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道一詞出自哪里 尋道_me
今天給各位分享尋道一詞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尋道_me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DISC系列】尋道和行道
人生最重要的是尋道和行道。道,指的是規(guī)律。
萬物皆有道胡含。
人生修煉的本質(zhì)在于調(diào)適,變得更好。決定改變的是痛+愿景+行動。
反思我這一年多的學(xué)習(xí)之路。我做到了尋道。我口才不好就去學(xué)習(xí)演講,我對DISC感興趣就來學(xué)DISC,我還在網(wǎng)易云,喜馬拉雅FM,得到等等平臺付費了許多課程。我一直在尋道的過程當中,我最大的改變在于口才和DISC的學(xué)習(xí)上,其他的課我吸收的很少,這是為什么?
因為演講課是要求我們不停地練,其他的課自己沒有練,沒有踐行。
演講課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每一次定一個小目標,我這次演講課需要改掉我什么小毛病。我始終記得,我第一次上演講課,老師指出我說話啰嗦,敘述性語言太多,講的時候會有摸頭發(fā)的小動作。我把它放在心里,每一次訓(xùn)練我都記住不要有小動作,把語言盡量精煉。后來,這些個毛病就改掉了。第二次復(fù)訓(xùn)的時候,老師又說我語言太過精煉,缺少細節(jié),和觀眾的眼神交流不多,肢體動作也很少。在我之后的訓(xùn)練當中我又刻意去豐富細節(jié),和觀眾眼神交流,帶上肢體動作。第三次復(fù)訓(xùn)的時候,老師說我站姿不好,肢體動作有,但是不夠大氣,學(xué)過的知識點要懂得融會貫通,不要呆板地學(xué)一條。我在訓(xùn)練的時候又刻意注意自己的站姿,肢體動作盡量放開。正是這一遍遍的刻意改進,讓我成為了老師同學(xué)眼中進步最快的學(xué)生。
但是,現(xiàn)階段演講練習(xí)到達了我的瓶頸。我在這一個月看不到自己的進步了,這是為什么?我經(jīng)過昨天的課進行了一下反思。
我練的太少了,也就是行道的部分沒做到位。我只在去上課的時候練習(xí),平常在家很少練。雖然上課的時候也練的比較多,但還是不沖芹夠。老師也給我們指出了課后練習(xí)的方法,可是我卻依然沒有堅持練。
自我反思,自我覺察的太少。寄希望于別人發(fā)現(xiàn)我的缺點,不如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并加以改正。是因為別人是老師,他們秉著認真負責(zé)的態(tài)度指出我們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讓我們少走彎路。可是如果是對手呢?他們巴不得找到你的弱點,進攻你的弱點,然后我們還不覺察的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死在哪里。
學(xué)DISC也一樣。
我在剛學(xué)完面授課的時候,很認真做筆記思考輸出。當時覺得很有收獲。
然后呢?想起來我就看看紅皮書,聽聽翻轉(zhuǎn)課堂。知識還是很散,沒散做畢有目的,沒有計劃去完善自己的DISC知識體系。比如知道了DISC四種特質(zhì)的典型特征,DI特質(zhì)是什么?DC特質(zhì)是什么?DISC的優(yōu)勢劣勢是什么?報告解讀十六因子有沒有認真研究分析它們?yōu)槭裁磿悄菢拥模?/p>
自己不動腦子,怎么可能學(xué)的深學(xué)的透?
之后海峰老師的十點課堂,對領(lǐng)袖型領(lǐng)導(dǎo)的溝通要點。我自己有沒有想過面對這樣類型的領(lǐng)導(dǎo)我應(yīng)該怎么溝通?都沒有。
我沒有用在自己身上,也沒有用在工作身上,用在分析電視劇啊電影什么的,還覺得自己蠻厲害,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其實說白了就是紙上談兵。
尋道尋什么?和人性有關(guān)的學(xué)問。
行道怎么行?定位,定目標,計劃,堅持,反思。
找到自己為什么要去做?不這樣做我會有什么后果?
