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是哪個朝代(王鐸的后人)
今天給各位分享王鐸是哪個朝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王鐸的后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我國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
先秦書法 甲骨文 戍嗣子鼎 石鼓文 散氏盤 大盂鼎 大克鼎 毛公鼎 墻盤 戰國越王劍銘 攻吳王夫差鑒 虢季子白盤 侯馬盟書 陳曼簠 青川木牘 郭店楚墓竹簡
秦漢書法 張芝 皇象 蔡邕 陽陵虎符 秦詔量銘文 萊子侯刻石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石門頌 曹全碑 天發神讖碑 乙瑛碑 魏晉南北朝 鐘繇 索靖 王羲之 王獻之 王珣 陸機 元懷墓志 元暉墓志 張猛龍碑 張黑女墓志 泰山經石峪 敦煌書法
隋唐五代 董美人墓志 智永 賀知章 張旭 歐陽詢 褚遂良 顏真卿 李邕 徐浩 懷素 孫過庭 柳公權 楊凝式
宋遼金 李建中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蔡京 歐陽修 林逋 趙佶 薛紹彭 白玉蟾 朱熹 張即之 吳琚 文天祥
元代 趙孟頫 楊維楨 鮮于樞 倪瓚 鄧文原 康里巎巎 饒介 馮子振 張雨 柯九思
明代 董其昌 王鐸 文徵明 祝允明 徐渭 王寵 張瑞圖 黃道周 倪元璐 陳淳 陳獻章 陳繼儒 陳洪綬 憨山 蔡羽 唐寅 米萬鐘 莫是龍 沈度 沈粲 宋克 孫慎行 釋擔當 文彭 解縉 邢侗 姚綬 張弼
清代 傅山 八大山人 伊秉綬 金農 鄧石如 何紹基 吳昌碩 顧炎武 石濤 宋曹 查士標 鄭簠 包世臣 巴慰祖 陳鴻壽 鐵保 莫友芝 張照 周亮工 高鳳翰 鄭燮 汪士慎 李鱓 黃慎 梁巘 劉墉 王文治 錢灃 萬經 龔賢 丁敬 黃易 趙之謙 翁同龢 翁方綱 吳讓之 徐三庚 吳大徵 沈曾植 曾國藩 張裕釗 俞樾 楊守敬 姚鼐 蒲華 康有為 譚嗣同 梁啟超
近現代 毛澤東 林散之 高二適 胡小石 黃賓虹 白蕉 于右任 齊白石 蕭嫻 李叔同 魯迅 鄧散木 陳衡恪 蔣中正 李瑞清 郭沫若 胡適 豐子愷 葉恭綽 應均 費新我 潘天壽 溥儒 馬一浮 沙孟海 陸維釗 來楚生 王福庵 王蘧常 馬敘倫 章炳麟 張大千 鄭孝胥 徐悲鴻 謝無量 徐生翁 唐云 陸維釗 劉海粟 陳大羽 錢君陶 徐無聞 程十發
當代書法 啟功 趙樸初 沈鵬 張海 孫曉云 華人德 李剛田 儲云 曹寶麟 陳振濂 何應輝 黃敦 劉正成 尉天池 石開 周俊杰 趙雁君 薛龍春 薛明輝 劉顏濤 林邦德 王鏞 聶成文 張強
下面哪個書法家是明朝的書法家?1.宋潦;2.張芝;3.崔瑗
明代的書法家有:
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陳 淳 王寵 王鐸 倪元璐 黃道周 徐渭 張瑞圖 宋克 陳洪綬 沈粲 陳獻章 姚綬 陳繼儒 張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萬鐘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縉 釋擔當 莫是龍 孫慎行
3\崔瑗,字子玉,東漢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東漢書法家。2\張芝,(?—192年),中國書法家。[1]東漢敦煌郡淵泉縣(今甘肅安西縣東)人。字伯英,擅長草書,曹魏書法家韋誕稱他為“草圣”。如果要選那就是1了
書法的發展歷程
中國書法的歷史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體經歷了由
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這些書法家和書法作品構成了中國書法的深厚傳統。中國書法在古代已經是一門成熟的藝術,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很多理論著作是書法家藝術實踐的總結,極大地影響了后人的書法學習和創作。
先秦
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一般認為中國書法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漢字的起源時期。原始漢字的面貌和形成時期沒有確切的證據被發現,而目前發現的漢字最早的成熟形態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漢字形態,從十九世紀末人們發現甲骨文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5萬片的甲骨出土。甲骨文開始成為人們藝術欣賞的對象,并從這些甲骨上發現了中國書法的元素:漢字書寫的結體、布局等等。
