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弼祁陽哪里人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時嘗聚徒講授六經以奉甘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陶弼祁陽哪里人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時嘗聚徒講授六經以奉甘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六月三湘風日閑猜三個數字
數字666
出自宋代陶弼的《句》全文:
六月三湘風日閑,偶隨樵客到禪關。
陶弼(1015—1078)宋代詩人,字商翁,永州(今湖芹豎南省祁陽縣)人,陶岳之子。倜儻知兵,能為詩,有“左詩書,右孫吳”之譽。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_儻,放宕吳中。行山間,有雙鯉戲溪水上,佇觀之。傍一老父顧曰:「此龍也,行嫌備大且斗,君宜亟去。」去百步許,雷大震而雨,岸圮木拔。
又出大云,倉卒遇風暴怒,二十七艘同時溺,獨弼舟得濟,滾友人以是異之。一見丁謂,謂妻以宗女,因從學兵法,能持論縱橫。慶歷中,楊畋討湖南徭,弼上謁,畋授之兵使往襲,大破之。以功得陽朔主簿。
歷史上有哪些姓陶的名人
陶謙:揚州丹陽 (今安徽省宣城市)人,字恭祖,132—194(63歲)。東漢末年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陶璜:揚州丹楊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字世英,西晉交州刺史、冠軍將軍、宛陵侯。 陶浚:揚州丹楊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陶璜之弟,三國時期東吳鎮(zhèn)南大將軍、荊州牧。 陶侃:(今江西都昌)人,東晉名臣,為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性聰敏,筆翰入流,為政慎密。人稱其書法肌骨相媚。 陶淵明:陶侃曾孫,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大詩人、文學家。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其詩更卓然高標,別樹一幟,影響深遠。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代表作有詩歌《讀山海經》、《詠荊柯》、《歸園田居》,散文《桃花源記》,辭賦《歸去來辭》等。有《陶淵明集》。 陶隆: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祖。好學、讀書善書。參征南中郎軍事,從孝武和差有功,封晉安侯,后督新會郡。陶隆身長七尺五寸,姿態(tài)雄美,擅長騎射,讀書善寫,兼解藥性。為人處事,以常行拯救為務。 陶弘景: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陶隆之孫,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畫家、醫(yī)學家、書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書,精圖畫,隸書不類常式,骨體遒媚。有《圖象集要》。 陶翰 唐代詩人,男,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官宦之家出身,字號不詳,生卒年亦不詳,開元十八年登進士及第,連登博學宏詞、拔萃二科,授華陰丞。天寶年間,思陟大理評事、太常博士,官終禮部員外郎。代表作品有《古塞下曲》《燕歌行》等。 陶守立:池陽(今安徽貴池)人,五代時南唐畫家。長于釋像鬼神、庭園殿閣、子女奴隸、車馬山水、靡不精妙。 陶弼:永州祁陽(今屬湖南)人,宋代詩人,以功授陽朔縣主喚爛皮簿,后任邕州東上閣門使。有《陶邕州集》。 陶裔:京兆戶(歷兄今陜西戶縣)人,宋代畫家。精于花竹翎毛,選翰林待詔,其筆法與黃荃相似。 陶復亨:新昌(今屬浙江)人,宋末元初詩人。元初充興國軍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詠》。 陶宗義:浙江黃巖人,元末明初書學理論家、文學家,號南村。能詩工書,工小篆,著有書學理論書《書史會要》。另有《南村輟耕錄》、《南村詩集》。 陶姓
陶成:江蘇寶應人,明代畫家。多才藝,詩文古樸,書善四體,擅畫花鳥人物,芙蓉稱神品,為世所珍。 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嘉慶進士,道光時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兼管鹽政。 陶窳:湖南湘潭人,清代書畫家。工詩文,精書法及篆刻,尤長畫花卉。 陶峙岳:湖南寧鄉(xiāng)人國民黨愛國高級將領,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義,一九五五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一九八八年逝世。 陶漢章,1917出生,江西省進賢縣人。出身于五代書香世家,1931年就讀洪都中學。初中畢業(yè)后,考入馮玉祥的汾陽軍官學校。1933年在吉鴻昌領導的抗日同盟軍司令部當參謀,追隨吉鴻昌反蔣抗日。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等榮譽,平生著述頗豐,約有100余萬字。 陶勇:安徽霍丘人,中共高級將領,作戰(zhàn)勇猛,一九五五年授中將軍銜,文革中含冤而死。 陶鑄:湖南祁陽人,中共高級領導人,解放后任廣東省委書記,文革中為文革小組成員,因不愿與林江反革命集團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 陶行知:安徽歙縣人,近代教育家。最早注意到了鄉(xiāng)村教育問題,要求教育與實際結合,為人民大眾服務。著有《中國教育改造》、《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
