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出自于哪里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哪一首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出自于哪里,以及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哪一首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全詩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全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所著的《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譯文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宿建德江》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羈旅之思的詩。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
詩人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涌上心頭。“江清月近人”,這畫面上讓我們見到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著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上見不到而應該體味到的,則是詩人的愁心已經隨著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這一隱一現,一虛一實,相互映襯,相互補充,正構成一個人宿建德江,心隨明月去的意境。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什么?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意思是原野無邊無際,遠處的天空好似比近處的樹林還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在水中更與人相親。
宿建德江原文是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白話譯文是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寫作背景
這是一首描寫暮江夜泊、羈旅客愁的名篇。在盛唐時代,孟浩然詩名顯赫,卻一直隱居山野。四十歲時,滿懷希望闖蕩長安,可惜因為他詩中一句“不才明主棄”,唐玄宗心中不悅,“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不予錄用。
于是他心灰意冷,漫游吳越,這首《宿建德江》就是漫游吳越,經過建德江所作。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出自哪里?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白話釋義: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
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赴洛陽,再漫游吳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宿建德江》當作于作者漫游吳越時,與《問舟子》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后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關于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出自于哪里和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哪一首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