商、周兩個朝代,青銅器得到普遍地使用。一些青銅器上還銘刻有文字,這些文字被后人稱為金文。由于銘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大多是鐘和鼎,金文也稱為鐘鼎文。這些銘刻于鐘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記述當時天子、諸王侯、貴族的祭祀典禮、狩獵、征戰、詔命、封賜等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
一般認為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后的主要漢字形態,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風格相近的特點,后來則漸漸拉開距離,越來越具有獨立的風格特征。也有人認為金文有自身獨立的起源,而且它起源的時代甚至比甲骨文更早,只是由于周朝人“事鬼敬事而遠之”(《禮記·表記》),主要用來占問鬼神的甲骨文不像商朝那樣受到重視,所以導致了甲骨文的衰落和金文的盛行。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金文風格厚重雄渾、典雅壯麗,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盤》。其中《毛公鼎》對后世的書法家影響很大,清朝書法家李瑞清甚至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這句話說明《毛公鼎》被認為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
周朝末期,在石鼓、碑石、摩崖等石制物體上銘刻文字開始出現,這些文字被后人稱為石刻文字。石刻文字表現出了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點,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都被歸入“大篆”的范圍。現存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春秋、戰國時期,竹簡和木牘開始廣泛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由于簡牘的廉價,文字從此才可能開始被一般的平民所掌握。文字學習和書寫的主要群體,才可能開始由掌握專門技能的人變為一般的平民。而中國書法也開始有了比較廣泛的生活基礎。
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在政治上是一個分裂的時期,在秦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前,各諸侯國在文字、貨幣、度量衡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由于歷史的原因,漢字形態的發展出現了民間和官方兩條路線。因此,漢字的具體形態在從大篆向小篆的發展過程,并不是一個線性一致的過程。后來的人們就在這個時期的簡牘文字中,發現了最初形態的隸書。
與簡牘的廣泛使用相適應,毛筆也開始作為主要的直接書寫工具。在此后的兩千多年里,毛筆一直是中國人主要的書寫工具。使用毛筆書寫成為中國書法的重要特點,從此中國書法的整體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秦漢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秦朝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諸侯國之間的各種制度差異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同文書”(《史記·李斯列傳》),即把原來各諸侯國所使用的各有差異的文字統一成為小篆。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敘述這段歷史時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這說明,小篆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由當時的幾位大臣負責,對當時各諸侯國的文字進行改造后,統一整理形成的標準漢字形態。由于李斯在書法方面的名氣很大,后人把小篆也稱為“李斯小篆”,認為小篆是李斯一人發明的字體。
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從字體風格的角度來看,它具有規范整齊、勻稱優美等特點,在秦朝滅亡后的兩千多年里一直受到書法家們的喜愛,幾乎歷代都有善于書寫小篆的大家出現。
此外,小篆也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制作官用印璽的首選字體,篆刻藝術就是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
