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仝煎茶有哪些特點 盧仝烹茶圖
很多朋友對于盧仝煎茶有哪些特點和盧仝烹茶圖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描寫女人品茶的詩句
1. 關于描寫品茶的詩句
關于描寫品茶的詩句 1.關于品茶的詩詞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 張繼《山家》
只好巖花苔石上,煮茶供給趙州禪。 —— 陶振《詠孟端溪山漁隱長卷》
待羔兒、酒罷又烹茶,揚州鶴。 —— 辛棄疾《滿江紅·和范先之雪》
風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樓,焚了茶肆,柳營花市,更呼甚燕子鶯兒。 —— 張可久《小梁州·篷窗風急雨絲絲》
正蹇驢吟影,茶煙灶冷,酒亭門閉。 —— 吳文英《無悶·催雪》
茶鼎熟,酒卮揚,醉來詩興狂。 —— 張大烈《阮郎州毀歸·立夏》
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 —— 裴迪《西塔寺陸羽茶泉》
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 —— 儲光羲《吃茗粥作》
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賣跡蘆他憔悴。 —— 蜀妓《鵲橋仙·說盟說誓》
曬藥竹齋暖,搗茶松院深。 —— 皇甫冉《尋戴處士》
井放轆轤閑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 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午醉醒來,紅日欲平西,一碗新茶乳面肥。 —— 王之道《南鄉子(寄和潘教授元賓喜晴)》
呵筆難臨帖,敲床且煮茶。 —— 大須《暮雪》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 辛棄疾《定風波·暮春漫興》
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 —— 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當年曾勝賞,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 李清照《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
茶餅嚼時香透齒,水沈燒處碧凝煙。 —— 李濤《春晝回文》
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 —— 黃庭堅《送王郎》
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 杜荀鶴《春日山中對雪有中帶作》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 陸游《幽居初夏》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 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2.關于飲茶的詩句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3.關于品茶的古詩
1、只見潔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猶如雀舌,色澤墨綠,碧液中透出陣陣幽香。
2、品茶有講究,一杯茶分三口,第一口試茶溫,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飲茶。呷茶入口,茶湯在口中回旋,頓覺口鼻生香。毛峰的鮮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鮮甜,云霧的香馨醇厚,龍井的香郁味甘,一切盡在不言中。
3、品飲綠茶:碧波蕩漾一抹香,茶不醉人人自醉。
陸羽的《六羨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白居易的《兩碗茶》:“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p>
4.關于品茶的詩句
百度直接搜索題目即可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 張繼《山家》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 陸游《幽居初夏》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 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5.關于“品茶”的詩詞有哪些
1,《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唐代 皎然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譯文: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采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
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2,《山泉煎茶有懷》唐代 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
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么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3,《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唐代 白居易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譯文:造就聽說這邊茶山的品茶會,珠光寶氣的游人以及歌聲環繞在周圍。4,《與趙莒茶宴》唐代 錢起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譯文:竹林里相對無言品著茶,全部沉醉在這美麗的晚霞中。5,《一七令·茶》唐代 元稹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譯文:用銚把茶葉煎至黃色,放入碗中沖上開水像一朵無塵的花在旋轉。
晚上邀請一起賞月,早晨獨自對著朝霞。
6.關于“品茶”的詩詞有哪些
1. 《過山庵》
年代: 宋 作者: 胡仲弓
天地一間屋,心安到處家。
淡中嘗世味,吟里足生涯。
煨芋頻添炭,烹泉旋品茶。
空山無紙帳,夢不到梅花。
2. 《雨晴》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小雨初增氣慘凄,新晴差解病沉迷。
虛廊靜院聽松籟,細草甘泉養鹿麛。
寒靄細分山遠近,野歌相應路高低。
孰知倦客蕭然意,水品茶經手自攜。
3. 《戲書燕幾》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平生萬事付天公,白首山林不厭窮。
一枕鳥聲殘夢里,半窗花影獨吟中。
柴荊日晚猶深閉,煙火年來只僅通。
水品茶經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
4. 《戲述淵鴻漸遺事》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桑苧柴桑一世豪,區區玩物亦徒勞。
品茶未及毀茶妙,飲酒何如止酒高?
