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為什么有五德(五上蟬的意思)
大家好,關于蟬為什么有五德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五上蟬的意思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為何蟬這種生物,在古人的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在炎炎盛夏,我們總能聽到樹林邊清脆的蟬聲,但卻始終找不到它的身影。就是這個若隱若現的小東西,卻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被視為是清高廉潔的代名詞。古代的文人墨客中也有很多描寫蟬的詞句來贊美其所擁有的崇高品質。比如“抱而不食者蟬也”,以及詩《蟬》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等。在古代人看來蟬終年棲于高大的樹枝上,風餐露宿,與世無爭。因為它的清新脫俗,也被看為是一種高雅廉潔的象征。也因為蟬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后人就把蟬用來比喻能人能夠重生,于是在一些達官貴人的葬禮上,人們通常會在死人嘴里放一只玉蟬。
隨著時代的發展,蟬也被給予了富貴好運的象征。一些人將玉佩做成蟬的形狀,佩戴在腰間來表示自己腰“蟬”萬貫。在社會上具有地位的達官顯貴們,還把蟬裝飾在自己的頭冠上,表示自己的地位與權力。
蟬還通常在藝術形象中得以表達。蟬不僅在詩歌中表現還往往在畫中生動形象地給表現出來,因此它常常成為文人墨客描述的對象。而以蟬的形象制作的玉器也非常受現代人的喜愛,很多人特意雕刻了一些優秀的玉蟬以供把玩,青翠欲滴,活靈活現,在當今的玉器市場上“蟬”絕對是最受大眾喜愛的形象之一。總的來看蟬這一形象不僅含有出了富貴以及飽滿的生命力這些象征,其所包含的清高廉潔的美好寓意,也有帶著一些儒雅的氣息。不僅凸顯人的外表典雅高貴也能表現出人內在的高雅。 因此蟬這種生物無論在民間還是高層階級都深受喜愛。在古代人的心中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五德指的是什么意思?
人的五德,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溫、良、恭、儉、讓,或謂智、信、仁、勇、嚴。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復始。
詳細解釋:
1、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玉有仁、智、義、禮、信五德。
2、比喻物的五種特征。謂溫、良、恭、儉、讓。
3、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蟬有文、清、廉、儉、信五德。
4、東、西、南、北、中五方種的五色谷物。
擴展資料
五德之說,源于五行理論,春秋時代的鄒衍將天下分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歷史朝代更迭的規律,開了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
按鄒子的理論,虞舜為土德,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秦為水德。五德相克,改朝換代。后世歷代帝王革命,皆沿用五德之說。
蟬有什么品質?古代詩人為什么喜歡寫蟬?
在古代蟬文化中,蟬的品質是立身高潔、能夠脫胎換骨、使精神升華。
古代詩人喜歡寫蟬,是因為蟬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朝飲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蒼茫宇宙中雖然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這一生命規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愛,蟬被帶入詩詞中成了較多的描寫對象。
1、唐代詩人虞世南從這種蟬鳴中聽出了一個人名聲的重要。
《蟬》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釋義: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并非是憑借秋風的力量。
2、宋代詞人王沂孫則聽出了悲傷。
