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包含吳多揮揮是哪個朝代人的詞條

血染韶華輕薄紗2022-11-19 00:40故事84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吳多揮揮是哪個朝代人,以及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吳帶當風”是形容那個書法家的筆風?

是吳道子

吳道子是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城)人,大約生于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于肅宗朝(約758年左右)。少孤,相傳曾學書于張旭、賀知章,未成,乃改習繪畫。曾在韋嗣立幕中當大吏,做過兗州暇丘(今山東兗州)縣尉。漫游洛陽時,玄宗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官,并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吳道子活動的時代,正是唐代國勢強盛,經濟繁,文化藝術飛躍發展的時代。唐代的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更是全國文化中心。畫家們上承閻立本、尉遲乙僧,如群星璀璨。《歷代名畫記》說:“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藝者駢羅,耳目相接,開元天寶,其人最多。”如吳道子、王維、張璪、李思訓、曹霸、陳閎、楊庭光、盧楞枷、項容、梁令瓚、張萱、楊惠之、韋無黍,皇甫軫等人,都是當時的大畫家。這么多的名家和數以千計的民間畫工,爭強斗勝,群芳匯集,各顯神通,繪畫之盛,蔚為大觀。

吳道子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以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長起來。吳道子的出現,是中國人物畫史上的光輝一頁。他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就人物畫來說,“吳裝”畫體以新的民族風格,照耀于畫壇之上。“詩圣”杜甫稱他為“畫圣”。宋代蘇東坡說:“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愈),書至顏魯公(真卿),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亦尊吳道子為“百代畫圣”。在歷代從事油漆彩繪與塑作專業的工匠行會中均奉吳道子為祖師。由此可見,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中作佛教壁畫四百余堵,情狀各不相同;落筆或自臂起,或從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寫佛像圓光,屋宇柱梁或彎弓挺刃,不用圓規矩尺,一筆揮就。他用狀如蘭葉,或狀如莼菜的筆法來表現衣褶,有飄動之勢,人稱“吳帶當風”。他在長安興善寺當眾表演畫畫,長安市民,扶者攜幼,蜂擁圍觀,當看到吳氏“立筆揮掃,勢若旋風”,一揮而就時,無不驚嘆,發出喧呼。

吳道子的作品數量很大,據說一生曾畫制了佛教及道教的題材的壁畫三百多幅,他的作品在北宋初年已經比較罕見,北宋末年,《宣和畫譜》一書著錄皇家的收藏品中有他畫的佛、菩薩、天王像以及道教的神像九十二幅。但是現在可知他生前所作宗教繪畫不只是仙佛像,而且有很多大幅構圖,其中有發揮了高度的想象力的各種變相,他的筆下出現的各種仙佛形象,據說也是千變萬化,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創造的。

目前流傳的被認為是吳道子的作品,例如:《送子天王圖卷》、曲陽北岳廟的鬼伯、孔子像、觀音菩薩像等,都很值得研究。

《送子天王圖卷》(宋代的臨本)是否傳自吳道子尚缺乏證明,然而是一幅優秀的古代作品。圖卷最后一段取材《瑞應本起經》中凈飯王抱了初生的釋迦牟尼到神廟中,諸神為之慌忙匍伏下拜的故事。凈飯王捧著嬰兒,以一種小心翼翼的動作,充分透露出這一抱持者的崇敬心情;同時,那一跪拜在地的孔武有力的天神,更不是單純的跪拜,而是張皇失措、惶恐萬狀的神態,是精神上完全降服了的表情。凈飯王和天神的這兩個有充分的心理根據的動作便烘托出還在襁褓中的,在畫面上看不出任何直接的跡象來的小小嬰兒的不平凡和無上威嚴。這樣的表現是通過人物的表情和內心的聯系以闡明主題,所以在繪畫藝術技巧的發展上有創新的意義(圖204)。

曲陽北岳廟的鬼伯的形象非常強健有力,是摹刻唐代蒲州刺史劉伯榮所畫的壁畫。曲阜孔子像是宋代紹圣二年的刻石。觀音像石刻在全國各地輾轉摹刻,極為常見。這些作品,無論是鬼伯的夸張的激動的表情,孔子群像的構圖,觀音的姿態,都明顯的具有唐代的風格,而且這些作品運用的線紋都是所謂的“蒪菜條”——是歷代公認吳道子的特長。

