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作五律(如何創作五律詩)
五言律詩的五律作法
律詩的中間二聯要講求對仗。所謂對仗,就是頷聯、頸聯的上下二句,每個字的平仄、詞性、意義都是相對的。對仗之法,古人歸納為六對:“一曰正名對,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類對,花葉草芽是也;三曰連珠對,蕭蕭赫赫是也;四曰雙聲對,黃槐綠柳是也;五曰疊韻對,彷徨放曠是也;六曰雙擬對,春風秋池是也。”但即使是唐人,對仗也從未嚴格執行這六對之說,如同類對本要求飛鳥對飛鳥,而唐人很多是用僧對鳥,這個現象還被寫進了宋人的詩話中。對于對仗,應該講求,但不應過執。我以為,只要詞性、意義、平仄相對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太過工整。太過工整的,往往顯得雕琢而死板,要不然就傷于纖巧繯薄。對仗的原則是寧粗毋弱,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只要不流于俗野——大白話就好。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對仗不允許上下句是一個意思,這種情形叫合掌,是極不能犯的錯誤。比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雖是名句,但卻犯了合掌。又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也都是合掌。好的對句,往往是以纖微對宏大,如“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或以陽剛對陰柔,如“崩石攲山樹,清漣曳水衣”、“黃云斷春色,畫角起邊愁”,或以實對虛,如“江蓮搖白羽,天棘夢青絲”、“綠尊雖盡日,白發好禁春”。這種陰陽相生相濟的思想發源于易經,也一直貫穿在古代詩家的創作實踐中。有時候,詩人故意突破格律,讓首聯對仗,而中二聯只有一聯對仗,如下文所舉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詩即是。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或者首聯、頷聯、頸聯都用對仗,如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又或首聯不對仗,但后三聯均對仗,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種情況,通常只出現在七律當中。五律的謀篇布局,不外起承轉合四字。一般而言,都是首聯第一句起,首聯第二句承,頷聯、頸聯是襯貼題目,尾聯上句轉,下句合。中間二聯或就景物加以渲染勾勒,或就人事加以點染,或敘寫,或議論,或引事,或比擬,皆為深化題目。如:王維的《送張道士歸山》:先生何處去(起),王屋訪茅君。(承) 別婦留丹訣,驅雞入白云。(引事) 人間若剩住,天上復離群。(議論) 當作遼城鶴,(轉)仙歌使爾聞。(合) 又如杜甫的《李監宅》:尚覺王孫貴(起),豪家意頗濃。(承) 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勾勒) 且食雙魚美,誰看異味重。(點染) 門闌多喜色,(轉)女婿近乘龍。(合) 下面大略說一下五律起承轉合的方法。一、起法 1、對景興起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起)秋水日潺湲。(承)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點染) 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勾勒) 復值接輿醉,(轉)狂歌五柳前。(合) 復如杜甫的《重題鄭氏東亭》:華亭入翠微,(起)秋日亂清暉。(承) 崩石攲山樹,清漣曳水衣。(渲染) 紫鱗沖岸躍,蒼隼護巢歸。(勾勒) 向晚尋征路,(轉)殘云傍馬飛。(合) 2、比起或引事起如王維的《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楊子談經所,(起)淮王載酒過。(承) 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點染) 逕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點染) 嚴城時未啟,(轉)前路擁笙歌。(合) 是以揚雄比楊氏,淮南王比歧王。復如杜甫的《崔駙馬山亭宴集》:蕭史幽棲地,(起)林間蹋鳳毛。(承) 洑流何處入,亂石閉門高。(勾勒) 客醉揮金碗,詩成得繡袍。(點染) 清秋多宴會,(轉)終日困香醪。(合) 是以蕭史比崔駙馬。而王維的《送平澹然判官》:不識陽關路,(起)新從定遠侯。(承) 黃云斷春色,畫角起邊愁。(勾勒) 瀚海經年到,交河出塞流。(敘寫) 須令外國使,(轉)知飲月氏頭。(合) 則以班超定遠的典故引出。而引事,說到底也是一種比。