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這首詩一共多少字(明月幾時有古詩有多少字數)
很多朋友對于明月幾時有這首詩一共多少字和明月幾時有古詩有多少字數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水調歌頭》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擴展資料
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歡用來進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詩詞中提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體現了李白當時的悲愁;柳永在詩詞中提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貧困。
偉大的文學家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當日,揮筆寫下了一篇名作《水調歌頭》。當時,他正處在輾轉各地為官的狀態,在中秋之夜獨居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體現出了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詞的開頭寫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边@句詞中的把酒問青天與詞前小序“歡飲達旦,大醉?!逼鸬搅撕魬男Ч?。蘇軾非常喜歡飲酒,在他的詩詞中經常會表現出來,他曾經說過“賴我胸中有佳處,一樽時對畫圖開?!?/p>
也就是說,酒能麻痹人們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這里的明月已經不是平常時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蘇軾一開始就以這種情境帶入,表達了自己在中秋之夜舉杯問天的非凡氣魄。
接下來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把酒問青天”中要問的內容,對明月的追逐和贊美又更進了一步。蘇軾很想乘風到月宮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里的氛圍太過凄涼,自己抵擋不住刺骨的寒冷。
“乘風歸去”表現了蘇軾對人世間的不滿,而“歸”就好像表明他本來就是月宮中的人,只是暫時到人間住一段時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文連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隨著一起擺動。這里是一個轉折,由厭煩人間到喜歡人間生活,跌宕起伏卻又合情合理。
詞的下闋在賞月的過程中表達了蘇軾思念親人的感情,“轉朱閣,低綺戶”是由于明月轉動,影子也跟隨著變換了形狀,這肯定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出的結果,與下句“照無眠”互相呼應。
但是,無眠與賞月又十分對應,從賞月引發了作者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悲痛之情,從而導致了作者一夜無眠。在思念親人的情感變成主旨之后,作者對中秋明月的情感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進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
接下來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已經不是描述,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提到:“不應”兩句詩詞描寫的月圓人不圓,表達了作者對明月的不滿,而“人有”三句詩詞又話鋒一轉,感嘆世事無常,又體現了對明月的理解之情。
該處分析講解的十分精確,親人不能團聚與明月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卻追究于明月。在這句詞中,“圓”包括了兩種含義:一種是明月的形狀是圓,另一種是由明月的圓而引出的親人團圓。
在月圓和人圓的雙重含義下,才體現了作者感嘆月圓人不圓的情感,也正是因為這種轉折,導致作者對明月的不滿也有了依據,充分體現了作者思念親人的感情。
后面作者為明月進行了辯解,其實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這種安慰帶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將明月的陰晴圓情與人的悲歡離合聯系在一起,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但是實際上,這種正相關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邏輯使然。
而且,這不僅是論述,更是抒情,在詞的最后將抒情與意向結合在了一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就是說,既然不能兩全其美,那么就只能帶著豁達的情感來看世界,只要人們的情感能夠長久,只要能夠望向同一輪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
其實,這是作者感情的收斂,從對明月的不滿,到最后感情的轉變,其中一張一舒,節奏非常有序,也將作者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蘇軾的思想將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結合在了一起,在佛家看破、淡泊名利的思想下使蘇軾養成了豁達的性格,而道家出世、養生的思想使蘇軾在遭受貶低之后還能活的清新雅致。
因此,他頓悟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情感,激勵自己堅持自己的思想,成為古代詩人中一股清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寫這首詞賞析 只要380多個字 多不要
“但愿人長九,千里共嬋娟?!敝幌M藗兡軌蛴肋h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里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這是寫中秋最好的一首詞,此說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好的享受。 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對天下離人的共同美好祝愿。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
以上一共是375個字。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共有幾個字?