5. 《晏成續太祝遺雙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近詩六十篇》
年代: 宋 作者: 梅堯臣
始於歐陽永叔席,乃識雙井絕品茶。
次逢江東許子春,又出鷹爪與露芽。
鷹爪斷之中有光,蹍成雪色浮乳花。
晏公風流丞相族,以此五色論等差。
遠走犀兵至蓬巷,青蒻出篋封題加。
紋柘冰瓷作精具,靈味一啜驅昏邪。
神還氣王讀高詠,六十五篇金出沙。
已從鍛鏈出至寶,終老不變傳幽遐。
自惟平昔所得者,何異瓦礫空盈車。
滌心洗腑強為答,愈苦愈拙徒興嗟。
7.關于“飲茶”的詩句有哪些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 (魏時敏)
臥云歌德,對雨著“茶經”。 (詹同)
小橋小店沽灑,初火新煙煮茶。 (楊基)
蠶熟新絲后,茶香煮灑前。 (楊基)
1、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
解釋
第一句講得是一個人很孤寂,獨自一人坐在山上的小房子里等待月亮升起,自己的知心朋書友來了,也沒有什么好招待的,只有一杯清茶奉上??梢员憩F一個人品行高尚、寂寞、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二句講的是,書上得到的書本知識始終還是抽象的,只有親自去實踐一番才能夠真正的體會,比如說看一百遍字帖不如親自臨摹一回。
2、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
解釋
新茶,即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樹第一次萌發的芽葉采制而成的茶葉。春茶由于茶樹營養物質豐富,故而葉肉肥厚,滋味鮮爽,香氣強烈,外形條索,緊結重實。
3、小橋小店沽灑,初火新煙煮茶。
原句是即景(四首)其一 長眉短眉柳葉,深色淺色桃花。小橋小店沽酒,新火新煙煮茶。拋開背景來說,就是一個人看到的柳葉桃花,到酒和煮茶的事
4、蠶熟新絲后,茶香煮灑前。
喜迎收獲的甜蜜,享受生活的安逸。
8.推薦幾首關于“品茶”的詩詞
1.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
2. 雷過溪山碧云暖,幽叢半吐槍旗短。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采得誰最多?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3. 一樹老梅三兩枝,四花五瓣開卻遲。六壺七盞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詩。
4. 四十笑稱翁,飲茶沐晚風。翻書匆過眼,滋味入心中。
1.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拔崮晗蚶鲜牢侗?,所好未衰惟飲茶。”歐陽修仕宦四十年,上下往返,竄斥流離。晚年他作詩自述,欲借詠茶感嘆仕路之崎嶇,卻也透露了他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志。當然,這里更直接的是述說了他一生飲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減。歐陽修愛茶,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茶事詩文,除了多首詠茶詩作外,還為蔡襄《茶錄》寫了后序;在那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先聲的兩卷《歸田錄》里,也有數則談到茶事的;并有專門論說煎茶用水的《大明水記》,都殊為難得。他特別推崇修水的雙井茶,有《雙井茶》詩,詳盡述及了雙井茶的品質特點和茶與人品的關系。
2.高啟(1336一1374),明代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隱居吳漱青丘,自號青丘子。其詩緣情隨事,因物賦形.橫縱百出,開合變化,不拘一體。 這首詩淺顯通俗,詠采茶女勞動情景及茶民生活:先描述采茶姑娘們一邊唱歌,一邊進行采茶比賽的歡樂情景。然后講制成的茶葉要分級,最好的獻給官府,一般的賣給商人。采茶人自己卻舍不得嘗新。這些山村人家不使得種糧食,只有以茶為生計。詩中寄寓了作者對茶農深深的同情。
9.關于品茶的詩詞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1323531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 張繼《山家》 只好巖花苔石上,煮茶供給趙州禪。
—— 陶振《詠孟端溪山漁隱長卷》 待羔兒、酒罷又烹茶,揚州鶴。 —— 辛棄疾《滿江紅·和范先之雪》 風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樓,焚了茶肆,柳營花市,更呼甚燕子鶯兒。
—— 張可久《小梁州·篷窗風急雨絲絲》 正蹇驢吟影,茶煙灶冷,酒亭門閉。 —— 吳文英《無悶·催雪》 茶鼎熟,酒卮揚,醉來詩興狂。
—— 張大烈《阮郎歸·立夏》 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 —— 裴迪《西塔寺陸羽茶泉》 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
—— 儲光羲《吃茗粥作》 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 —— 蜀妓《鵲橋仙·說盟說誓》 曬藥竹齋暖,搗茶松院深。
—— 皇甫冉《尋戴處士》 井放轆轤閑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 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午醉醒來,紅日欲平西,一碗新茶乳面肥。
—— 王之道《南鄉子(寄和潘教授元賓喜晴)》 呵筆難臨帖,敲床且煮茶。 —— 大須《暮雪》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 辛棄疾《定風波·暮春漫興》 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 —— 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當年曾勝賞,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 李清照《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 茶餅嚼時香透齒,水沈燒處碧凝煙。 —— 李濤《春晝回文》 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
