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為什么貶官(晏殊為什么被貶)
大家好,關于晏殊為什么貶官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晏殊為什么被貶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北宋文人
? ? 作為文人,生活在北宋,是幸運的。
? ? 那是一個重視人才,鼓勵讀書的時代,雖然到了后期社會并不安定,但是絲毫不影響文人們的發揮,一篇篇詩文隔著歷史的時空傳給我們,讀罷讓人心生神往。
? ? 北宋重要的文人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便于大家理解,附上一張“北宋文人寶塔圖”。
? ? ? 晏殊
? ? ? 圖中的每一位人都是大名鼎鼎,才華橫溢,先來給大家介紹塔尖上的這一位~晏殊。晏殊和范仲淹出生于同一時期,范仲淹比晏殊大兩歲,但是在官場上范仲淹曾經為晏殊賞識,在晏殊身邊工作過,晏殊還曾經舉薦過范仲淹到更重要的崗位上去。
? ? ? 晏殊被譽為“北宋第一神童”,成名很早,相傳他五歲就能作詩。王勃九歲指出史書錯誤,我已經覺得不可思議了。晏殊14歲去參加科舉考試,古代講虛歲,相當于現在上初一的孩子吧,和幾千人一起參加考試,毫不怯場,超常發揮,直接考中了進士。
? ? ? ? 幸虧孟郊是唐朝人,如果生活在北宋,聽到這個消息估計要暈了,因為他自己考了好多次,直到46歲才考中進士。
? ? ? ? ? 晏殊才華出眾,但是也曾被貶,不過,這次貶官對于北宋教育界確是個好消息,因為晏殊被貶到應天府,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這里要說明一下,明朝初期的都城也叫應天府,在今天的江蘇南京,南京之所以改叫這個名字是朱元璋的意思,暗含著“順應天意”的意思)。
? ? 北宋的應天府有個五代十國時期留下來的書院,就叫“應天府書院”,晏殊是個讀書人,被貶到應天府任知府后,大力發展書院。后來范仲淹因喪母守制于商丘,晏殊請范仲淹主持書院,他們為北宋培養了大批人才。后來晏殊回到京城做官,向皇帝舉薦了范仲淹,不過后來范仲淹被貶,幸虧沒有牽連到晏殊。
? ? 范仲淹
? ? 范仲淹是一個完美的人,他重情重義,勤奮努力,憂國憂民,后代文人提起他,無不為他豎起大拇指。不管哪個時代,拼到最后都是人品,人品好才能流芳百世,范仲淹就是人品好的那一位。
? ? ? 他一直以為自己叫“朱說”,直到22歲,才知道自己竟然不姓“朱”,本姓“范”。原來在他兩歲的時候,在朝中做官的父親范墉去世。他的母親無奈之下帶他改嫁到朱家,從此,范仲淹也隨了繼父的姓。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范仲淹才明白,怪不得兄弟們經常取笑自己,原來自己是個“外人”。后來,范仲淹覺得自己必須混出個名堂來,要不然對不起九泉之下的父親。那一年他辭別母親,外出求學。
? ? 宋代讀書人的地位很高,普通百姓要想改變命運,讀書是唯一的出路。范仲淹沒什么錢,讀書時候每天煮小米粥果腹,他等粥放涼凝固結成塊后,將之分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再吃點咸菜,就很滿足了,他學習非??炭?,五年沒有脫過衣服睡覺,總是睡一會就爬起來讀書,有時候困了,還給自己澆一頭冷水,清醒下。
? ? ? 據說,有一次宋真宗趙桓路過范仲淹所在的書院,學子們爭搶著去看,只有范仲淹不為所動,他覺得:自己早晚會入朝為官,見皇帝的機會有的是。在自己27歲那年,中了進士。他清正廉明,到哪里都會受到百姓的稱贊。無論看到哪個官員搜刮民財,他都會毫不留情上書皇帝,因此他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和劉禹錫一樣,他也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貶?!对狸枠怯洝肪褪欠吨傺偷拇碜?。“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些句子成為了后世文人的座右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這種精神一直都在范仲淹身上閃光。
? 歐陽修
? 晏殊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考官,還為北宋文壇發現了一個大人才~歐陽修。