今天已不可能直接見到吳道子的作品,也不能確定那些古代畫跡與吳道子有較密切的關系,關于吳道子的藝術成就,我們主要的是從文字記載中加以探討。

清朝有那些吳氏歷史人物

吳偉業(1609~1672) 明末清初詩人。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

少時"篤好《史》、《漢》,為文不趨俗"(《鎮洋縣志》),受張溥賞識,收為學生。崇禎四年(1631)中進士,授翰林編修,后任東宮講讀官、南京國子監司業等職。南明福王時,拜少詹事,因與馬士英、阮大鋮不合,僅任職兩月便辭官歸里。清朝順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書院侍講,后升國子監祭酒。三年后奔母喪南歸,從此隱居故里直至去世。吳偉業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際,仇視農民起義軍,對清統治者也無好感。他屈節仕清,一直認為是"誤盡平生"的憾事,在詩文中多有表露。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漢族,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侯最少年”。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于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并平滅陜西等地的流寇余部,并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云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云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歷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云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后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陜、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開始蓄發,改穿明朝衣冠。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后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歲(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贛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于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赴廷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惡舉業,費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專寫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詼諧,讀之捧腹。又有《詩說》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詩七卷,《中國小說史略》并傳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門,小時候受到良好教育,對文學創作表現出特別的天賦,及至成年,因為隨父親到各處做官而有機會獲得包括官場內幕的大量見識。吳敬梓22歲時,父親去世,家族內部因為財產和權力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

經歷了這場變故,吳敬梓既無心做官,對虛偽的人際關系又深感厭惡,無意進取功名。安徽巡撫推薦他應博學鴻詞考試,他竟裝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貧即施,家產賣盡,直至1754年53歲去逝時,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

吳瑭(1758—1836)字鞠通,江蘇淮陰人。十九歲其父親患病,四處求醫,醫治無效,終于臥病不起而死去。這深深地觸動了吳瑭,他為自己不懂醫術,眼看病魔奪取父親的生命,感到非常難過,于是產生了學醫的強烈愿望。

學醫四年后,他的侄子因患喉炎而發燒很嚴重,請來醫生因醫治不當反而病情加重,連話都說不了。后來又請來幾位醫生,都因方法不對頭,最后病人病情惡化而死去。此后吳瑭更加發奮學醫。

經過數年的努力,他終于探索出一些規律和醫治方法,并于1798年著成《溫病條辯》一書,他的這部書,是祖國治療溫熱病較有系統的一部溫病學著作,對后世影響很大。他還著有《吳鞠通醫案》等著作,他的著作對葉桂的溫病著作作了豐富和提高,使溫病學更加完整和系統化,他成為清代著名的溫病醫學家之一。

吳正治(?—1691)字當世,湖北江夏人,清朝官吏。順治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國史院編修。丁母憂,服闋,起故官。遷右庶子。十五年,特簡翰林官十五人外用,正治與焉,得江西南昌道。遷陜西按察使。所至以清廉執法著稱。十七年,內擢工部侍郎,調刑部。平亭疑獄,釋江南逋賦無辜諸生二百馀人。疏論奉行赦款宜速,丈量田地宜停,禁狀外指扳,嚴婦女私嫁,皆著為令。

康熙八年,以父憂去。起兵部督捕侍郎,充經筵講官。十二年,遷左都御史。疏言:“緝逃事例,首嚴窩隱。一有容留,雖親如父子,即坐以罪,使小民父子視若仇讎。伏讀律有親屬容隱之條,惟叛逆者不用此律。逃人乃旗下家人之事,與叛逆輕重相懸。請自今有父子窩逃,被人舉發者,逃犯治罪,免坐窩隱。若容留逾旬,父子首報者,逃犯依自首例減罪。則首報者多,逃人易獲。朝廷之法與天性之恩,兩不相悖矣。”又言:“今歲雨澤愆期,方事祈禱。近因直隸多盜,廷議於玉田、灤州、霸州、雄縣增設駐防旗兵,構建營房,勞民動眾,應暫停止。俟農隙時酌行。”疏入,下部議,俱如所請。先是睿親王多爾袞當國,嚴旗下逃人之禁,鰲拜繼之,禁益嚴。株連窮治,天下囂然,而圈地建營房,凡涉旗務,漢大臣莫敢置喙。自正治疏出,逃人禁稍寬,營房亦罷建,世多以是稱之。尋遷工部尚書,調禮部。十八年,自陳乞休,詔嘉其端勤誠慎,慰留之。二十年,拜武英殿大學士。時修太祖實錄、圣訓、會典、方略、一統志,俱充總裁官,加太子太傅。正治守成法,識大體。一日,圣祖閱朝審冊,有以刃刺人股致死而抵法者,上曰:“刺股傷非致命,此可寬也。”正治對曰:“當念死者之無辜。”他日,又閱冊,有囚當死,上問此囚尚可活否,眾皆以情實對。正治曰:“皇上好生之德,臣等敢不奉行。”退而細勘,得可矜狀,遂從末減。二十六年,復疏乞休,詔許原官致仕。三十年,卒,謚文僖。

吳昌碩,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吳昌碩與虛谷、蒲華、任伯年齊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吳昌碩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

太多了,請在百度百科輸入以下名字

吳進義

吳開圻

吳汝綸

吳郁生

吳歷

吳石仙

吳榮光

吳東槐

吳長慶

吳廷香

吳湖帆

吳樹棻

吳紹先

吳棠

吳嘉紀

吳兆騫

吳翌鳳

吳求

吳大澄

吳士監

曹魏吳王、吳大皇帝-孫權

孫權,字仲謀,孫堅之子,孫策之弟。三國繼承的大皇帝,也是向曹魏稱臣之后又稱帝的大皇帝。孫權登基稱帝是在黃龍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為什么要提黃龍這個年號是因為孫權稱帝并不是在東漢末年而是在曹魏政權建立9年之后。