—— 黃庭堅《送王郎》 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 杜荀鶴《春日山中對雪有作》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 陸游《幽居初夏》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 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10.關于品茶時的專用詩句有哪些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后人尊為茶中亞圣,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后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嘗,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干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著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于是后代詩作反復摹擬其意。
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北R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
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借顯赫權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采制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采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閑思異果平。
松黃干旋泛,云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柜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岳東林,自號衡岳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
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采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曲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云”(《癡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于采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后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后的綠茶叢中采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凈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后(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致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凄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
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小杓。
宋朝茶文化有哪些特點
宋代茶 文化 是茶文化的發展重要時期,那么宋朝茶文化有什么特點嗎? 我為大家概括的宋朝茶文化的特點。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
宋代茶文化的背景
宋朝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好男不當兵”“學而優則仕”等俗諺都是出在宋朝。儒學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復興,誕生了新的儒學思想—理學,理學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要內容。
同時,宋朝的史學,文學事業發達,詩、詞、 散文 都有偉大成就,宋朝優秀文人輩出。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點茶法
飲茶 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變成點茶法,用水注沖點抹茶并用竹筅攪拌成泡沫,使飲茶更具娛樂性,并由此產生了比試點茶技藝的活動----斗茶,斗茶之風在唐代就形成在閩北,宋代達到了空前的興盛,并遍及全國。
斗茶就是比試茶的湯花(泡沫)色澤是否純白,保存的時間是否持久(咬盞)等的一種技藝。
斗茶的開展很好地推動了宋代制茶技術的提高和茶業的發展。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分茶
由于點茶法的使飲茶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同時經常性的開展比試點茶技藝的活動(斗茶物轎野)促使點茶的技藝不斷創新,由此產生了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像的技藝(分茶)。
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極致,也將中國茶文化推向歷史高潮。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提高質量
由于皇帝和文人對點茶、分茶和斗茶的推崇,對茶葉和點茶工具的質量有了很高的要求,在建安等地設立了專門的貢品生產基地,朝廷派官員監制,極大地提高了茶葉和茶具質量。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茶馬司
由于茶馬貿易的旺盛,宋代開始朝廷設茶馬司,專門負責以茶葉交換周邊各少數民族馬匹的工作。
由于馬匹是重要的戰備物資,設置了茶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數民族地區,同時,茶馬貿易也促進了對少數民族的文化推廣,特別是茶文化的推廣,并由此逐步產生了專供少數民族地區的茶葉----黑茶(邊茶)。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茶學專著
著比唐代多,其中較著名的有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等等。
宋朝茶文化的歷史
宋代茶飲風俗形式,在其歷史時間與空間具有時代的特征、社會的特色。在宋代,全國范圍內出產茶葉200多個品種。其中,皇家的貢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設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們最終選定福建建州鳳凰山北苑貢茶為皇家御茶,曠世奇茗也由此誕生,掀開了中國茶葉史上新的篇章。