漢朝最通行的字體是隸書,因而“漢隸”被認為是隸書的典范。一般認為,隸書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至戰國,到秦朝時已經大致成型。小篆的筆畫圓轉勻稱,寫出來很美觀,但是書起來比較慢,不能夠適應實際生活中快速書寫的要求;而隸書簡化了小篆的筆畫和書寫方式,從而得到廣泛地采用。
隸書的發明和普及,在漢字形態的發展史和中國書法史都是一項大變革,人們普遍認為,隸書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漢代的隸書從筆畫和結構上,都非常接近現代使用的漢字。實際上,隸書出現之后,漢字的各種字體在整體上都和隸書相近,而與小篆及以前的字體相差很遠。這是因為在隸書出現以前的時代,由于社會生活對于文字記錄的需求不足,以及書寫材料的昂貴等原因,能夠掌握漢字的識別和書寫的人是很少的。漢字識別和書寫的普及促成了隸書的出現,而隸書的使用反過來促進了漢字識別和書寫。因此,隸書是一個以實用性為目的的字體,這種實用性使得它和以前的字體都不一樣。也由于這個原因,隸書在其他字體出現后仍然沒有退出日常的實用領域。
現存的漢隸作品主要是以石刻、碑文和帛書簡牘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石刻有《萊子侯刻石》、《開通褒斜道摩崖》、《魯孝王刻石》等;碑文有《石門頌》、《乙瑛碑》、《西狹頌》、《郙閣頌》、《禮器碑》、《孔廟碑》、《華山碑》、《曹全碑》、《張遷碑》、《熹平石經》等;帛書和簡牘有《長沙馬王堆帛書》、《居延漢簡》、《武威漢簡》等。這些作品幾乎都無法考證其作者,只有《熹平石經》據傳是由東漢書法家蔡邕所書。
此外,除了主流的字體隸書之外,漢朝還出現了草書,以及原始的楷書和行書。草書是在書寫隸書的時候以更簡化的筆畫、更快的速度書寫出來的一種字體。漢章帝很喜歡草書,因而這時的草書也稱為“章草”。東漢末年的張芝是第一位有名字的草書大家,他把早期的草書進一步簡化為“今草”。
三國魏晉
到了三國、魏晉的時候,中國現在流行的大多數漢字字體都出現了。在這個時期,五種基本字體,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已經基本發展成熟,其中草書、楷書和行書三種字體更是得到空前的發展。從此以后漢字字體上的發明基本停止,中國書法開始了以書法名家和流派為主線的發展歷程,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書法理論。同時這也是中國人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和欣賞書法作品的時代,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吳錄》關于書法家皇象的記載:“皇象字達明,廣陵江都人,幼工書。”(《三國志·吳志·趙達傳》)這表明擅長書法已經是一項值得史書記載的技藝。
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對后世影響極大的書法家,他們創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世尊為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鐘繇擅長楷書,他的小楷作品《宣示表》,被后人譽為“正書之祖”。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贊他:“繇尤善書,于曹喜蔡邕劉德升,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馀。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成就最杰出的書法家,被譽為“書圣”。他的行書作品《蘭亭序》,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之一,被后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受王羲之影響,他的兒子王徽之、王玄之、王獻之,孫子王淳之都擅長書法;尤其是王獻之與其父齊名,兩人并稱“二王”。除了鐘繇、王羲之父子以書法聞名的之外,還有一些當時的名士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例如東晉大臣王導、謝安、庾亮,隱士戴安道;此外,還有出現了一位女性書法家衛夫人,她是王羲之早年的老師。
在書法理論方面,鐘繇的《用筆法》,衛夫人的《筆陣圖》,衛恒的《四體書勢》,王羲之的《自論書》、《題衛夫人筆陣圖后》、《記白云先生書訣》,索靖的《草書狀》等,都是書法家從事書法實踐的總結;而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則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書法家列表。