3、就題直起杜甫詩法,往往就題直起。不作鋪墊,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如《晚行口號》:三川不可到,(起)歸路晚山稠。(承) 落雁浮寒水,饑烏集戍樓。(勾勒) 市朝今日異,喪亂幾時休。(敘寫) 遠愧梁江總,(轉)還家尚黑頭。(合)《月》:天上秋期近,(起)人間月影清。(承) 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勾勒)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發明。(議論) 干戈知滿地,(轉)休照國西營。(合) 《一百五日夜對月》:無家對寒食,(起)有淚如金波。(承)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議論) 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蛾。(點染) 牛女漫愁思,(轉)秋期猶渡河。(合) 此種起法,必作者具充沛之情感,寫詩時激情澎湃,不可遏止,否則起句突兀,后面承接不上,殊礙通篇圓融渾化。初學者不宜嘗試。二、承法 1、寫自家心意承題如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寒更傳曉箭,(起)清鏡覽衰顏。(承)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勾勒)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點染) 借問袁安舍,(轉)翛然尚閉關。(合) 又《寄荊州張丞相》:所思竟何在,(起)悵望深荊門。(承)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議論)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敘寫) 目盡南飛雁,(轉)何由寄一言。(合) 復如杜甫《登袞州城樓》:東郡趨庭日,(起)南樓縱目初。(承) 浮云連海岳,平野入青徐。(渲染)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馀。(勾勒) 從來多古意,(轉)臨眺獨躊躇。(合) 又《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力疾坐清曉,(起)來時悲早春。(承) 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議論)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勾勒) 望鄉應未已,(轉)四海尚風塵。(合) 2、直書事承題如王維《奉和楊駙馬六郎秋夜即事 》高樓月似霜,(起)秋夜郁金堂。(承) 對坐彈盧女,同看舞鳳凰。(引事) 少兒多送酒,小玉更焚香。(點染) 結束平陽騎,(轉)明朝入建章。(合) 復如杜甫《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秋水清無底,(起)蕭然靜客心。(承) 掾曹乘逸興,鞍馬去相尋。(敘寫) 能吏逢聊璧,華筵直一金。(議論) 晚來橫吹好,(轉)泓下亦龍吟。(合)3、就首句直承如王維《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舊簡拂塵看,(起)鳴琴候月彈。(承) 桃源迷漢姓,松樹有秦官。(議論) 空谷歸人少,青山背日寒。(勾勒) 羨君棲隱處,(轉)遙望白云端。(合) 復如杜甫《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起)飄然思不群。(承)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比擬)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比擬) 何時一尊酒,(轉)重與細論文。(合) 次句承接首句,須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若有意,若無意者最佳。三、尾聯轉合之法 1、就題轉合如王維《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公門暇日少,(起)窮巷故人稀。(承) 偶值乘籃輿,非關避白衣。(敘寫) 不知炊黍谷,誰解掃荊扉。(議論) 君但傾茶碗,(轉)無妨騎馬歸。(合) 復如杜甫《搗衣》:亦知戍不返,(起)秋至拭清砧。(承) 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點染) 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議論) 用盡閨中力,(轉)君聽空外音。(合) 就題轉合,往往流于平板直白,如能似杜甫此首,運用詩人的聯想,寫出一些帶有普遍性的東西,扣題而又不為題為囿,那就非一般水平所能及了。