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為什么說少年情事老來悲(感嘆少年的愛情的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詩人為什么說少年情事老來悲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感嘆少年的愛情的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少年情事老來悲(姜夔的三首元夕詞賞析)
讀罷姜夔的三首《鷓鴣天》詞,心里似乎又有許多話要說,而且我又覺得我前面的那篇《一段情要沉吟多少年》寫得是如此的膚淺了,因為在這三首元夕詞中所表白出來的濃情厚意不是我輩所能臆想的。
這三首《鷓鴣天》詞是姜夔四十多歲時寄居臨安時所作。
第一首是“正月十一觀燈”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山春寒淺,看了游人緩緩歸。
這是一首鬧中取靜的詞。觀花燈本應是歡樂的事。但眼前的馬嘶人鬧的景象卻勾起了一個中年男人對往日情景的追憶。在這滾滾紅塵中,他的心卻是孤獨的痛苦的。因為在他的心中沉淀著一段終生難釋的情懷。那少年時的一段情埋藏在心頭,似一壇烈酒,經過了如水流年,非但未淡化而且會變得更濃更香。平日里,家有妻室,兒女乘肩,粗茶淡飯,詩書作伴暫時也許會淡薄記憶,但那是沉淀并不意味著往事會煙消云散。在這燈火闌珊的元夕夜,在歡聚的人流中他是那樣的憶念那些流逝的歲月,那人那燈那情景再次出現在眼前。但流年如水,,燈火闌珊,何處覓同心,此情只待成追憶了。
一句“少年情事老來悲”感人心魄。既道出了作者的悲苦心景,又概括了少年情懷的浪漫和老來情結的難了。
本是歡聚,卻是悲苦,人散了,心裝許多愁,緩緩而歸。
第二首是“元夜不出”
憶昨天街預賞時,柳慳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歡游夕,卻怕春寒自掩扉。簾寂寂,月低低。舊情惟有絳都詞。芙蓉影暗三更后,臥聽鄰娃笑語歸。
前日里是元宵燈節的預演,他還在女兒的陪伴下去看了,似乎還有興致,而今日里是元宵節啊,是最歡樂的時候啊。可是卻不想出去了。為何?是春寒。只是怕春寒嗎,未必見得。也許這怕春寒只是一托詞。其實是有更深的原因的,他怕的是觸景傷情,怕昨晚的情景再現,他怕勾起他那沉淀的少年情懷。真是一個重情而傷心的男人,他就象那經過了風雪相伴,隨時都會飄飛的梅花,寂寞,孤傲而悲泣。他輕掩柴扉,躲進小屋,做什么呢,睡覺嗎,他能安睡嗎?夜深了,。簾深深,月低低,照無眠。舊時的情感都傾注在他在蘇州所作的《暗香》和《疏影》中了。臨家的孩子回家了,那種開心,那種開懷的笑!他并沒有睡,他“在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一個并不算老的男人,其心景是那樣的低沉,那樣的悲慘,讓我們再次想起他那句:“少年情事老來悲”。一段久遠的情事卻那樣深刻地銘記于心,永難忘懷。這種癡迷人間少有。
笫三首元夕有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經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本詞為白石散人懷念故人之作。據傳,姜白石早年浪跡江淮,在合肥認識了一位精通音律,善談琵琶之勾欄女子。至此,子期伯牙,引為知音,結下不解之緣。但最終不能相守,擦肩而過,天各一方。姜深憾之,二十多年未能釋懷。值此上燈佳節,儷影成雙。元宵的紅蓮燈便幻化成詞人心中那點雋永的朱砂痣,故心痛徘徊之余,沉吟成此佳作。
肥水東流無盡期,肥水東流,滔滔無盡,恰似詞人此恨綿綿無絕期。詞人此刻正被相思的潮水淹沒,回想當年,也許真不該和琵琶女認識并種下情根。如今相思泛濫,是災,亦是劫。而無論是災是劫,詞人都是注定逃不過的。詞以東流之水開明宗義,很容易讓人想起李后主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恨綿長如此,教人斷腸。言“種”,形象而意義深遠,要知道這份相思已在詞人心中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此生固然是無法拔除了。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詩人一反常態的對這種感情冠以“不合”之謂,實為無奈之辭。詞人真的后悔當初的那場結識嗎?肯定不是。只是情到深處每每不堪,詞人真正抱憾的是不能和這位紅顏知己長相廝守,而要獨自承受幾十載如一日的苦戀。起筆峻拔,感情凝重,讓人一下子跌入詞人設置的感情漩渦中。
夢中未比丹青見,
牐牥道錆鼉山鳥啼。
既是“元夕有所夢”,那么,夢境如何?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詞人的夢境定與他朝思暮想的故人有關。在畫中,伊人雖巧笑嫣然,但凝然無語,不解詞人相思之苦;在夢中,伊人也許會柳腰款擺,迎面走來,而詞人也正待迎合。但就在這恍惚迷離之間,山鳥悲啼,把一場好夢也給生生的驚破了。想起金昌緒有過這么一首詩:“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明明是天各一方,只能在夢中相見聊慰相思之苦。然而,連美夢也不能持久,這是多么悲哀的現實!這首詞寫的是元宵之夜,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尋常日子,詞人的思念也是枝枝蔓蔓的。只是適遇佳節,思念便借了勢,瘋長成遮蔽心房的蒲葦。能夠經歷幾十年風雨洗禮的感情絕非等閑,其用情之專,用情之深,讓人唏噓不已。