北宋蘇軾第二任妻子王閏之簡介,蘇軾寫給王閏之的詞有哪些
人物經(jīng)歷
王閏之(1048—1093),女,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縣)人。她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的第二任妻子。蘇軾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她則是王弗的堂妹。王閏之出嫁之前,家中稱其“二十七娘”。性格溫順,知足惜福。
蘇軾后來在哀悼第二位岳父的《祭王君錫文》中說:軾始婚媾,公之猶子。允有令德,夭閼莫遂。惟公 *** ,嗣執(zhí)篚。恩厚義重,報宜有以。(《蘇軾文集》卷六十三)
“猶子”便是侄輩,這說明王君錫是王弗的叔叔,閏之即是王弗的堂妹。“”是燒茶的泥罐,“篚”為采桑用的竹筐,這兩個字雖是謙辭,卻恰如其分地表明閏之的當時的身份:一個擅長炊茶采桑、地地道道的村姑。
出嫁原因
本來王弗侍親甚孝,對蘇軾關(guān)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可惜天命無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卒,年方27。所余一子蘇邁,年僅6歲。
有人猜測,王閏之能以11歲的年齡差距,給姐夫做填房,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小暗戀姐夫。這有些八卦,也有推測王閏之應(yīng)是被蘇軾對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動,還有就是對蘇軾文采和人品的仰慕。她知道,這樣的中返男人,足以托付一生,嫁給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其實從蘇軾公元1093年(北宋元v八年)寫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可以看出點端倪:
昔通義君,沒不待年;嗣為兄弟,莫如君賢。婦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于天賣凱饑。(《蘇軾文集》卷六十三)
“通義君”為朝廷后來對王弗的追封,“沒不待年”,說明在王弗去逝尚不到一年,蘇軾和閏之的婚事便已定下。這樣做目的很簡單:惟有閏之作為繼室,王弗所留下的幼兒蘇邁才會得到精心呵護。果然,閏之對姐姐的兒子和自己后來所生的蘇迨、蘇過,“三子如一”,皆同己出,蘇軾不久便重新有了和諧、美滿的家庭。
名字由來
根據(jù)自己在娘家的排行,新娘子原叫二十七娘,“閏之”這個名字,顯然是蘇軾給取的,她所出生的慶歷八年閏正月,而閏之恰恰生于這個閏月里,“閏”的字面意義就是不期然而然地“增多”,對于蘇軾來說,中年喪妻,只好無奈地給孩子找個繼母,也與“閏”字吻合。
考察蘇家族譜,我們發(fā)現(xiàn),蘇家的女人與當時社會大多數(shù)女性一樣,都沒有正式名字。蘇軾祖母稱史氏,母親也只叫程夫人,而蘇轍的妻子一輩子安于“史氏”之稱,惟有蘇軾的兩個夫人和侍妾王朝云,都和男人一樣,擁有自己的名、字,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從這一點來說,嫁給蘇軾這樣一位大文人,是她們莫大的幸運。
不僅如此,閏之比王弗更進一步,有了自己的字:季璋。由此可見王閏之在娘家排行老四。
人物評價
與蘇軾共同生活時間
王閏之與蘇軾共同生活的時間, 從熙寧元年 ( 1 0 6 8年) 到元祜八年 ( 1 0 9 3年) , 共計 2 5年共 同生活經(jīng)歷。其時蘇軾的年齡為 3 3~5 8歲, 王閏之的年齡為 2 1—4 6歲。這是蘇軾人生起伏最大的時期。王閏之陪伴蘇軾從家鄉(xiāng)眉山來到京 城開封, 爾后輾轉(zhuǎn)于杭州一密州一徐州一湖州一 黃州一汝州一常州一登州一開封一杭州一開封一 穎州一揚州一開封 , “ 身行萬里半天下”, 默默無 聞地陪伴蘇軾度過人生最重要的階段, 歷經(jīng)坎坷 與繁華。王閏之伴隨蘇軾的時間最長, 而且是蘇軾生活最為動蕩時期的家庭主婦。雖然生活時間的長短不能作為評判感情是否深厚的唯一依據(jù), 但至少是值得重視的一個依據(jù)。
在蘇軾詩、 詞、 文中的分量
一般論者認為,王閏之雖然伴隨蘇軾生活時間最長,蘇軾卻沒有為王閏之留下什么文字。言為人之心聲, 從蘇軾留下的詩 、詞、文分析蘇軾對三位王姓伴侶的感情 ,確實是最有說服力的, 筆者對蘇軾寫給王閏之的詩、 詞、 *** 了統(tǒng)計,茲敘述于后。 直接、間接為王閏之創(chuàng)作的作品,與王弗王朝云比較,蘇軾寫給王閏之的作 品相對說沒有那么大的名氣 , 但并不像有的論者 所說絕無僅有。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文章名氣不那么大, 但王閏之同蘇軾共同生活的每個時期幾乎都可以在蘇軾作品中看見其身影, 茲按時間先后分述于后。第一次通判杭州時, 飛雪似楊花。猶不見家。對酒孫激卷簾邀明月,風(fēng)露透窗紗。恰似嫦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蘇軾思念閏之,卻從閏之的角度寫思念自己,這種代言體雖是傳統(tǒng)寫法, 卻別有情趣。因為代言體一般所代的對象是歌兒 *** , 而本詞所代的對象是深愛自己的妻子,舊瓶中裝 了新酒。這是與同類詞最大的區(qū) 別, 曲折深婉地抒發(fā)了對閏之的深切思念 , 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另外與閏之有關(guān)的詩則有《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 云滿湖, 樓臺明滅山有無。水清石出魚可數(shù) , 林深無人鳥相呼。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 自娛。 ”剛到杭州不久, 能夠“臘日不歸對妻孥, 名尋道人實 自娛” ,關(guān)鍵是有一個好的賢內(nèi)助,否則是沒法享受這種閑情 逸致的, 這從一個側(cè)面反襯了閏之的能干。這種對妻子的夸贊在《明日重九 ,亦以病不赴述古會, 再用前韻》 更為明顯 : “ 可憐吹帽狂司馬, 空對親舂老孟光。”
在湖州被逮的恐怖時刻,《 題楊樸妻詩》的冷笑話生動再現(xiàn)了當時的情景 :真宗東封還 ,訪天下隱者,得杞人楊樸 , 能為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否?樸言:“ 無有。惟臣妻一絕云: 且休落魄貪杯酒, 更莫猖狂愛詠詩。今 日捉將官里去, 這回斷送老 頭皮。 ” 上大笑, 放還山。余在湖州, 坐作詩追赴詔獄, 妻子送余出門,皆哭。無以語之,顧老妻日: “ 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 一詩送我乎?” 妻不覺失笑 ,予乃出。