歷史上姓陶的名人
陶侃——(259-334)字士行。晉朝潯陽人。從軍40余年,果毅善斷。在廣州時,朝運百甓于齋外,暮運于齋內,以勵志勤力。竹頭木屑,皆儲以備用。溢號恒。
陶淵明——(365-427)東晉文學家、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為江早塌州祭酒、鎮(zhèn)江參軍,后任彭澤令。因不滿當時官員的腐敗而去職,歸隱田園,至死不仕。其詩以《歸去來兮辭》、《飲酒》、《桃花源詩》、《詠荊軻》、《磨帆讀山海經·精衛(wèi)銜微木》等為代表,今存《陶淵明集》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安徽歙縣人,著名教育學家。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后,從事教育事業(yè),推進平民教育運動,發(fā)表。中華教育改進改造全國鄉(xiāng)村教育宣言、創(chuàng)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培養(yǎng)出不少革命人才。并幫助一些進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據地。民國35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終瞎睜雹年55歲。著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
賓州二首原文_翻譯及賞析
廣右開炎服,思剛置縣衙。羈縻唐世及,正朔圣朝加。鄉(xiāng)分今賀水,邑錄古瑯琊。泉脈通明鏡,封鄰接鏌铘。——宋代·陶弼《賓州二首》 賓州二首 廣右開炎服,思剛置縣衙。
羈縻唐世及,正朔圣朝加。
鄉(xiāng)分今賀水,邑錄古瑯琊。
泉脈通明鏡,封鄰接鏌铘。陶弼(1015—1078)宋代詩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陽縣)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豐元年。,年六十四歲。倜儻知兵,能為詩,有“左詩書,右孫吳”之譽。慶歷中(1045年左右)楊畋討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襲,大破之。以功得朔陽主簿,調朔陽令。兩知邕州,綏輯惠養(yǎng),善政甚多。進西指睜上閣門使,留知順州。交唯核歲人襲取桄榔,弼獲間諜,諭以逆順,縱之去,終弼任不敢犯。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改東上閣門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庫總目》傳于世。事跡見《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銘》。
陶弼
不分桂籍一毫月,枉踏槐花十八秋。——宋代·汪圣權《句》
句
不分桂籍一毫月,枉踏槐花十八秋。游左臺天歲月深,人間又見謫仙人。鏡中商嶺飄蕭后,物外箕山自在身。安石沙徒輕冕紱,伏波老未厭風塵。輪君物外全以美,洛社耆英漢逸民。——宋代·汪炎昶《次韻題張氏耆逸堂》
次韻題張氏耆逸堂
游左臺天歲月深,人間又見謫仙人。
鏡中商嶺飄蕭后,物外箕山自在身。
安石沙徒輕冕紱,伏波老未厭風塵氏搭。
輪君物外全以美,洛社耆英漢逸民。此老年來醫(yī)有靈,病眸才洗便增明。教儂還盡讀書債,頭白依然對短檠。——宋代·陶夢桂《贈眼科舒醫(yī)士》
贈眼科舒醫(yī)士
此老年來醫(yī)有靈,病眸才洗便增明。
教儂還盡讀書債,頭白依然對短檠。
碧湘門 陶弼 賞析
城中煙樹綠波漫,幾萬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作者系永州祁陽(今屬湖南省)人,地臨湘江,當時政區(qū)隸于荊湖南路,而潭州(今長沙)為路治。所以登上城門既覽城中萬家煙樹,又觀從家鄉(xiāng)流下的湘江從城外駛過,是很自然的事。詩亦作得好,景色如畫。
詩歌作者陶弼(鍵野1015~1078),永州祁陽人,著有《陶邕州集》。這首詩是歷代詩家詠長沙的詩作中少見的佳作,至今仍能從一些重要的選本中讀到。
省志說,碧湘門即清代府城南門,楚王馬殷建。《冷齋夜話》說宋代詩人黃庭堅(1045~1105,字山谷)曾于碧湘門邊留居一月。想必黃庭堅亦是讀到這首詩歌,才決定住在那里。人去樓圮之后,只能作這么一點猜想。
歷史激情,離現代生活總是很遙遠。某一天,當你打開渴望中的那扇門,看見一個人站在門邊,你會想到那個人是黃庭堅不?繁囂的生活,將歷史與現實血肉相聯(lián)的關系淡化了。
詩歌精神消退之后,站在碧湘門邊打探北宋,黃庭堅的樣子有點孤絕。
