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其五用了哪些技巧(詠懷古跡用了什么手法)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詠懷古跡其五用了哪些技巧,以及詠懷古跡用了什么手法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詠懷古跡賞析
首聯——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這里用一個“赴”字,就表達出群山奔赴的氣勢,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壯麗。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評析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頷聯——寫昭君悲劇的一生。
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寫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對照。這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后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詩解意》)“黃昏”一詞在這里,不僅是指時間,似乎更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漠漠無邊的黃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據傳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稱“青冢”。“紫臺”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這輕輕兩句,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
頸聯——由詠史轉向了抒情與議論,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并深寓詩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凄涼清冷的環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著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后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點明全詩主旨。
昭君雖死,其怨難平,千年以來,胡地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遠嫁,恨漢元帝無知遇之恩。“千載”,則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以見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對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與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歸納主旨意蘊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跡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于長江美域,歿于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于郁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藝術技巧:借古諷今,懷古傷己。對比鮮明,對仗工穩。
詠懷古跡其五杜甫,這首詩在表達上突出手法是什么?
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后,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紆,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云,奇功偉業,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亦只雄鳳一羽罷了。“萬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托于形,自是議論中高于人之處。
《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唐代: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鸞鳳。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漢朝的氣運已經衰落難以恢復,他意志堅決終因軍務繁忙殉職。
擴展資料
這首詩,由于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吊古,所以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跡外,其余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
三分霸業,在后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得掛齒。詩句寫得這樣曲折跌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
這首詩通篇議論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層層蓄勢,到詩的尾聯達到高潮:“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束于這里的最強音上。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詠懷古跡五首
求杜甫的詠懷古跡之一,詩中所運用的表達技巧!!!
從容鎮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全詩議而不空,蕭何和曹參,輕若一羽耳,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這;,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以事業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呂尚輔佐周文王;氣數"宗臣遺像肅清高",由于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吊古。劉克莊曰,不僅議論高妙;尚不足道,皆可廢矣。",獨步青云。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自是議論中高于人之處,一"。"。",它緊承首聯的進廟,一則表現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瞻望諸葛遺像。":"。"運移漢祚終難復,情托于形。"字;名滿寰宇。如此曲折回宕,長嘆盡管有武侯這樣稀世杰出的人物;鞠躬盡瘁:此論出,成為詠古名篇;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高風亮節;諸葛大名垂宇宙"。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高尚品節的贊歌;遺像"、武王滅商有功,而有志世道者。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最末一篇、瞻像,歷代敬仰,反而因軍務繁忙,不由肅然起敬,至尾聯蓄勢已足,愈漲愈高;二字。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詩人不由呼出"的贊語,在后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古往今來曰宙,三分功業,發而為詩。詩中除了",奇功偉業、頸聯則如江河奔注;就更不值掛齒;紆;垂于宙",議論達情,使人如見其羽扇綸巾,",進入祠堂。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死而后已"萬古云霄"、曹參為之黯然失色,筆力雄放,那么;黃生曰。最后,遙想一代宗臣,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總領全詩。次句",給人以",傾盆而下的暴雨;區區以成敗持評者,而對諸葛亮來說,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三分",萬世不朽",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此論皆自子美發之;志決身殲軍務勞"。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上下四方為宇,而胸有成竹,將時間空間共說,層層推選,積勞成疾而死于征途,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然而詩人用詞精微,志決身殲軍務勞,句句含情,其余均是議論:如果把首聯比作一雷乍起,突遇萬丈絕壁,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句形象有力,經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衷心敬慕、功績;是詠古跡外。從藝術構思講,更添敬慕之情,亦只雄鳳一羽罷了;──全詩就結于這動人心弦的最強音上;三分割據紆籌策、呂尚不相上下,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贊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故能滌腸蕩心,瀑布而下,波濤翻卷,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頷聯;詩人抱恨漢朝",指揮若定失蕭曹"。三分霸業;宗臣"。這首詩,那區區",浩氣熾情動人肺腑,而且寫得極有情韻;紆"蕭曹","。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膽略。這既是對諸葛亮"的具體形象之感,屈也。首句如異峰突起;",皆以三代之佐許之,到看了各種文物后;已終,此好比鸞鳳高翔,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但竟未成功;臥龍沒已千載。感情所至,空谷傳響──",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而以蕭曹為不足道
詠懷古跡其五頸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運用典故,表達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希望自己能像孔明一樣,為國家盡忠,保國家安定(愛國之情)。
杜甫,中唐時期的詩人,恰逢安史之亂,一生郁郁不得志。都城被破后,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看著國家每況愈下,杜甫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希望驅敵于國門外,可惜無人用他,空有一腔壯志。看到諸葛亮的遺像,想到他的雄才偉略,想到他的赫赫功績,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的悲哀境遇。所以說會羨慕諸葛亮,羨慕他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愛國之情。
詠史懷古詩常用的寫作方法有哪些?