在《黃州上文潞公書》的事后追述中,王閏之的形象亦栩栩如生: “軾始就逮赴獄,有一子稍長,徒步相隨。其余守舍 ,皆婦女幼稚。至宿,御史符下, 就家取文書。州郡望風(fēng), 遣吏發(fā)卒,圍船搜取 , 老幼幾怖死。既去 ,婦女恚罵日:‘是好著書,書成何所得 而怖我如此!’悉取燒之。比事定,重復(fù)尋理,十亡其七八矣。” 湖州被逮,由于事出突然,再加上“州郡望風(fēng),遣吏發(fā)卒,圍船搜取” 故意制造的恐怖氣氛,王閏之和家人當時處于非常驚恐的狀態(tài)中——“老幼幾怖死”,情急之下將招致災(zāi)禍的詩書“ 悉取燒之” 應(yīng)該屬于正常反應(yīng),完全在情理之中。
后來有的論者將此作為蘇軾與閏之感情產(chǎn)生芥蒂的原因,既離開了當時特定的背景,也對蘇軾豁達、寬容的個性缺乏真正的認知。 如果蘇軾認為王閏之當時燒詩書不可原諒那就無法理解爾后不久在御史臺獄留下的絕命詩。在絕命詩中(《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二首》),作者牽掛的除了弟弟, 就是老妻王閏之:“ 額中犀角真君子, 身后牛衣愧老妻。 ” 作者在這里不是怪老妻, 而是愧對老妻 , 蘇軾說得很明白。 在黃州 , 著名的《后赤壁賦》 同樣有閏之體貼周到的身影: “是歲十月之望 , 步自雪堂, 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 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葉盡脫。人影在地, 仰見明月。顧而樂之, 行歌相答。已而嘆日:‘有客無酒 ,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 客 日: ‘今者薄暮, 舉網(wǎng)得魚 , 巨口細鱗, 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 歸而謀諸婦。婦日: ‘ 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時之須。 ’ 于是攜酒與魚, 復(fù)游于赤壁之下。” 我們 今天得以欣賞流傳千古的《后赤壁賦》,其實包含了閏之的功勞: “ 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 時之須。”閏之的細心周到,為蘇軾夜游赤壁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助興之物。這是一份妻子的愛 , 從 這份愛中甚至能讓人隱隱約約感受到母愛的體貼。在與當時好友章的書信中, 還為后人留下 了閏之另一個難忘的側(cè)面 : “ ……昨日一牛病幾死。牛醫(yī)不識其狀,而老妻識之 ,日:‘此牛發(fā)豆斑瘡也, 法當以青蒿粥 啖 之。’用其言而效。” (《與章子厚書》)閏之的干練在此得到了傳神的再現(xiàn)。在黃州的艱苦歲月,是閏之的體貼、 周到、 能干, 使蘇軾度過了危機, 因而才有蘇軾對 閏之“ 子還可責(zé)同元亮,妻卻差賢勝敬通” 的由衷稱贊(《 次韻和王鞏六首》 之五)
墓志銘、 祭文
蘇軾寫給王閏之的祭文為《祭亡妻同安君》, 內(nèi)容比寫給王弗、王朝云的墓志銘豐富得多 , 對王閏之一生做了真實而客觀的總結(jié),值得認真分析。首先, 一視同仁地對待三個兒 子——“三子如一, 愛出于天” 。這對繼母來說尤其重要, “家和萬事興” , 對子女的愛不分彼此、 沒有厚薄 , 是維持家庭和睦的保證, 而有一個和睦、 溫馨的家庭, 既可屏去外界的風(fēng)浪, 又能給“出沒波濤” 的時代弄潮兒蘇軾帶來安謐和溫暖。其次, 對生活的甘苦處之怡然——“ 從我南行,菽水欣然。湯沐兩郡,喜不見顏” 。閏之雖然出身農(nóng)家 , 卻具有大家風(fēng)度 , 無論蘇軾貶居黃州, 還是后 來飛黃騰達, 面對天翻地覆的生活境遇,閏之卻不改聲色, 處之泰然。牛衣耕織,從不埋怨, 錦衣玉食, 也不驚喜。第三,夫妻回歸故園心結(jié)不能實現(xiàn)的悲痛 : “我日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須, 棄我而先。孰迎我門, 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干。旅殯國門, 我實少恩。惟有 同穴,尚蹈此言。”回歸故園是蘇軾一生的心結(jié), 特別是在元柘后期,賈易、朱光庭、 趙挺之等出于私人恩怨、個人權(quán)利考量無端攻擊蘇軾 , 更堅定了蘇軾早退、回歸田園的意愿。但究竟是回眉山老家, 還是去常州定居,蘇軾其實是猶豫的。元v七年(1092年)三月,東坡由潁州移知揚州, 他的學(xué)生晁補之為揚州通判, 以詩來迎。他在《次韻晁無咎學(xué)士相迎》 詩里說 :“且須還家與婦計,我本歸路連西南。”蘇軾在詩中對自己的弟子說,這種大事必須征得閏之的同意, 可見閏之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蘇軾對“老妻” 的那份信賴和倚重,已超越尋常的夫妻愛戀, 升華為對母性的眷戀。當時東坡 已在常州買下田地, 由長子蘇邁料理。閏之想回老家眉山、 青神,這也是蘇軾一生的企望 , 兩人遂達成默契, 那就是退出官場、 回歸故里。故里留有他們童年和青春時代的美好回憶 , 有他們熟悉的人 、 熟悉的山、 熟悉的水 ……元禧八年(1093年)八月一 日, 閏之在汴京染病去世 , 面對先己而去的閏之, 夫妻生不能同歸 , “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作者的悲痛真實而感人, 其美學(xué)張力與《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一樣具有震撼人 心的魅力 , 顯露了蘇軾深藏在內(nèi)心深處對閏之的依戀之情。 另外還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事實是 , 蘇轍為閏之特意寫了兩篇祭文——《祭亡嫂王氏文》《 再祭亡嫂王氏文》。《祭亡嫂王氏文》 最能代表蘇軾家族對王閏之的評價: “ 兄坐語言,收畀叢棘。竄逐邾城, 無以自食。賜環(huán)而來 , 歲未及期。飛集西垣, 遂人北扉。貧富戚忻, 觀者盡驚。嫂居其問,不改色聲。冠服肴蔬, 率從其先。性固有之,非學(xué)而然。 ” 蘇轍《 欒城后集》 卷二十一蘇轍對閏之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 最后也是蘇轍將蘇軾與閏之安葬在一起。蘇軾與閏之雖然沒有“同歸” 家鄉(xiāng)眉 山, 但至少在異鄉(xiāng)實現(xiàn) 了“死同穴” 的遺愿,為人生畫了一個不太圓滿的句號。
成長歷程
值得注意的是,蘇軾所娶的王閏之,當年已經(jīng)二十一歲。根據(jù)宋代禮儀,“女子十四至二十”,如果不是喪服在身,“皆可成婚”。從蘇家的八娘十六歲嫁給程之才、王弗十六歲嫁給蘇軾、史氏十五歲嫁給蘇轍來看,眉山女子,出嫁之日多在十五六歲之間。那么,閏之為何二十一歲還待字閨中呢?