提到孫權不得不說,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不但繼承父業還繼承了兄業。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是三代人創造的財富,孫仲謀一個人怎么揮霍也囊霍不完啊,再者說了孫大帝也不會霍霍家業,他只會讓家業越來越大。

孫吳的建立也離不開孫仲謀兢兢業業、仁義蓄才,接替了父兄基業的孫權并沒有像富二代一樣肆意揮霍,他立志要把東吳繼續強大,強大到沒有人能夠覬覦的地步。孫仲謀禮賢下士拜張昭為師,并善用周瑜、程普等能臣良將,終于定下江南基業。

在 歷史 的長河中,有很多很多的能臣良將都是年少有為的,但是能做到自己運籌帷幄的只有孫大帝。曹操執意要取下江南之地之時,作為老師的張昭是主張投降的,就是這位年輕的統帥卻給了他們無限的憧憬。孫大帝毅然決然地選擇戰斗下去,而不是投降曹操。

事有湊巧恰恰也是這位大帝,為保東吳基業不至于落入別人之手,在曹丕稱帝后降了曹魏,被封吳王,賜九錫。雖然保住了東吳基業但從 歷史 發展的角度而言,這一次的稱臣并不是明智之舉。而曹魏帝曹丕也不是傻子,時時在想要把江南東吳之地納入曹魏的版圖。兩個各懷心思的大帝就這樣你來我往的戰了幾個回合,結果孫仲謀頓悟了,小小劉禪都在蜀漢做了皇帝,我雖降了你曹丕可我也是你爹曹操的對手啊,為什么我孫權不能稱帝。

俗話說不能細思量,越思量心越涼。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孫仲謀終于決定在公元229年稱帝,建立孫吳政權。隨著孫權的稱帝, 歷史 上的三國就真正的形成了。

如果沒有孫權稱帝,那三國能成為三國嗎?那曹操和諸葛亮是不是很寂寞啊?孫權建立孫吳之后,在富庶的江南之地,孫大帝依然沒有揮霍祖宗的大好基業,他重軍事外交、擴大地盤,注重生產、強國強兵,興修水利、開河屯田。

孫權在位的24年間,使得整個孫吳的百姓安居樂業,大力發展,并使得江南的經濟對外擴張。在和曹操的幾次戰爭中也是屢屢勝利,是的曹操束手無策,更是在自己妹夫劉備跟前那是出盡風頭,前后兩次讓蜀漢皇帝劉備顏面盡失,更甚者斷了劉備一臂——荊州斬殺關羽。

正是孫權的種種高瞻遠矚才奠定了三國時期孫吳的地位,使得這位響當當的富二代在 歷史 的長河中寫下了自己最輝煌的一筆。

三國天下自魏帝曹丕開始,三位開國皇帝在位最久的皇帝就是這位孫權孫大帝。曹丕在位6年,劉皇叔在位3年,而孫大帝用事實告訴他們,我長命我能耗死你們。

縱觀孫權孫大帝的一生,沒有什么濃彩重墨去書寫華麗篇章,但是他執掌東吳成為一方諸侯,卻使得江南之地成為當時最為富庶的地盤,誰能說孫大帝沒有兩把刷子。

稱帝位者不能說其有什么奇異功能,但是冥冥之中都是定數。作者之拙見貽笑大方,各位看官有什么意見歡迎評論。

盤點歷朝歷代十大名將—(七)三國(吳)篇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于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于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后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海到臺灣(時稱夷洲),這是我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臺灣。

孫吳全盛疆域包括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于西晉,標志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NO.10 諸葛恪

諸葛恪(203-253年),字元遜,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體格肥胖,是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大將軍諸葛瑾長子。

諸葛恪幼小以神童著稱,成人之后拜騎都尉,孫權長子孫登為太子時擔任左輔都尉,作為東宮幕僚領袖輔佐太子理政。之后歷任丹陽太守、威北將軍等職,赤烏八年(公元245年)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將軍并代領其兵。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孫權病危時在孫峻的力薦下將諸葛恪任命為托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后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取得東興大捷頗孚民望。并因功加封丞相、晉爵陽都侯。

此戰之后產生輕敵之心,開始大舉出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朝之后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為托孤大臣的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一歲。孫休即位除掉權臣孫綝之后,下詔為諸葛恪平反。

NO.9 黃蓋

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東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為人嚴肅,善于訓練士卒,每每征討,他的部隊皆勇猛善戰。早年為郡吏,后追隨孫堅走南闖北。孫權即位,諸山越不賓,黃蓋活躍在鎮撫山越的一線,前后九縣,所在悉平,遷丹楊都尉。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并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鋒中郎將,他也因為此事跡而被后人廣為傳頌,羅貫中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在刻畫黃蓋這一人物時描寫了"苦肉計"的故事。不久武陵蠻夷反,攻打城邑,黃蓋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攔腰截擊,大破諸賊。春去夏來,寇亂盡平。后又平討長沙益陽縣山賊,加偏將軍。官至偏將軍、武陵太守。有一子黃柄。