據記載,皇家貢茶“龍團鳳罩喊餅”為宋真宗時期宰相丁謂所創,小“龍團鳳餅”是宋四大書法家、福建轉運史蔡襄所造。宋徽宗年間,鄭可簡改制的“龍團勝雪”成為中國制茶史上的一個神話,至今無法超越。宋代貢茶之美、茶葉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為之傾倒。飲茶不僅成了人們物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入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成為文學藝術的主題之一。在“兩宋”時期,先后有180多位詩人、詞人用 文章 贊頌宋代貢茶,詩詞達400篇。宋代的貢茶記錄著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跡,記錄著宋茶創造茶史的輝煌。
建茶入詩,比比皆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把佳茗和帆螞佳人聯系在一起,寫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佳句,為人們所傳誦。陸游寫了300多首茶詩,成為歷代詩人中寫茶最多的一位。陸游對建茶更是情有獨鐘,他入閩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絕”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歐陽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嘗之余,遂作《和梅公儀嘗建茶》?!澳淅畎紫扇苏疲易鞅R仝走筆章”,這是梅堯臣的詩句,是說北苑“龍鳳團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與“陽羨紫筍茶” 媲美。
宋茶成為國飲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與宋徽宗趙佶密不可分。據《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宋徽宗在位的時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園不能再囿于傳統上貢的“龍鳳團茶”,必須跟著皇帝的心思變花樣,以悅龍心,精制了幾十種貢茶,讓皇帝來玩賞:白茶、“龍園勝雪”、“御苑玉芽”、“萬壽龍芽”……不一而足。趙佶喜茶,不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長茶藝,還寫了一本《茶論》,后世稱之為《大觀茶論》, 談制茶之法與點茶真韻。
書中說,飲茶有道,首先講究色、 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點茶泡茶,還清楚了解制茶的過程與飲茶的香氣效果。在皇帝帶頭下,隨著飲茶在社會生活中所處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書的撰述也大大超過了唐人,超過30種,其中不少成了流傳至今的經典,成為中國茶文化著述中的寶貴遺產。
宋代的飲茶之風繼唐之后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宋代開封城內遍布茶莊、茶肆、茶館等。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張擇端的《 清明 上河圖》中都描述了東京汴河兩岸茶坊生意興隆的繁榮景象。
宋代茶館十分重視擺設,有的懸掛名人字畫,有的則放置鮮花、盆景,很注意環境的優美。《夢粱錄》在記載當時的茶館時說:“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流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 從皇宮、官府的歡宴到親朋之間的聚會,從各種場合的迎來送往、交際應酬到人生喜慶的禮俗,無處沒有茶之清風洋溢、香氣飄拂,斗茶、茗戰更是情趣盎然、格韻高雅。茶道興,茶宴盛。
斗茶之風濃烈,講究茶優、水質、器美,茶以新貴,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選團茶碾細末入盞,注沸水攪動,茶湯純白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盞無水痕為絕佳,水痕先出者為負。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間有茶農、百姓的世俗斗茶;高僧愛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侶的禪門斗茶;名士好評水,官宦有詩人墨客的文士斗茶。隨著點茶的技藝不斷創新,由此產生了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像的技藝——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僅把分茶做到極致,也將中國茶文化推向歷史高潮。
宋代的茶館,經營靈活,除白天營業外,還設有早茶和夜茶。據《東京夢華錄》說:北宋時開封有“每五更點燈”的早茶館。服務項目除供應茶水外,同時也供應湯水茶點。除了茶肆、茶坊、茶樓在固定的地方專門賣茶水等諸種飲料外,北宋開封至夜半三更還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營干,夜深方歸也”。南宋時杭州則在“夜市于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為深夜仍在活動、游玩的吏人、商賈或市民提供飲茶服務。在“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兇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宋朝茶文化的介紹
臨安城的夜市繁華程度甚至超載了開封,如吳自牧所著《夢梁錄》中的記載,“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鼓,游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耐得翁也在其《都城紀勝》中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其夜市除大內前外,諸處有然……,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朝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逼浞比A程度,除了燈火不能追及現時代外,已堪稱不夜之城了。