2、推開一步轉合如王維《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別業不見留之作》:貧居依谷口,(起)喬木帶荒村。(承) 石路枉回駕,山家誰候門。(敘寫) 漁舟膠凍浦,獵火燒寒原。(勾勒) 唯有白云外,(轉)疏鐘聞夜猿。(結) 復如杜甫《初月》:光細弦豈上,(起)影斜輪未安。(承) 微升古塞外,已隱暮云端。(勾勒) 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渲染) 庭前有白露,(轉)暗滿菊花團。(合) 此種轉合法,詞有盡而意無窮,摩詰時時用之,最是五律正格。3、承頸聯意轉合此種結法,惟老杜最善用之。如《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七:莽莽萬重山,(起)孤城山谷間。(承)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點染)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敘寫) 煙塵獨長望,(承上聯轉)衰颯正摧顏。(合)同題之十:云氣接昆侖,(起)涔涔塞雨繁。(承)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點染) 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勾勒) 所居秋草凈,(承上聯轉)正閉小蓬門。(合) 《螢火》:幸因腐草出,(起)敢近太陽飛。(承) 未足臨書卷,時能點客衣。(議論) 隨風隔幔小,帶雨傍林微。(勾勒) 十月清霜重,(承上聯轉)飄零何處歸。(合) 《蒹葭》:摧折不自守,(起)秋風吹若何。(承) 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沈波。(渲染) 體弱春風早,叢長夜露多。(勾勒) 江湖后搖落,(承上聯轉)亦恐歲蹉跎。(合) 4、用事作轉合用事作轉合,實際就是用比為轉合。如王維《送李判官赴東江》:聞道皇華使,(起)方隨皂蓋臣。(承) 封章通左語,冠冕化文身。(敘寫) 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勾勒) 遙知辨璧吏,(轉)恩到泣珠人。(合) 復如杜甫《巳上人茅齋》:巳公茅屋下,(起)可以賦新詩。(承)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點染) 江蓮搖白羽,天棘夢青絲。(勾勒) 空忝許詢輩,(轉)難酬支遁詞。(合) 最后,再來說一說中間二聯的章法。頸聯和頷聯,在詩中的作用都是為了深化題旨,但要注意頸聯下意要和頷聯相應相避,要有變化。變化的方法之一是頷聯既然寫景了,頸聯就要寫人事;頷聯寫了人事,頸聯就要寫景。如果二聯都是寫景,那么一般頷聯側重寫整體,騁目四顧的遠景,頸聯則著重勾勒細節;同寫人事,往往頷聯寫他人,頸聯寫自己。這種在詩的內在意脈上的轉折,須多讀古人名作,自然有得。白居易《金針詩格》說“第三聯謂之警聯,欲似疾雷破山,觀者驚駭。”這一聯,如能用上精心錘鍛的警句,則一篇生機,大略已備。茲舉二首杜詩為例: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其二):百頃風潭上,千重夏木清。 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 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即細微之物加以勾勒) 翻疑柁樓底,晚飯越中行。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八):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議論正大,氣象開闊)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老杜詩法,往往首聯第一句關合頷聯,第二句關合頸聯,這是杜甫律詩的一大特點。如《過宋員外之問舊莊》:宋公舊池館,零落守陽阿。 枉道祗從入,吟詩許更過。 淹留問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識將軍樹,悲風日暮多。 “宋公舊池館”是“枉道祗從入,吟詩許更過”二句之主,“零落守陽阿”又是“淹留問耆老,寂寞向山河”二句之主。復如《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三:萬里戎王子,何年別月支。 異花開絕域,滋蔓匝清池。 漢使徒空到,神農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開坼日離披。 “萬里戎王子”是“異花開絕域,滋蔓匝清池”二句之主,“何年別月支”則是“漢使徒空到,神農竟不知”二句之主。
如何寫好五律和七律
律詩寫好,其他格律詩都沒有問題。
因為近體格律詩中,排律(難度太大)不考慮的話,比較難寫的就是律詩,搞懂了律詩,近體詩的問題基本上就都迎刃而解了。
那么,要如何寫好七律和五律呢?
