡亂插在腰里當作刀箭,這樣就不怕猛虎欺負小牛犢了。
題鶴林寺壁
終日昏昏醉夢間,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偷得浮生半日閑。
解析
意思就是從煩悶、失意中解脫出來,去到一個幽雅脫俗的地方,讓身心得到修養。
《題鶴林寺壁》。作者是唐代詩人李涉。這首詩有景有情,寫得實在,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詩云:終日錯錯碎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好一個“偷得浮生半日閑”啊大凡人心中煩悶,宦海失意,心情不佳的時候,來到如此幽雅脫俗的環境中,總會有所感染,得到些許慰藉吧李涉,唐憲宗時,授太子通事舍人,后被貶謫陜川司倉參軍。文宗時,召為太學博士,復以事流放南方。這是他在遭流放期間,強登鎮江南山,從與寺僧的.閑聊之中,啟開了苦悶的閘門,落進了清新的空氣,強化了對現實的感受和認識,才能給自己麻木的心靈上增添了不少的歡愉。若是他整天悶坐在家,又何來“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情趣難怪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也十分喜歡李涉的詩呢。那“竹院逢僧”之處,成了他在南山最留戀的地方,同時,建起了“蘇公竹院”,重享當年李涉與僧閑聊的情趣哩“旅行是一面鏡子。”這是西班牙人的一句名言。胡愈之先生專為這句名言作過注釋:“人總不能看見自己,唯有和別處的人相比較時,方照見了自己的真實面目。”
走走路,讀讀書,照照自己,不只是做人和著文的需要,即使非常煩惱的心境,也會煙消云散,那當然也就不僅僅是“偷得浮生半日閑”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