112個字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朝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闋詞。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達了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景致。
明月幾時有全詩
明月幾時有全詩
作者:蘇軾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筑。 指月宮。
6、不勝: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詩意: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間!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賞析: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寄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后的體會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于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海上生明月全詩
海上生明月全詩
《望月懷遠》
作者:張九齡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注釋:
1、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2、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3、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4、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里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上下文,這應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歷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5、末兩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
詩意: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里不眠而把親人懷想。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賞析: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里燭光太耀眼,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么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說: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明月松間照全詩
明月松間照全詩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釋:
1、暝(mng):日落,天色將晚。
2、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新:剛剛。
3、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4、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喧:喧嘩,這里指竹葉發出沙沙聲響。浣(hu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5、隨意:任憑。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6、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詩意: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賞析: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卻下筆說是空山。這是因為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丈絻勺贮c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生動表現了幽清明凈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贊嘆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全詩對仗 。
明月幾時有的全詩
水調歌頭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
嘉佑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佑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還朝任職,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時期。他強調改革吏治,反對驟變。認為「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挂蛞庖娢幢徊杉{,請求外調,從熙寧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處,多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蘇軾詩句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獄。5個月后被貶黃州為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馬光,廢除新法。蘇軾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由于與當政者政見不合,再次請調外任。先后任杭州、潁州、揚州知州。后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讀兩學士。紹圣元年(1094)哲宗親政后,蘇軾又被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歸。死于常州。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政治上幾經挫折,始終對人生和美好事物有著執著的追求。他的思想主體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釋老思想中與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文學主張與歐陽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視文學的藝術價值。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創作以詩歌為多,計)2700余首,題材豐富多樣。詩中表現了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切,特別是對農民的同情。如《荔枝嘆》、《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五禽言》、《吳中田婦嘆》等。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寫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尋味。如《有美堂暴雨》、《題西林壁》等。詩歌還反映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畫面,無事不可入詩。寫物傳神,奔放靈動,觸處生春,極富情韻,成一代之大觀。
散文成就很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談史議政的文章氣勢磅礴,善于騰挪變化。敘事記游的散文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是其代表作品。
詞作多達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離別、男歡女愛的藩籬,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抒寫報國愛民的情懷?!笩o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包括對農民生活的表現。詞風大多雄健激昂,頓挫排宕。語言和音律上亦有創新?!钢赋鱿蛏弦宦?,而新天下耳目」。在詞的發展史上開創了豪放詞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愛情詞、詠物詞均有佳作,表現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傳世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1.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歷代選蘇軾詞的也總選到這一首。
這詞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四十一歲,時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題說“兼懷子由”,當時蘇軾與其弟子由已經六七年不見了。
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本來甚為明顯,蘇軾因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的矛盾過程。而前人卻多妄解,說神宗讀到“瓊樓玉宇”兩句,嘆云:“蘇軾終是愛君”,即量移汝州。此說與事實不符。蘇軾移汝州在黃州之后,不能說因這詞而“量移汝州”。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是從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兩句脫化而來。同時點明飲酒賞月。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贊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对娊洝分小敖裣蜗Γ姶肆既耍 辈⒎菃柦裉焓鞘裁慈兆?,而是贊美的語氣:“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風歸去”三句,表面是說“我本來是神仙境界中來的,現在想隨風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經受不住天上的寒冷”。這幾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里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