七律和五律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字數的差別而已。五律五言八句四十字,七律七言八句五十六字。七律相對更多字詞,更加豐滿,但是他們要遵循的平仄格律是一樣的。我們下面結合例詩來看看到底要如何才能寫成律詩,進而寫好律詩。
因為五律和七律的格律要求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選取一首七律來做例子。
近體詩的格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平仄、押韻和對仗。而律詩正是這三者都必須合規。
平仄格式
格律詩的平仄有四種基礎格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這是每首詩首句平仄,然后再根據平仄的“對、粘”原則推導出整首詩的平仄。如果所用字的平仄符合這四套格式,那就是奠定了合格的、好的律詩的第一步。
我們以上面這首七律為例,看首句“紅軍不怕遠征難”,首字不計平仄,定格式關鍵看首句第二字,“軍”,所以這是平起,然后看尾字,“難”,這是個多音字,那么在這里到底是讀第二聲,發平音,還是讀第四聲,發仄音呢?我們結合“不怕遠征難”得出這是發平音。所以這句是“平起平收”,也就是平起押韻格式的首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推導出整首詩的平仄關系:
我們初學寫律詩,講究合律是首要的,只有在寫成格律詩之后,才能進一步追求寫得好。就這首《長征》,我們可以逐句逐字驗證,平仄是合格式的,這其中只有“烏蒙磅礴”的“礴”和“金沙水拍”的“拍”字看上去是在該發仄聲的時候發平音。實際上在平水韻中,“礴”和“拍”字為入聲字,是發仄聲的。
押韻
押韻就不用多說了。格律詩的押韻是要求平聲結尾,一韻到底。這個是格律詩,自然也是律詩的基本要求,不光是寫好律詩需要注意,不押韻連律詩都稱不上。
但是押韻有新韻和平水韻的區別。這個問題多次聊過,唐宋平水韻和普通話新韻有很大不同。在賞析古詩詞的時候平水韻的知識非常重要,有利于我們理解、欣賞古人的詩詞意境,但是在今天我們創作格律詩的時候,使用新韻也許更利于咱們的作品流傳,因為并不是每個讀者都有必要去學習平水韻,用新韻寫詩,大家都能讀通,讀懂,讀出詩人的內心。詩以言志,不能讓文字發音成為抒發感情、意志的隔閡。
使用什么韻,不是大問題。在作品中做出標注就好了。
對仗
合格的律詩中二聯是對仗的,隨著創作的寬松,頷聯(三四句)不對仗也行,但是頸聯(五六句)是必須對仗的。《長征》的“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都是對仗的。金沙水對大渡橋,拍對橫,云崖對鐵索,暖對寒。
內容
一首律詩到底好不好,除了上面的格式要求之外,還有就是內容上結構安排。
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跟格律無關,而是跟寫文章有關。是不是把這首詩講成了一個完整的東西?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八句其實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文章怎么寫?“起”,“承”,“轉”,“合”。一聯對應一個字。
我們還是來看這首詩。第一聯,“起”。干嘛呢?長征啊,艱苦啊。第二聯,“承”。不但在平仄上要黏,在意思上也要承接。怎么個遠征難?怎么個只等閑?頷聯就講了,騰細浪啊,走泥丸啊,還不艱難?頸聯,第三聯,“轉”。轉是什么意思?文風要轉,敘事要轉,場合要轉,反正不能再寫上面的東西,否則就成流水賬了。不再講困難,扯別的去了,描寫路中風景。金沙江,大渡橋。他這個還轉的不算兇猛,我們找其他的七律可能更明顯。尾聯,七八句,“合”。怎么合?還是說回長征來了吧。“三軍過后盡開顏。”從第一句的開始,到最后一句走完。完美點題,長征。
總結
所以要寫好一首律詩,首先是遵從嚴格的平仄格律,在形式上寫得符合規范,然后再從文法上寫出意境來。
先寫得是,然后求好。
五律平仄格律的基礎知識,如何創作一首五言律詩?
