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學主要歷覽了哪些內容 陳庭學主要歷覽了哪些內容呢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陳庭學主要歷覽了哪些內容,以及陳庭學主要歷覽了哪些內容呢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容齋隨筆·送天臺陳庭學序》譯文與賞析
送天臺陳庭學序
明·宋濂
【題解】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另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等。明朝初年,他擔任江南儒學提舉,給太子講經,后奉皇帝之命編修《元史》。他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本文是宋濂寫給朋友陳庭學的一篇贈序文。陳庭學游歷巴山蜀水以后,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宋濂寫下此文送給他。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1],水有瞿塘、滟滪之虞[2]。跨馬行,則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悼栗[3]。水行,則江石悍利[4],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注釋】
[1]棧道:又稱“閣道”、“復道”等。古代在川、陜、甘諸省境內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
[2]滟滪(yàn yù):即滟滪灘,是舊時長江三峽著名的險灘。
[3]悼栗:因恐懼而發抖。
[4]悍利:堅硬而銳利。悍,,本指強勁、兇橫,此處形容石之險。
【譯文】
我國西南地區的山水,唯獨四川地區最為奇特。但是四川距離中原有萬里之遙,陸路有劍閣、棧道那樣的險阻;水路有瞿塘峽、滟瀕堆那樣的顧慮。騎著馬行走在密密的竹林間,山勢高峻,連續走十天都看不到山頂。登上山頂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幾萬尺深,幽深而看不到谷底,讓人膽戰心驚。從水路行走,長江中的礁石尖利,波濤險惡,漩渦變化不定,船只只要稍微偏離航道,就會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沉入水中,船中人便成了魚鱉之食。通往那個地區的道路竟然如此艱難。因此,除非是做官又有財力的人,否則是不能前往游覽的;除非是博覽全書又富有文才的人,否則游覽也無所得;除非是身壯體強的人,否則去了也大多會老死在那里。愛好奇異山水的人往往對此望洋興嘆,遺憾不已。
【原文】
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拆仔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5],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6],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7]。
【注釋】
[5]擢:提升。都指揮司:軍事機構的通稱。照磨:都指揮司下屬官吏。
[6]飲射:古代用文字隱寫事物,令人猜度的一種行酒令的游戲。
[7]侈:極多之意。
【譯文】
天臺陳庭學君,擅長寫詩,任中書左司掾,屢次隨從大將北征,并立下功勞,后被提升為吵如四川都指揮司照磨,他便從水路趕去成都赴任。成都,是四川的要塞之地,是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的居所之地,有英雄俊杰戰功駐守的遺跡,也是詩人文士們游覽登臨、飲酒投壺、賦詩歌唱的處所,庭學沒有一處沒有觀覽過。游覽之后,他必定會寫詩抒發感慨,描寫景物和時世的變遷,于是他的詩歌也日益精工。過了三年,庭學依照朝廷規定請求免官歸家,在京城與我相見。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言談更加豪邁,志向更加高昂,這大概是得到了川蜀山水極大的滋養吧。
【原文】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方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8],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矣[9]。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注釋】
[8]逮:及,到。
[9]耄(mào):古代八十歲到九十歲曰耄,年老。
【譯文】
我感到非常慚愧,當年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有過游遍天下的志向,但因學業無成而沒有閑暇的時間。一直等到壯年的時候才可以出游,但這時卻升御啟又是四處戰亂,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及至當今,圣明天子興起,平息了戰亂,四海之內合為一家,但是我卻更加衰老了。我想要學庭學君那樣四處去游歷,難道還能做到嗎?