原因只能有一個將閏之嫁到蘇家接替堂姊,給蘇軾當繼室。這樁姻緣,極有可能是王弗在病危之際作出的安排,否則,蘇軾身為兩中制舉的“天子門生”、從六品的直史館官員、歐陽修多次公開宣稱他將是未來天下的文章宗師,不可能去娶一名韶華已逝的村姑。
這一點,確實被研究蘇軾、為其修譜的學(xué)者們所忽略了。也許給不甚精通文墨的“二十七娘”取字,是在蘇軾納朝云為妾前后,因為朝云跟隨蘇軾,取字“子霞”;既然侍妾有字,夫人豈能沒有?
閏之第一次被蘇軾在詩文中向外人提起,便是以賢妻身份。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二十八日,蘇軾抵達杭州,出任通判。第三天,也就是十二月一日,他便去西湖尋訪恩師歐陽修所介紹的朋友、孤山詩僧惠思和惠勤。在《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這篇名作里,他非常灑脫地寫道:
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
水清石出魚可數(shù),林深無人鳥相呼。
臘日不歸對妻,名尋道人實自娛。
在宋代,臘日是個公休日,皇上在這天賜給官員醫(yī)藥,平民百姓也互通有無,“閭巷家家互相饋送”。在初到杭州,需與同事、鄰里多打交道的日子里,蘇軾放棄了人情往來,獨自跑到孤山去尋僧會詩,還得意地說“臘日不歸對妻孥”,正說明家中和“閭巷”之事妻子全能應(yīng)對,這樣他才得以遠離塵世喧囂,到清靜的孤山觀水賞魚,與鳥雀相呼。當時閏之在開封所生的兒子蘇迨尚不能走路,蘇軾大伯父蘇澹的長孫又病故于京城,侄子的遺孀及兩個侄孫只好由他們撫養(yǎng)著,老奶媽年紀又大,十幾口人的家務(wù),全然交給閏之,蘇軾的“灑脫”,實在是一種幸福。
蘇軾眼中的閏之
蘇軾后來在重陽節(jié)寫的一首詩里,這樣稱呼自己的閏之:
可憐吹帽狂司馬,空對親舂老孟光。——《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會,再用前韻》
“司馬”是通判的代稱,“孟光”則是 *** 梁鴻的妻子。《后漢書》說梁鴻在江南給人做隨從時,妻子孟光親自舂糧,以維持生計,她與丈夫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老孟光”這個比喻,足以見出閏之勤勞能干,與丈夫相濡以沫,感情十分深厚。
蘇軾后來在給好友王鞏的一首詩中,給愛妻閏之以更高的評價:
子還可責(zé)同元亮,妻卻差賢勝敬通。——《次韻和王鞏六首》之五
“元亮”是隱逸詩人陶淵明的字,陶淵明在歸耕田畝時,曾作《責(zé)子詩》,告誡兒子們不要懶惰。蘇軾這兩句詩,前面是點綴之詞,妻子非常賢惠,才是他所標榜的。
“敬通”是東漢大鴻臚馮衍的字。《后漢書》稱馮衍“幼有奇才,年九歲,能誦《詩》”,“博覽群書”一詞,就出自對他的評價。馮衍學(xué)問、人品都好,更講究氣節(jié),遺憾的是他娶了個特別悍妒的妻子,終生牢騷不斷,甚至給小舅子寫信,要求將老婆休掉。正因為此,《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才自嘲說,我與馮衍馮敬通相比,有三點十分相同:一是為人慷慨,有高風(fēng)亮節(jié);二是剛直敢言,不為世俗所容;第三就是屋里頭有個厲害的老婆,家道坎坷。蘇軾也喜歡無事自嘲,夫人若有一絲專橫,他早就像劉義慶那樣叫苦了,“妻卻差賢勝敬通”一語,說明實在無可挑剔,自己這輩子比馮衍幸福多了。
有趣的是,蘇軾在詩后還寫下這樣的自注:
仆文章雖不逮馮衍,而慷慨大節(jié)乃不愧乃翁。(馮)衍逢世祖英睿好士而不遇,流離擯逐,與仆相似。而衍妻悍妒甚,仆少此一事,故有“勝敬通”之句。
蘇軾生性狂放豪縱,只有像閏之這樣賢淑的女人,才能給予他更多的自由,才容得蘇軾將自幼生在歌臺舞榭的時尚女子朝云收在身邊,并與之終生和睦相處。也許王弗深知堂妹性情豁達、任勞任怨,才在臨危之際特意安排她來照料自己不善理家的丈夫和幼小無依的兒子?