黃庭堅一生命途多舛。中年以后,新舊黨爭幾度反復。紹圣元年(1094)被貶四川邊陲,時間長達六年。徽宗崇寧二年(1103),蔡京等人對舊黨迫害愈烈,再次貶謫廣西宜州。這年十二月十九日,晚飯尚未煮熟,便被官差押解到船上,由湖北鄂州逆江南下。行至長沙,正值新春,得官差許可,由碧湘門登岸,養(yǎng)病一月。此后,從長沙買舟南下。途經衡州時拜訪了佛門書畫大師華光。崇寧三年(1104)仲春到達祁陽,觀顏真卿所書《大唐中興頌》碑,寫下《書磨崖碑后》一詩。六月到達宜州,然因為權奸監(jiān)視,無處安身,只好寄身于一座殘破的戍樓中。不久即在瘴癘酷暑和貧病孤傷中溘然辭世。一代詩家,竟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黃庭堅死后,迫害他的奸臣蔡京,暮年失寵,被貶韶州,行至湖南境內,一病不起,最終客死長沙。蔡京病逝的具體地點,史家沒有記錄,相信離碧湘門一定不遠。這種結局,也算是一種有趣的結局。
黃庭堅終生都在遷徙中寫作。如同一匹驛動的老馬,僅有的那點快樂來自于旅途。“元霜搗盡音塵絕,去作湖南萬里春。想見山川佳絕地,落花飛絮轉愁人。”萬里春色,山川佳絕,湖湘美景令人難忘。離開長沙的次年,黃庭堅在凄涼與感傷中,回憶去歲途經湖湘,與友人把酒言歡、泛舟暢游的情形,寫下了上面這首詩歌。哀愁離苦難的人總是很近,快樂早游離苦難的人總是很遠。快樂消失,哀愁出現。隨之而來,是生命消失,永恒出現。但永恒,極少有人能夠理解。一天晚上,我讀《黃山谷集》,與黃庭堅的靈魂對視。那些裸體的漢字,像一些蝌蚪,又像一些魚。它們手牽著手在天地間舞動。我知道它們舞動著,但不知道它們?yōu)槭裁次鑴印K麄兊谋瘋麃碜阅睦铮鞓酚謥碜阅睦铩D菚r候,我明白那些文字是一些神靈,是一種祭祀藝術的歌舞,歡樂和悲傷都來自內心,就像斜陽照在碧湘門上,你不知道它的真正含義,但那是有意義的斜陽。命運的消滯和斜陽的歸隱,同樣意義無窮。對永恒進行解說,沒有人做得到。
詩人的哀傷是形而上的哀傷,而詩人的快樂可能是形而下的快樂。洪駒父《詩話》說,黃庭堅看見貴族宗室攜妓女游覽寺廟,寫出了“窗中遠山是眉黛,席上榴花皆群舞”的佳句。僧人惠洪說黃庭堅,白晝閑臥酺池寺,夢見與道士游蓬萊,醒來亦有佳作問世。如果有一架機器,載著我回到宋徽宗的宋代,也許可以看見碧湘門邊的黃庭堅,在人煙構成的畫面上,尋找溫暖無比的風景。黃庭堅的身邊,城門洞開,太陽照耀的方式洞若神明,風雨滲入事物的內部,時空以凌厲的巨筆剝蝕天地萬物。帶枷的遷客踏著斜陽而來,運送物資的商賈踏著星月而去。湘流北往,碧浪千層,風帆上下,濤若驚雁。至于那些在白云蒼狗下討生活的人——捏面人的,賣鼠藥的,賣藝說書的,炸臭豆腐的,做冰糖葫蘆的,乃至捕魚的,趕車的,要飯的——也都在黃庭堅的視域中一一找到位置對應。徽宗崇寧三年(1104)的黃庭堅,就是一個普通的長沙人。太陽已快要落山,如血的斜陽照著一只滾沸的油鍋,好香的臭豆腐。我問一個寫詩的朋友,黃庭堅買沒有買一串,朋友說,你不如去讀屈原的《天問》。披著斜陽吃臭豆腐,不知是一種什么樣的快樂。
在我準備求助于屈原的時候,900年前的斜陽,已經歸隱。斜陽只在碧湘門邊停留一會兒,一定得走。900年后,斜陽連同快樂已經模糊。時空包容一切,又毀滅一切。在歷史中競渡的萬千人流,誰還記得宋代的碧湘門邊留駐過一位詩人。時空常常將美安排于瞬間狀態(tài),將人推到永陸亮銷恒的幸福中,如同頓悟的人,瞬間進入宗教。黃庭堅之后,碧湘門緊閉。金兵像蟻群向南擁進,離徽宗被虜的靖康之恥已為時不遠。金庸在《射雕》中,將靖康二字拆開,分別贈給兩個孩子,名靖的一個后來成了忠臣,名康的一個后來成了奸人。靖康之辱也就在忠奸相較、朝野內耗中永無雪恥之日。
時間前行。900年后的一個夜間,我見金兵正在電視里攻找城門,便立馬找史書來讀。沒有找到金兵攻打碧湘門的記錄。雖然也有殺死百姓數萬,“城中煙樹”、“數萬樓臺”焚毀殆盡的記載,但這是明末的事了。至于屠城的主角,不是金兵,而是太平天國國。我由此相信,最酷烈的殘殺來自一個民族的內部。而黃庭堅只不過是這種殘殺的一種祭品罷了。
最早的姓陶的人?
姓陶的人,真是既榮耀,又幸運,因為他們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堯,一支出自虞舜。這份榮耀與生俱來,實在令人羨慕萬分。
關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這樣說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閼為周陶正,亦為陶。”陶唐氏就是帝堯,虞閼則為舜的后代。
帝堯,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為什么還要稱他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緣故的。
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是帝嚳的次子,也就是黃帝的玄孫。他最初封在“陶”,后來又徙到“唐”,所以才稱為陶唐氏。至于“堯”,則是他帆孝螞的號,是他生時臣民用來對他稱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堯的子孫后來才會有的以陶為姓,有的以唐為姓。
堯的最初封地陶丘,據《說文》上的考證,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定陶縣;后來所徙的唐地,則是現在河北省的唐縣,所以出自帝堯的這一支陶姓,最初應該就是發(fā)源于這兩個地方。
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則是由于他的一個后代虞閼,在周朝的時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謂“陶正”,就是專管治陶之事的官,后來虞閼的子孫就以官為姓,統(tǒng)統(tǒng)改姓了陶。