? 晏殊擅長寫詞,歐陽修擅長寫文。
? ? 歐陽修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一起投奔叔叔。叔叔家并不富裕,但是叔叔十分重視歐陽修的學習,盡力讓他多讀書。歐陽修十歲時候,從鄰居家得到一本《昌黎先生集》,就是韓愈的文集,這本書讓他大開眼界,可以說,韓愈對歐陽修的影響是終生的。歐陽修后來成為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
? ? 歐陽修比晏殊小16歲,他出道的時候,晏殊已經名滿天下了。
? ? 歐陽修前面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都意外落榜。第三次時,歐陽修充滿信心,認為自己肯定能中狀元,他甚至提前給自己做了一身狀元服,準備到皇帝面前好好表現。不過人真不能太高調,這京城考試還沒開始呢,就這樣招搖,容易招來嫉妒啊。結果,歐陽修沒有考中狀元,不過卻輕松考中了進士。后來晏殊說,歐陽修未能奪魁,與他鋒芒畢露有很大的關系。歐陽修考中進士后就拜晏殊為老師。
? ? 晏殊崇尚道家文化,不喜歡與人一爭高低,無欲無求,人稱“太平宰相”。歐陽修耿直,年輕時候喜歡與人爭論長短,晏殊保守,崇尚清靜簡單的生活,所以倆人的性格顯得格格不入。歐陽修經常在眾人面前和老師爭論,這讓晏殊感到非常尷尬,所以后期兩人很少來往了。
? 不過歐陽修和范仲淹一直都是好朋友,范仲淹主張變法,歐陽修一直支持范仲淹,所以他也成了保守派的“眼中釘”。最后范仲淹被貶到鄧州,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于是《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同時誕生了,兩篇名作,雖然內容不同,但是都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
? ? 有人說,歐陽修是“北宋文壇盟主”,歐陽修中了進士后,到洛陽做官,當時他的上司是錢惟演,在錢惟演眼中,歐陽修是個大才子,可不能虧待了。當時歐陽修和梅堯臣等幾個有才華的年輕人天天游山玩水,根本不用太努力工作。正是在這樣寬松的環境下,歐陽修每天讀書,寫文章,會朋友,過得不亦樂乎。
? 有一次,幾個年輕的小伙伴去嵩山玩,傍晚突然下起了雪,幾個人正在擔心回不去要被領導責怪,結果錢惟演派人來了,還給他們帶來了食物。來人告訴他們:“錢大人說了,府里也沒什么事。哥兒幾個不用著急回去?!倍嗪玫纳纤景?,真是讓人羨慕。錢惟演用自己的“溺愛”成就了一位北宋文壇盟主。
《賣油翁》這篇文言文講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是歐陽修晚年的作品。
? 歐陽修的一生中不但教出了一個優秀的學生——曾鞏,還發現,提攜了“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 ? ? ? 蘇軾
? ? ? 蘇洵曾應進士不第,歸而窮六經百家之說,致力于古文寫作,同時努力培養自己的兩個兒子。1056年,蘇洵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趕考,第二年,蘇軾和蘇轍雙雙登科,一時傳為佳話。
? ? ? 大家想必都讀過《三字經》,書中有幾句講的就是蘇洵的故事?!疤K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三字經》中的這幾句也是在告誡同學們應該把握住大好時光發奮讀書,以免將來后悔。
? ? ? 蘇軾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主考官正好是歐陽修。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贊不絕口。歐陽修翻過來掉過去看了好幾遍,猜測這篇文章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他怕把狀元給了自己的學生容易落人口實,所以另外找了一篇作為狀元的文章,金榜公布時,真相大白,歐陽修特別后悔,就這樣,蘇軾和狀元失之交臂。
歐陽修曾經對梅堯臣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思是:蘇軾的文章寫得太好了,我應該讓他高出一頭。后來歐陽修給了蘇家父子和自己的學生曾鞏很多幫助。
? ? ?
? ? ? ?
?
? ?
晏殊的一生是否圓滿?他在官場上三起三落的原因是什么?