閏之的性格特點
王閏之性格柔順賢惠。在黃州的時候,蘇軾心情郁悶,而小孩還在他面前牽衣哭鬧,蘇軾要發(fā)火,王閏之開導(dǎo)蘇軾說:“你怎么比小孩還癡,為什么不開心點呢?”蘇軾聽后正有所感愧,王閏之又洗滌好酒杯放在他面前。這件事被蘇軾寫進了詩里。在黃州苦澀艱辛的歲月中,有賢妻如此,對蘇軾來說是一種大安慰。
賢淑決不是盲從,更不等于逆來順受。閏之跟隨蘇軾十六年,歷經(jīng)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官任,共同遭受責(zé)居黃州的生涯,后又從朝廷到州郡,再由州郡回朝廷,幾起幾落,顛沛流離,但她在蘇軾的生活中,決不是可有可無之人。請看下面一例:
蘇軾剛到密州當太守時,正值天下大旱,蝗災(zāi)四起,百姓饑饉,民不聊生。蘇軾到任伊始,便投身滅蝗,接著扶困濟危,沿著城墻揀拾棄嬰,最后與百姓一道挖野菜,度饑荒,幾乎到了身心交瘁的地步,偶爾在家里發(fā)點脾氣,對孩子說話聲音大些。是可以理解的。蘇軾有首《小兒》詩,就記載著家中發(fā)生的一件小事:
小兒不識愁,起坐牽我衣。我欲嗔小兒,老妻勸兒癡。兒癡君更甚,不樂愁何為?
還坐愧此言,洗盞當我前。大勝劉伶婦,區(qū)區(qū)為酒錢。
這個小兒應(yīng)是閏之在杭州生的蘇過,當時僅四歲,見到父親從外面回來了,大概是想要點好東西吃。蘇軾又累又餓,也許是剛剛挖完杞菊、揀罷棄嬰,身心交瘁,于是就發(fā)了脾氣。所謂“兒癡君更甚,不樂愁何為”,是記述閏之的話,你怎么比他還任性?回到家就生氣,干嘛不找點樂子呢?”既有責(zé)怪,又有憐愛,還有對丈夫、兒子的雙重關(guān)懷。接著她就給丈夫洗凈茶盞,砌上新茶,或許是端上蘇軾喜歡的密州“薄薄酒”,用融融暖意讓丈夫回到家庭的溫馨之中。
此時蘇軾除了自責(zé)之外,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大勝劉伶婦,區(qū)區(qū)為酒錢”,說的是另一個故事。晉代名士劉伶是個酒鬼,家里只要有點錢,就被他拿出去買酒喝。為幫他改掉酗酒的毛病,劉夫人常把酒給藏起來,甚至“捐酒毀器”,把酒潑掉,酒器砸了,弄得劉伶在家里只好整天說謊、騙酒喝。蘇軾認為閏之的德行,大勝于劉伶夫人,愛而不溺,怨而不肆,像這樣惟妙惟肖的詩,這樣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不是對閏之最好的贊頌么?
與蘇軾生死與共
在王閏之過生日之際,蘇軾放生魚為她資福,并作《蝶戀花》紀事。詞中“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贊美她對三個兒子都一視同仁,疼愛不分彼此。王閏之和王弗的家鄉(xiāng)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過。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嶺青翠,碧水孱,佳氣蔥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閏之,在蘇軾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
王閏之是一個典型的傳統(tǒng)家庭婦女。蘇軾“烏臺詩案”被捕入獄,王閏之驚怖之下,擔(dān)心那幫小人還會從詩文中找出蘇軾的罪狀,于是把蘇軾的詩稿焚毀。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來喜歡蘇軾的人們心中一個永難彌補的遺憾。
盡管如此,王閏之也并非沒有藝術(shù)細胞。蘇軾一家在汝陰的時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開,月色鮮霽,王閏之叫蘇軾請朋友到花下飲酒,她說:“春月勝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慘,春月令人和悅。”蘇軾大喜說:“我還真不知道你會詩。剛才你說的話,真是詩家語言。”所謂真詩在民間,并不會寫詩的王閏之不經(jīng)意間卻說出了富有詩意的語言,給了蘇軾靈感,讓他寫了一首《減字木蘭花》:
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
步轉(zhuǎn)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輕云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
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王閏之陪伴蘇軾經(jīng)歷了宦海的大起大落。他們共同生活了25年,先后歷經(jīng)著名的“烏臺詩案”和“黃州貶謫”,經(jīng)濟最困難時,和蘇軾一起采摘野菜,赤腳耕田,變著法子給蘇軾解悶。她去世時,葬禮極為隆重,蘇軾親自寫了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承諾“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王閏之的靈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10年后,蘇軾去世,蘇轍將其與王閏之合葬,實現(xiàn)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王閏之終于和蘇軾合葬一處。
元道上德的白酒為什么取做問道、尋道、明道、弘道這些名字?有什么含義嗎?