人們普遍認為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的第一個高峰,由于魏晉時期的人們崇尚神韻、氣度,后人就用“尚韻”來概括這個時期中國書法的整體風格。
南北朝
印刷和手寫的魏體楷書:左上角為印刷字體,其余為碑刻的拓片。南北朝時期開始于公元420年南朝宋取代東晉政權,結束于公元589年隋朝滅亡南朝陳。在此之間的160多年,中國南北方各出現了相繼的、或相互并立又相繼的若干個政權,一直是一種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繼承了魏晉以來的成果,繼續有所發展,尤其以楷書書法的成就最高。但是南朝和北朝在風格上卻也表現出顯著差異。清朝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評論:“南書溫雅,北書雄健”;“北書以骨勝,南書以韻勝”。
由于這個時期戰亂頻仍,流傳下來的南北朝書法作品,除了少量墨跡和寫經,其余大部分都是碑刻和墓志銘。南朝書法更多繼承了東晉的遺產,傳世主要作品有:碑刻有《爨龍顏碑》、《瘞鶴銘》等;墓志銘有《劉懷民墓志》、《呂超靜墓志》、《劉岱墓志》、《桂陽王妃慕昭墓志》等;墨跡有南朝齊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尊體安和帖》等;寫經是南朝佛教昌盛的結果,主要作品有南朝齊《佛說歡喜普賢經》,南朝梁《華嚴經卷》、《佛說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等。北朝碑刻數量眾多,其中以魏碑成就最為顯著,是漢字楷書書法的典范之一。例如,被稱為“龍門四品”的《楊大眼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和《魏靈藏造像記》,它們只是其中的小部分。北朝的墓志銘數量更是前所未有,代表作有《元懷墓志》、《張黑女墓志》、《崔敬邕墓志》等。
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絕大部分作品都無法考證其作者,由此卻可見書法藝術的繁盛。流傳下來有名有姓的書法家也很多,南朝主要有羊欣、范曄、王僧虔、蕭子云、蕭衍、陶弘景等;北朝有崔浩、鄭道昭、趙文淵、王長孺等。這些人里面,蕭衍是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是有名的皇帝書法家;范曄、王僧孺和蕭子云是文學家,而陶弘景則是醫學家。
南北朝的書法直接影響了隋唐的書風,隋唐時期的書法家智永、歐陽詢、虞世南直接取法于南北朝的碑刻,清朝則興起了推崇南北朝碑刻和墓志的“碑學”流派。
隋唐五代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秦漢以來的又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大一統時期,這個時期在很多方面也達到了秦漢以來的又一個高峰。科舉制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體制度在隋唐時期正式確定下來,知識分子無論出身如何都可以通過科舉入仕。文學方面,詩歌有“李杜詩篇萬古傳”,散文有韓愈“文起八代之衰”。同樣,主要以詩文為文字內容的書法藝術也得到了眾多士人的喜愛和修習。
隋朝立國時間較短,在風格方面還有很多對南北朝書法的繼承因素,但是隋朝的楷書在整體上已經逐漸趨于平正、規整,并且顯示出融合南朝和北朝不同書風的氣象。智永是隋朝書法的代表人物,他的書法對初唐四家之一的虞世南影響很深。他的代表作《真草千字文》,不但唐朝時學習書法的人很少有不拿來臨摹學習,而且現在還是人們學習楷書和草書常用的范本之一。隋朝的碑刻和墓志銘以《董美人墓志》為代表,被人們認為是上承北魏、下啟唐朝的作品。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好書法,尤其是王羲之的作品,曾經用重金搜羅王書,死后還把《蘭亭序》陪葬于昭陵。他的這種喜好有助于唐朝書法藝術的繁榮,而王羲之一派的書風能夠在書法史上長期居于主流地位,也與李世民對王書的推崇分不開。李世民本人的書法也被后世稱頌,他的行書作品《晉祠銘》是現在發現最早的行書碑刻。
柳公權楷書《玄秘塔碑》拓片(局部)。唐朝在楷書方面成就最為后世推崇,“唐楷”以法度嚴謹的整體風貌著稱,在中國書法史上與“秦篆”、“漢隸”并列,是手書漢字形態的典范之一。唐朝擅長楷書的書法家很多,對后世影響深遠。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和薛稷并稱“初唐四家”,都是擅寫楷書的大家。顏真卿的楷書被稱為“顏體”,他之前的楷書風格大多以“瘦硬”為特點,而顏體則看來筋骨豐滿,筆力雄健,他因此也被視為楷書的改革者、書法史上繼王羲之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大師。柳公權也是一位楷書大家,與顏真卿并稱“顏柳”;他的楷書被稱為“柳體”,也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字體之一。