【原文】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譯文】
但是,我聽說古代的賢士,如顏回、原憲等人,大都坐守在簡陋的屋舍中,雖然蓬蒿雜草遮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和意氣卻始終非常高昂,就像能囊括天地一樣。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們的胸懷中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東西嗎?庭學君歸去之后是否會嘗試探求一番呢?如果真的有所得,一定要告訴我,我將不僅僅因為庭學曾經川蜀這一點而慚愧了。
【評析】
在文中,作者既贊揚了陳庭學,又含蓄地勸誡他要進修德業,這是長輩對后輩寄予的殷切希望。
文章的開頭便緊密地結合了陳庭學的生活實際,描述了巴蜀地區險峻的山勢,入川如何困難,由此引出游覽川蜀必須具備的條件——“仕有力”、“材有文”、“壯強”,十分具體地寫出游川蜀的困難。
接下來開始寫陳庭學的經歷,在如此艱難的地方,他卻能夠由山路到達,飽覽了山水勝景,也陶冶了他的志趣和情操,突出了陳庭學的才學和品德。緊接著,作者不無遺憾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游覽川蜀。最后,他列舉顏回、原憲的事例,提出一種新的見解:“坐守陋室”也可以修身養性,進而勸諫陳庭學,不要把游覽名山大川當做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徑。
這篇文章用筆簡練,沒有雕琢之氣,尤其是對巴蜀路途的描寫,生動而明朗。通篇前后呼應,渾然一體,是贈序中的經典之作。
送天臺陳庭學序為學之道是什么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接下來就由我為您解答疑問吧。
因為我沒有學過這篇文章,但是我在網上搜尋棗差巖,有以下說法: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我認為這篇文章的為學之道就是最后一段,作者宋凳御濂用顏回和原憲舉例,然后就是委婉的勸庭學學習,即使坐守鄉間甘居陋室,蓬蒿雜草遮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是很充沛的,好像他們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萬物的精神力量。
以慶嫌上內容,如有爭議,歡迎指正。謝謝采納。
古文閱讀及答案
[湖北卷]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題。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僧問:“汝益乎?”日:“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僧笑,命李試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飛,如鳥落,騰越移時,詡詡然驕人而立。僧又笑曰:野毀拍“可矣。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各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慚沮請教。又數日,僧辭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對。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于場,觀者填溢。尼告眾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為戲。”如是三言。眾相顧,迄無應者。李在側,不覺技癢,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問:“尊師何頌羨人?”李初不言,尼固詰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風。”李請之再四,尼不可。眾慫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個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李諾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李以為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尼駢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謝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異歸,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復來,為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惹他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輕視
D.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于場 適:到……去
12.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 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
B.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乏 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
C.李在側,不覺技癢,意氣而進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1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李超武術技藝不精的一組是
①李請之再四,尼不可。眾慫恿之 ②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藝頗精,意得甚 ④李以為怯,固請再角
⑤僧笑,命李試其技 ⑥方頡頏間,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14.下列對原余轎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李超與憨和尚交手,時時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綻以打敗他;憨和尚為了懲罰李超,一腳
把他踢出一丈多遠,憤而擇日告辭而去。
B.憨和尚德高藝精,機智風趣;李超敏而好學,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爭強好勝。
小說中幾個人物形象寫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過“笑”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憨和尚和尼僧高強的武藝、謙和的性情,這些關于“笑”的描寫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D.本文通過曲折跌宕的情節安排,重在描寫變幻莫測的武術技巧,故事性強,引人入勝,體現了古代文言小說的獨特魅力。
15.把第三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對。(3分)
譯文:
(2)眾相顧,迄無應者。(2分)
譯文:
(3)李初不言,尼固詰之,乃以僧告。(3分)
譯文:
參考答案:
11.A 12.B 13.D 14.C
15.(8分)
⑴李超從此憑武技聞名,走遍南北,沒有他的對手。(3分)
⑵大家互相看著,最終沒有應戰的人。(2分)
⑶李超開始不說,尼僧一再追問,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訴她。(3分
