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歐陽修哪個字好(歐陽修的踏莎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踏莎行歐陽修哪個字好,以及歐陽修的踏莎行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歐陽修《踏莎行》的鑒賞
1、鑒賞
此詞主要抒寫早春南方行旅的離愁。上闋寫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時空的轉換,寫人在旅途,漂泊無際,且無止期,從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斷的離愁。
下闋寫居者對高樓的企盼和懸想,寫遠望之人的內心活動。春山本無內外之別,詞人將其界定,寫出居者念遠的迷茫心境,頗令人玩味。全詞筆調細膩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
2、原文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3、釋義
館舍前的梅花已經凋殘,溪橋旁新生細柳輕垂,暖風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行人搖動馬韁,趕馬行路。走得越遠離愁越沒有窮盡,就像那春江之水連綿不斷。
寸寸柔腸痛斷,行行淚水滴落面龐,登上高樓憑欄遠望也難解難心中愁情。平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行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4、朝代
宋代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歐陽修這首詞當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年)暮春,是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時的作品。
二、藝術手法
此詞主要運用了以下四種藝術手法。
1、以樂寫愁,托物興懷。這種手法運用得很巧妙。詞的上片展現了一位孤獨行人騎馬離開候館的鏡頭。在這畫面里,殘梅、細柳和薰草等春天里的典型景物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表現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氣氛。這首詞以春景寫行旅,以樂景寫離愁,從而得到煩惱倍增的效果。
2、寓虛,富于聯想,也是這首詞的一個藝術特點。梅、柳、草,實景虛用,虛實結合,不僅表現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離情別緒。作者從各個角度表現離愁,的確非常耐人尋味,有無窮的韻外之致。
3、化虛為實,巧于設喻,同樣是此篇重要的藝術手段?!半x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便是這種寫法?!俺睢笔且环N無形無影的感情?!疤摗钡碾x愁,化為“實”的春水;無可感的情緒,化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
4、逐層深化,委曲盡情,更是這首詞顯著的藝術特色。整個下片,采用了不同類型的“更進一層”的藝術手法,那深沉的離愁,便被宛轉細膩地表現出來了,感人動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踏莎行·候館梅殘
歐陽修一詞末尾是"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若將"盡"字換成"近"字好不好?
"盡"字更進一步說明行人無窮的離愁...盡處才是春山,
而行人更在春山外,更進一步渲染了行人的離愁是無盡的.
踏莎行歐陽修煉字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這是一個很經典的煉字的典故
其中的敲原為推
但用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典故
推敲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庇钟巴啤弊郑瑹捴炊ǎ隗H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彼觳⑥\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眱扇擞谑遣⑴膨T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舍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歐陽修 踏莎行 賞析
踏莎行歐陽修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歐陽修《踏莎行》藝術手法試析 這首詞也是經常為人們所稱道的名篇,寫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離愁。作者有一首五律《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芳林逢旅雁,候館噪山鴉。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東風一樽酒,新歲獨思家?!币彩菍懘喝漳戏铰猛舅技摇N迓膳c這首《踏莎行》同屬一類題材,但是,無論是構思,或是意境,都有所區別。詩的構思疏,詞的構思密;詩的意境淺,詞的意境深。至于藝術表現,更是迥然不同,詩的表現直,詞的表現曲。詩直寫耳目見聞,直抒旅思懷抱,多用賦法;而詞則虛實相生,委曲盡情,賦比興交相為用。其效果是,詩以景勝,詞以情勝。本文著重分析一下這首詞的幾種藝術表現。 詞的上片寫行人在旅途上的離愁,下片寫想象中家室的離愁,兩地相思,一種情懷,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現離愁。主要運用了以下四種藝術手法。 以樂寫愁,托物興懷。這種手法運用得很巧妙。詞的上片展現了這樣的鏡頭:一位孤獨的行人,騎著馬兒,離開了候館(旅舍),望著已經凋落的梅花,走過溪上的小橋,拂掠那岸邊的柳絲,迎著東風,踏向那散發著芳香的草地。在這畫面里,殘梅、細柳和薰草,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表現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氣氛。這美妙的春景,這和煦的春風,引誘著多少人攜眷踏青游春來欣賞!馬克思說:“焦慮不堪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一卷》)。