唐朝書法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楷書,草書、行書、篆書也有眾多書法家和作品產生。張旭和懷素人稱“顛張醉素”,是唐朝最負盛名的兩位草書大家,他們開創了草書中最揮灑如意的“狂草”。唐玄宗年間,張旭的草書和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并稱“三絕”。此外,李邕的行書碑刻、李陽冰的篆書碑額、孫過庭的草書《書譜》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
在書法理論上,唐朝也富有成果:孫過庭的《書譜》既是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也是一部系統的書法理論著作。歐陽詢的《三十六法》,主要闡述了書法的筆勢和結體。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體現了張旭書法修養的全面性,還說明了唐代書法家在理論上的繼承關系。張懷瓘是當時最博學多識的書法理論家,著有《書議》、《書斷》、《文字論》、《六體書論》等,尤其《書斷》是書法史上最有名的理論著作之一,主要闡述了漢字各書體的發明和演變,品評了自秦漢至當時的書法家共一百二十余人。張彥遠編的《法書要錄》則是一部中國書法理論著作總集,輯錄了中國自東漢至唐朝元和年間的書論法理著作三十多種。
唐朝書法是晉朝以來的有一個高峰,因此后人多以“晉唐”并稱,而后來學習書法的人也有很多先是從唐人入手,向顏、歐、褚、虞等人學習,然后上溯至晉人,直接取法“二王”。整體上,唐朝書法崇尚法度,對于后世學習書法的人而言一方面有規律和方法可以依據,另一方面對法度的過分強調又會抑制人們創造性的發揮,造成一些消極的影響。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再次出現分裂和割據的局面,持續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907年-960年)。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民生凋敝,風流掃地,后來蘇軾評論這個時期的書法創作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由于政治和經濟的影響,五代十國的書法創作也相對冷清。大體繼承了唐朝的書法風格,但是已經有所變化。代表人物楊凝式本人是唐朝的進士,在書法上早年學歐陽詢、顏真卿,后來取法王羲之父子,書風由規矩變為放逸,讓人耳目一新。宋朝的書法家大都對楊凝式評價很高,因此楊凝式在唐宋書風之間承前啟后的作用非常明顯。楊凝式的代表作《韭花帖》,已開宋朝書法崇尚“意趣”之先河。
宋朝和遼金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混戰局面。宋朝立國長達300余年(960年-1279年),大部分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由于朝廷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在軍事方面,宋朝經常無法抵擋北方政權的侵擾,但是在文學、藝術、科技和哲學思想方面,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朝初期,持續戰爭對民生造成破壞余緒未平,宋太祖是典型的行伍出身的軍人,雖然在大臣的建議下,實行重視文官治國的制度,但是文藝的繁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文學家歐陽修曾感慨:“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莫廢于今。”但是不久情況就發生了變化,蔡襄、蘇軾、黃庭堅和米芾相繼出現,被后人合稱為“宋四家”,宋朝書法一時變得光輝燦爛。
面對唐朝的書法成就,宋朝的書法家有所變革和突破。蘇軾總結自己的書法特點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與唐朝書法崇尚法度的做法相反,信手而來,追求個人的自由創造。黃庭堅早年學習周越,俗氣未脫,后來師從蘇軾,“乃得古人筆意”,擅長行書和草書,和蘇軾齊名。米芾在繼承傳統上用的功夫最深,自稱他的書法是“集古字”。他先是遍習唐朝顏、柳、歐、褚諸家,后來接受蘇軾的建議,開始學習晉朝人的書法。這種轉益多師的經歷,使得他能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他的書法是傳統的法度與自己的個性兼備,因此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于東坡之上”,對他的書法推崇備至。蔡襄的書法由于恪守晉唐法度而顯得創新意識不足,但是他輩分最長,書法成就全面,是一個過渡性質的關鍵人物。