至于舜的后代之以虞為姓,則是因為他把君位禪讓給禹之后,他的兒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孫也依照當時的習慣以國為姓,就此姓了虞。當時虞地的位置,就是現在河南省虞城縣。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發(fā)源地,也應該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縣。
根據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緣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堯舜,在來源方面,還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來自山東定陶、河北唐縣和河南虞城縣,一切都是脈絡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陶姓繁衍到后來,是丹陽和潯陽兩地的望族。丹陽,是在今江蘇省,位置在鎮(zhèn)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寶年間以來就有的縣治。潯陽,則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縣。
在歷史上,姓陶的名人相當不少,早在春秋時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傳》,以節(jié)義傳論千古的陶嬰。
人人知名的陶淵明,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被傳誦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記》,也被歷代列為學子必讀之作。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傳為千古美談,為后世志趣高潔的讀書人,奉為座右銘。
尋根溯源
陶姓來源有六:
1、出自唐堯。據《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載,堯擔任部落首領之前,以制作陶器為業(yè),其后子孫有以其職業(yè)技藝命氏,稱陶姓。
2、亦出自唐堯。據《辭源》所載,相傳堯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縣),其后子孫以封地為氏。
3、出自虞舜。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之裔孫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制作的官職),其子虞閼承襲父職,其后子孫以官為氏。
4、以職業(yè)為姓。據《風俗通》所載,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鑄工)為職業(yè),從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為姓的。
5、避諱而改。據《宋史本傳》所載,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晉祖諱,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今白、傣、京、苗、瑤、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唐堯。上古圣帝。在其擔任部落首領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為職業(yè),其地世稱為陶丘。另說堯帝少年智慧,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chuàng)了禪讓制,死后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一點血緣關系的舜。堯賢明民主,為世所敬重。后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由上可知,陶姓最初是以山東定陶為發(fā)祥態(tài)埋地。周以前,陶姓于史書不顯。春秋時才出現了第一位名載史冊的人物,即以節(jié)義傳論千古的女性陶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陶姓逐漸南移到今河南蘭考一帶,后經繁衍發(fā)展,形成了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濟陽郡。西漢時,有陶舍、陶青出仕長安,而陶青功封開封侯,子孫世襲其職并家于當地。兩漢時期,陶姓人逐漸南遷于江蘇、安徽一帶,并在長江之南落籍,如東漢徐州慎租州牧、溧陽侯陶謙即為丹陽(今安徽宣城)人。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河南、山東陶姓開始南遷江浙,而原居蘇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贛。此期在江南一帶涌現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東晉侍中太尉、鄱陽(今江西波陽)人陶侃,其后遷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詩人陶淵明即為其重孫。