[上海卷] 閱讀下文,完成第18-23題。(16分) 冷泉亭記 唐白居易 東南山水,余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言,冷泉亭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 春之日,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夏之夜,吾愛其泉??,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起人心情。山樹為蓋,巖石為屏,云從棟生,水與階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臥而狎之者,可垂釣于枕上。矧又潺?潔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潛利陰益,可勝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靈隱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①,叢山復湖,易為形勝。先是,領郡者②,有相里君造③作虛白亭,有韓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后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故吾繼之,述而不作。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
【注】①四封:四邊疆界。②領郡者:擔任州刺史的人。③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
18.白居易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1分)
19.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含義(4分)
(1)地搜勝概 概( ) (2)物無遁形 遁( ) (3)斯所以最余杭而甲靈隱也 甲( ) (4)佳境殫矣 殫( )
20.下列對句中加括號的詞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2分)
① 靈隱寺(為)尤/山樹(為)蓋 ② (而)撮奇得要/坐(而)玩之者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②不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21.下列對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本段開頭四句由遠及近,由大而小,由面到點,寫出亭的特點和位置。
B.本段將亭放在大背景與大環境下,使周圍景物對亭起到烘托作用。
C.本段篇幅精短,句式整齊,列出各種景觀,突出了亭的精巧。
D.本段文字簡短而內涵豐富,可以收到以少勝多的作用。
2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4分)
(1)高不倍尋,廣不累丈。 (2)故吾繼之,述而不作。
3.本文第二自然段文質兼美,請就其語言特點,舉出一例進行賞析。 (3分)
(六)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4?27題。(12分) 茅容耕于野,與等輩避雨樹下。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郭林宗見而異之,遂與共言。容留林宗宿,旦日,殺雞為饌,林宗以為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林宗起拜之,曰:“林宗猶減三牲之具以供賓客,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勸令學,卒以成德。 孟敏荷甑墮地,不顧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林宗以此異之。勸令游學,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 笠翁曰:人謂二事皆賢,莫能舉其優劣;如必欲軒輊之,其惟后孟敏而先茅容乎?以孟敏所能者小節,而茅容所重者大倫也。予曰不然。茅容殺雞供母,而以草蔬待客,孝則孝矣,未免妨母之賢。此必有意為之,以起林宗之驚羨耳。若孟敏之不顧墮甑,則全出天機。以此觀人,始不失為人倫之鑒。 笠翁又曰:凡天下過情之事,皆有意為之者也;凡不及于情之事, 皆率意為之者也。持此法以論人,雖未必盡當,然亦思過半矣。
24.上文“笠翁曰”相當于《史記》中的“________”,“曰”可以理解為________。(2分)
25.對“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句意理解確切的一項是[ ](3分)
A.眾人都隨意地蹲著,只有茅容端坐著,顯得恭敬有禮。 B.眾人都隨意地蹲著,而茅容坐的地方很危險,卻仍恭敬有禮。 C.眾人都坐在平地上,只有茅容端坐著,對大家恭恭敬敬。 D.眾人都坐在平地上,而茅容單獨坐在危險處,卻仍然很謙恭。
26.對茅容、孟敏優劣的評價,笠翁的觀點是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 (3分)
27.簡評文中“人”和“笠翁”的不同觀點。 (4分)
參考答案:
(五)(16分)18。(1分)《琵琶行》或《長恨歌》等 19。(4分)(1)景觀、景象(1分) (2)隱藏(1分) (3)是最好的(1分) (4)盡(1分) 20。(2分)A 21。(2分) C 22。(4分)(1)高度不到一丈六尺,寬度不到一丈。(2分) (2)所以我現在繼任杭州刺史,只能記述亭(景色之美),而不能再建造(其他亭)了。(2分) 23。(3分)提示:可從句式(長短整散結合),修辭手法(對偶等),情景交融,用詞精美等方面回答。(六)(12分) 25。(3分)A 26。(3分)肯定孟敏,否定茅容(1分)孟敏全出天機,茅容有意為之(2分) 27。(4分) 觀點(2分) 評論(2分)
[浙江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題。
書褒城驛壁(唐)孫樵
褒城驛號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視其沼,則淺混而污;視其舟,則離敗而膠;庭除甚蕪,堂廡甚殘,烏睹其所謂宏麗者?
訊于驛吏,則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節度治所,龍節虎旗,馳驛奔軺,以去以來,轂交締劘①,由是崇侈其驛,以示雄大。蓋當時視他驛為壯。且一歲賓至者不下數百輩,茍夕得其庇,饑得其飽,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至如棹舟,則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漁釣,則必枯泉汩泥盡魚而后止;至有飼馬于軒,宿隼于堂:幾所以污敗室廬,糜毀器用。官小者,其下雖氣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橫,難禁。由是日益破碎,不與曩類。某曹八九輩,雖以供饋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補數十百人殘暴乎?”
語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舉今州縣皆驛也。吾聞開元中,天下富蕃,號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糧;長子孫者不知兵。今者天下無金革之聲,而戶口日益破,疆場無侵削之虞,而墾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財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與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縣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輕任刺史、縣令,而又促數于更易。且刺史、縣令,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更。故州縣之政,茍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則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縣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當愁醉醲,當饑飽鮮,囊帛櫝金,笑與秩終。”嗚呼!州縣真驛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緣恣為奸欺,以賣州縣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財力不竭,戶口不破,墾田不寡,難哉!