前言
從句數上區分,律詩有三種,四句的是絕句,八句的是五七律,八句以上的是排律。
從每句的字數來看(以五言、七言為主,忽略六言),又分五絕和七絕、五律和七律、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
從句中平仄的規則,律句分為4種,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把每一種律句作為首句,依照黏連、對仗的規則,組合為八句的五律。因此,五律也分為四種: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
學習五律的平仄格律,還要了解什么是黏連,什么是對仗 。
一、平仄不同句式的四種五律
我們用杜甫的《春望》來解釋下,四種律句的特點。
國破山河在,中仄平平仄 第1種句式
城春草木深。平平中仄平 第2種句式
感時花濺淚,中平平仄仄 第3種句式
恨別鳥驚心。中仄仄平平 第4種句式
烽火連三月,中仄平平仄 重復第一句
家書抵萬金。平平中仄平 重復第二句
白頭搔更短,中平平仄仄 重復第三句
渾欲不勝簪。中仄仄平平 重復第四句
根據第一句的句式:國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可以知道這首《春望》是仄起仄收式的五律。
說明一下:中,代表平可仄。另外,國、別、白等字,古韻是仄聲,今為平聲。
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
第一句是仄收的五律,四聯的平仄句式是句句相對的(不是指對仗),后半首是前半首的重復。
第一句是平收的句式,只有后三聯句句相對(不是指對仗),除了第一句和第五句不同,后半首也是前半首的重復。
假如第一句是仄起平收的句子,這首詩《春望》就是平起仄收的五律。同理,四種句式誰作第一句,我們就稱之為哪一種律詩。
五律平仄格律的基礎知識,如何創作一首五言律詩?
二、押韻
接著上面說,假如第一句是仄起平收的句子,這首詩《春望》就是平起仄收的五律。但是第一句平收,就有一個問題,就是第一句要押韻。
順便說一下韻書的小知識。
隋朝以前用口語押韻,和今天的人做現代詩一樣,讀著押韻即可。隋朝人編撰了一本韻書叫《切韻》,于是給詩人套上了枷鎖。
唐人作詩用隋朝《切韻》及其改編本《唐韻》,宋又有廣韻、集韻、平水韻等,我們今天作詩用的古韻指平水韻。這些韻書都是隋朝《切韻》基礎上的改編本,所以唐詩押韻也符合宋人編寫的平水韻。
律詩押韻,要求一韻到底,第1句平收押韻可以用鄰韻,但雙數句的韻腳必須是一個韻部的字(一韻到底),否則就是落韻。唐朝人把律詩創作搞成了科舉進士科的考試科目,落韻基本就沒戲了。
所以押韻是重點注意事項之一。
例如杜甫《春望》押的【侵】部,在平水韻中是下平十二部。它和上平的十一真、十二文不是一個韻部。所以今天讀起來挺押韻的侵、真字,是不能一起用的。
而且【侵】部一般認為沒有鄰韻,所以首句押韻的話,也只能從【侵】部中找韻腳。
關于鄰韻,可以搜索一下老街的這篇文章:《學習詩詞創作 不可不知鄰韻通押那些事》。
例如: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下平十二侵】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平十二侵】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下平十二侵】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下平十二侵】
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中,根據每個韻部字數的多少,把各韻部分為4類:寬韻、中韻、窄韻、險韻。【侵】這個韻部的常用字不多,屬于中韻:
侵尋潯臨林霖針箴斟沈心琴禽擒衾欽吟今襟[衿]金音陰岑簪[覃韻同]壬任[負荷]歆森禁[力所勝任]祲喑深琛涔骎參[參差]忱淋妊摻參人參椹郴芩檎琳蟫愔喑黔嵚沉《平水韻·下平十二侵》
回到本段第一句:假如第一句是仄起平收的句子........,也就是中仄仄平平,詩人就必須在【侵】找一個字作韻腳。
例如:國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改為仄仄仄平平:國破自悲吟。
國破自悲吟【下平十二侵】 ,城春草木深。【下平十二侵】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平十二侵】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下平十二侵】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下平十二侵】
需要注意一點,平收的五律,后三句重復第2、3、4句,第五句和第一句不是同一個句式,而是和第六句相對的那個句式。
一般認為,律詩(近體詩)只押平聲韻。仄韻詩,都歸類為古體詩。
五律平仄格律的基礎知識,如何創作一首五言律詩?
