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詩名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的詩詞有哪些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唐宋八大家的詩名有哪些,以及唐宋八大家的詩詞有哪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宋八大家有哪些,唐宋八大家有哪些代表作品?
唐宋八大家有哪些代表作品?
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歐陽修:《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蘇軾: 《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洵:《管仲論》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 蘇轍:《三論分別邪正札子》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曾鞏:《大明湖》何須辛苦求人外,自有仙鄉在水鄉。 唐宋八大家分別是哪些人
一、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時期以寫詩歌和散文為主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人。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二、人物介紹 1、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八代:宋、齊、梁、陳、魏、齊、周、隋);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2、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世稱柳河東,生于長安,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官監察御史。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 3、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六一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醉翁一人),吉州永豐人,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辯卜天圣進士。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 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后進,蘇軾兄弟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他的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詩文說理暢達,抒慧知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4、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歲。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馀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寫文章,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衡論》《權書》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于朝,除秘書省校書郎。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在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前灶消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的蘇軾。 5、蘇軾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四川眉山人[5] ,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詞人、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韓愈并稱“韓潮蘇海”,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5] ,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全才”。蘇軾與其父蘇洵(1009~1066)、其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東坡志林》等。 6、蘇轍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7、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就是王安石。被列寧譽為是“十一世紀中國最偉大改革家。 8、曾鞏 曾鞏(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 唐宋八大家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兩代8個散文作家,有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并稱“韓柳”)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并稱“三蘇”)、王安石、曾鞏。明代初年,朱右選韓、柳、歐陽等人之文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即始于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唐宋文亦僅取“八家”。稍后,茅坤本朱、唐之說,選輯“八家”的作品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其書頗為流行,“唐宋八大家”之名亦廣為傳誦。
安史之亂給唐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德宗、憲宗兩朝出現了某種轉機,有識之士以為中興有望,致力于改革者不乏其人。政治上有“永貞革新”,詩壇上有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散文領域則有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
韓愈的古文寫作理論,一是“文以載道”,其“道”的含義除儒家倫理外,還包含“物不得其平則鳴”的因素,二是反對“駢四驪六”,提倡單行散句的先秦兩漢散文,尤為注重“詞必己出”和“文從字順”。
他的說理文感情充沛,態度鮮明。《原毀》《師說》《進學解》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他的敘事文成就更高,影響也更大。《柳子厚墓志銘》文情并茂,卓絕一代。
他的散文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把單行散句的散文由文學擴展到一切應用文領域,與駢體文形成全面對抗的形勢,開創一代文風,其功不可泯。
柳宗元散文的第一項成就是寓言小品,《三戒》是廣為傳頌的名篇,婦孺皆知。他的山水游記也有較高成就,其中《永州八記》最為著名。他的記敘文多是有感而發的,如《捕蛇者說》就是感于“賦斂之毒有甚于是蛇”而寫。在《童區寄傳》中,他把同情放在區寄一邊,將他寫成反抗 *** 的英雄,已被搬上了熒屏。他的說理文也很精彩,《封建論》、《天說》等都是具有深刻意義的篇章。
歐陽修的散文。詩、詞均有特色,但詞不如詩,詩不如文。他的散文政治傾向性強,《與高司諫書》是其代表作。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言事觸怒宰相呂夷簡。呂夷簡以“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為名,貶范到饒州。右司諫高若訥依附呂夷簡,詆誚范仲淹。歐陽修寫信給高,痛斥他“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全文大義凜然,痛詆范仲淹的反對派。揭露高若訥以“三疑而后決”,斷定高若訥“非君子也”。行文曲折條暢,義正詞嚴,咄咄逼人。高見信后惱羞成怒,上報宰相和仁宗,歐陽修因此被貶為夷陵令。
他的散文還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如《伶官傳序》提出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見解,不僅對帝王,對“庶人”也有警戒意義。
濃郁的抒情性是歐陽修散文的另一特色。《醉翁亭記》圍繞“樂”字寫景敘事,在敘事寫景中抒情。全文用說明句,而句式結構多變,于不變中求變,層層遞進,漸入佳境。是我國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歐陽修還是一個老字輩,“三蘇”、王安石、曾鞏均出其門下。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字子由)。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被列寧稱之為“11世紀中國的改革家”的王安石,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他那種“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對后代改革者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
他的散文以拗折峭勁著稱。峭勁的代表作是《答司馬諫議書》,簡峭強勁,英氣逼人。《讀 》是拗折的范例,很有氣勢。
游記散文《游褒禪山記》將敘述與哲理融合為一體。身在山中,神游象外,不畏艱阻、百折不撓的精神,于行文中灼灼可見。