詞的上片敘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蘇軾和蘇轍,手足之情甚篤。據蘇轍《超然臺記敘》說:“子瞻(蘇軾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碧K軾拋掉湖山秀麗的杭州,由南而北,原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與弟轍時常晤對。對弟弟的思念,構成這首詞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開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轉朱閣”,謂月光移照華美的樓閣?!暗途_戶”,謂月光照著有離愁別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爸扉w”“綺戶”,與上片“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光,也寫月下的人。這樣就自然過渡到個人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去?!安粦泻蕖眱删涫怯梅丛懙恼Z氣、埋怨的口吻向月亮發問。“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轉為安慰的語氣;既然月有圓缺,人有離合,自古皆然,那是沒有什么可悲傷的了。惟愿兄弟倆彼此珍重,在遠別時光里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跋s娟”,月色美好的樣子。此句從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蛻變而來。理解到遠別的人可以“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這首詞的上、下片都帶有人生哲學的意味,如上片結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與陶潛桃花源詩所說:“凡圣無異居,清濁共此世。心閑偶自見,念起忽已逝”諸句約略同意。就是說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濁境。當一個人思想開朗、胸懷坦蕩的時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見了。同時這也就是儒家“無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確對待事物的思想,那么無論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為,心安理得。在人間也可以得到快樂,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樣可以做一番事業,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難全”含有這樣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這正是與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是自然界的規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詞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學意味的詞,到蘇軾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首詞雖然包含人生哲學,然而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到的是作者豐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說教。同時,詞里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沒有悲觀失望的消極思想,情緒是健康的。同時,這首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它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贊美所稱贊的名作。
2.這首詞寫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的中秋節,這一年也是蘇軾出任密州的第三年。詞分為上闋和下闋,詞中有中秋的圓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詞人深思,惆悵,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蘇軾在詞的小序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遍]上眼將自己放置在這樣的場景里,酒杯中殘留的曖昧余香,與流動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劇烈地碰觸飲酒人此時敏感的神經。沒有醉酒的經歷,不過見過一些,聽過一些,在想,在那瞬間的人,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月下,醉酒的人也許無法辨認,究竟是自己的視線模糊,還是事物的輪廓模糊。而我想,在覆蓋的模糊中,一定會有某種存在的確定主宰著人的意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睍r間在不停前移,時代在不斷更替,但人尋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輕易改變。記得在電視里看到過很多次人醉酒的場景,他們在自己搖晃的視覺空間中暴露著自己發問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圖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中秋夜總能帶來很濃的相思情緒,盡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種相思中落寞,但卻不能說出這一晚與一年中剩下的364個夜晚有什么區別。也許人們已經習慣地把它當作了一個悄悄承認自己消極一面的借口。蘇軾凝望著深藍天空中的明月,回味著滑過喉間的酒味,設下疑問,讓我們看到他心境的困惑與惆悵。這種方式的設問,讓我想起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币郧坝X得天際因為它的廣闊無邊而寬容得能包容下每一個彷徨的人關于宇宙關于人生的疑問,但發現人們虔誠的等待卻被天際的空曠所嘲笑,答案埋得太深,人,依舊空洞而不知所措。但也許,對天設問是古人偏愛的一種形式,亦或是一種固執的表現?!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這一句在回答前面問題的同時又設下了新的疑問,是蘇軾更深沉的思索。兩句相關聯的疑問讓詩人豐富幻想的產生展現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句寫到了詩人從現實中引出的幻想。覺得蘇軾是一個容易沉醉于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賦》中一樣,詩人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融在一起。我想這或許是因為蘇軾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飄逸的情懷,也或許是因為大自然——這個客觀的實體不會給人的思想和精神再帶去任何禁錮和壓迫,便也或多或少淡化了人們主觀情感里的痛苦。當時的蘇軾正遭遇著政治上的失意——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調任地方官,前途的渺茫,加上與弟弟子由各分處異地,內心的抑郁如同一種強烈的藥劑,使他產生了“乘風歸去”的翩然想法。這也恰恰體現了蘇軾“出世”的思想。上闋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現實與幻想的摩擦,隱射出蘇軾矛盾在“出世”與“入世”間的復雜心態。他再次提出了上天和自己都無法作答的疑問,內心的蒼涼無奈與孤獨,赤裸在“青天”陪襯的“明月”里,而又被腦海中幻想與真實存在的現實所釋放。
我想,當心緒復雜或是混亂時,依賴某一種純粹的情感或許可以是一種得到救贖的方法。蘇軾對弟弟子由的想念不僅是當時特定環境下的產物,更是他尋找自我寬慰的一種途徑。在詞的下闋,詩人用一種美好的藝術形式,表現了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讓我們看到人生中的悵恨和悲怨被因此轉化為了哲學上的曠達。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此時的月亮被賦予了生命的跡象,月光從紅色樓閣到雕花門窗的流動,恰好與蘇軾波動的思緒所對應。月光最后移落到了長夜無眠的人身上。這樣的畫面讓我想起小時常背誦的李白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彼坪跛寄畹目嗫倳谠鹿獾挠骋r下顯得越發深切濃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會因為有了黑夜中月光映照下影子的陪伴,而在不情愿中更清楚的看到孤獨的全身。蘇軾在相思情最強烈時遭遇到月亮最最完整與明亮的一面,而無聲緩緩釋放熱量的月亮卻單純得一無所知。詩人用反詰的語氣發出了對月亮的質問:月亮本來是沒有恨事的,為何偏要在人們離別之時顯出晶盤的樣子,偏要增添人們多少“月圓人未圓”的悵恨。這是蓄謀的嘲弄?還是另類的同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边@既是對上一句的回答,又是詩人對人生的重新思考:自“古”以來,世上便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的一生中有歡樂必有悲苦,有團聚必有離別,就好比月亮也會遇到陰、晴、圓、缺。有人說這是蘇軾對人生哲理性的思索,他意識到了事物的殘缺性和兩面性。蘇軾將感情轉入理智,化蒼涼為明達,在對人生的詮釋中找到了自我寬解的路徑。不過想問自己:人在想不到其他出路時,是否常去找一些看似與自己“同命相連”的事物來進行類比,以此得到一絲絲的安慰?全篇的最后一句蘇軾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蹦纤沃x莊《月賦》的詩句也寫道:“美人邁兮音塵闋,隔千里兮共明月?!奔热皇郎蠜]有完美的事情,那么與親人的離別也就不用一直悲傷哀怨,只求永遠身體健康,能在千里之外共賞明月。不用懷疑,字的表面證實了詩人的灑脫與曠達 ——詩人似乎將自己對人生的思想領悟再一起升華,將之前所有的疑問化作一種美好的祝愿,充滿迷??鄲瀽澓奁嗲械那榫w終究被積極達觀的心境所替代。但是想問問當時的蘇軾,難道糾纏于內心的的疑慮就真的那么容易消散嗎?那“悲觀”連帶出的一切孤獨,迷惘,絕望,無助又有多少價值存在于一個人不可見的內心深淵呢?
記得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曾說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蔽蚁耄藗兿矚g事物激進發展的趨勢,我覺得這是蘇軾在寫作這首詞時所選用的一種模式。詞充滿了豐富的想象,豐富的描繪,豐富的情感,豐富的思想轉折——讓人豁然開朗的變化。只可惜,覺得詞中顯露的這些跳躍出現得太突然,到來的太快,似乎超越了時間可以測量的范圍。所以有些相信詞中隱藏著欺騙,痛心于詩人對自己傷痛的極力遮蓋與掩飾。不過,也有些嘲笑自己的這種想法,也許樂與悲的轉換可以是一瞬間的事,也許樂與悲之間根本就沒有明顯的劃分。蘇軾也只是努力在表現自己內心思想與情感的過渡。
明月幾時有這首詩一共多少字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明月幾時有古詩有多少字數、明月幾時有這首詩一共多少字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