雖說苦肉計是小說為了增添藝術色彩杜撰的,但卻為后世留下了“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膾炙人口的歇后語。

NO.8 程普

程普,字德謀,生卒年不詳,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今唐山市豐潤區銀城鋪鎮)人。東漢末年江東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

程普曾跟隨孫堅討伐黃巾起義軍,繼而參加討伐董卓的戰斗,斬華雄、破呂布。孫堅死后,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曾作戰不利,程普將孫策救出重圍。在孫策死后,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并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賊,功勛卓著。赤壁之戰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敗曹操,之后大破曹仁于南郡。

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在"江表之虎臣"中位列第一位。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率軍前至橫江、當利,擊敗張英、于麋等,轉而進攻秣陵、湖孰、句容、曲阿,程普都立下戰功,孫策給他添加兵員二千、戰馬五十匹。又進而攻破烏程、石木、波門、陵傳、馀亢,程普立的戰功最多。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逝世,叛亂四起,程普與張昭等共同輔佐孫權,轉戰三郡之地,平定討伐各種不歸服的勢力。

建安八年(203年),程普隨孫權出征江夏,回師路過豫章,單獨領軍討伐樂安,不久平定。

建安十三年(208年),程普代替太史慈駐防海昬,與周瑜分任左右督,在烏林打敗曹操。

建安十四年(209年),左都督程普跟隨右都督周瑜攻打南郡,擊走曹仁。拜為裨將軍,領江夏太守,治沙羨,食四縣邑。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去世,程普代領南郡太守。孫權分荊州與劉備后,程普復還領江夏,遷蕩寇將軍。

后《吳書》記載:程普曾殺背叛者數百人,投尸于火中,程普即日得病甚重,百余日后病卒。

NO.7 陸抗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吳國丞相陸遜次子,長沙桓王孫策外孫。

陸抗襲父爵為江陵侯,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五千人。后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吳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并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后拜大司馬、荊州牧,卒于官,終年49歲。與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并稱"遜抗 ",被譽為吳國最后的名將 。

一次陸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藥給他,并說:"這是我最近自己配制的藥,還未服,聽說您病了,就先送給您吃。"吳將怕其中有詐,勸陸抗勿服,陸抗不疑,并說:"羊祜豈鴆人者"!仰而服下。

對于羊祜的這些作法,陸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常告誡將士們說:"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無求細利"。吳主孫皓聽到陸抗在邊境的做法,很不理解;就派人斥責他。陸抗回答:"一邑一鄉,不可以無信義,況大國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無傷也"。孫皓無言以對。給后世留下了“陸羊之交”的美談。

NO.6 太史慈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后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托給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是個真正的神射手。自少已十分好學,后擔任本郡奏曹史。當時本郡與本州之間有嫌隙糾紛,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結案的判決多以先讓有司(掌刑賞之官吏)知事者較有利。其時本州的奏章已先發去有司處,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為使者的人。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被選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達洛陽,先到公車門前等候,待見州吏亦至,才開始求通上章。太史慈假意問州吏道:"君也是前來欲求通章的嗎?"州吏答道:"是的。"太史慈又問:"奏章在哪里?"州吏道:"在車上。"太史慈便說:"奏章題署之處確然無誤嗎?可否取來一視。"州吏殊不知太史慈乃是東萊人,便取出奏章相與。誰知太史慈先已藏刀于懷,取過奏章,便提刀截而毀之。州吏大驚高呼,叫道:"有人毀壞我的奏章!"太史慈便將州吏帶至車間,跟他說道:"假使你沒有取出奏章給我,我也不能將其損壞,我們的吉兇禍福恐怕都會相等無免,不見得只有我獨受此罪。與其坐而待斃,不若我們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無謂受刑。"州吏疑惑地問:"你為本郡而毀壞我的奏章,已經成功,怎么也要逃亡?"太史慈便答:"我初時受本郡所遣,只是負責來視察你們的州章是否已經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卻太過激烈,以致損毀公章。如今即使見還,恐怕亦會因此見受譴責刑罰,因此希望一起逃去。"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于即日俱逃。但太史慈與州吏出城后,卻潛遁回城通傳郡章,完成使命。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員往洛陽通章,但有司卻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復查察此案,于是州家受其短。太史慈由是知名于世,但他亦成為州家所仇視的人物,為免受到無妄之災,乃避居于遼東。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北海相孔融聞知此事,十分稱奇,于是數次遣人動問太史慈的母親,并奉送贈禮作為致意。適逢孔融為對付黃巾暴寇,出屯于都昌,卻被黃巾賊管亥所圍困。太史慈從遼東返家,母親對他說:"雖然你和孔北海未嘗相見,但自從你出行后,北海對我贍恤殷勤,比起故人舊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如今為賊所圍困,你應該赴身相助。"于是太史慈留家三日后,便獨自徑往都昌而行。當時賊圍尚未太密,于是太史慈乘夜伺隙,沖入重圍見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討賊。孔融不聽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賊圍日逼。孔融乃欲告急于平原相劉備,可惜城中無人愿出重圍,太史慈便自求請試一行。孔融便道:"現今賊圍甚密,眾人皆說難以突圍,你雖有壯志,但這始終是太艱難的事罷?"太史慈答道:'"昔日府君傾意照料家母,家母感戴府君恩遇,方才遣我來相助府君之急;這是因為我應有可取之處,此來必能有益于府君。如今眾人說不可突圍,若果我也說不可,這樣豈是府君所以愛顧之情誼和家母所以遣我之本意呢?情勢已急,希望府君不要懷疑。"孔融這才同意其事。