問道、尋道、明道、弘道也是代表著人生的四種境界。
知之為知之,不伏襲知為不知,是知也。遇事不明,不裝懂,能主動提晌廳滲出疑問,是為問道,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提出疑問后,不應(yīng)只是說說而已,而需不遺余力地去找尋答案,是為尋道,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宴脊明又一村。苦苦尋道之后,若能豁然開朗,是為明道,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
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自己有所悟之后,更珍貴的是能把所得所悟傳揚給更多人,是為弘道,此乃第四重最高境界。
尋道老君山
伊河古名鸞水,因上游多鸞鳥而得名,故欒川古寫鸞川。《水經(jīng)注》載:“世人謂伊水為鸞水,故名斯川為鸞川也。”舊時欒鸞二字相通,元朝以后通寫欒川。
欒川是洛陽所轄的一個縣城,但是乘坐大巴從洛陽至欒川卻也著實要耗費不少時間,我晚上7點從洛陽火車站出發(fā),一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至半夜11點半左右才到達欒川縣城。從衛(wèi)星地圖上看,欒川東西南皆為群山阻隔,伊水自此向北流經(jīng)嵩縣、伊川到達洛陽,聞名世界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位于伊河河畔,欒川交通不便可見一斑。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相傳是道教始祖老子的歸隱修煉之地。老君山就在縣城入口處,直接在縣城乘坐公交車既可到達景區(qū)岔路口。在岔路口有號稱“景區(qū)通勤車”,其實更像當?shù)匕傩諡樵黾咏?jīng)濟收入自開的小面包車。這時應(yīng)當屬于老君山旅游淡季,面包車司機見我有意搭乘,也無意等待其他上山游客拼車就匆匆發(fā)動開往老拆逗君山景區(qū)了。一路沿著景區(qū)公路前行,很快就到達游客中心。說到此,還是不得不吐槽一番景區(qū)旅游線路設(shè)計,到達游客中心后,離景區(qū)起點還有一大段路。我從游客中心取票出來,面包車司機還在原地等待,他是個五十多歲的小個子,體重五十多公斤,身體瘦削,臂膀單薄,一路上都是我問話他答復(fù),河南方言說快了我跟不上司機野御棗表達的意思,往往要司機慢速重復(fù)一遍才明白他的意思。司機還告訴我,下山可以隨便上一輛觀光車下山,沒有車的話打他電話,他會來接我下山。
到達景區(qū)入口,便可看見巨大的金頌拆身老君塑像。沿著道路一路緩緩向上,老君雕塑所在的景點叫做老子文化苑,但是由于景區(qū)整改,無法進入大殿參觀,也就無法近距離觀摩這尊巨大的老君像。老君像左右分為兩條道路,左邊去往中靈索道及登山路,右邊去往追夢谷。問過工作人員,追夢谷因為道路結(jié)冰已關(guān)閉,只能去往登山步道。
一路都是緩緩而上的道路,雖是深秋初冬季節(jié),道路兩旁卻是南方才常見竹林,竹林郁郁蔥蔥,加上早晨陽光照耀,全然沒有一絲的寒冷感覺,暖流遍身,脫了一件衣服才不覺得太熱。路邊遇見已無一片樹葉,卻滿樹掛著像小紅燈籠的果實的柿子樹,讓你覺得冬天已經(jīng)到了。
路過索道交叉路,去往徒步登山路線,事實證明索道上山是更為明智的選擇,在此先不敘述。一路會經(jīng)過幾個道教小“嘍啰”的殿廟,很快就到達了登山真正的路口。路口卻被景區(qū)用欄桿攔住不讓前行,還有一個告示說前方路長且均為上坡,耗時卻無景點,要求游客返回乘坐索道上山。問過旁邊殿廟的工作人員,他告知可以徒步上山,便翻越欄桿踏上的登山之路。事實上登山路線并非步行而上的階梯,而是小汽車可以沿著山勢一路而上的水泥鋪裝公路,猜測是景區(qū)暫停了觀光車而關(guān)閉了這條上山路線。登山步道兩旁皆無山下那郁郁蔥蔥的竹林,取而代之的是高大聳立的闊葉林木,道路兩旁枯葉堆積,滿眼皆是褐色的樹冠,仍有幾棵仍在深秋寒風(fēng)中掙扎的樹木遺留部分黃葉,處處都是秋意颯爽的景象,只有間續(xù)的常綠松柏提供了少許綠色。從山谷一路蜿蜒而上,正如告示所述,一路無任何景點,一路都是上坡,舉頭是那遮天蔽日的巨大山體。走過幾道彎后,海拔已經(jīng)上升不少,路旁再無帶有黃葉的大樹,四周都是光禿禿的樹干了。一路走來,依稀能夠聽聞些許鳥鳴,林中還有松鼠跑來跑去發(fā)出的簌簌聲,停下來歇息豎耳傾聽,山下修繕房屋發(fā)出敲打的聲音也能傳到上山來。開始上山的路途處于山陽面,加上無樹木遮擋,一路陽光明媚,但是轉(zhuǎn)出山谷就馬上進入山陰處的山谷,陽光一被山體遮擋,身體立刻就能感覺到寒冷,陣陣寒風(fēng)吹在汗水打濕的身上,更覺難以忍受的冷意遍滿全身,路上全無一人,更覺孤獨寒冷,整個山林似乎都被自己一個人包攬了。前一步還是暖意如春,下一步就寒冷入冬,不得不又把山下脫下的羽絨內(nèi)膽穿上身。
花了不少時間走出山陰處,駐足休息,聽不到山下的敲擊聲了,山林間也聽不到有動物活動的聲音,耳邊只有急促的喘氣聲和陣陣呼嘯而過風(fēng)聲,眼前漫山林木都光禿禿的站在原處,陽光照在身上也只能覺得稍許暖意,好一片秋風(fēng)肅殺的景象。在此處,不得不琢磨起2500年前,老子騎著青牛是如何走入這片山林歸隱,又為何要走進這片山林歸隱。