宋代的茶葉生產已經較為完備,無論是 種植 技術還是在取用的角度上,都較唐代有了長足的發展。茶葉的生產在宋代時已經很有規模,茶園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地治理,宋代種植茶葉的州達到六十六個,縣級區劃更是達到了驚人人的二百四十二個,近三倍于唐朝。不僅在茶的種植規模上,在茶的品種上也有很大進步,宋代是我國茶葉種類最多的一個朝代,近百種茶葉的基數,讓唐、明、清等四五十種望塵莫及,而據史料考證,現代社會一些知名的茶種,如龍井茶、武夷茶、普洱茶等,都是發源于宋代。
如此繁盛的茶業系統,自然會與文化發生莫大的交集,其實早在宋代之前,茶與文人的情節就已經種下了,如茶的先驅唐朝僧人陸羽,他將其自身對茶的認識寫成了《茶經》,讓茶走上了藝術這條“不歸路”。茶自《茶經》始,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品味及情趣的東西,真正敲開了藝術的大門。據《封氏聞見記》中的描述,“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煮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進了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谑遣璧?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表明此時已經出現了茶藝高超的人物,器具化、程式化的茶道已經為人們普遍接受,茶藝開始在世間形成一定的規模。
盧仝的“七碗茶詩”
大約在公元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當時隱居在少室山唐代詩人盧仝,收到時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諫議(孟簡)寄送的新茶,品飲之后詩興大發,留下了傳送千載的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因為詩人在詩中所描述的品茶從一碗到七碗時的傳神感受,這首詩同時也被稱作“七碗茶詩”。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2]
聞道新年入山里, 蟄蟲驚動春風起。[3]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4]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5]
碧云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6]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作者】
盧仝(775?-835),唐代,自號畝舉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初梁告唐四杰”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年輕時隱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窮困,刻苦讀書,不愿迅渣碧仕進。甘露之變時,由于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為宦官所害。其詩對當時腐敗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于散文。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被尊稱為”茶仙“。
【評析】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后的即興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廣為人知和傳頌,甚至在日本也極受推崇,并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詩歌可分三個部分,不妨簡言之為“得茶、飲茶、悟茶”。
1.得茶
開頭寫孟簡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這本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其中“陽羨”為今江蘇宜興的古稱,“陽羨茶”則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鼎盛,經過陸羽等人的舉薦,“陽羨茶”為首選的貢茶,皇帝滿足后會賜給近臣。宋代文豪蘇軾曾留下了“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詠茶名句,這還讓人聯想到蘇軾與王安石間“王安石驗水”的故事,可見當時陽羨茶、與巫溪水之精妙。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作為社會地位較低的白衣,獲贈好茶三十片,確實是件樂事?!爸辆梁谩薄伴_緘””手閱”等夸張的修飾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悅之情演繹的淋漓盡致。而在“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之句中,可見對愛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過程也視為一種樂趣的情景。
2.飲茶
中間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這段《七碗茶歌》也最廣為傳誦。其大意是由于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俗仙,寫得十分浪漫。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語言通俗,雖十分夸張,但在我們飲茶時多多少少也會有其中類似的感受。“發輕汗”“毛孔散”想是愛茶人都會有的飲茶的一種快意與歡欣。這也許正是此段廣為傳誦的原因。
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詩人袁枚認為茶應該細品,曾在《試茶》中批評盧仝“嘆息人間至味存,但教魯莽便失真。盧仝七碗籠頭吃,不是茶中解事人?!逼鋵嵾@是因為個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盧仝飲茶的一種快意,也不失為百姓一種茶的幸福。
3.悟茶
最后,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為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多少茶農冒著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來的。茶似乎給盧仝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這倒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常言“高山云霧出好茶”,一杯好茶從采摘、到加工,經歷了勞作的茶農的辛勤,值得我們去珍惜。
【注解】