王安石的文章充滿了英氣、銳氣、正氣,是一大特色。
曾鞏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以平易見長。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茍且表示不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在“唐宋八大家”中,其成就不如另外幾個人。
唐宋八大家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望采納 唐宋八大家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韓愈
詩文作品《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原毀》《師說》《進學解》等。
其他作品雜文有《雜說》、《獲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
詩文作品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臨江之麋》。
蘇軾
詩文作品《水調歌頭》,《浣溪沙》,《江城子》《蝶戀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平王論》《留侯論》《石鐘山記》等。
蘇轍
其他作品《欒(luán)城集》84卷,《欒城應詔集》13卷。
曾鞏
詩文作品《寄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歐陽修
詩文作品《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伶官傳序》《賣油翁》。
王安石
詩文作品《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
擴展資料:
唐宋八大家是中國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詩詞都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唐朝
韓愈——尊儒反佛為題材的代表作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嘲諷社會現狀為題材的雜文有《雜說》《獲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臨江之麋》,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永州八記》。其中包括《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
宋朝
歐陽修——《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與高司諫(jiàn)書》《朋黨論》《伶官傳序》《賣油翁》
蘇洵——《六國論》《衡論》《辨奸論》《管仲論》《權書》等。
蘇軾——《水調歌頭》,《浣溪沙》,《江城子》《蝶戀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平王論》《留侯論》《石鐘山記》等。
蘇轍——《欒(luán)城集》84卷,《欒城應詔集》12卷。
曾鞏——《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
唐宋八大家古詩詞具體代表作品——
1、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2、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3、再上湘江 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來。不知從此去,更遣幾年回。
4、蝶戀花 歐陽修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5、歐陽永叔白兔 蘇洵:
飛鷹搏平原,禽獸亂衰草。蒼茫就擒執,顛倒莫能保。白兔不忍殺,嘆息愛其老。獨生遂長拘,野性始驚矯。貴人識筠籠,馴擾漸可抱。誰知山林寬,穴處頗自好。高飚動槁葉,群竄跡如掃。異質不自藏,照野明暠暠。獵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當騎蟾蜍,靈杵手自搗。
6、次韻子瞻連雨江漲二首 蘇轍:
南過庾嶺更千山,?潤由來共一天。云塞虛空雨翻甕,江侵城市屋浮船。東郊晚稻須重插,西舍原蠶未及眠。獨掉扁舟趁申卯,米鹽奔走笑當年。客到炎陬喜暫涼,江吹虛閣雨侵廊。回看野寺山溪隔,臥覺晨炊稻飯香。荔餉深紅陋櫻棗,桂醅淳白比琳瑯。思移嶠北應非晚,未省南遷日月長。
7、八公山 王安石
淮山但有八公名,鴻寶燒金竟不成。
身與仙人守都廁,可能雞犬得長生。
8、詠柳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唐宋八大家散文有哪些?
唐朝:
韓 愈——以尊儒反佛為主的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有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雜說》、《獲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
宋朝:
蘇 洵——《衡論》、《辨奸論》、《管仲論》、《權書》等 。
蘇 軾——那詞就很多了,《水調歌頭》,《浣溪紗》,《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賦》,《后赤壁賦》、《平王論》、《留侯論》、《石鐘山記》等。
蘇 轍——《六國論》,《欒城集》84卷,《欒城應詔集》12卷。
曾 鞏——《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
歐陽修——《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伶官傳序
唐宋八大家有哪些人?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散文著稱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合稱三蘇)、王安石、曾鞏八人。
簡介: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唐宋(15)代表(6)
唐宋八大家都有誰(唐宋八大家經典詩詞24首)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宴蠢拿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
在中華詩詞的歷史長河里,他們的詩詞名篇你讀過嗎?8位大家,24首名篇,一起領略千古詩詞風采。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1.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2.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3. 《晚春二首·其二》
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
榆莢只能隨柳絮,等閑撩亂走空園。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
1.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 《零陵早春》
問春從此去,幾日到秦原。
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
3. 《夏晝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檔穗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蘇洵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1. 《九日和韓魏公》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2. 《又答陳公美三首 其三》
公孫昔放逐,牧羊滄海濱。勉強聽鄉里,垂老西游秦。
自顧未為壯,徒為久辛勤。君子豈必隱,孔孟皆旅人。
3. 《仙都山鹿》
客來未到何從見,昨夜數聲高出云。
應是仙君老僮仆,當時掌客意猶勤。
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謚文定,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1.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2. 《南齋竹三絕》
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晌搭看意自閑。
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
3.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后人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1.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2.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3. 《畫眉鳥》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1.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 《梅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1. 《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 《城南》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3. 《西樓》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唐宋八大家的詩歌有哪些?