一路在前行不久,便看到路邊出現(xiàn)了不少積雪,舉頭往山上望去,積雪如同國畫留白星星點點遍布黑褐色山體之上,陣陣山風(fēng)吹在枯枝上發(fā)出嗚嗚聲催促著趕路。很快走過一個山崗,抬頭已經(jīng)能看到不遠處就是索道站,頭頂不高的地方已經(jīng)是纜車運行線路。繞過一塊巨大山石,前方百米處突然有一穿褐色呢子大衣的女孩出現(xiàn)在眼前,很快她飄過轉(zhuǎn)彎處就突然消失不見了,一路走來路上均無一人,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看花了眼。我行至轉(zhuǎn)彎處,眼前是一道急轉(zhuǎn)而上的路,比人還高的枯灌木把視線遮擋得嚴嚴實實,這位姑娘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空氣突然消失了一樣。我一路加快腳步,在經(jīng)過那個急轉(zhuǎn)彎后,那位女孩就在我眼前不遠處,而我也無體力保持速度了,很快我和她的距離又慢慢拉長了。
隨后,她一直勻速走在前面,我在后面慢慢追趕,她仿佛覺得我有不良企圖一樣,一路也沒有慢下來的意思,我們一前一后都沒有打招呼,都保持沉默不語,我不由得打量起前面的那位姑娘,她是誰?長的什么樣?來自哪里?為什么獨自上山? 我唐突和她打招呼好嗎?正當距離越拉越近時,姑娘突然右轉(zhuǎn)進入景區(qū)告示禁止游覽的林間小路,我追上后站在路旁看著她沿著林間泥路順勢而上,我看她一步一滑像上攀爬,她沒有回頭看我,我也沒打攪她,很快她躍然消失在林間,我認為抄這條近道太危險,依然沿著鋪裝公路前行。環(huán)形繞過這個山體,看到姑娘已經(jīng)拉開我很長一段距離了。
也許她對我存有戒備,我沒有加快腳步,我們就這樣默契的一前一后走了一段時間,很快走過一個之字形上山路,經(jīng)過一個石頭山門后,就到了中靈索道終點處,而那位姑娘也不知所去了,索道也許就幾分鐘的路程,我卻花了整整4個小時才上來,實在算不上劃算的主意。
休息片刻就左轉(zhuǎn)沿山而上經(jīng)過半小時到達舍身崖,舍身崖翹首而望,古松摩云,危崖欲傾,確實雄偉壯觀。舍身崖是觀日落之地,只是當時太陽剛剛偏西,想象每當日落之時,瑰麗的晚霞映著詭奇萬狀的險峰怪石,奇光異景,色彩繽紛,那真可謂”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人畫中“。
看著舍身崖瑰麗美景用過午飯,又開始登峰路途。一切都在無意中,走了不到幾分鐘,我又發(fā)現(xiàn)那位姑娘坐在另一個舍身崖觀景臺處的板凳上沐浴在冬日溫暖的日光中小憩,我于是走過去和她打招呼寒暄了一番。她是一個旅游專業(yè)的大三學(xué)生,剛剛抄那條近道滑倒把手割破了,我于是從包里拿了一個創(chuàng)可貼給她稍微包扎了一下。聊了一會兩人結(jié)伴出發(fā)去往十里畫屏,她告知今天要急著回去洛陽,明天還要考試,非常想去山頂看看老君山宣傳圖上的風(fēng)景。我笑道還不如坐索道上山,現(xiàn)在估計早到了山頂了。一路說說聊聊,很快走過一個隧道便到了十里畫屏。
十里畫屏是一個峰林景觀,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錯,遠處山上積雪點綴其間,如同在一幅中國水墨畫中遨游。十里畫屏和三清山十里畫廊陽光海岸有幾分相似,相比而言,三清山景觀更豐富,三清山地處南方,山石間都有綠樹,更顯得色彩豐富,老君山山體更為巨大雄偉。個人而言,十里畫屏遜色于三清山陽光海岸不少。
行至十里畫屏一轉(zhuǎn)彎處,姑娘提出天色已不早,她需要趕索道下山去往洛陽。我表示此處離山頂已不遠,應(yīng)該可以登頂再返回。她猶豫了一會還是堅持要準備下山,我也不再建議她登頂,提議加她微信到時給她發(fā)山頂視頻給她,看她面露難色,就說了幾句遺憾也是一種美,考試順利后再來彌補,隨后我們就此分離了。
一路是不算陡峭的登山步道,但是剛剛走過十里畫廊不遠,太陽就被云層遮擋,山間濕潤的水汽碰觸到快速降溫的山體巖石,很快液化凝聚,山下瞬間涌起一片白霧,隨著山風(fēng)飛速向山上蔓延,不過幾分鐘,霧氣就到了眼前。沿著步道很快就到了太白坡服務(wù)區(qū),本來此處可登高望遠,可是此時濃霧彌漫,滿眼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除了觀景臺的小灌木可以看到,連遠處都樹木都看不到,更別提遠方的群山峻嶺了。
