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為什么喜歡挑燈(辛棄疾的詩夜里挑燈)
今天給各位分享辛棄疾為什么喜歡挑燈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辛棄疾的詩夜里挑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為什么說“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句辛棄疾的詩最具男子漢氣概?
為什么說“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句辛棄疾的詩最具男子漢氣概?——答: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
【作品出處】
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此詞通過對作者早年抗金部隊豪壯的陣容和氣概以及自己沙場生涯的追憶,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形象。全詞在結構上打破成規,前九句為一意,末一句另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寫得酣恣淋漓,正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這種藝術手法體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獨創精神。
【作品原文】
破陣子⑴·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⑵
醉里挑燈看劍⑶,夢回吹角連營⑷。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聲⑹。沙場秋點兵⑺。
馬作的盧飛快⑻,弓如霹靂弦驚⑼。了卻君王天下事⑽,贏得生前身后名⑾。可憐白發生⑿!
【語句注釋】
⑴破陣子: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出自《破陣樂》,后用為詞牌。
⑵陳同甫:陳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縣)人。與辛棄疾志同道合,結為摯友。其詞風格與辛詞相似。
⑶挑燈:把燈芯挑亮。看劍:抽出寶劍來細看。
⑷夢回:夢里遇見,說明下面描寫的戰場場景,不過是作者舊夢重溫。吹角連營:各個軍營里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角:軍中樂器,長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銅制成,外加彩繪.名目畫角。始僅直吹,后用以橫吹。其聲哀厲高亢,聞之使人振奮。
⑸八百里:牛名。《世說新語·汰侈》載,晉代王愷有一頭珍貴的牛,叫八百里駁。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賞給部下。麾下:部下。麾:軍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處泛指各種樂器。翻:演奏。塞外聲:指悲壯粗獷的戰歌
⑺沙場:戰場。秋:古代點兵用武,多在秋天。點兵:檢閱軍隊。
⑻馬作的盧飛快: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作:像……一樣。的盧:良馬名,一種烈性快馬。相傳劉備在荊州遇險,前臨檀溪,后有追兵,幸虧騎的盧馬,一躍三丈,而脫離險境。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⑼霹靂:本是疾雷聲,此處比喻弓弦響聲之大。
⑽了卻:了結,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統一國家的大業,此特指恢復中原事。
⑾贏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憐:可惜。
【譯文】
醉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聽到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惜壯志難酬,白發已生!
【詩詞格律】
破陣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陳旸《樂書》:“唐《破陣樂》屬龜茲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畫衣甲,執旗旆。外藩鎮春衣犒軍設樂,亦舞此曲,兼馬軍引入場,尤壯觀也。”《秦王破陣樂》為唐開國時所創大型武舞曲,震驚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經時,有一國王曾詢及之。見所著《大唐西域記》。此雙調小令,當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為之,猶可想見激壯聲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韻。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時所作。辛棄疾21歲時,就在家鄉歷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后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棄疾與陳亮在鉛山瓢泉會見,即第二次“鵝湖之會”。此詞當作于這次會見又分別之后。
【思想內容】
此詞通過對作者早年抗金部隊豪壯的陣容和氣概以及自己沙場生涯的追憶,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
【作品賞析】
此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境,意味無窮。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為什么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么不干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么樣的“說明”也難以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了些什么,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將軍。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夢里”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詞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好。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后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聯系,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云連”的境界。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也是如此。“沙場秋點兵”之后,大氣磅礴,直貫后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若干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這是一場反擊戰。那將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戰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后名”,當為“壯”也。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并沒有產生真正“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詞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化身為詞里的將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實,沉痛地慨嘆道:“可憐白發生!”白發已生,而收復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場”(借用陸游《隴頭水》詩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只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然而沒有誰“可憐”他。于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同甫是陳亮的字。學者稱為龍川先生。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他先后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饒訪辛棄疾,留十日。別后辛棄疾寫《賀新郎》詞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詞牌反復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這一時期寫的。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只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這首詞在聲調方面有一點值得注意。《破陣子》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緩的音節。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構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節。和諧與拗怒,舒緩與激越,形成了矛盾統一。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矛盾統一的聲調,恰當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理變化和夢想中的戰斗準備、戰斗進行、戰斗勝利等許多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醉里挑燈看劍”一句,突然發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凌空直上。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出了“可憐白發生”的感嘆,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嘎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這樣的結構不但宋詞中少有,在古代詩文中也很少見。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但是辛棄疾運用這樣的藝術手法,不是故意賣弄技巧、追求新奇,這種表達手法正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復大志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這絕不是一般只講究文學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李白有首叫《越中覽古》的詩。詩中寫道:“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好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首七言詩中,有三句寫到越王勾踐的強盛,最后一句才點出越國的衰敗景象,雖然表達的感情顯然不同,但在謀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處,可以參看。
【名家點評】
陳廷焯:字字跳擲而出,“沙場”五字,起一片秋聲,沉雄悲壯,凌轢千古。(《云韶集》)
梁啟超:無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藝蘅館詞選》)
【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現存詞600多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公元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年68歲。
醉里挑燈看劍的由來和含義?
