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中人物形象應該用哪些詞 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
很多朋友對于邊塞詩中人物形象應該用哪些詞和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描寫邊塞景象的詞語
1.邊塞風景的詞語
山清水秀,層巒聳翠,重巒疊嶂,青山綠水,山水如畫,山崩海嘯,山長水遠,山高水長,山光水色, 大漠孤煙, 長河落日傍花隨柳 草長鶯飛 吹簫乞食 春風風人 春風和氣 春光明媚 春寒料峭 春暖花開 春色撩人 鵝毛大雪 春和景明 春花秋月 春華秋實 春暉寸草 如登春臺 秋月春花 秋月春風 皮里春秋 暮云春樹 滿園春色 麗藻春葩 口角春風 虎尾春冰 寒木春華 大地回春 春雨如油 春蚓秋蛇 春意闌珊 齒牙春色 春蛙秋蟬 春誦夏弦 春生夏長 春深似海 春山如笑 春筍怒發 春色滿園 春樹暮云 春色撩人 春葩麗藻 春暖花開 春露秋霜 春花秋月 春和景明 春風沂水 春暉寸草 唇色滿園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殺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春筍怒發 春蛙秋蟬 春意盎然 春意闌珊 春雨如油 寸草春暉 大地回春 雨絲風片 尋花問柳 寒木春華 紅情綠意 紅衰翠減 陽春有腳 雨后春筍 虎尾春冰 花紅柳綠 花香鳥語 雨后春筍 鶯啼燕語 口角春風 枯木逢春 流水落花 柳暗花明 流水桃花 輪扁斫輪 落花流水 滿園春色 柳綠花紅 研桑心計 鳥語花香 前目后凡 秦晉之好 陽光明媚 燕語鶯聲 如登春臺 春夢無痕 陽春白雪 如坐春風 春蘭秋菊 四時八節 桃紅柳綠 有腳陽春 燕語鶯啼。
2.邊塞景色的詩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佛”王維(唐)《使至塞上》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初唐四杰”之一楊炯(唐)《從軍行》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唐)《涼州詞》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李頎《古從軍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三》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賽》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高適《塞上聽吹笛》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曾參《白租喚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曾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就給你這些很經典的吧。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描寫邊塞風光的詩句廣為流傳,我就不一一例舉了。我想你需要知道一下的還有幾個非常著畝巧名弊耐凱的邊塞詩人:王維,王昌齡,岑參,高適(并稱“高岑”)王之渙
3.描寫"邊塞"的成語有哪些
白草黃云:形容邊塞秋季的荒涼景象。
出處:唐·權德輿《贈老將》詩:“白草黃云塞上秋,曾隨驃騎出并州。”
保境息民:保衛國家邊疆,使人民得以安寧。
出處:《周書·劉雄傳》:“先是,國家與齊通好,約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擾。”
馳志伊吾:伊吾,今新疆哈密.以之表示向往在邊塞建功立業。
出處:《后漢書·臧宮傳論》:“臧宮、馬武之徒,撫鳴劍而抵掌,志馳於伊吾之北矣。”
沉烽靜柝:烽火熄滅,柝聲寂靜。比喻邊疆無戰事。
出處:唐·玄宗《明堂樂章·舒和》:“偃武修文九圍泰,沉烽靜柝八荒寧。”
窮荒絕徼:徼:邊界,邊塞.極遠的邊塞.