予既揖退老甿,條其言,書于褒城驛屋壁。
[注]①劘(n仍):磨擦。②鹢(yì0:水鳥,古代在船頭以彩色畫鹢鳥之形,這里指船頭。③矧(shěn):況且。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視其舟,則離敗而膠 膠:擱淺。
B.庭除甚蕪 除:廢棄。
C.疆場無侵削之虞 虞:憂慮。
D.條其言,書于褒城驛屋壁 條:整理。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B
D
A
C
視其沼,則淺混而污 以賣州縣者乎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且刺史、縣令,遠者三歲一更 今者天下無金革之聲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四海之大,有幾人欽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由是崇侈其驛,以示雄大 B.則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
C.則必枯泉汩泥盡魚而后止 D.囊帛櫝金,笑與秩終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驛由宏麗變為破敗的原因,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民風奢靡的不滿。
B.文中“舉今州縣皆驛也”承上啟下,是連接二、三兩段的關鍵,表明天下凋敝與驛站破敗事異而理同。
C.文章借題發揮,以一驛之興廢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議于敘,切中時弊,有小中見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敗壞,因吏治敗壞而生民困頓,文章將批判的鋒芒指向了朝廷。
第Ⅱ卷(共108分)
四、(20分)
1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l)蓋當時視他驛為壯。(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更。(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1 .B 12.B 13.D 14.A
四、(20分)
15.(8分)
(1)(褒城驛)在當時比其它驛站更為壯觀。
(2)(賓客)都是晚上到達早上離開,難道會有愛惜之心嗎?
(3)時間長的三年更換一次,時間短的一兩年更換兩次。
[重慶卷] 閱讀下文。完成第lO—13題。
侯可字無可,華州華陰人。少倜儻不羈,以氣節自許。既壯,盡易前好,篤志為學。隨計①入京,里中醵金贐行②。比還,悉散其余與同舉者,日:“此金,鄉里所以資應詔者也,不可以為他利。”且行,聞鄉人病,念日:“吾歸,則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輟己馬載之,徒步而歸。
孫沔征儂徭,請參軍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縣。巴俗尚鬼而廢醫,唯巫言是用,娶婦必責財,貧人女至老不得嫁。可為約束,立制度,違者有罪,幾變其習。再調華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歲責其租。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郡吏趙至誠貪狡區兇橫,持守以下短長,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獄,言于大府誅之,聞者快服。
簽書儀州判官。西夏寇邊,使者使可按視,即以數十騎涉夏境,猝與之遇,亟分其騎為三四,令之日:“建爾旗幟,旋山徐行。”夏人循環間見,疑以為誘騎不敢擊。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說渭源羌酋輸地八千頃,因城熟羊③以撫之。琦上其功。
可輕財樂義,急人之急,憂人之憂。與田顏為友。顏病重,千里求醫,未歸而顏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殮而可至,拊之乃瞑。顏無子,不克葬,可辛勤百營,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單衣以居,有饋白金者,顧顏之妹處室,舉以佐其奩具。一日自遠歸,家以窶告,適友人郭行扣門曰:“吾父病,醫邀錢百千,賣吾廬而不售。”可惻然,計橐中裝④略當其數,盡與之。關中稱其賢。
(選自《宋史?列傳》)
【注】①計:計吏,考察官吏的官員。②醵:聚集錢財;贐:臨行時贈送禮物。③熟羊:地名。
④橐中裝:指珠玉之類的財物。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娶婦必責財,貧人女至老不得嫁 責:索求 B.夏人循環問見,疑以為誘敵不敢擊 問:間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 質:質問 D.顏無子,不克葬 克:能夠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 少倜儻不羈,以氣節自許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B. 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 即以數十騎涉夏境,猝與之遇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D. 賣吾廬而不售
位尊而無功
12.下列各句中,與“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B.一日自遠歸,家以窶告 C.言于大府誅之
D.夫晉,何厭之有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侯可少年時倜儻不羈,長大后篤志為學。家貧,鄉親們湊錢資助他人京應詔,回來后將錢全分給其他同舉者,將要走時又留下來照顧生病的鄉人,顯示出他自律不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績卓著。在巴州化城時,訂立規約制度,基本上改變了當地“尚鬼廢醫”、“娶婦責財”等陋習。在華原時,打擊富人的巧取豪奪;把貪暴的郡吏繩之以法,此舉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擁護。 ’
C.侯可能妥善處理邊境事務。西夏寇邊時,使者派侯可巡視,侯可立即帶領數十騎到了邊境,突然與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敵人,使夏人“不敢擊”;又說服羌人首領獻納土地,并筑熟羊城來安撫他們,韓琦上報他的功績。
D.侯可輕財樂義,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饋白金”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辦嫁妝;友人父病無錢醫治,侯可把自己的財物全給了他。其義舉獲得人們交口稱贊。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16分)
14.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
譯文:
(2)令之日:“建爾旗幟,旋山徐行。,’
譯文:
(3)可惻然,計橐中裝略當其數,盡與之。
譯文:
參考答案:10、C 11、B 12、D 13、A
14、(6分)
(!)侯可一早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匣拿出田契還給它的主人。
(2)命令他們說:“豎起你們的旗幟,圍繞著山慢慢地走。”
(3)侯可顯出憐憫同情的樣子,計算自己的財物大致和那數目相當,全給了他。
[北京卷] 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崔杼與慶封謀殺齊莊公。莊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 崔杼之于,令之爭后。崔杼之子相與私哄,崔杼往見慶封而造之。慶封謂崔杼曰:“且留,吾將興甲以殺之。”因令盧滿嫳興甲以誅之。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支屬,燒其室屋,報崔杼曰:“吾已誅之矣。”崔杼歸,無歸,因而自絞也。
慶封相景公,景公苦之。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封以其屬斗,不勝,走如魯。齊人以為讓,又去魯而如昊。王予之朱方①。荊靈王聞之,率諸侯以攻吳,圍朱方,拔之。得慶封,負之斧質,以徇于諸侯軍,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殺之。