于是太史慈嚴裝飽食,待天明之后,便帶上箭囊,攝弓上馬,引著兩騎馬自隨身后,各撐著一個箭靶,開門直出城門。外圍下的賊眾皆十分驚駭,兵馬互出防備。但太史慈只引馬來至城壕邊,插好箭靶,出而習射,習射完畢,便入門回城。明晨亦復如此,外圍下人或有站起戒備,或有躺臥不顧,于是太史慈再置好箭靶,習射完畢,再入門回城。又明晨如此復出,外圍下人再沒有站起戒備,于是太史慈快馬加鞭直突重圍中顧馳而去。待得群賊覺知,太史慈已越重圍,回顧取弓箭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因此無人敢去追趕。

不久,太史慈抵達平原,便向劉備游說:"我乃東萊之人,與孔北海無骨肉之親,亦非鄉黨之友,只是因為慕名同志而相知,兼有分災共患之情義。方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久聞使君向有仁義之名,更能救人急難,因此北海正盼待貴助,更使慈甘冒刀刃之險,突出重圍,從萬死之中托言于使君,惟望使君存知此事。"劉備乃斂容答道:"孔北海也知世間有劉備嗎!"乃即時派遣精兵三千人隨太史慈返都昌。賊眾聞知援兵已至,都忙解圍散走。孔融得濟無事,更加重視太史慈,說道:"你真是我的少友啊。"事情過后,太史慈還啟其母,其母也說:"我很慶幸你得以報答孔北海啊!"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同郡,自太史慈離開遼東回來后,未與之相見,于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視劉繇,未去而孫策已攻至東阿。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必會笑我不識用人。"因此只令太史慈偵視軍情。及至神亭,太史慈獨與一騎小卒同遇上孫策。當時孫策共有十三從騎,皆是黃蓋、韓當、宋謙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相斗,正與孫策對戰。孫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馬,更攬得太史慈系于頸后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直至兩家軍隊并至神亭,二人才罷戰解散。

其后太史慈守護劉繇敗奔豫章,遁走于蕪湖,逃入山中,而稱丹楊太守。同時,孫策已經平定宣城以東一帶,惟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太史慈即進駐涇縣,屯兵立府,為山越所附。后孫策親自攻討涇縣,終于囚執太史慈。孫策見慈,即為其解縛,握著其手說:"尚記得神亭一戰嗎?如果卿當時將我生獲,你會怎樣處置我?"太史慈說:"不可知也。"孫策大笑,說道:"今后之路,我當與卿共闖。"即拜太史慈為門下督,還吳后授以兵權,拜折沖中郎將。后來劉繇喪于豫章,其部下士眾萬余人無人可附,孫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兵眾。左右皆說:"太史慈必北去而不還了。"孫策卻深具信心地說:"子義他舍棄了我,還可以投奔誰呢?"更替其餞行送別至昌門,臨行把著太史慈的手腕問:"何時能夠回來?"太史慈答道:"不過六十日。"果然如期而返。

NO.5 甘寧

甘寧(?—220年),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沖將軍。

少年時好游俠,糾集人馬,持弓弩,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只財物,人稱錦帆賊。青年時停止搶劫,熟讀諸子。曾任蜀郡丞,后歷仕于劉表和黃祖麾下,未受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先后隨孫權破黃祖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擒朱光,率百余人夜襲曹營,戰功赫赫。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他為人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被陳壽盛贊為“江表之虎臣”。

建安二十年(215年),甘寧隨孫權攻打合肥(參見合肥之戰)。戰事不利,加之軍中瘟疫流行,只得下令撤軍。大部隊已經撤出戰斗。只有呂蒙、蔣欽、凌統、甘寧以及車下虎士一千多人跟隨孫權駐在逍遙津(今安徽合肥東)北。

曹操將領張遼偵伺瞭望,乘機率步騎發動襲擊,陳武戰死。孫權部將甘寧、呂蒙奮力抵擋、部將凌統率衛隊拼死廝殺,作戰中,甘寧引弓射敵,厲聲問戰鼓為何不響,壯氣毅然,勇冠一時。孫權目睹這一切,更增加了對甘寧的敬意。在甘寧等人的英勇抵抗之下,曹軍進攻的速度放慢。凌統率兵三百,保護孫權沖出重圍。孫權逃至逍遙津,時值河橋半拆,丈余無板,孫權急策所騎駿馬騰越而過。將軍賀齊率三千人在逍遙津南接應,孫權才僥幸得免。戰斗下來,除凌統外,三百士卒無一生還。