我認為晏殊這一生還是比較圓滿的,他雖然遭遇了貶官,但是他還是算得上是一個人生贏家。晏殊是一個比較有天賦的人,他雖然出身平民,但是他是神童,而且還有他岳父和皇帝的賞識。
而且在歷史上還有官晏殊出生的特殊傳說,說她在出生的時候,有一只白鶴在晏家的屋頂上飛來飛去,有人就想用弓箭去射這只白鶴,但是怎么樣都射不著,突然驚雷落下,在人們吃驚的時候,晏殊就出生了,而白鶴卻不見了蹤影,人們就認為晏殊就是這個白鶴,所以對他進行了神化。在宋史上就記載了他在七歲的時候就可以寫文章了,是當時有名的才子,在13歲的時候,他就遇見了他的岳父,然后就一路提攜他,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晏殊,還教授了晏殊寫作技巧并,利用自己的身份給晏殊鋪路。
晏殊的第一起是他在35歲的時候就成為了疏密副史,位列大宋宰相之一,第一落是晏殊得罪了劉太后,劉太后想讓張耆擔任樞密使,擋了劉太后的路,所以他就被貶到了宣州。晏殊的第二起是他在天圣六年的時候被召回,朝廷擔任御史中丞,在天圣九年的時候升遷為三司使主管宋朝的經濟大權。第二個落是晏殊撰寫的墓志銘,說李宸妃只生了一個女兒,沒有生兒子,就是在說宋仁宗的來路不明,所以宋仁宗把他貶到了毫州。第三起是在1038年,晏殊再次征召回京,擔任御史中丞,之后又出任了三司使。而晏殊的第三落也是和他撰寫的墓志銘有關,因此他再次被貶,被貶到和穎州。
我還覺得晏殊人生比較圓滿,是因為他雖然被貶,但是他也在被貶之后不久,重新被授以重任,而且被貶之地也不是特別的荒僻的地方,并且在晏殊生病以后,宋仁宗還把他安排回了開封療養,給了他如同宰相的待遇,我覺得這對于身為臣子的晏殊來說,真的是無上的榮耀了!
《清平樂》中,同樣被貶謫,晏殊和范仲淹有哪些區別?
晏殊離開京城是因為大臣們彈劾晏殊當年阻止趙禎認生母一事,范仲淹是因為自己推行新政。這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范仲淹和晏殊都是屬于趙禎的寵臣,也算得上是當時朝廷中的能臣,兩人的官職也非常顯赫。不過兩人的個性還是有所區別。范仲淹為人耿直,一心匡扶正義,為趙禎推行新政,但是晏殊卻極為隱忍,事事從大局考慮,為趙禎著想。兩人被貶謫也是趙禎的無奈之舉。當時朝政上的政黨并不統一,晏殊和范仲淹因為身居高位一直被人構陷。
晏殊因為當年阻止趙禎認自己的生母,遭到了群眾的攻擊。大臣們覺得這些年趙禎的后宮不睦,膝下子嗣稀少,民間災禍不斷,這些種種的不幸都是因為趙禎當年愧對自己的生母所致,而晏殊就是這一事件最主要的推手,因為晏殊的一再阻撓,趙禎才沒能盡孝,而趙禎身為官家,大臣們自然是不敢責備的,因此矛頭都被集中在了晏殊的身上。尤其是當時八大王死后留下的遺言,激起了群臣的憤怒,趙禎為了保全晏殊,最終決定了將晏殊貶謫出京。
范仲淹遭到貶謫卻是因為自己的魯莽沖動和正直冒進。當時大宋的冗官問題非常的嚴重,因為大量冗官的存在,朝廷的財政開支增加了不少,而底下的官員卻并非都是干實事的人,經常沽名釣譽,互相推諉。趙禎深感冗官問題的嚴重性,便讓范仲淹等人推進裁撤冗官的舉措。后期冗官問題得到了改善,但是朝政上的爭議之聲也越來越大,趙禎便想要將新政先放一放,但是范仲淹卻一直堅持推行新政,此舉遭到了趙禎和朝臣的反對,最終范仲淹被貶出京。
其實范仲淹和晏殊都是正直之人,兩人的不幸遭遇都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動了某些人的奶酪。官家將他們貶謫出京,也實屬無奈之舉,并非有意為之。
電視劇《清平樂》中晏殊主動被貶有什么深意?