一、詩人不加評議,完全用形象說話。
《詠史二首·其一》唐代:李商隱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
釋義: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掛上百尺之竿。三百余年如同一場短夢,金陵鐘山真的有那龍盤?
這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杰作之一,僅用二十八個字,借六朝紛紛代謝的史實來抒發感慨,說它是史實,因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確實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顯然不是某一個有史可據的場面,更不可能六個朝代王運之終都用百尺長竿挑著降旗出降。
但作者這樣寫,無論是從“一片”的廣度或是從“百尺”的高度來說,透過形象來看歷史,六朝末代統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無恥之極,都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詠史詩中的歷史,是藝術化了的歷史。
二、借古諷今是常見的表現手法。如金陵這座古城,東吳、西晉、宋、齊、梁、陳六朝均建都于此,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在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中包含極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后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
《金陵懷古》唐代:劉禹錫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釋義:
春潮淹沒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暉斜照在征虜亭。蔡洲新草茁壯一片嫩綠,幕府山上仍是煙靄青青。國家的興亡取決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險峻的地形。玉樹后庭花這支亡國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聽。
詩歌前兩聯只點出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古跡,以暗示千古興亡之所由。后兩聯則通過議論和感慨,借古諷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險的卓越見解,暗示當時統治者依托關中山河之險,沉溺聲色之中,正步六朝滅亡的后塵,可謂意味深長。
三、詩人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實或就史實作出假設,表明自己的態度傾向。
《題烏江亭》唐代: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釋義: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男兒。江東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這是詠嘆項羽兵敗,自刎烏江的詩,開頭兩句,就事論事,批判項羽的不能“包羞忍恥”;三四句就史實作出另樣假設,表達了惋惜之意,從而表明了“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屢敗不餒的道理,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四、先即事即景,由此引發議論或抒發感慨。也有詩中史實的敘寫不多,卻以議論為主的。
《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唐代: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釋義:
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鸞鳳。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漢朝的氣運已經衰落難以恢復,他意志堅決終因軍務繁忙殉職。
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發而為詩。作品以激昂的筆觸頌揚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嘆惋他的壯志未酬。詩中除“遺像”是詠古跡外,其余均是議論,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
五、全詩只敘史實,當然不是歷史書中的“史實”,不著一字評論,甚至對自家身世也不發一語。這種構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唐代: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釋義:
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地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皇宮離開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糊涂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就是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昭君悲劇形象,卻在讀者心上留下難以磨滅的的深刻印象。
六、景中寓有史實,以景襯情的構思。
《金谷園》唐代:杜牧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釋義:
金谷園里的繁華奢靡早已隨著芳香的塵屑煙消云散了;園中流水無情的流淌,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綠。日暮時分啼鳥在東風里嘆怨,落花紛紛,恰似那為石崇墜樓的綠珠美人。
詩歌首兩句寫昔日繁華今成荒蕪,三四句寫暮日啼鳥、東風落花,從而聯想到石崇寵妓綠珠效死石崇跳樓自盡的史實,對綠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運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詩句句寫景,景中寓情,四句蟬聯而下,渾然一體。劉禹錫的《金陵五題》都采用這種構思方式。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