南朝宋孝昌相陶貞寶,晉安侯陶隆均為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后經不斷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眾,子孫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陽、潯陽為其郡望堂號。宋代以前,陶姓發(fā)展依舊以上述兩地為主源,在江南各地緩慢播遷,并有陶姓一支進入湖南。宋代時,陶姓在北方得以發(fā)展,陜、豫、魯、晉、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帶狼煙四起,陶姓有播遷于湘、鄂、閩、粵、桂之地者。明初,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而兩湖之陶姓則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進而播遷云貴高原。清時,陶姓已廣布全國,并有渡海赴臺,進而播遷海外者。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蘇、上海、浙江三省為多,三省陶姓約占全國漢族陶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
郡望堂號
陶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境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山東東明南;
2、丹陽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3、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
堂號:
“丹陽”、“愛菊”、“潯陽”、“五柳”、“寸陰”等。
宗族特征
1、陶姓南遷要早于其他姓氏。早在兩漢時期,陶姓已有人渡過長江并繁衍發(fā)展。
2、陶姓多品性高潔之人。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山中宰相陶弘景,率眾起義的陶峙岳,不同流合污的陶鑄等。
名人精粹
陶侃:(今江西都昌)人,東晉名臣,為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性聰敏,筆翰入流,為政慎密。人稱其書法肌骨相媚。
陶淵明:陶侃曾孫,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大詩人、文學家。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其詩更卓然高標,別樹一幟,影響深遠。代表作有詩歌《讀山海經》、《詠荊柯》、《歸園田居》,散文《桃花源記》,辭賦《歸去來辭》等。有《陶淵明集》。
陶弘景: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陶隆之孫,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畫家、醫(yī)學家、書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書,精圖畫,隸書不類常式,骨體遒媚。有《圖象集要》。
陶守立:池陽(今安徽貴池)人,五代時南唐畫家。長于釋像鬼神、庭園殿閣、子女奴隸、車馬山水、靡不精妙。
陶弼:永州祁陽(今屬湖南)人,宋代詩人,以功授陽朔縣主簿,后任邕州東上閣門使。有《陶邕州集》。
陶裔:京兆戶(今陜西戶縣)人,宋代畫家。精于花竹翎毛,選翰林待詔,其筆法與黃荃相似。
陶復亨:新昌(今屬浙江)人,宋末元初詩人。元初充興國軍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詠》。
陶宗義:浙江黃巖人,元末明初書學理論家、文學家,號南村。能詩工書,工小篆,著有書學理論書《書史會要》。另有《南村輟耕錄》、《南村詩集》。
陶成:江蘇寶應人,明代畫家。多才藝,詩文古樸,書善四體,擅畫花鳥人物,芙蓉稱神品,為世所珍。
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嘉慶進士,道光時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兼管鹽政。
陶窳:湖南湘潭人,清代書畫家。工詩文,精書法及篆刻,尤長畫花卉。
陶峙岳:湖南寧鄉(xiāng)人國民黨愛國高級將領,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義,一九五五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一九八八年逝世。
陶勇:安徽霍丘人,中共高級將領,作戰(zhàn)勇猛,一九五五年授中將軍銜,文革中含冤而死。
陶鑄:湖南祁陽人,中共高級領導人,解放后任廣東省委書記,文革中為文革小組成員,因不愿與林江反革命集團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
陶行知:安徽歙縣人,近代教育家。最早注意到了鄉(xiāng)村教育問題,要求教育與實際結合,為人民大眾服務。著有《中國教育改造》、《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