《齊天樂·蟬》宋代:王沂孫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馀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謾想熏風,柳絲千萬縷。
釋義:
宮妃滿懷離恨,忿然魂斷,化作一只衰蟬,年年都在庭院的綠蔭叢中哀嗚。它剛剛還在枝頭上嗚咽,不一會兒又飛到幽暗的密葉叢中嗚叫,一遍又一遍地將生死離別的愁緒向人深深傾訴。西窗外秋雨初歇,蟬兒驚動的聲音如玉佩在空中作響,又如玉箏調柱般美妙動聽。
昔日的明鏡已經昏暗,容貌已經憔悴,可為何蟬翼還像從前那樣嬌美?金銅仙人鉛淚如洗,去國辭鄉,只可嘆她攜盤遠去,不能再貯藏清露以供哀蟬了。
秋蟬病弱的雙翼驚恐清秋的到來,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滄桑歷盡,還能承擔起多少次斜陽的折磨?凄咽欲斷的啼叫更讓人覺得悲苦,可為什么她還欲獨自將哀怨的曲調吟唱,讓自己頓時承受這無盡的哀傷?而當此之時,她只能徒然追憶當年自己歡笑在薰風中,柳絲萬縷飄飛的美景。
3、而柳永更是借寒蟬道盡了離愁別緒。
《雨霖鈴·寒蟬凄切》宋代: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好景 一作:美景)
釋義:
秋蟬的叫聲凄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云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凄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4、古人的詠蟬詩多托物言志,富有哲理,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是這類詩中的名篇之一。王籍從鳴蟬噪聲中感受出了夏之靜美,升華到了“禪境”,這乃是“禪悟”——此時的“蟬”與“禪”達到了殊途同歸之妙。
《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釋義:
小船暢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遠遠看去像是要與天際相接。遠處的山峰北面生出層層云霞,陽光照耀著蜿蜒曲折的水流。蟬噪陣陣,林間愈見寂靜,鳥鳴聲聲,山中更覺幽深。這樣美好的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
5、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其著名的《寒蟬賦序》中,稱贊蟬有“五德”,即文、清、廉、儉、信,將蟬喻為君子。
《寒蟬賦序》(節選)西晉:陸機
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侯守節,則其信也。
釋義:
它頭上有花紋,是有文采的體現。它吞霧氣喝露水,是清高的體現。它不吃麥黍糧食,是廉潔的體現。它不住在巢穴里,是節儉的體現。它順應氣候恪守節操,是有信義的體現。
東京殿帥宋守約治軍良方,為何用“五德俱全”的蟬來練兵?
蟬,別名知了,古人稱它為“螗蜩”、“蟪蛄”。每到夏、秋兩季,蟬是大自然中最熱情的“歌手”,天氣越是炎熱、它唱得越歡。
唐時的京城長安,每年夏天常有人捕捉鳴蟬沿街叫賣。孩子們賣了裝在小竹籠里置于庭間樹上,可以鳴叫一兩天。
蟬的生命非常短促,詩人們聯想到人生之無常,每為此而感慨無窮。詩人楊萬里有句:“一殼空空紙樣輕,風前卻有許多聲,叫來叫去渾無事,叫得詩人白發生。”晉朝的陸士龍還為蟬寫過一篇歌功頌德的斌,說蟬的頭部有如冠帶是“文”,含氣飲露是‘清”,不吃五谷是‘廉”,不住巢穴是“儉”,配合時令是“信”。居然稱它五德俱全。
宋神宗時的東京殿帥宋守約,開封酸棗人。以父任為左班殿直,至河北緣邊安撫副使,選知恩州。累進步軍副都指揮使、威武軍留后。
到了夏天群蟬歡唱的時候,卻要在軍營四周組織士兵捕殺,哪個地段有蟬鳴,值班的士兵就要受到責罰。部下莫不聽從,卻不知他為什么如此厭惡蟬聲。后來,皇帝聽說,就當面問宋守約。他回答:“我并非討厭蟬聲。現在國家承平無事,士兵們耽于逸樂,我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士兵的敏捷機智、吃苦耐勞的素質。”軍隊中是要有命令就要執行的。我有幸擔任禁軍統帥保護陛下,不知道士兵能不能做到有令必行,所以就以捕蟬來檢驗下罷了。
早在仁宗時期,宋守約就很有主見,他被選拔擔任恩州的知州。仁宗曉諭他戰亂后對百姓既要安撫又要控制,他回答說:“恩州和其他州郡一樣,但是作為主政治理的人卻用不安分不順服的眼光來看待恩州百姓,恩州人心不能安定。我愿意盡全力安撫好恩州。”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