[1]走筆:謂揮毫疾書。
[2]月團:指茶餅。茶餅為圓狀,故稱。
[3] “聞道”二句,指茶農春天采茶之艱辛。
[4]”仁風”二句:意謂天子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i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紗帽籠頭:紗帽于隋唐以前為貴胄官吏所用,隋唐時則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飾。有時亦指普通人的紗巾之類。
[6]碧云:指茶的色澤。風,指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指煎茶時浮起的泡沫。
《汲江煎茶》注釋及賞析
汲江煎茶
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注釋:
①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水。
②貯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說是“貯月”。
③分江:從江中取水,江水為之減了分量,所以說是“分江”。
④雪乳:一作“茶雨”、“茶乳”,指煮茶時湯面上的乳白色浮沫。翻:煮沸時滾動。腳:茶腳。
⑤松風:形容空凳茶水倒出時的聲音。蘇軾《試院煎茶》:“颼颼欲作松風聲。”瀉:倒出。
⑥未易:不容易。禁:承受。這一句語意用唐代詩人盧仝《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段絕,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p>
⑦更:打更。
作者
蘇軾
(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賞析: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OO),蘇軾被貶在儋州(今海南島儋縣);這首詩就是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斗燃旅的,詩中描寫了作者月夜江邊汲水煎茶的細節,具體地反映了被貶遠方的寂寞心情。
第一句說,煮茶最好用流動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來煎。唐朝人論煮茶就有所謂“茶須緩火炙,活火烹”的說法,緩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這里說應當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邊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說,自己提著水桶,帶著水瓢,到江邊釣魚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時候,正當夜晚,天上懸掛著一輪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寫月夜汲水的情景,說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貯藏到瓢里了,一起提著回來倒在水缸(甕)里;第四句說,再用小水杓將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這是煎茶前的準備動作,寫得很細致、很形象,很有韻味。
第五句寫煎茶:煮開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隨著煎得翻轉的茶腳漂了上來。據會品茶的人說,好茶沏了呈白色,這里翻“雪乳”,說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開始斟茶。第六句說,斟茶時,茶水瀉到茶碗里,颼颼作響,像風吹過松林所發出的松濤聲。他在《試院煎茶》詩里說“颼颼欲作松風聲”,也是用“松風”來形容茶聲。這雖然帶點夸張,卻十分形象、逼真地說明,他在貶所的小屋里,夜間十分孤獨、寂靜,所以斟茶的聲音也顯得特別響。
第七句寫喝茶,說要搜“枯腸”只限雖三碗恐怕不易做到。這句話是有來歷的。唐代詩人盧仝《謝孟諫議寄新茶》詩說:“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睂懺娢乃悸凡混`,常用“枯腸”來比喻。搜索枯腸,就是冥思苦索。盧仝詩說喝三碗可以治“枯腸”,作者表示懷疑,說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腸”,使文思流暢。看來他的茶量要超過“三碗”,或許喝到盧仝詩中所說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詩中就說,“且盡盧仝七碗茶”。喝完茶干什么?沒事。所以最后一句說,喝完茶,就在這春夜里,靜坐著挨時光,只聽海南島邊荒城里傳來那報更(夜間報時)的長短不齊的鼓聲。
這首詩的特點是描寫細膩生動。從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聽更,全部過程仔仔細細、繪影繪聲。通過這些細節的描寫,詩人被貶后寂寞無聊的心理,很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煎茶簡介?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時,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制茶工藝,唐代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茶經》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后經修訂,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恫杞洝返膯柺?,標志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廷筠撰《采茶錄》,皎宏凱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
煎茶這個詞原先是表示一個制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采集的嫩茶葉埋橘。茶東渡日本以后,蒸汽殺青技術在中國基本被淘汰了。炒青技術在中國綠茶生產中得以大行其道。所以煎茶這個詞在中國也變得比較陌生起來。后來煎茶就逐漸被用來指代一個茶的品蔽液喚種了,即通過蒸汽殺青工藝而制的的綠茶。今天我們所說的煎茶就是以蒸汽殺青制造而成的綠茶中的一種。 蒸青煎茶的工藝過程分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等工序。
這樣看來,煎茶并不是真正的煎茶,煎茶也是一種茶,是蒸過的一種綠茶,它的茶色要比抹茶更黃一些。
關于盧仝煎茶有哪些特點和盧仝烹茶圖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