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中東坡在哪里 東坡居士由來白居易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白居易詩中東坡在哪里,以及東坡居士由來白居易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東坡居士中的“東坡”來源于哪首詩或詞?
【東坡居士的由來】
元豐三年,蘇軾謫居黃州。這時,他的俸祿減了一半,而家里供養的人口又多。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把每月的四千五百錢,分為三十份,每份用麻繩穿起來掛在梁上,每天早上用畫叉取一串錢下來,交給妻子王閏之安排一攜埋鋒日三餐。如果當天辯晌有些節余,蘇軾就非常高興地把這些小錢裝在一只罐子里,以備有客人來訪時買酒喝。
這時,蘇軾的老朋友馬正卿專程從揚州來看望蘇軾,目睹“先生窮到骨”的生活,不禁心酸難過,便找到昔日的同窗,黃州太守徐君猷求他將臨臬亭下過去駐兵的數十畝荒地撥給蘇軾開墾耕種,以解決吃飯問題。徐太守欣然應允,蘇軾十分感激,給馬正卿寫了一首詩,以示謝意:
馬生本窮士,從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貴,求分買山錢。
我今反累生,借耕輟茲田。
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
可憐馬生癡,至今夸我賢。
眾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
蘇軾對于墾植這片土地很高興,不但解決了吃飯問題,更因其在黃州城東,是一塊坡地,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當年植樹種花的忠州“東坡”相似。白居易是蘇軾敬慕的人,于是他效法白居易,將其地稱為“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他還在東坡上筑室,取名為“雪堂”,并親自寫了“東坡雪堂”的匾額。宋人洪邁在《容齋三筆,東坡慕樂天》中說:“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而然。”
白居易字樂天,生活在唐王朝日趨衰敗之際,他身為諫官,面對宦官擅權,藩鎮割據,朝綱腐敗,常以詩歌針砭時弊,后被降職為江州司馬,又遷為忠州刺史。忠州城東有一山坡,身處逆境而自強不息的白居易液顫,于公事之余,常到坡上植樹種花。為此,白居易定了不少詩作,如:“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東坡種花》);“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東坡種樹》);“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別東坡花樹》)。白居易與“東坡”結下了不解之緣,后人亦將“東坡”作為白居易的代名詞。
蘇軾當時的境遇、心情和所耕之地同當年白居易謫貶忠州時頗相似,因此自號“東坡居士”。他在自己的許多詩作中都有記述。如在《去杭州》詩中說:“出外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校前賢”,“衰朽”是蘇軾自喻,“前賢”則喻白居易。他在此詩的“序”中還說:“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出于對白居易高尚品德的仰慕,蘇軾在四十六歲時,給自己取了“東坡”這個雅號。從那以后,這個雅號比他的名字更響亮更有影響。
白居易步東坡在哪里
《步含配讓東坡》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東坡,就是指蘇軾曾經居住和耕種過的東賣歷坡,它談局的位置就處于宋代的黃州古城之下。
“東坡”一號出自何典?
“東敬氏坡”來歷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此話想必已是熟稔,但“東坡”之號由何而來,確實不甚了然。近日偶讀詩詞,得以釋懷。
元豐六年(1083),詩人貶謫黃州,任團練副使,相當基稿物于黃州軍分區的副司令,這是一個閑職。生活相當搏液貧窮,甚至衣食不周。他的老友馬正卿向郡里請求將舊營地的幾十畝地交給蘇軾耕種。土地久荒,滿是荊棘瓦礫。詩人辛勤躬耕,不辭辛苦,盼望來年能有收獲。在耕作上,詩人虛懷入谷,以農民為師,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極不易得的。并在百姓的幫助下筑室于此。遂有《東坡》一詩(見后),東坡,本為蘇軾筑室之地地名。唐代詩人白居易被貶忠州時曾寫有《東坡種花》、《步上東坡》等詩。蘇軾取“東坡”為號,既有以地置名號之雅舉,也表示對白居易的欽敬之意。
東坡
良農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桑柘未及成,一麥庶可望。
投種未逾月,覆塊已蒼蒼。
農夫告我言:“勿使苗葉昌。
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
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
白居易和蘇軾兩個文豪的感情生活是什么樣的?