這“良辰美景”,對于滿懷離愁的行人來說,卻如同虛設;不僅成了虛設,而且因為遠游他鄉,不能偕同家室飽覽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悵帳的離情別緒。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边@首詞以春景寫行旅,以樂景寫離愁,從而得到煩惱倍增的效果。 寓虛,富于聯想,也是這首詞的一個藝術特點。梅、柳、草,實景虛用,虛實結合,不僅表現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離情別緒。在古典詩詞中,梅、柳、草就經常與離思相關合。據《荊州記》記載,陸凱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給長安的友人范曄,并贈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逼浜笳勖芳倪h以托離思,在詩詞中便屢見不鮮。候館的殘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聯想到贈別;既是殘梅,卻連折梅寄遠也不能如愿,惜別之情更是可以默會了。柳也關合別意。北朝樂府有《折楊柳枝》,或說“柳”與“留”諧音,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橋折柳贈別更成為一種風俗。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詞“年年柳色,霸陵傷別”,即指其事。這里所寫行人看到溪橋細柳,自然會回想起臨別折柳之類的事,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離愁了。自從《楚辭·招隱》“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將春草與離思聯系起來以后,詩人便多以春草表現離情別緒。江淹《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牽動著離愁別恨。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又是一例。作者另有《虞美人》“艷陽剛愛挫愁人,故生芳草碧連云,怨王孫”;《少年游·草》“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若愁人”;《洞仙歌令》“樓前亂草,是離人方寸”,也都是直接以春草表現離愁。無論是此前的詩人,或者是作者本人,都經常以梅、柳、草關合離思,因此,我們有足夠的根據認為,作者在這首詞里所描寫的殘梅、細柳、薰草,雖然沒有直接指明三者與離愁的關系,但卻暗用了故實,寄寓了離愁。這三者的妙用,不止于渲染環境,烘托氣氛,還可以引起人們對于離別的種種聯想,觸發離愁別恨。這三種景物,甚至可以使人聯想到所思念的人兒的形象:草綠的羅裙(如牛希濟“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柳細的眉黛、花好的容貌,正如作者在《長相思》一詞中所說的“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作者拈出梅、柳、草,實中寓虛,從各個角度表現離愁,的確非常耐人尋味,有無窮的韻外之致。 化虛為實,巧于設喻,同樣是本篇重要的藝術手段?!半x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便是這種寫法?!俺睢笔且环N無形無影的感情。曹植《釋愁文》說:“愁之為物,惟惚惟恍?!倍拍痢冻睢吩娨舱f:“聚散竟無形,回腸自結成。”愁無形色可描繪,無影跡可追尋,是一種“虛”的東西。要表現愁,經常得化虛為實。萊辛說,詩可以把“不是可以眼見的對象”,描繪成如同“物質性的圖畫”(《拉奧孔》第十五章)?!俺睢睙o形體質量,所以詩人們常將它“物化”,說成可以拋擲剪割、車載斗量的東西,使人產生形體感和質量感,因而增加了詩的感染力。有的則以物喻愁,使之形象化。古來以水喻愁的很多,唐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一水牽愁萬里長”,趙嘏“一溪縈作萬重愁”,或者以水喻愁之多,或者以水喻愁之長。一物喻一物,可以作多邊比喻。這首詞說行人愈走愈遠未有盡頭,離愁也愈續愈長未有窮已,這離愁之延長,這離愁之不斷,恰似溪橋下汩汩流向遠方的春水。所有以水喻愁的,雖然取喻之道不同,然而這一點卻是共同的:“虛”的離愁,化為“實”的春水;無可感的情緒,化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 逐層深化,委曲盡情,更是這首詞顯著的藝術特色。清袁枚《與韓紹真書》說:“貴直者人,炭曲者文。”宛轉達意,更進一層,可以使詩詞更加含蓄有味,寫自己思念家室,從對象著筆,設想家室如何思念自己,這便使感情更進一層。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香霧云鬞濕,清輝玉臂寒”;就是采用這里“設身處地”的寫法,詩人自己望月思家,卻想象妻子望月思念詩人的情景。王嗣奭評論說:“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進一層;至念及兒女不能思,又進一層?!边@種進一層的寫法,在詩詞中頗多。這首詞也是采用這種手法,想象他妻子登樓遠望,柔腸寸斷,妝淚盈盈,這已是進了一層;又反過來體諒她,勸她不要高樓倚欄。正因為高樓憑欄會更添離愁,所以勸她“莫近危倚欄”,這又進了一層。這種設身處地的寫法,可以說極盡委婉之致,寫出了“心思之曲”(楊振綱《詩品解》)。末兩句想象家室登樓望到了這樣的景象:“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已在視線的終極,而行人卻還在春山以外,即不在視線之內,什么也看不見。這是另一種“更進一層”的寫法,即所謂“以轉折為曲”(楊振綱《詩品解》)。內心希望達到的某種境界,設詞上卻又極力夸張客觀情況遠在這種境界之外,這便使人感到無可奈何,更深切感受希望破滅的滋味,從而更加突出地表現某種心境。這一種以超級設詞的更進一層手法,也是詩人們常用的藝術手法,如范仲淹《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便是屬于這類更進一層的超級設詞。這首詞望盡春山不見行人的畫面,是行人想象中家室必見的情景,寫的是家室的失望,但卻又更進一步說明行人離愁的無窮。整個下半片,采用了不同類型的“更進一層”的藝術手法,那深沉的離愁,便被宛轉細膩地表現出來了,其感人之深,真是沁人心脾。 整首詞只有五十八個字,但由于巧妙地運用了以樂寫愁、實中寓虛、化虛為實、更進一層等藝術手法,便把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所以成了人們樂于傳誦的名篇。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