出處: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窮荒絕徼,圣人以爪甲視之。"
狼煙四起:狼煙: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騰起的煙。四處都是報警的煙火,指邊疆不平靜。
出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出處: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開疆辟土:開:開拓;疆:邊疆;辟:開辟;土:國土。開拓疆域,擴展領土。
出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十卷:“高宗皇帝開疆辟土,仁育義征,決不以平定一隅遽
形夸大。”
4.描寫邊塞風景的詩句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將軍下天上,虜騎入云中”,“夜關明隴月,秋塞急胡風”----杜甫
《從軍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得歸。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古意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旁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古從軍行
“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春風吹淺草,獵騎何翩翩。插羽兩相顧,鳴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飲馬投荒泉。馬上共傾酒。野中聊割鮮。相看未及飲,朵虜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塵高際天。長驅救東北,戰解城亦全。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崔顥《贈王威古》)
5.描寫塞外景象的詩句
邊塞詩鑒賞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簡析】在路上遇見回京的使者,請他捎句話給家人不要掛念,這是人之常情,但通過詩人表達出來就深了一層,結句尤讓人覺得似含有無數悲辛。
* 隴西行 作者: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簡析】這首詩是對戰爭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訴,人人讀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臺歌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注】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 【簡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反叛,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陳子昂隨軍參謀,到了東北邊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陳子昂進諫,不僅沒被采納,反而被貶斥,因此登幽州臺抒發失意的感慨。全詩以廣闊的胸襟,慷慨悲涼的情調,感時傷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飾,其立意、氣勢和思想、感情,千百年來一直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
*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
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困七日。 【簡析】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
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聞笛 作者: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受降城: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但此詩的受降城所在地說法不一。回樂:縣名,故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
回樂峰:回樂縣附近的山峰。 【簡析】這首七絕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霜月、蘆笛、鄉思,構成一幅思鄉圖,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樂府《橫吹曲》舊題。
龍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詩選》作盧城。龍城也就是盧龍城。
龍城飛將:指西漢時名將李廣。《漢書?李廣傳》載: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戰,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右北平唐時改為平州,治所在盧龍,即今河北省盧龍縣。
陰山:西起河套,東抵小興安嶺,橫跨今內蒙古自治區,漢代為北方天然屏障。 【簡析】詩人抓住月照關塞的典型環境,極其概括地從秦漢時代的邊境戰爭寫到唐代,又借對歷史上的名將的懷念,表現自己對朝廷不能平定邊患的不滿。
全詩音韻鏗鏘,氣勢雄渾壯闊。 * 涼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簡析】該詩表現了征戰的殘酷,又表現了征人視死如歸的樂觀曠達精神,使人覺得悲愴而又豪壯,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 涼州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
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詩題又作《出塞》。
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云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凄苦。
【簡析】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這話是不錯的。
開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縱樂,不務邊防,不關心遠戍征人的疾苦。詩人在進入涼州,聽到哀怨的笛聲后,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對遠戍士卒的同情。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邑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從軍行 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 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 獨領殘兵千騎歸。
塞下曲 盧綸 其二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鑒賞:《塞下曲》六首是盧綸 邊塞詩的代表作,這里選了其中的兩首。
它們表現了戍邊將士豪邁壯麗的軍事生活,刻畫出一位武藝高強、英勇殺敵的將軍形象。 出塞二首(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從軍行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青樓曲二首(其一)王昌齡 白馬金鞍從武皇, 旌旗十萬宿長楊。
樓頭小婦鳴箏坐, 遙見飛塵入建章。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
邊塞詩所描寫的人物形象一般是什么
人物身份一般將軍士兵歲握等從軍之人占大多數,通過蕭索、廣袤、肅殺、凄涼春尺、孤獨等的景物(如大漠孤煙、長空孤雁、冷城孤門……)寫其對家鄉的思念、對建扒雀高功立業的向往、對人民的同情、對歷史的思索等等。
出塞詞這首詩塑造了戍邊將士怎樣的形象?
這首《出塞》,除讓枝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坦陵敏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于裝飾汪知“帶”字。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豐姿。“馬頭沖雪”的“沖”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沖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沖”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涂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后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致,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余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這豈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斗時間之長,最后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并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
緊急!邊塞詩常表達哪些情感?通常使用什么意象?通常用什么手法來表現?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自己體會~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的詩作稱之為邊塞詩.這類詩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離恨;可悔神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衡如的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可以宣泄對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情;可以驚嘆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而詩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復雜的情感:慷慨從軍與久戍思鄉的無奈;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沖突;獻身為國與痛恨庸將無能的悲慨.
邊塞詩的意象:烽碧攔虧火、狼煙、馬、寶劍、鎧甲、孤城、羌笛、雁、鷹等.
《從軍行(其四)》賞析
賞析:詩歌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宏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擾碼伍。
作者: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安模仿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擴展資料
翻譯:
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注釋:
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緩或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軍戍守。
2、長云:層層濃云。
3、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4、孤城:即玉門關。
5、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6、破:一作“斬”。
7、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者。
邊塞詩中的將士形象
義無返顧的愛國精神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世數念,邊塞將士生活的艱辛及思鄉念家的情懷和對有畢灶功不得賞的搜困不平,作出的重要貢獻。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