大家好,我是傾情,很高興在這里回答這個問題。晏殊神童出身,北宋名相,曾提拔“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等人??梢哉f智商情商都在線。劇中晏殊在眾朝臣面前毆打侍從,顯然是故意的,簡單說就是“宮斗”導致的結果,他此舉就是給太后劉娥一個貶自己離京的借口在張耆一事情上,晏殊直言進諫,得罪了太后劉娥。所以說就算晏殊不故意毆打侍從,劉娥是肯定會找別的理由來懲罰晏殊的。再加上皇帝宋仁宗鬧出要見生母之事,晏殊作為皇帝老師,是要擔責任的。晏殊也清楚當時朝堂局勢,皇帝無權,劉娥掌實權。
晏殊心想倒不如自己送去一個臺階給劉娥,既保住了自己,又討好了劉娥。同時也讓劉娥看清自己的立場處于中立,而非宋仁宗心腹。另外,以晏殊的學識,不難看出未來幾年內,宋仁宗是肯定會奪權的,因為他相信自己教出的學生是有大胸懷的。所以說主動請罪,貶的地方不至于太偏,可以修身養性,以待宋仁宗掌握實權,在大展宏圖。
宋仁宗從八賢王那里得知生母是李蘭惠之后,便一心覺得愧對生母,想要給她一個名分。但當時朝局,宋仁宗無實權,接李蘭惠回宮,兩宮并立,是不可為之事。劉娥有意要貶晏殊,皇帝若是阻礙劉娥貶晏殊,也是不可為之事。所以晏殊此舉是在告誡宋仁宗時機目前沒有話語權,要等到時機。
晏殊臨走之前對宋仁宗說:“太后罰的是狂傲浮躁,而不是直言進諫”。也是意在告訴宋仁宗不可遷怒于太后劉娥。晏殊在他初為帝師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今天了吧,也難怪他能提前預知要收拾行李。晏殊面對此狀況,沒有與太后劉娥針鋒相對,而是選擇避其鋒芒,主動請貶。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大概晏殊做到了。沒有局限于當時被貶的失意,而是看的比較遠,換句話說就是格局大。他在等機會,再次登上朝堂,大展抱負。也確實如他所愿,再次回京,邀范仲淹授課,大力扶持應天書院,培養出許多人才。這些人才寫出的詩詞歌賦,那都是我們高中時候的回憶。
很高興今天在百度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同樣是被貶黜,電視劇《清平樂》中晏殊和范仲淹有何不同?
《清平樂》中,晏殊和范仲淹是兩個大佬,晏殊是“帝師”,也是范仲淹的老師。
兩個大佬都有被貶的經歷,晏殊與其說是被貶,不如說是“找貶”,他是心甘情愿的,而范仲淹是真的被貶。兩相對比,晏殊要高明得多。
晏殊有兩次被貶。
第一次,劉太后想立張耆為樞密使,晏殊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劉太后很生氣,準備懲治他。晏殊預感到了一絲危險,為了盡早脫身,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好戲。
這天上朝,有個小吏過來傳話,晏殊不問青紅皂白,上去按住小吏一頓暴揍,把小吏打掉了兩顆門牙,很快這事傳遍了朝野上下。
第二天,御史彈劾了晏殊,宋仁宗雖極不情愿貶斥晏殊,但迫于各方壓力,只得下旨將晏殊貶到了南京。
電視劇中的晏殊,收到了遭貶的圣旨之后,內心淡然,他手持酒壺,踏入雨中,一邊淋著雨,一邊喝著酒,一邊吟著詩,十分任性。
晏殊遠離了政治漩渦,成功躲避了風險。他到了南京之后,創辦了應天書院,幫助仁宗網羅到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最優秀的人才便是范仲淹。
第二次被貶是在劉太后葬禮上,八大王公開指責劉太后毒死了宋仁宗的生母李妃,宋仁宗陷入了兩難境地,騎虎難下。
要是承認了,那么劉太后的一切要被全盤否定,她要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萬劫不復,雖然宋仁宗報了仇雪了恨,心里暢快了,但這么做,無疑帶來一場政治地震,牽涉面甚廣,影響太大,說不定動搖了大宋的根基。
并且,劉太后是有歷史功績的,她垂簾聽政的這些年,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況且還是她親手把宋仁宗扶上了皇位,幫助他鞏固了江山,宋仁宗否定了劉太后,就等于否定了自己。
然而,要是不清算劉太后,又會給宋仁宗帶來不孝的罵名,宋仁宗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恰在這時,晏殊站了出來,他主動請罪,坦白是他欺騙了宋仁宗生母的事實,并組織了開棺驗尸,證明李妃不是被毒死的,而是自然死亡的,從而晏殊成了替罪羊,二次遭貶。
由此可見,晏殊兩次被貶,都是心甘情愿的,一心替皇帝著想,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保全皇家利益,晏殊是聰明的,彰顯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睿智和大度。
相比來說,范仲淹的太耿直了。
范仲淹的被貶,是因為廢后。郭皇后與兩位妃子爭風吃醋,結果郭皇后誤傷了仁宗,仁宗本來就極不喜歡劉太后安排的皇后,于是小題大做,借題發揮,借著這件事,要廢掉郭皇后。
結果,范仲淹率領一批大臣,范言直諫,跪在殿外不肯起來,堅決反對廢后,揚言此舉乃昏君之所為,仁宗一生氣,就把范仲淹貶到了地方。
范仲淹此舉不夠成熟,他沒弄懂皇帝的心思,仁宗一直身處劉太后陰影之下,劉太后死了之后,他急于擺脫這個陰影,而后宮之首的郭皇后無疑是最大的障礙,必須清除。
同樣是被貶,范仲淹和晏殊的心態不一樣,晏殊的心態是坦然地,而范仲淹是悲憤的。從這可以看出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晏殊隨遇而安,淡泊名利;而范仲淹雖然自詡淡泊名利,實際上他根本放不下。
古代著名被貶官的文人及其貶官歷程
王維
王維,字摩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
生平:據考證,乃開元九年(721年)狀元,時年21歲。
王維開元九年春天中狀元后,即解褐為太樂丞,開始了仕宦生涯。
隨即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受了牽連而謫為濟州司法參軍。當年秋天便離開京城,赴濟州任。濟州在今山東荏平西南,王維在那里度過了四年多的光陰。
開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辭去司法參軍之職,離開濟州。
開元十七年(729年)赴長安,在長安又閑居了幾年。初到長安,他即開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習頓教,結識了詩人孟浩然。
雖則王維勸孟浩然歸舊廬隱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死滅,或者因名臣執政,復又求仕。閑居長安時,即他34歲那年,赴洛陽,獻詩中書令張九齡,希求汲引,隨后便隱于嵩山。次年他便拜右拾遺,又為朝官,做了兩年右拾遺,又為監察御史.
40歲時,遷殿中傳御史。
進入中年,此后或隱或官,所為官為左補闕、庫部即中,品階雖稍高了點,但仍為侍從閑官,總不得意,這樣又過了10年。
王維50歲時,丁母憂,離朝屏居輞川,服滿后,又做了幾年的文部郎中。進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亂中曾陷于叛軍中,得罪了唐王朝。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陷潼關,隨之攻入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王維沒來得及逃走而被俘。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軍相繼收復長安、洛陽,王維與其他陷賤之官,均被收系獄中,隨后押到長安。
王維已57歲,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賢殿學士,后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
上元元年(760年)夏,60歲的王維轉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后所任之職,只任了一年,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了,所以后世稱他為王右丞。
蘇軾