黃帝之貴而死,堯舜之賢而死,孟貴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慶封者,可謂重死矣。身為殘,支屬不可以見,行忮②之故也。凡亂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惡。為義者則不然,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后世以為法程。
(取材于《呂氏春秋?慎行》)
注釋:
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6.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崔杼相之 相:輔佐
B.扌豕 崔杼之子 扌豕 :挑拔
C.景公與 陳無宇……誅封 誅:殺掉
D.始而相與,久而相信 與:結交
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莊公死,更立景公 得慶封,負之斧質
A. B.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后世以為法程 其始相助,后必相惡
C. D.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8.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齊人)得慶封,負之斧質 B.齊人以為讓(魯)
C.(盧滿嫳)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支屬 D.(慶封)身為戮,支屬不可以見
9.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部表達不義之人沒有好結果的一組是 ( )
①吾已誅之矣
②(崔杼)無歸,因而自絞也
③荊靈王聞之,率諸侯以攻吳
④若慶封者,可謂重死矣
⑤身為戮,支屬不可以見,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惡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崔杼與慶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間的勾結和利用
B.魯國由于荊靈王的干涉而趕走了慶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殺身死。
D.按照大義行事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友誼。
11.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5分)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參考答案:
6.C 7.A 8.A 9.B 10.B
11.(5分)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湖南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記舊本韓王后 歐陽修
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堯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
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取科第,擅名聲,以夸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予亦方舉進士,以禮部詩賦為事。年十有七試于州,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韓氏之文復閱之,則喟然嘆曰:學者當至于是而止爾!因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己亦未暇學,徒時時獨念于予心,以謂方從進士干祿以養親,茍得祿矣,當盡力于斯文,以償其素志。
后七年,舉進士及第,官于洛陽。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之,求人家所有舊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學者亦漸趨于古,而韓文遂行于世,至于今蓋三十余年矣,學者非韓不學也,可謂盛矣。
嗚呼!道固有行于遠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貴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惡之使然,亦其理有當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時,而師法于千萬世。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蓋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雖蔽于暫而終耀于無窮者,其道當然也。
予之始得于韓也,當其沉沒棄廢之時,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時好而取勢利,于是就而學之。則予之所為者,豈所以急名譽而干勢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者,蓋其志先定而所學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畫頗精于今世俗本,而脫繆尤多。凡三十年間,聞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復補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書萬卷,獨《昌黎先生集》為舊物也。嗚呼!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 悉:全,都
C.因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己亦未暇學 怪:責怪,責備
D.文字刻畫頗精于今世俗本,而脫繆尤多 繆:通“謬”,謬誤
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者
A.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
B.因取所藏韓氏之文復閱之
C.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韓也,當其沉沒棄廢之時
1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當盡力于斯文,以償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
C.蓋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
D.豈所以急名譽而干勢利之用哉
14.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韓集、讀韓文、作古文的親身經歷,反映了韓氏之文從“沉沒棄廢”到“大施于今”的情況,從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創作逐漸興盛的發展過程。
B.本文開頭部分記敘了作者年少時偶然從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經歷。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標題中的“舊本韓文”均指同一部書。
C.歐陽修認為,韓氏之文的湮沒無聞與盛行于世都有其當然之理。韓文的興廢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棄廢”于一時,但終究會為“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
D.歐陽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對舊本韓文進行多次修訂,補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終成為善本。他認為韓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為自己的倡導,而是因為韓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四、(21分)
1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因乞李氏以歸。
譯文:
(2)學者當至于是而止爾!