韓愈
《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柳宗元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羨前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兄迅清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洵
《六國論》
蘇轍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昌睜,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歐陽修
《醉翁亭記》
曾鞏
《學舍記》
唐宋八大家的詩有哪些?
韓愈——《師說》 ? ?師者,所以傳道棗褲授業解惑者也。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念攜水之間也。
蘇洵——我客至止 ?我客至止,我迎于門。來升我堂,來飲我尊。羞鱉不時,詈我不勤。求我何多,請辭不能。客謂主人:唯子我然。求子之多,責子之深,期子于賢。
蘇軾——《水調歌頭》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轍——《六國論》 ?豈懲秦之禍,以謂爵祿不能盡縻天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王安石——《梅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曾鞏——《苦雨》霧圍南山郁冥冥,狹谷荒風驅水聲。只疑日失黃道去,又見雨含滄海生。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驚。揚州青銅不在照,應有白須添數莖。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仔巖伏,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于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
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歷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唐宋八大家是指哪幾位?他們各自有哪些比較出名的詩詞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后最初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
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代表作
唐朝:
韓愈——以尊儒反佛為主的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馬說》等,有嘲諷社會現狀的正則雜文《雜說》《獲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驢》《永告答某氏之鼠》,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永州八記》。其襪清慧中包括《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
宋朝:
歐陽修——《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伶官傳序》
蘇洵【xún】——《六國論》《衡論》《辨奸論》《管仲論》《權書》等
蘇軾——《水調歌頭》,《浣溪沙》,《江城子》《蝶戀花》等;散文有《赤壁賦》,《后赤壁賦》《平王論》《留侯論》《石鐘山記》等。
蘇轍——,《欒城集》84卷,《欒城應詔集》12卷。
曾鞏【gǒng
】——《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
唐宋八大家的古詩
一、《漁翁》
作者:唐代柳宗元
1、原文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2、翻譯
夜晚時分,漁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來,取水燃竹燒火做飯。旭日初升,曉霧漸散,四周悄然既無人聲。漁翁搖櫓,欸乃一聲,青山綠水映入眼簾。回望天邊,江水滾滾東流。山上白云,悠然自在舒卷。
二、《答張十一功曹》
作者:唐代韓愈
1、原文
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筼筜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
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
2、翻譯
春山明凈,春江空闊,清澈得以見到江底的沙粒,悲傷哀怨的猿啼聲處處可聽;粗大的筼筜與纖纖嫩筍爭相滋長,羊躑躅清閑自得,隨處開放出鮮艷的花朵;皇帝深恩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
瘴氣中虛度余生而已;吟讀張署來詩后,嘆看雙鬢,頓時覺得鬢發白了一半。
三、《戲答元珍》
作者:宋代歐陽修
1、原文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2、翻譯
我真懷疑春風吹不到這邊遠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還見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盡的積雪壓彎了樹枝,枝上還掛著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氣,春雷震動,似乎在催促著竹筍趕快抽芽。
夜間難以入睡,陣陣北歸的雁鳴惹起我無窮的鄉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觸動我思緒如麻。我曾在洛陽見夠了千姿百態的牡丹花,這里的野花開螞慶告得雖晚,又有什么可以感傷,可以嗟訝?
四、《題西林壁》
作者:宋代蘇軾
1、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差液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五、《元日》
作者:宋代王安石
1、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悶明舊符。
2、翻譯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唐宋八大家的詩名有哪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唐宋八大家的詩詞有哪些、唐宋八大家的詩名有哪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