凌統是凌操之子,而凌操是在攻打黃祖時被甘寧射死的。因有殺父之仇,凌、甘二人矛盾很深,甘寧因而也防備凌統,盡量避免和他見面。孫權命令凌統,不得與甘寧為仇。

一次,甘寧、凌統在呂蒙那里聚會飲酒,酒酣耳熱,凌統起立舞刀,甘寧也站起來說:“我能舞雙戟!”呂蒙見二人有相斗之意,便隔在中間,說道:“甘寧雖能舞,還是不如我舞得精妙。”于是,操刀挾盾,將二人分開。后來,孫權知道凌統不能忘卻父仇,就讓甘寧率兵改駐半州地方。但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二人能拋開私怨,團結對敵,這是難能可貴的

NO.4 呂蒙

呂蒙(178年 -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后,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后,呂蒙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進占荊州南部三郡,并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掩護孫權逃生。在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后,呂蒙代守陸口。襲取荊州西部三郡,徹底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榮。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是東吳攻滅關羽的最早倡議者。呂蒙針對于關羽所督的荊州,215年奪取三郡,219年再奪三郡,最終使得東吳國土面積大增,實現了"全據長江"的宿愿。其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建安九年(204年),孫權討伐黃祖,擊破黃祖水軍,獲悉丹陽、豫章、廬陵三郡的山越起事。孫權引軍返回,呂蒙隨軍征討。至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孫權命征虜將軍呂范平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蕩寇將軍程普進擊樂安(今江西德興東北),建昌都尉太史慈撫治海昏(今江西永修東),同時,令呂蒙與別部司馬黃蓋、韓當、周泰等率兵鎮守險要,擔任山越最為活躍地區的縣令或縣長。呂蒙與諸將遵照孫權的部署,各自以武力平定了本地區起事的山越族人。呂蒙因功被任命為平北都尉,兼任廣德長。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采納將軍甘寧建議,發兵進攻夏口(今湖北武漢境),呂蒙隨軍出征。江夏郡太守黃祖下令用蒙沖戰艦封鎖沔口(漢水入長江口),用大棕繩系巨石為錐以固定艦位,上有千余人用弓弩交射,封鎖江面,吳軍進攻受阻。孫權命偏將軍董襲、司馬凌統各率百人敢死隊,身穿重鎧,乘大船沖抵蒙沖艦旁,董襲揮刀砍斷棕繩,戰艦順水飄流,孫權軍遂溯流而進。黃祖見孫權兵來,黃祖急派水軍都督陳就率兵反擊,呂蒙統率前鋒部隊,身先戰陣,親自斬殺陳就。孫軍乘勝水陸并進,包圍夏口城。孫權督軍猛攻,克其城,并屠之。黃祖只身逃竄,被騎士馮則追斬。此戰,孫權大獲全勝,一舉殲滅宿敵黃祖,占領江夏地區。戰后論功,孫權認為:"這次戰事的成功,起因于先擊敗了陳就。"任命呂蒙為橫野中郎將,并賜錢千萬。

NO.3 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爭。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謚昭侯。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余年,統領吳國軍政十余年,深得孫權器重。深謀遠慮,忠誠剛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NO.2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后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陽),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

初平元年(190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人移居舒縣 。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交好。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時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托付孫權。時孫權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個州郡,并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關鍵時刻,首先出面支持孫權的是張昭、周瑜、呂范、程普等人。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占領荊州,曹操向孫權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孫權又受到魯肅,以及劉備屬下諸葛亮的說詞影響,正猶豫不決。魯肅勸孫權招回在鄱陽的周瑜。

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先是指出:曹軍遠途跋涉,疲憊不堪;天氣寒冷,馬沒有草吃;北方人慣習陸戰不擅水戰,水土不服;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后患。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并不向曹。

周瑜自薦以三萬精兵抵抗曹軍,孫權這才下定決心,拔劍砍掉桌子一角,說:"再有敢說投降的人,就像這個桌子一樣!"

孫權命周瑜及程普等領三萬人抗曹,途中在赤壁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劉備軍在南岸設營 ,雙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 ,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 。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毀,曹操北還南郡。

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占據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馬包圍了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凌統守衛后方,親帶呂蒙去救甘寧,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曹仁。周瑜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聞周瑜臥病在床,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殺敵,曹仁只好退走 。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兼任南郡太守,并把下雋、漢昌、州陵作為他的奉邑,讓他屯兵于江陵。

赤壁之戰后,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但孫權不同意。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準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于巴丘,時年三十六歲 。孫權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

小說《三國演義》里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對 歷史 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較大的改動,并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如赤壁之戰,周瑜的主張不太明確,是戰是和躊躇不定,諸葛亮借曹操修筑銅雀臺之事,智激周瑜,堅定周瑜抗曹的決心。

三氣周瑜是小說里的情節,雖然膾炙人口,但終是虛構事件,與 歷史 不符。

NO.1 孫策

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

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后脫離袁術,統一江東。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后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并于稱帝后,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

