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用的哪個那(源頭活水在詩中指的是什么)
很多朋友對于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用的哪個那和源頭活水在詩中指的是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誰寫的那首詩?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句話來自朱熹的《觀書有感》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用哪還是那,為什么
首先指出,“那”和“哪”,基本上是不通用的。可能就《朱熹觀書有感》一詩“問渠那得清如許”而言,似乎用“那”和“哪”都行,都能講得通;也有少數人這樣用。據有的網友說,他在小學用的課本和老師講的也是用的“哪”字。我沒見過,如果是真的,那就中了一句“誤人子弟”的成語,或“這哪是哪”的笑談。
我先說二字的相同之處,這兩個字過去都念nuo,后來才念成na。不同之處在于“那”資格很老,在《詩經》中就有許多此字,漢代的字形今天也能看到。而“哪”顯然比前者晚的多。這兩個字,頗近似“文與紋”二字的關系。
再說不同,兩個字所具有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現在就將他們各自具有的意思寫在下邊:
哪——
1、 同“儺”,儺,乃迎神舞會上驅鬼時所發出的聲音。至今還有少數民族保留著儺舞、儺劇。
2、 語氣助詞:比如:哎呀,原來是您哪!
那——
1、多的意思。詩經小雅:“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2、美好的樣子。如:那豎;就是美好少年。那,美也;豎,不及20歲的少男。
3、“奈何”的合音。相當于“何也”。如李白詩“那做商人婦,愁水又愁風。”
4、通“挪”,移動的意思。
5、姓。
6、如何、怎么的意思。《三國志 魏 田豫傳注》“會病亡,戒其妻子曰:"葬我必
于西門豹(祠)邊,"妻子難之,言:'西門豹古之神人,那可葬于其邊?'”
7、指代詞,與“這”相對。
8、譯音字,如:“那吒”。只有這種情況,有時可以與“哪”互用,寫作“哪吒”。
好了,引經據典列了以上的諸條,再回到問題上來。“問渠那得清如許”一句可以翻譯成:“問它如何這樣的清”。顯然這里用的“那”,是上述“那”的第三種、第六種、第七種都所包含的意思。而在古代“哪”,是不具備這個意思的。
現代人用“哪”這個疑問詞來寫這句古詩,就成了“問它哪里來的這樣的清?”,與“那”這個代詞的意義就不一樣了。因為代詞“那”,是說話的人很明白的指事代詞,而疑問詞“哪”,已顯然成了說話人不明白,在問別人,這就不符合詩意邏輯了。
再說,朱老夫子在他那個時代大概還沒見過“哪”字,或許有,也不具備“問渠那得清如許”這句詩所應具備的意思。
源頭活水出自朱熹的哪個詩句
1. 關于源頭活水的詩句
關于源頭活水的詩句 1.關于源頭的詩句
1.《觀書有感》年代: 宋 作者: 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2.《說詩》年代: 清 作者: 宋湘三百詩人豈有詩,都成絕唱沁心脾。
今人不講源頭水,只問支流派是誰。3.《已亥雜詩 48》年代: 清 作者: 龔自珍萬事源頭必正名,非同綜核漢公卿。
時流不沮狂生議,側立東華儜佩聲。4.《李參政生日》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瀉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彈指祝前星。
憑誰提起源頭話,治國齊家要六經。5.《偶題》年代: 宋 作者: 朱熹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2.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全詩,和作者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關于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用的哪個那和源頭活水在詩中指的是什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