譯文:
(3)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
譯文:
參考答案:三、11.C 12.D 13.C 14.D
四、15.(1)于是向李氏討取(這部書)回家。(2)學寫文章的人應當達到這個地步才罷休啊!(3)只因為它是舊有的東西而特別珍惜它。
[福建卷] 閱讀下文,完成5——8題。
送天臺陳庭學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馬行,則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悼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方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
送天臺陳庭學序的作品鑒賞
文章先敘川蜀山水之奇,以“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開篇,領起下文,接著歷敘陸路、水路之奇險,以引出“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以襯出陳庭學為“仕有力者”、“材有文者”和“壯強者”,由此下文寫陳庭學在四川的游宦則顯得水到渠成了。然后寫宋濂的夙愿和感受,以及古圣賢的典故,以此來表明他對陳庭學的勉勵和期望。《送天臺陳庭學序》主旨鮮明,措辭委婉,脈絡井然,序次有條不紊,語言簡潔不繁縟,不啻為古代贈序中的典范。
第一段從寫景著手,突出游蜀之難。“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文章的第一句即從宏觀上進行把握,用一個“奇”字概括出川蜀之地的地勢、地形、地貌。接著,作者從微觀上寫出川蜀之地陸路水行皆十分不利,具體描寫川山蜀水是如何之“奇”。“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塘、滟澦之虞”,在這種萬仞之巔,“累旬日不見其巔際”的山路上行走,稍不慎重,就會落人“波惡渦詭”的水中,為魚鱉所果腹。按理說,作者自己并沒有到過四川,文中對蜀地險惡形勢的描繪一方面是出于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另一方面大概受到李白《蜀道難》一詩的影響。宋濂是個典型的儒家人物,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對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罩賀因之就注定了他的這段文字偏重于寫實而缺乏李白詩中那種神奇怪異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李白寫蜀山道路之險用的是“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有神話傳說,有藝術夸張和奇特的想象。而宋濂的“劍閣棧道之險”一句則顯得很平實。寫山勢之高,李白用“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的詩句,而宋濂的“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則平實得多了。盡管如此,宋濂畢竟是一代大手筆,他把借鑒和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用簡練的文字把川蜀之地的艱難的地勢地貌繪聲繪色地刻畫了出來,這段文字的精采之處不在于作者對蜀地自然景物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在章法上為下文贊陳庭學游蜀作了鋪墊。川山蜀水如此之險峻,“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而陳庭學能游蜀,表明他可以歸入“仕有力者”、“材有文者”之列。
文章第二段寫川蜀之地自古人文環境優越.陳庭學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俱佳的境界中,娛情山水,潛心學習,“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經過三年的努力,終于取得不小的成就,以致于詩歌創作中“氣愈充”、“語愈壯”、“志意愈高”。作者在文中特意提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杰出歷史人物。一方面突出了神奇的巴山蜀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俊杰風流,另一方面含有對陳庭學褒獎的意旨,而作為一個長輩對后學的贊揚,又表現得很得體,無虛飾之辭。
作者在第三段中表達了自己因不能游蜀而產生的遺憾。他追述了自己的生平,流露出對川山蜀水的向往。當他年輕時,因自認為學無所成,故爾無暇遠游;壯年時適逢兵荒馬亂,無法遠游;而大亂平定,天下歸一之后,自己已到了耄耋之年,“欲如庭學之游”也已力不從心了。
如果說作者在第三段中還稍有一點自謙與自憾的話,那么作者在第四段中所流露出來的則是有點自矜了。在這一段中,作者委婉地向陳庭學提出勸勉,遠游固然能提散悶睜高自己的學識修養,但居家未必不能成大氣候.作者希望陳庭學向孔子的高足顏回、原憲學習,安貧樂道,提高自己的修養。同時又在不經意中含有自矜的成份.文中作者雖沒有直接把自己與顏回、原憲相對比,然而從他對陳庭學的勸勉以及“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和“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兩句的語意中,還是能領悟出作者的不語之辭的。
《送天臺陳庭學序》與作者的另一篇贈序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的立意相近,既對年輕人的學識人品進行了必要的贊揚,又對他們提出了希望,要求他們扎扎實實,勤勤懇懇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只是在文章的結構與章法上更具特色。《送東陽馬生序沖歲》是作者以自身如何刻苦學習的經歷諄諄告誡東陽馬生,在學習上須花大功夫。而這一篇雖然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但作者在寫法上則比較委婉。因為陳庭學所仕游之地是川蜀,這就為作者的創作提供了方便。文章的第一段從川蜀之地的自然環境落筆,寫出了游蜀之難,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的氣勢。環境如此之險峻,不是泛泛平庸之徒則不能游蜀。這就為下文寫陳庭學游蜀埋下了伏筆。而文章第三段遺憾自己未能游蜀的內容又從側面贊揚了陳庭學之游蜀。層層相因,環環相扣,前后彼此牽掛勾連,表現出作者在謀篇布局方面的嚴密性。按照慣例,文章還應有對所贈人物勸勉的內容,這樣才符合贈序這種文體的寫作要求。于是就有了作品第四段的內容,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作者在勸勉陳庭學的過程中又不動聲色地隱含著自矜與自負,這是出人意表的。至此,整篇文章結構合理。布局精當,既層層相因又渾然天成,表現出作者在寫這類文章時的高超的技巧。