蘇軾在二十歲前一直在故鄉眉山專心學習。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離開眉山,并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順利地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第二年春季的科舉,蘇軾一舉進士及第,歐陽修當時撥摺后進的愛心。后來,蘇軾及蘇轍均拜歐陽修為師蘇軾、蘇轍二人在恩師歐陽修推薦下參加制科考試,這一年舉行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謙科的考試。蘇軾以三等、蘇轍以四等的成績分別考中人選。制科的成績分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無以一、二等的成績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為最高分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當于副知府。
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鳳翔的任期屆滿后,蘇軾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熙寧元年,神宗即位,服滿了喪期的蘇軾離開故鄉。翌年,出任監官浩院(掌管官吏辭令書的官)。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他雖不滿當時的社會現狀,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誣告蘇軾販賣私鹽。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歲的蘇軾見變法大局已定,反對也沒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爭的旋渦中,便請調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自愿調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許多燴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超然臺記》、《水調歌頭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后來被調任到徐州(今江蘇省銅山縣)、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有一天,突然闖進一位朝廷欽差,不容分說便把他捉拿進京,原來是一群和蘇軾有嫌隙的御史,為了討好王安石,便指稱他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并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人獄中,這就是著名的 "烏臺詩案"。
作了不少詩諷刺新法,對蘇軾的審問進行了一百多天,蘇軾的政敵李定等人,千方百計羅織罪名,妄圖把蘇軾置于死地,他們的卑鄙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只定了蘇軾 "譏諷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蘇軾終于免于一死。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所以便對這個曾經長滿荒草的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贊揚這東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
元豐七年,蘇軾四十九歲時,宋神宗為他恢復名譽,任為登州(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這年臘月調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
第二年,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語,同時兼任侍讀
集宋朝理學之大成的程頤領導的洛黨相蘇軾等人的蜀黨勢不兩立,朔黨夾雜其間,也糾纏不清,派閥之爭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對私事的誹謗。
元枯四年,蘇軾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便請調轉任杭州葉知事,
蘇軾在知事任內修筑了與白居易的白堤齊名的西湖蘇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學士承旨,并兼任侍讀,但是遭到作風激進的朔黨的排斥,不到幾個月又被調任穎洲(今安徽省阜陽市)知事而離開朝廷,次年轉任揚州(江蘇省揚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蘇軾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書,十一月晉升為禮部尚書,這是蘇軾從政以來的最高職位。
元枯八年九月,蘇軾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知事
紹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歲的蘇軾被指稱誹謗朝廷,貶為嶺外英州(廣東省英德縣)知事,六月,在轉任英州的途中義受命流放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
蘇軾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稱的儋州。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攝政,試圖促成新舊兩派的和解。五月,蘇軾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舉為成都玉局觀。
六月渡過瓊州海峽返北,月在悍江邊時,他吟誦道:"我心本如此,月滿江不湍。"
因旅途勞頓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蘇軾臥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隕落,死時六十六歲。
柳宗元
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土,同時中進土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后又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并不下于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游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宗元被貶后,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后,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并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后,他的斗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788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他們二月到長安,三月便宣布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還要艱苦,劉禹錫還有80多歲的老母隨身奉養,便幾次上書給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互換。