醉里挑燈看劍出自《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是南宋辛棄疾的詞作第一句
這句話本身是大白話:我喝醉了,挑亮油燈,觀看(自己的)寶劍。沒有任何意思。
真正的意思要和這篇詞后文,以及作者生平、背景連起來。
辛棄疾出生時,因為靖康之變,家鄉已經淪為金國領土。后來在完顏亮撕毀宋金合約南侵時,他參與了耿京起義,最后回到故國懷抱。
而這首詞作做于1188年前后,陳亮(字同甫)是辛棄疾好友,同樣有著收復中原的理想。就在這一年前后,陳亮去京口附近觀察地形(之后上書提出主張,不要把長江天險視為隔斷宋金的門戶,而要把它作為北伐中原,恢復失地的跳板),并與辛棄疾相會(鵝湖之會)
而辛棄疾彼時遭到彈劾,在家閑居。兩人暢談天下事,結果辛棄疾酒后口無遮攔(說了些不該說的內容),陳亮最后擅自離開(并偷走了辛棄疾的馬)。之后陳亮寫信,還借了十萬貫給辛棄疾,并表露了自己的志向,兩人以詞相寄明志,其中辛棄疾就有這首破陣子。
所以整篇詞,從看劍這件事起興,表露的是辛棄疾雖然閑居,但仍然追憶早年抗金起義的豪壯情景及自己沙場生涯,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以及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
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為的是什么?
辛棄疾為國出征,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生中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而且從沒有放棄過生命的希望。
即使是做夢,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回到戰場上,回到那屬于自己拼搏的地方,他出生于1140年,去世于1207年,是南宋時期最為豪放的一個詩人,他也是豪放派的重要代表,和蘇軾一起被成為蘇辛。
辛棄疾在早年出生的時候,他所在的國家已經被金國的人占領,由于他的祖父在金國擔任著重要的官職,所以辛棄疾和他的祖父一同希望能夠有一天,拿起武器和金國人進行一場決斗,從而打敗敵人,奪取原來屬于他們的土地。
這不得不說是辛棄疾少年時期就能夠擁有的志向,而且在他自己的文章中,他也寫到他經常登高遠望,看一看祖國的山河,然后表現自己的豪情壯志,從小就已經立下了要恢復中原王朝報仇一雪前恥這樣偉大的志向。
在公元1161年,由于當時的海陵王完顏亮率領著金國的各方面部隊,共同向南去攻打宋國,由于漢族人民不愿意受到海陵王完顏亮的壓迫,所以他們趁著金國人向南去侵略宋國的過程中。
漢族人反叛,借此機會他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海陵王的政權推翻,然后恢復自己的中原王朝,當時的辛棄疾只有21歲,但是滿腔熱血的他參加了這場起義的部隊。
由于這樣的起義也使得海陵王完顏亮自顧不暇在前線被部下所殺,不得不說海陵王的死并不是由于起義軍的英勇和智慧。
當然是由于海陵王本人過于揮霍和囂張,他對待自己的下屬沒有那樣的愛戴和仁慈,總是亂殺人并且草菅人命,這樣的態度使得許多跟隨海陵王的人感覺到了不滿,所以他們一起將海陵王繩之于法,然后殺掉。
不得不說這是他自食惡果,所以在海陵王從前線被殺害之后,整個金國的部隊就失去了龍頭,他們不得不立刻向北撤退,1162年,辛棄疾也得到機會,可以向南去和朝廷進行聯絡,他認為自己的使命快要完成,但是自己起義部隊的首領卻被叛徒給殺害。
失去了首領的起義部隊群龍無首,自然也就沒有機會再進行反抗。當時的辛棄疾,親自率領著部下的幾十名精銳,去把叛徒擒拿,并且帶著叛徒一路回到南宋的首都。
由于他這樣英勇的表現和卓越的貢獻,南宋王朝對他非常的青睞,由于辛棄疾非常勇猛,而且能夠將問題處理得非常妥當,所以南宋王朝將他任命為很高的官員,具體職位歷史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他主管軍事并且仕途進展得非常順利,這一年的他只有25歲。
因為從小就在部隊當中長大,而且年輕時期也身經百戰,那么他自然從性格上就有著一種桀驁不馴和不容易屈服,但是這樣的性格卻不符合南宋王朝的特點,初來乍到的他并不了解南宋王朝的具體情況。
由于重文輕武所以南宋沒有厲害的軍事官員,更沒有一種好斗的民族氣質,所以辛棄疾一心想要去收復失地,恢復北宋的王朝,但是這并不符合朝廷和皇帝的意愿,雖然皇帝對他百般褒獎,而且皇帝也認為他的勇氣可嘉但他并不愿意辛棄疾親自出馬去和北方的金國決一死戰。
不了解朝廷這樣的動向,不了解這種懦弱和不愿意戰斗的朝廷風氣,所以辛棄疾有一些格格不入,他寫的書雖然被人贊賞,但卻受到了朝廷的冷落,他本人也不理解,為什么朝廷有著這樣的性格特點,又為什么不愿意讓他出面去恢復濕地?
他先后去到江西湖北地區擔任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轉運時,負責治理地方整頓社會治安,他雖然工作非常努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是他的一腔熱血卻難以得到滿足,他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夠率領著軍隊,再一次攻打英國人,將自己失去的國土全部搶回來,可是朝廷并不配合。
而且他的身份非常尷尬,因為他不是從南宋王朝長大,而是從北部地區逃難回來,所以自然非常高的官職是不會授予給辛棄疾的,他最高也只能做到四品的龍圖閣待制。
這便是辛棄疾的一生大起大落,從40歲到65歲上上下下經歷了很多的,官場上的起起落落,有人將他譽為稼軒居士,而且他認為人生就要出自自信和勤勉,然后罷免官職回到了家鄉,希望安居樂業。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