白居易是中唐大詩人,其詩注重諷喻和閑適,通俗易懂,流傳很廣。蘇軾則是北宋的文壇領袖,是大詞人和著名書畫家。那么,這兩位文豪怎么會成為知己呢?且聽分析,請你評判。
兩個人身世相似。蘇軾號東坡居士,這個東坡來自哪里,就是來自白居易從都城長安被貶忠州(今天的重慶下轄縣),在城東開辟的一片園地。白居易離開忠州后,曾寫一首詩:“二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這份情感是非常真摯啊。而且,東坡還有他種下的桃李與柑橘。
蘇軾也是在被貶黃州時,在家附近山坡開辟了一片菜地。干的和白樂天一樣的事:種菜。也正是因此,他給自己取了一個名號:東坡居士。這是惺惺相惜的結果。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于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
廬山花徑園風光:白居易雕塑
蘇軾生平版圖
在仕途上,白居易和蘇軾都經歷了金榜題名,考取進士,被朝廷重用,遭到誣陷,逐出京城,外放做官,后來又被起用,終究還是賦閑在外的經歷。蘇軾,甚至是黃州、惠州、儋州越做官越遠,如同被流放的遭遇。要知道,千年前的廣東和海南島可不是今天的繁榮港口,而是荒原偏僻之地。
如果僅僅同樣開荒種菜,那只能算是生活趣味相似。
更重要的是,兩人政績還有相同之處。
那就是杭州西湖的兩道長堤。這也是太巧了,兩人還都被任命到同一地方——杭州當了“市長”。杭州的西湖“是人工點綴后的自然”。那么,兩人在杭州就做了共同的事情:保護西湖,疏浚湖水,便于百姓飲用和灌溉稻田。
據林語堂《蘇東坡傳》,蘇東坡用四個月時間,組織工人與船夫清除水草和淤泥,并巧用堆積如山的泥草新修了一條便于人們穿湖而行的長堤,縮短人們湖邊往返距離。這樣,西湖就從白居易的一道“綠楊陰里白沙堤”,平添了又一道“花滿蘇堤柳滿煙”。
西湖全景
蘇堤
白堤遠眺
作為文人,兩個人有強烈的正義感和仁義心,從政為黎民百姓著想,比如蘇軾為當時南方水災造成的饑荒焦慮萬分,打算提前收儲糧食平抑谷價,但爭取到的資金還是被地方截留。他性格耿直,直言大唯困上書,表達憤慨之情。《二老堂詩話》點評兩人為: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于物無助,大略相似。非常精辟。
除此之外,自然還有寫作的文風。文人間的借鑒學習十分必要。借鑒不是抄襲,更不是現在網絡上的洗稿,而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創新。沒有借鑒,就沒有了繼承與發展。
李清照寫金華八詠樓有一句“氣壓江城十四州”,這句明顯是來自唐代薛濤所寫的籌邊樓“壯壓西川四十州。”那么,蘇軾如此認同白居易,自然對白居易的詩文也手不釋卷。
白居易詩《初出城留別》中有一名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結果有一天蘇軾重逢因烏臺詩案牽連被放逐到賓州(今天廣西南寧下轄縣賓陽)好友山春王鞏時,王鞏侍人勸酒。沒想到這位女子也是滾念有才的,蘇軾問了一番嶺南風土好不好,她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了這句白居易名詩,感慨萬千,寫成了《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既是歌頌寓娘的身處逆境卻安之若素的品質,也是對白居易曠達從容心態的回應。“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白居易《自詠》詩中名句 “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用在了悼念歐陽修的《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一詞中,“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只不過更深入了一層回首前已是“如夢如幻,早已成空”。關于詩文中的借鑒還有很多,留待頭條網友指出吧。
最后,蘇軾與白居易成為知己的說法,更在于二人的心態。
在長期的官宦生涯里,有得意自然也有失意,面對意想不到的風波,如何定風波?心態無疑非常重要。白居易正是在長期的起伏中,看透看明白。“苦樂心由我,窮通命任他”,這樣一種安時處順順、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也是包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