“宋四家”之外,宋朝的許多文人、大臣和皇帝也擅長書法。例如歐陽修、范仲淹、蔡京、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秦檜、岳飛、范成大、陸游、張孝祥、朱熹、姜夔、文天祥等。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趙佶,他的楷書瘦直挺拔,自成一體,被后人稱作“瘦金體”。
趙佶“瘦金體”楷書作品《秾芳詩帖》。中國書法發展到宋代,已經有了晉、唐的高峰在前頭,宋人面臨著豐富的書法作品遺產要整理和繼承,而他們在這方面的成績也相當可觀。刻錄于公元92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的《淳化閣帖》,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早的法帖總集,被譽為“法帖之祖”。《淳化閣帖》收錄了從三代到唐朝一百多位書法家的四百余幅作品,原刻本深藏于皇室和王公大臣之家,后來以翻刻本的形式流入民間,并且引起其他書法叢帖的大量出現,對后世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從此,以《淳化閣帖》為濫觴的各種法帖,就成為人們學習書法的范本,這種“帖學”獨大的局面直到清朝“碑學”興起才被打破。
遼、西夏和金都是與宋朝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遼的前身契丹建國時間還在北宋之前,而金和西夏的立國則都早于南宋。這些政權和漢族的宋朝政權經常發生戰爭,但是在文化方面都受到漢族文化不同程度的影響。遼朝的契丹文是參照漢字創制的,但是只通行于契丹族人中,而且遼朝統治階層的人大多通曉漢文,所以漢字文化也在遼朝受到推崇,不過盡管如此,遼朝并沒有出名的書法家和作品流傳下來。西夏和金的情形和遼朝相似,由于他們的文字都只通行于本民族中間,在他們所建立的政權滅亡之后,其民族文字逐漸變得無人使用,遑論文化的傳承。
元朝和明朝
300px-Zhaomengfu_Xingshu.jpg蒙古人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于公元1279年消滅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抵抗力量,統一中國。元朝在軍事上的強大,使得它擁有廣闊的疆域,然而能夠排除外患的干擾,致力于發展經濟和文化。元朝在其統治初期就恢復了科舉制度,尊崇屬于漢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但是,在元朝實行的種族制度下,一般漢族人卻遭受歧視和不平等對待。很多漢族的士人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便潛心于書畫等技藝;另一方面,其他民族的知識分子也受他們影響,出現了一些少數民族書法家。
元朝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家是趙孟頫,他出身于趙宋宗室,卻在元朝出仕。趙孟頫在書法方面成就非常全面,篆隸真行草各體皆精,尤其是他的楷書,風格典雅秀美,人稱“趙體”,與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歐陽詢的“歐體”齊名,至今仍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典范之一。
趙孟頫行書自作七絕詩。其辭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子昂為中庭老書。趙孟頫主張學習書法應廣泛汲取古人的長處,在他的影響之下,元朝的士人學習書法多以“復古”為尚:一方面,元朝的書法家以晉、唐人的作品為榜樣,重視書法基本功的訓練,與宋人作書崇尚“意造”的旨趣大異;另一方面,和趙孟頫本人的成就相似,元朝的書法作品也呈現出一種不同于前朝的多樣性,不但行書、草書出現了成就很高的書法家,楷書的成就也高于宋朝,更難得的是,像章草這種幾乎絕跡的古書體也有書法家下功夫研習,并且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鮮于樞與趙孟頫齊名,但影響略小,尤其擅長行、草書,趙孟頫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除去趙孟頫的自謙,也可見鮮于樞草書成就之高。與他們同時代的書法家鄧文原則擅長章草,是研習這種古書體不多見的名家之一。康里巙巙稍晚于趙孟頫,也以草書名世,是少數民族書法家的代表人物。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同年秋天,明朝將領徐達攻克大都,結束了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對民間疾苦深有體會,明朝初年,采取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民生得以好轉。不久,便恢復了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后來更要求科舉考試必須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作答。