《古文觀止卷八 明文 送天臺陳庭學序》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卷八 明文 送天臺陳庭學序(宋濂)【題解】本文是一篇贈序。贈序的通常寫法,多以對所贈人物進行勸勉為主。宋濂在這篇贈序中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但更多的是稱道游覽名山大川對寫作上的裨益,并熱情地希望陳庭學要重視提高個人的修養。全文充分表現了作者對后輩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誼溢于言表。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人。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時,與劉基同時被征,累官至翰林學士,為明朝的開國文臣之首。后因涉嫌胡維庸謀逆案被貶外地,病死于途中。宋濂善詩文,為明初一大家,傳世有《宋學士文集》。【一段】西南山水,惟川蜀①最奇。然去中州②萬里,陸有劍閣③棧道之險,水有瞿塘、滟滪之虞④。跨馬行,篁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⑤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掉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⑥,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注釋】 ①川蜀:四川。四川古代為蜀國地,故稱川蜀。②中州:泛指中原地區。③劍閣:今屬四川,當地有在山巒峭壁上架設的棧道。④瞿塘: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奉節、巫山間,江面狹窄,歷來視為危途。滟滪(yàn):滟滪堆,為瞿塘峽江口突出的巨石,俗名“燕窩石”。⑤杳:在這里形容看不清楚。⑥詭:奇異多變。【譯文】西南地區的山水,只有川蜀境內最為奇特。但它距離中原地區有萬里之遙,陸路有劍閣棧道的險峻,水路有瞿塘峽、滟滪堆那樣的危境。騎馬行走在竹林之間,山嶺高峻,一連走十來天還看不到它的頂峰;到了山頂向下俯視,陡峭的山谷有稿并萬丈之深,一眼看不到它的底部,令人肝膽為之顫抖。乘船航行,長江中的礁石既堅硬又銳利,波濤洶涌,漩渦變化不定,船行時萬一稍微偏離了航道,就會像破碎的泥塊遲慧那樣沉入江底,人墜落江水中成為魚鱉的美食。那個地區行路之難竟然如此。所以除非是官場中人而又有財力的,是不能去游覽的;除非是飽學之士而又善寫文章的,即使游覽了也一無所得;除非是力壯身強的,即便去了大多也會老死在那里。喜好涉獵奇山異水的人對此深感遺憾。【二段】天臺⑦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⑧,屢從大將北征⑨,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記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注釋】 ⑦天臺:今屬浙江。⑧中書左司掾(yuàn):中書省左司的屬官,負鍵旦跡責監督等工作。⑨北征:向北方征討。明初,北方尚存在元代遺留的殘余武裝,明太祖為了實現統一,多次派遣大將轉戰北方。照磨:負責文書工作的屬官。揚子云:揚雄,字子云,成都人,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字長卿,成都人,西漢文學家,擅長辭賦。諸葛武侯:諸葛亮,字孔明,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任蜀漢丞相,封為武侯。京師:京城,明初建都于金陵(今南京)。侈:甚多。【譯文】天臺的陳庭學君,善于寫詩,以中書左司掾的身份,多次跟隨大將北征,立下了功勞,被提升為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經水路到成都去赴任。成都是川蜀的重鎮,又是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居住過的地方。從前那些英雄豪杰征戰駐守的遺跡,文人墨客游覽眺望、飲酒投壺、吟詩作賦、引吭高歌的場所,庭學沒有不去一一游覽的。游覽之后一定寫出詩篇,用來記敘景物和時世的變化。因此他的詩越寫越好。過了三年,按照朝廷的慣例自己請求免職還鄉,在京城和我會面了。他的精神更加飽滿了,他的言談更加豪邁了,他的志向意趣更加高遠了,可能是他從山水那里獲益匪淺吧。【三段】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注釋】四方兵起:元末因政治腐敗,導致全國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戰爭連綿多年不斷,最后由朱元璋推翻了元政權,建立了明朝政權。圣主:指朱元璋。齒:借代為年齡。耄(mào):七十為耄,這里泛指垂老之年。【譯文】我自己感覺很慚愧,當我年輕時,曾立志要外出游覽天下,只是由于學業尚無成就而找不到空閑時間。等到壯年能夠外出時,又趕上四處戰亂的局勢,無處可以落腳。到了今天圣明的皇帝崛起,平定了天下,四海之內都統一為一個國家,可是我的年紀卻越來越老了。想像庭學那樣游覽名山大川,還能辦得到嗎? 【四段】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注釋】顏回、原憲: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顏回,字子淵;原憲,字子思,他們都是一生貧困而不以為憂,曾受到孔子的稱贊。蓬蒿:泛指野草。【譯文】然而我聽說古代的賢士,像顏回、原憲等人,都是坐守在簡陋的屋子里,野草掩遮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和意志卻總是充沛堅定,好像是能囊括天地一樣。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在他們的胸懷中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東西存在?