三、黏連
雖然五律在唐朝成熟,但是在南北朝的齊梁陳時代,可以見到不少類似五律的作品。只是他們的這些“五律”大多有一個問題,失黏。
失黏,就是沒有黏連。舉例來說,首聯的下聯第2字,要和頷聯的上聯第2字,平仄一致。例如:
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春與時都是平聲。
同理,頷聯的下聯第2字,要和頸聯的上聯第2字,平仄一致,例如:
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別、火,都是仄聲。
同理,頸聯的下聯第2字,要和尾聯的上聯第2字,平仄一致,例如: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書、頭,都是平聲。
黏連這一規則,南朝人作詩大多不知道遵守,例如庾信 《詠畫屏風詩 九》,就是失黏的五律,首聯頷聯失黏,頷聯頸聯失黏 :
徘徊出桂苑,徙【倚】就花林。
下【橋】先勸酒,跂{石}始調琴。
蒲{低}猶抱節,竹【短】未空心。
絕【愛】猿聲近,唯憐花徑深。
也有詩人無意中符合,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的《登板橋詠洲中獨鶴詩》:
遠霧旦氛氳,單飛才可分。
孤驚宿嶼浦,羈唳下江濆。
意惑東西水,心迷四面云。
誰知獨辛苦,江上念離群。
黏連真正成為律詩法則,還是在初唐。 初唐詩人元兢在《詩腦髓》中,提到的雙換頭與單換頭,基本就是對于黏連的描述。科舉考試中,大多考五言排律,黏連成了不可疏忽的律詩法則。
五律平仄格律的基礎知識,如何創作一首五言律詩?
四、對仗
對仗早在《詩經》中就已經存在了,例如: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古人作駢文,更是滿篇的對仗句。在南朝謝靈運的詩中,可以看出早期對仗的一個明顯特點: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登池上樓》
這首詩需要注意的不是句句皆對,而是謝靈運時期,還沒有平仄四聲的概念。因此他們的詩中,內容是相對的,但是平仄不相對。
四聲的興起是在南朝齊永明時期,永明體詩人作詩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后來四聲二分為平仄,有了平仄相對的概念。
律詩的對仗,除了意義相對,平仄句式也要相對。例如仄起仄收vs平起平收,平起仄收vs仄起平收。首聯的出句,如果是仄起平收,對句就要平起平收,反之亦然。
像梁簡文帝蕭綱的《登板橋詠洲中獨鶴詩》這種早期五律,平仄也完全相對,是比較罕見的現象。
我們再舉例一首南朝詩人鮑照《采菱歌》中的第一首:
騖舲馳桂浦,息棹偃椒潭。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簫弄澄湘北,菱歌清漢南。 平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雖然絕句不要求對仗,但是鮑照的這首絕句四句都對仗,平仄相對也符合律詩的要求。
五七言律詩的對仗,要求中間二聯必須對,首聯和尾聯可以對,也可以不對。有些特殊的偷春體、蜂腰體都不是正格,可以不用考慮。
對仗要注意避免雷同,句式結構上要避免雷同(例如長擷腰病、長解鐙之病等),意義上也要避免雷同(合掌)、前2字避免詞性結構一樣(如四平頭)。頷聯與頸聯要注意情景結合,盡量避免都寫景或都寫情。
對仗還要注意一點,不要陷入工對的束縛,好的對仗,大多是寬對。
五律平仄格律的基礎知識,如何創作一首五言律詩?
結束語
以上講到的四個方面,其實就是老街常說的律詩四要素:平仄、對仗、押韻、黏連。這是創作律詩最基礎的知識。
五律起源比較早,前面提到過,最早的五律在齊梁時期就出現了。這是在齊梁永明體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詩體,在唐朝法則完備步入頂峰。
初盛唐詩人作詩的時候,還經常出現失黏、失對的現象。如例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崔顥《黃鶴樓》等。這類現象在大歷以后就很少見了。
律詩的創作規則記住并不難,如同九九乘法表一樣簡單,只是創作時有些難度。但這是學習古詩詞的基礎。
一個古詩詞愛好者,可以不喜歡、不創作律詩,但是不能不懂律詩的這些基礎規則。否則,無法體會到古人的句法、章法、字法的妙處。
@老街味道
近體詩語法04:三種譬喻法,酒徒飄落風前燕,詩社凋零霜后桐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