不在太白坡停留片刻,就直接沿著山脊的步道一路往山頂前行。路上幾乎無游客,倒是有不少為旅游區(qū)修路的工人,他們是用背簍將建筑材料沿著山路背往太白坡服務(wù)區(qū)。路上遇到一位背著水泥的阿姨中途休息,攀談了一番,她說從金頂背一袋水泥至前方太白坡服務(wù)區(qū)可以得到20元,很快她們就下班了,想想也是比較辛勞,可算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步行十來分鐘就到達了伏牛山山頂,也就是老君山最高峰了,本來東望就是云頂仙宮金頂?shù)模撬奶幋箪F籠罩,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到。停留片刻,就向東邊的金頂進發(fā)了。此處離金頂不到半個小時,裝個彎就經(jīng)過南天門到達金頂了。老君山金頂?shù)澜探ㄖ阂劳猩巾斀ㄖ罡叩膬勺鸬罘謩e叫做亮寶臺和玉皇頂,最低的那個金殿是五母金殿,三座金殿圍繞著太清觀、老君殿和道德府。老君殿后邊有一平地,地上白雪堆積,正如書中所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君山北麓冰未消,伊水之陽花艷艷”。工作人員將雪掃出幾條道來,我走過去在長石板凳休息片刻。抬頭望天,山風(fēng)已經(jīng)濃霧吹散許多,頭頂已經(jīng)露出湛藍的天空,西望伏牛山已能依稀看出山體,我決定返回伏牛山碰碰運氣。
到達伏牛山山頂大霧雖已消散不少,東方山頂?shù)膬勺痦斠琅f在大霧中朦朦朧朧。向西望向太陽,太陽隱身在濃霧之后,日光照耀在濃霧上,一片祥光漫天的景象。寒冷的山風(fēng)持續(xù)不斷吹在身上,熱量飛速流失,不得不在山頂踱來踱去來讓自己不至于覺得太冷。等了許久,太陽從濃霧中投射出萬丈金色光芒,身上覺得暖和無比。不一會濃霧突然消散,遠處的云上仙宮的景象躍然眼前,金頂反射出炫目的日光,顯得輝煌燦爛非常。站在山頂,海到天涯天為岸,山至極頂人為峰,老君山氣勢雄渾,"駐足峰巔,放眼四顧,可西瞻秦闕,南望楚地,北眺龍門,東瞰少林",真是說不出來的暢快。美景如曇花一現(xiàn),片刻過后,太陽又被云層遮住,山風(fēng)又裹來一片濃霧,剛剛的仙宮又隱藏在濃霧之中了。
再返回到金頂時已近黃昏,在太清觀找到一處可住宿的床位,安頓一番便打算爬上玉皇頂觀賞夕陽。順著陡峭且滿是積雪的樓梯爬上玉皇頂,西望伏牛山如同一匹昂首的駿馬,縱身一躍邁入遠處濃霧之中。山風(fēng)帶著霧氣自西邊滿滿灌入眼前,霧氣的形狀如同撲面而來的萬匹駿馬,順著風(fēng)勢疾馳。突然夕陽仿佛從濃霧中撕出一道口子,金色光芒從天而降,落在遠處的伏牛山中,山上的濃霧突然變得清晰起來,自南麓而來的濃霧真如千軍萬馬突襲而來,越過伏牛山巔后便一頭扎入北麓的群山之間,變成了一片壯觀的云海景象。
濃霧還沒來得及散去,太陽就西沉下去,只有一彎月牙斜斜掛在烏藍的天空,四周立馬喑暗下來,到處顯得寒冷安靜異常,耳畔只有呼嘯而過的寒風(fēng)。
回去道觀看到住宿的地方又來了一位游客,草草用過一桶泡面作為晚飯,寒暄了一番竟然是江西老鄉(xiāng),聊了一會后一起去五母金殿游覽了一番,實在忍受不了四處寒冷,都徑直鉆入被窩蜷縮身體養(yǎng)神取暖。睡著朦朦朧朧間,門輕輕被人打開,我起來一看,原來是一老一少兩位道長進來問候我們。兩位道長過來開始是互相寒暄了一番,老道長基本無話,但是年輕那位道士倒是能言善道,我們慢慢打開話匣子后,就開始聽這位道長開始論道說法了。他論道的更像王陽明的心學(xué),我印象最深的是將人分為圣人、賢人和凡人。他闡述我們作為凡人,要“困知勉行”,必須做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立志要堅定唯一,遇到苦難,勉力前行,還必須不以窮通夭壽而改變初衷。人在修身砥礪品行時,必須用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心境來面對。
很快,夜已深,兩位道長告辭后,我們結(jié)伴出去方便后準備睡覺休息。忍者外面扎心的寒冷,不得不穿起外套下去。路過老君殿那塊平地時,舉頭看向天空,月亮已不知所蹤,漫天都是寶石般的星星嵌在暗藍的天空熠熠發(fā)光,不禁都感概好久沒有看到這么多星星了。
接下來一夜無夢,老鄉(xiāng)6點半的鬧鐘響了,我起身穿起衣服奔向外面,誰料外面一片濃霧籠罩,看來日出無望了。我方便一番又回去睡回籠覺了,過了不久道長叫我們起床看日出。我又驚又喜,連忙穿起衣物,一路小跑著出去。
此時太陽早已躍出地平線,旭日已變成白色,但是群山掩映在煙云之中,蒼茫的云海就在我們腳下流動,此情此景壯美異常,正如詩仙李白所述--“青冥浩蕩不見底,日光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放眼望去,云遮千里,霧鎖萬峰。猶如站在碧波萬頃的汪洋大海之中,翠峰隱現(xiàn)似動若靜,恰似千帆竟渡,百舸待發(fā)。
很快收拾下山,下山路和來時路不一樣,無需經(jīng)過走十里畫屏這個景觀,而是從道觀一路而下,不久就到十里畫屏入口那個隧道了。看著那個隧道,我不禁想到昨天那位姑娘,她假如不徒步上山,或者假如不直接十里畫屏,肯定能夠上去峰頂一覽她想看的金頂勝景。
到此一路都是沿上山路一路直行,走過來時那讓人絕望的盤山公路,就到了景區(qū)入口了。
到此無一輛景區(qū)觀光車,我撥通昨天那位師傅的手機,本來以為要等很久的,意外的是十多分鐘就開著車過來了,真是感概這里人民的淳樸和守信。
老君山之行基本到此結(jié)束,老子寫完道德經(jīng)后西出函谷關(guān)遁入老君山,從此不問塵世,而我將就尋道辭別老君山后,進入滾滾塵世,我們以后再見。
關(guān)于尋道一詞出自哪里和尋道_me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