八股取士的做法不但對文章的格式規范有特定的要求,而且對書寫文章所用字體的風格也有明確導向,也就是倡導“臺閣體”。臺閣體并不是以某個書法家的作品為范本,而是明朝官方所提倡的書法風格,即一種端莊雍容、規范整齊的風格。由于科舉是普通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寫八股文、練臺閣體就成了他們的必修課。倡導臺閣體的結果,就是造成書法風格的千人一面,沒有個性。受此影響,明初書法除了擅長章草的宋克等少數書法家之外,整體水準不高,能夠代表明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還沒有出現。
明朝中期,以吳中四家——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和王寵——為代表的文人書法,體現了這個時期的書法成就。祝允明、文征明和唐寅都是當時的才子,以詩文名動天下,而文、唐二人在繪畫上也是當世巨擘,王寵則擅長篆刻。這些人藝術修養全面,書法風格方面追求個性,與仕途必修的臺閣體書風截然不同。祝允明的草書成就最高,清朝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這樣評價他:“祝京兆大草深得右軍神理,而時露傖氣;小草則頓宕純和,行間茂密,亦復豐致蕭遠,庶幾媲美褚公。”文征明小楷名動海內,代表作《千字文》被認為可比肩王羲之《圣教序》。唐寅書名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頫但筆力稍弱。王寵晚年書法大巧若拙,自成一格。總體而言,他們學習書法多從近朝書法家入手,向趙孟頫、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學習,然后循唐代大家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而上,最后取法二王、鐘繇,而且都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由近而遠的師法路徑,至今仍被人們廣為效仿。
董其昌用行草書寫的杜甫詩歌。晚明書風又有所變化,倡導個性的發揚,最著名的是“南董北王”。“董”即董其昌,曾任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仕途亨通,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董其昌藝術修養非常全面,書法和繪畫都有極高成就,并擅長書畫鑒定和收藏,且精通禪理。他的書法綜合了前朝歷代各家風格而能自成一路,其書風飄逸空靈,布局疏朗勻稱,用墨枯濕濃淡變化多端,被認為是“集古法之大成”。清代初期康熙、乾隆兩朝皇帝都非常欣賞董其昌的書法,使得當時追逐功名的學子大多學董書以求仕。“王”即王鐸,又稱“神筆王鐸”。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其狂草以勢取勝,與魏晉風度大不同。王鐸在明亡后出仕清廷,所以世人對其人品多有貶抑,但他的書法在日本受到極度推崇,以致有“后王勝先王”(王鐸勝過王羲之)之說。
書法到了明朝,尤其是明朝后期,已經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文人學士遭遇仕途不順,或本來就不愿出仕,轉而醉心書畫等藝術,有的甚至以賣書鬻畫為生。他們多從學習前代大家的作品開始,到后來則形成自家的風格,各人都能依據其性格偏好,發揚個性。到明末,以董其昌為代表,這種發展路徑已經達到了它的巔峰,直至清代碑學興起。
清朝和民國
明末清初,很多書法家慢慢放棄學習晉唐的帖本風格,反而學習更古老的漢朝碑刻的隸書體。漢隸碑刻屬于左規右矩,法度森嚴一派,為官定的標準書體。
清初著名的書法家有金農。他原名司農,字壽門,又字吉金,號冬心。雖然金農以賣書畫為業,名噪江南,但亦善于書法,他的隸書古拙厚重,楷書自創格調,自稱“漆書”。他的代表作有《隸書詩》。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揚州府屬興化縣人,他有詩、書、畫三絕,“揚州八怪”之一的。他十分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為畫點題,并穿插于畫面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部分。鄭簠,字汝器,號谷口,江蘇上元人。主攻詩詞,擅書法,精篆刻,臨漢碑三十余年,博采漢碑各體之長,成了清代隸書名家。
清代的方朔在《枕經臺題跋.曹仕碑跋》
“ 國初鄭谷口山人專精此體,足以名家。當其移步換形,覺古趣可挹。至于聯扁大書,則又筆墨俱化為煙云矣。 ”
到了清代中期,書法受到考據學的影響,書法家追求年代更久遠的篆書。于是篆、隸書體得以復興,而書法家更利用篆、隸書法的線條趣味來寫楷書或行書,這種新的書法風氣,被稱為“碑學”。.......