后來因有人幫忙,劉禹錫改貶連州,柳宗元才動身向柳州。他還是決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權力,在這個局部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9((制訂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nn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興辦學堂,推廣醫學,并使從不敢動土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好幾眼井,解決飲水問題。開墾的荒地nn重視植樹造林)====裴度與柳宗元同系河東人,元和十四年憲宗因受尊號實行大赦,經裴度說情,憲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為時已晚,詔書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懷著一腔悲憤離開了人間,當時年僅47歲。臨死前,柳宗元寫信給好友劉禹錫,并將自己的遺稿留交給他。后來劉禹錫編成《柳宗元集》。
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后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樸,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封建論》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論文。?!读嬲摗?、《晉問》等政論文,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世襲特權
白居易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后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瘡,手肘成胝?!鄙倌陼r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面都有所了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杰出的詩人。
他27歲方從鄉試,次年為宣州刺史崔衍所賞識,送往長安應試,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以第四名及進士第,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歲時自洛陽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長安約百里,到35歲時,罷校書郎,隨后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就在授翰林學上這一年前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
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在此后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
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后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在江州,他自稱為“天涯淪落人”,以游歷山水、作詩為事,慕起陶淵明來,希望作個隱逸詩人,并轉而事佛,企圖從佛教中求得解脫.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舍人,后又拜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轉上柱國..當時朋黨之爭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為,而且“終日多憂惕”,驚嘆“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權幸讒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請求外任,于長慶二年(822年)出為杭州刺史,避開了朋黨殘酷傾軋的朝廷----為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他還進一步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倚托,尋求解脫之法,用佛家消極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
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筑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窮苦)
第二年,他除蘇州刺史,在蘇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劉、白二人結伴歸洛陽。一年后,白居易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后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揖。卒年75歲。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于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杜靡罚右灼渌姼柚校瑑r值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長恨歌》,《重賦》。”《輕肥》,《傷友》《賣炭翁》、《杜陵叟》、《繚綾》、《新豐折臂翁》
劉禹錫
劉禹錫 十九歲游學長安,上書朝廷。二十一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
后來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載"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里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
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王昌齡為開元十五年的(727年)進士。王昌齡進土及第后,補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自古由文學之士充任,為當世所重,所以學者稱校書之所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萊山。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于是改任汜水縣尉。
他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貶嶺南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游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
《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岳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看來這位詩人屢次遭貶斥,仕途極不順利。
王昌齡后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游,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
《出塞》《從軍行》《長信秋詞》、《西宮春怨》《閨怨》、《采蓮曲》《芙蓉樓送辛漸》 。
關于晏殊為什么貶官和晏殊為什么被貶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