公元195年孫策征得袁術許可,準備東渡長江,橫江進攻樊能、于糜,又在當利口襲擊張英。孫策來到曲阿并以曲阿為據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曲阿之戰,大敗劉繇。

公元196年孫策率兵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

公元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后,孫策與袁術決裂。

公元197年夏,曹操下詔書給孫策,要孫策討伐袁術,任命他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曹操奏許朝廷任命策為討逆將軍,并封為吳侯,后統一江東。孫策為將,有智有勇,英姿勃發,其治軍嚴整,軍紀嚴明。

下期預告:歷朝歷代十大名將—西晉篇

敬請期待。

有關諸葛亮、蘇武、岳飛、杜甫的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瑯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

蜀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國演義》一書的渲染與宣揚,諸葛亮在民間成為智慧的化身,現有“事后

諸葛亮”一說,意思是事后聰明。諸葛亮還發明了孔明燈和手推車(木牛流馬)。

生平與功績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于瑯琊郡陽都,家世二千石。9歲母親章氏去世。12歲父親諸葛圭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197年

叔父去世,諸葛亮和和弟諸葛均移居南陽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雖躬耕隴畝,仍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后與徐庶,

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交好俱游學,曾求學于司馬徽,龐德公等當時名士,并娶名士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后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

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封建社會君臣相得的典范。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后,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并最終成功促進孫劉

聯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軍大破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后,協助劉備平定荊南。后劉

備入川,諸葛亮坐鎮荊州。但龐統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改命關羽負責荊州防務。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稱贊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

事。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托孤于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對于諸葛亮何時當

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自己的主

張。

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孫劉聯盟,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

深入不毛,采取參軍馬謖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

年多后,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后來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

敗,亮流涕處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建興十二年(234年)54歲的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國中病故于五丈原,歸葬定軍

山。

著作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多字。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蘇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國中西部陜西西安)人,是西漢盡忠守節的著名人物。父親蘇建,曾經幾次跟隨名將衛青北擊匈奴,后來做過代郡太守。當時的官僚制度規定,父親做官的,其子可以先從品級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蘇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遷。在漢武帝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將之職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緱王謀劃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順漢朝,而漢朝的副使張勝牽涉在內,蘇武也受牽連。

匈奴單于為了逼迫蘇武投降,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饑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單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蘇武更是不為所動,依舊手持漢朝符節,牧羊為生,表現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后來,昭帝即位后,漢朝和匈奴和親,漢朝要匈奴送還蘇武等使臣,但單于卻慌稱蘇武等人已經死去。

后來,漢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區,終于得知蘇武依然健在,于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腳上系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于只好把蘇武等九人送還。

蘇武在匈奴的時間很長,前后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于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系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后,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蘇武