庭學回鄉以后是否可以探求一下其中的道理呢?如果有什么心得的話,請告訴我。那么我將不會只是感到慚愧而已。【評析】宋濂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于元末,入明后,他已是將近六旬的老人了。當時他雖地位顯赫,但性喜獎掖后進,從不以長者自居。他在晚年寫過不少贈序,以本文和另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最為著名。文章的開頭便緊密地結合了陳庭學的生活實際。由于他是從川蜀來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說明山水確實有助于人的發展。在第三段中,作者不無遺憾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種種原因,沒法像陳庭學那樣游覽川蜀,這一段還是緊扣前文的。令人稱奇的是,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見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樣可以修身養性。這其實是對陳庭學提出了勸誡:不要把游覽名山大川當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徑。本文中關于川蜀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介紹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作者在介紹地理環境時著重描摹一個“險”字。當然,這里面不乏作者的想象成分,但更多的是從李白的著名詩篇《蜀道難》中衍化而來。寫川蜀的險途,是為了詮釋“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在介紹人文環境時,作者列舉了與川蜀有關的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則又是為了詮釋“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通篇前后呼應,渾然一體,堪稱無懈可擊。
送天臺陳庭學序
我國西南一帶的山水,以四川境內最為奇特。但那里與中原一帶相距萬里之遙,從陸路去吧,途中有劍閣、棧道之類的險阻;從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唐峽、滟瀕堆之類的憂懼。騎著馬去吧,沿路層層竹林遮蔽高山,接連走幾十天,仰頭看不到山頂;登上高處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幾萬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驚恐萬狀,肝膽抖顫。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濤險惡,漩渦變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馭,偏離航道僅有尺寸大小—點點,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飽了江中魚鱉的口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艱難到這種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財力的人不能前往游歷;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發的人,即使去游覽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說不出個所以然;不是身強年壯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還鄉。喜歡尋奇探勝想到四川去游歷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種種原因而深深抱憾。
浙江天臺籍人土陳庭學君,會寫詩。他由中書左司掾,屢次旁扮彎隨大將北征,因有功勞,升任四川都指揮司照磨,從水路入川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又是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長期生活過的地方。庭學入川以后,凡歷代英雄俊杰爭戰攻取、駐守防御的遺跡,詩人文土游覽登臨、飲酒射覆、賦詩吟詠、歌唱呼嘯的處所,庭學沒有不一一去游覽的。他既經游覽,就一定寫詩抒發感受,記寫景物時世的變遷。因此他的詩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過了三年,庭學依照慣例辭官歸家,在京城和我會遇。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言談愈發宏壯,志向意趣益加高遠,這大約是因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面對庭學的變化,我很慚愧。當我年輕的時候,曾經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學業未成,不得閑暇。到了壯年可以出蝣的時候,四面八方到處戰火紛飛,遍地無處落腳。及至當今圣明天子興起,天下安定,四海之內,合為一家,而我已經年光老大體力衰憊,想要再像庭學君那樣去游歷,還能夠實現嗎?
不過,我聽說古代的賢士,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原憲等,大都坐守鄉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門與人往來,以至蓬蒿雜草遮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氣意趣卻經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們的胸中存在一種足以包容天地萬物的精神力量。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們的精神世界中自有高山巨壑、奇美壯運悶麗已經超過了山水之外嗎?希望庭學君歸去之后,試從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奧秘。如果有缺逗什么新的體會,請告訴我。那時候,庭學君將一定會給我更多的新的啟發,而不僅僅是因為曾經川蜀壯游這一點使我自愧。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