春未綠,鬢先絲,
牐犎思潯鵓貌懷殺。
牐犓教歲歲紅蓮夜,
牐犃醬Τ烈鞲髯災。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春天未至,鬢已先斑,看似感慨年華易逝,青春散場。實則是在遺憾沒有了伊人,愛情墮入永遠的冬天,春天不會再來。歷經幾度春秋的詞人閱盡滄桑,終凄然道:“人間別久不成悲”。不知不覺中,時光流轉,塵緣已經逝去二十幾年。那段被喚醒的戀情成為詞人心中永遠的痛。在此,“不成悲”與上文的“不合”有同工之妙。“不合”即是“合該”,“不成悲”實則“已成悲”。只是日子久了,當初的刺痛變成了鈍痛。雖然闊別多年,雖然了無音訊,只要一記起那段歡聚的時光,詞人就難以自抑。我們無法知道兩人是怎樣走到一起又怎樣相戀又怎樣分開的。但通過最后兩句,我們依稀可以窺見端倪:“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燈掛紅蓮,嬉鬧元宵,以樂景襯傷情,這在詞中殊為常見,然其情纏綿哀婉,令人愀然動容。或許多年以前,兩人就儷影雙雙在燈火闌珊處留連忘返。詞人相信兩個人的這段感情是深摯的,是心心相印的,那位多情的女子也會在這樣的夜晚牽掛著自己,念叨著自己。這樣兩面寫到比光寫自己單方面的戀情要深入得多,神思所極,遙系彼端,境界一下子拓寬了,任人遐思。于結句中姜夔清俊空靈的詞風表露無遺。
少年情事老來悲"出自姜夔哪一首詞
出自宋朝詩人姜夔的作品《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全文如下: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緩緩歸。
大意:
街道上的風光,在縱情賞燈的時候,豪貴家的紗燈籠還未出門,門外的馬兒已在嘶吼。我這白發蒼蒼的平民百姓,沒有隨從呼前擁后。只有相隨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頭。
花燈滿街滿市,月光映照衣裘。少年時的賞心樂事,老來卻是悲涼的感受。來到繁華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點寒冷氣候,看完了燈的游人們,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離久不成悲”
出自: 姜夔《鷓鴣天 元夕有所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人間別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詞感情的
凝聚點,飽含著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深沉的悲慨。真正
深摯的愛情,總是隨著歲月的積累而將記憶的年輪刻
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這種深入骨髓的相思卻并
不常表現為熱烈的爆發和強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
地底運行的巖漿,在平靜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潛行著
熾熱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處奔涌激
蕩,外表卻不易覺察。特別是由于年深歲久,年年重
復的相思和傷痛已經逐漸使感覺的神經末梢變得有些
遲鈍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積累沉淀得太多太重,
裹上了一層不易觸動的外膜,在這種情況下,就連自
己也仿佛意識不到內心深處潛藏的悲哀了。“多情卻
似總無情”(杜牧《贈別二首》),這“不成悲”的表
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內心的深切悲痛。而當作者清楚
地意識到這一點時,悲痛的感情不免更進一層。詞人
在幾天前寫過的一首同調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來悲”,
正與此同。這是久經感情磨難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內含、
也更富于悲劇色彩的感情狀態。在這種以近乎麻木的
形式表現出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
卿我我、纏綿悱惻便不免顯得浮淺了。
詩人為什么說少年情事老來悲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感嘆少年的愛情的詩、詩人為什么說少年情事老來悲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