蘇武在匈奴。

十年持漢節。

白雁上林飛。

空傳一書札。

牧羊邊地苦。

落日歸心絕。

渴飲月窟水。

肌餐天上雪。

東還沙塞遠。

北愴河梁別。

泣把李陵衣。

相看淚成血。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 岳飛從小天資聰悟, 愛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臂力超人, 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歲隨刀槍手陳廣學武藝,成為一縣無敵的槍手。重和元年(1118年),岳飛十六歲,在鄉娶劉氏為妻, 第二年(1119年)生長子岳云。宣和三年(1121年),岳飛十九歲,拜周同為師學射箭,練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開弓箭無虛發的本領。 宣和四年(1122年)岳飛二十歲,首次從軍真定,任小隊長,帶兵首戰告捷,活捉賊首陶俊、賈進和,表現了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因功補承信郎。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父岳和病故,回鄉守孝。 宣和六年(1124年)岳飛二十二歲,第二次從軍平定,參加了保衛太原的戰斗。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二十四歲,因功被提為偏校,進義副尉。同年次子岳雷生于平定軍中。后因丟失“告身”(任命文書)離開部隊,同年十月岳飛第二次從軍進相州兵馬大元帥趙構軍中,帶兵奇襲游冠吉倩獲勝,一舉招降了三百八十名游寇,得到了趙構的賞識,補承信郎,接著在侍御林大敗金兵,殺金軍梟將,轉保義郎。在滑州殺敗金兵再立戰功,遷秉義郎。靖康二年(1127年),岳飛轉入宗澤部, 在開德曹州(今山東荷澤)大破金兵,因功轉武翼郎,同年七月,岳飛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南京上皇帝書》,主張北上抗金而得罪了主張南逃的黃潛善 、汪伯彥,被罷官離隊。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河北招撫使張所招兵第四次從軍,被提拔為“準備將”。岳飛在參加收復新鄉的戰斗中,活捉金軍千戶阿里索,進戰太行山,擊垮了金軍萬戶王索的反撲,因戰功突出轉武功郎。建炎二年(1128年)春, 岳飛離開新鄉轉入開封宗澤部,帶兵一戰汜水關,。二戰竹蘆渡,接連克敵取勝,宗澤提撥岳飛為統制官,宗澤很器重岳飛靈活妙用兵書陣法的高超指揮藝術。但宗澤死后,接任宗澤的杜充治軍無能,部下王善舉兵數萬叛亂,他無能平定,岳飛僅以二千兵力,平叛于南熏門、轉武經大夫。后杜充假借勤王,率部進駐建康(今南京市)。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杜充帶領三千親兵北降金兵。 為了保存抗金實力,岳飛帶領余部進駐茅山(今句容金壇),在廣德取得六戰六捷的戰績,升御使下都統制。 建炎四年(1130年)春,岳飛向宜興移營,平定了太湖流寇郭吉、戚方,在常州阻擊金軍, 活捉萬戶一人,取得四戰四捷之戰功,宜興人民感激岳飛的恩德, 為他建了生祠祭祀。 由于劉氏在戰亂中失散,岳飛在宜興另娶李娃為妻, 同年十月十五日生三子岳霖于宜興唐門。 岳飛在宜興抗金戰果輝煌,清水亭一仗殺得金兵橫尸十五里,斬獲金軍大小軍將首一百七十五顆,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設下伏兵痛擊金兵,斬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接著于建炎四年六月收復了建康,并北渡長江,收復了泰州高郵等大片國土,岳家軍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飛,在靖江為他建了生祠祭祀。宋高宗授岳飛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岳飛一躍成為南宋高級將領。紹興元年(1131年), 岳飛與張俊會師進軍洪州(今江西南昌),岳飛在九江戰敗馬進,俘敵八千,因功提升為神武右軍都統制,進駐洪州一年。紹興二年(1132年)2月,岳飛奉命到湖南桂岑平定了游寇曹成軍(弟岳翔收楊再興時陣亡), 因功遷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鎮守江州。 紹興三年(1133年)春, 岳飛奉命到會江西虔吉(今贛縣、吉安縣)平定了盜寇彭友, 這時岳家軍巳達一萬八千人, 分守在江州(一萬人)虔州(五千人) 廣州(三千人)三處。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臨安召見岳飛父子,并賜“精忠岳飛”錦旗,授鎮南軍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江南西培路舒蘄州制置使、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職,岳飛在江州寫下了振鑠千古的《滿江紅》詞。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岳飛被任命為鎮南軍承宣使,率軍北伐,兩個多月時間,取得了收復郢州(今鐘祥縣)、隋州(今隋縣)、新野、唐州、鄧州、襄陽六州郡的重大勝利,岳飛被晉升為清遠軍節度使。紹興五年(1135年),高宗再次召見岳飛, 并封為武昌郡開國侯。同年六月,岳飛奉命平定了洞庭楊么,僅用八天時間,一舉獲勝,收編六萬降軍入岳冢軍,擴充了抗金力量,升檢校少保,四子岳震生于九江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移軍襄陽, 任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三月十六日,岳飛年近七旬的母親姚太夫人病逝于鄂州軍營,四月岳飛扶靈上廬山葬母,五月返回軍營,七月底岳飛被任命為河東宣撫、從襄陽北伐,直取中原,不到一個月時間,岳家軍先后收復汝州、穎州、盧氏縣、商州、虢州、伊陽、長水、業陽等大片失地。但因得不到高宗的支持, 被迫撤軍。 岳飛氣憤以極, 便上廬山為母親守喪去了。 紹興七年(1137年),高宗派李若虛上廬山東林寺請岳飛下山,拜太尉,升湖北京西宣撫使兼營田大使。 紹興八年十一月,岳飛用反間計廢除了金人扶立的劉豫傀壘集團, 為北伐作了戰略準備。 同年十二月,岳飛多次上書高宗反對議和、痛訴秦檜的投降主張。紹興九年(1139年) ,岳飛授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的最高官階。五子岳霆生于九江。紹興十年(1140年)夏, 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 大破金兵于蔡州、陳州、穎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 郾城等地,并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 宋高宗于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邢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駛駢在抗金戰場上的主帥岳飛,就這樣被秦檜一伙奸臣奪去了年青而寶貴的生命。壽年僅三十九歲。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后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辭官,經秦州、同谷,于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云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于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無定所。飄泊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云:“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合,抒情色彩較濃。戰爭題材在杜詩中數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態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后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御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后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出作者內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后心境的表現。在《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于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于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郁,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并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后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后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歷史上吳姓的名人

吳起(?-前381),戰國時兵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后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后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后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道子,唐畫家。河南陽翟人。又名道玄。所繪人物,時號“吳家樣”。善畫衣褶,有飄舉之勢,時稱“吳帶當風”,又有“吳裝”之稱。后被尊為“畫圣”。

吳丹(744-825),唐常州晉陵人,字真存。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正字。累歷協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職。憲宗元和五年,遷太子舍人。穆宗長慶二年,以駕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隨韓愈赴鎮州宣慰王庭湊。使還,拜諫議大夫。官至諫議大夫。能詩。

吳承恩(1500?-1582?),明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人。科舉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后任浙江長興縣丞。恥為五斗米折腰,指袖而歸,專意著述,著《西游記》。另有《射陽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吳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學家。字瀹齋,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嘉慶進士。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318.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