我國古代有什么書法家 朝代
歷代書法家(秦漢)--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他不僅是秦代著名的書法家,而是中國書法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創新者。對漢字書法的發展起了先驅作用。秦始皇統一國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李斯同時也是秦著名書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瑯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歷代書法家(東晉)--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瑯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征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后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圣”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圣”。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圣教序》等。 他的《蘭亭序》書法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純出與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歷代書法家(唐朝)--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世人稱他的字為“率更體”。虞世南說他 “不擇紙筆,皆能如意 ”。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 》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云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于初學。后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于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 明趙涵《石墨鐫華》評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嘆:“時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歷代書法家(唐朝)--顏真卿
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
真卿為瑯琊氏后裔,家學淵博,工于尺牘;從褚遂良,張旭得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和,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宋歐陽修評云:“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東方朔畫贊》《 多寶塔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等皆為其名作。
《祭侄文稿》顏真卿行書墨跡。 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于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書法家(唐朝)--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 耀縣)人。元和初進士,歷仕校書郎、侍書學士、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他生活在中堂時期,歷穆、敬、文宗三朝,此時,唐代書法改革運動基本高成,時代賦予柳公權的使命不是開拓而是守成,柳公權的歷史功績在于他用創造精神承接顏魯公的成就,取得“顏筋柳骨”的歷史論頂,為唐代書風建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棱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象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歐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 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歷代書法家(宋)--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云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后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于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于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于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
歷代書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老人,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書法蕭散簡遠,深得晉宋間人用筆之妙,常為土大大所仿效。 《欏嚴經旨要》卷,紙本,縱29.9厘米,正書,凡二接,經文計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欏嚴經》唐般刺蜜帝譯。十卷。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此卷,于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并無繚亂之感。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歷代書法家(宋)--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于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 顏真卿, 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于“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于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云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作。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歷代書法家(宋)--趙孟頫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滅亡后,歸故鄉閑居,后來奉元世祖征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鐘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于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后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歷代書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歷坎坷。是我國繪畫史上杰出的大畫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較低下,在當世“顯親揚名”主導下,刻苦學習,11歲就文才極好,并寫得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試,獲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更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松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
歷代書法家(清)--鄧石如
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游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他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于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并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樸,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于探索的精神。比較而言,他的行草書不如篆隸功力深厚,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里不再贅述。鄧石如的篆刻藝術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討。
歷代書法家(清)--吳昌碩
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鐘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后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歷代書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師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筆名和別號甚多,達250多個。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是我國著名的書畫篆刻家、音樂家、戲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畫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諸多科門類集歸一身,登峰造極,在中國五千 年的歷史長河中是空前絕后的,并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是中國絢麗至 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曠世奇才,享譽世界。
李叔同自幼聰穎過人,五歲時喪父,從其母王氏習誦名詩格言。十歲時始讀經史諸籍,后從 唐靜巖、趙幼梅學詩詞、書畫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書法早已享譽近代中國書壇,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 字為無尚榮耀。李叔同書法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出家前,第二時期出家后.
中國古代書法家及他們的朝代背景
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趙孟俯。米芾,蔡襄,黃庭堅,蘇軾。鮮于樞,唐寅,祝允明,文征明。王鐸,陳鴻壽,何紹基,趙之謙,翁方鋼,鄭燮,康有為。弘一,吳昌碩,齊白石,于右任,毛澤東,沙孟海,啟功,趙樸初,范曾,歐陽中石,田英章
關于王鐸是哪個朝代和王鐸的后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