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作者是哪個朝代的(憫農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誰)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憫農作者是哪個朝代的,以及憫農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誰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詩憫農的作者是誰
唐詩《憫農》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
憫農二首
李紳?〔唐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首
李紳?〔唐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作者是誰?
古詩《憫農》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
在浩瀚的唐詩海洋中,李紳的《憫農》不僅通俗易懂,還頗具深意,因此,千百年來被人廣泛傳誦。而李紳也因這首詩流芳萬代,成為憂國憂民的詩人代表。
李紳,字公垂,亳州譙縣(今屬安徽亳州)人,生于大歷七年(公元772年),中書令李敬玄曾孫,父親李晤曾任職烏程、晉陵(江蘇常州)縣令。
李紳和詩人元稹、白居易常有來往,交情不淺,為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與者,著有詩集《樂府新題》,《全唐詩》現存四首。
人物故事:
在李紳擔當揚州節度使的時候,著名詩人劉禹錫正好擔任蘇州刺史,于是李紳邀請劉禹錫參加他的宴會。在李紳家開辦的宴會上無數的珍饈美味和美酒佳肴,而且李紳家中還有一群歌舞雙絕的歌姬,其中一位更是國色天香,色藝雙絕。
讓一向貧困的劉禹錫感慨萬分,寫下了著名的《贈李司空妓》“司空見怪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說這樣的輕歌曼舞美酒佳肴,李紳已經司空見慣了,而讓我這個蘇州刺史肝腸寸斷,為百姓和窮苦人家而不忍心。
除此之外李紳還有個愛好,就是酷愛吃雞舌。而他的奢侈程度竟然達到了,一頓飯因為雞舌的原因就要殺三百只雞,后院宰殺的雞慢慢堆積如山就這樣讓它們腐爛。在他當節度使的時候也是從來不關心治下百姓的死活,很多百姓活不下去了都跑到了別人的治下。而李紳的這些行為也受到了當時一些文人墨客的鄙視和不齒。
《憫農》的作者是誰?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
原文: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擴展資料: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
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
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詩憫農的作者
古詩《憫農》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李紳
憫農二首
李紳?〔唐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根據唐代范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憫農的作者是誰什么朝代
《憫農》的作者是李紳,是唐代詩人。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譙縣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生平卷入牛李黨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憫農二首》,流傳甚廣,千古傳誦,被譽為憫農詩人。
原文:
憫農二首
(唐)李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士。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注釋:
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類。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
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憫農作于唐朝哪個時期
憫農作于唐朝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憫農的作者是李紳,是唐代詩人。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描述,細致寫烈日下農民田中鋤禾,議論,緊緊圍繞人人必需的盤中餐。
人物簡介
李紳,字公垂,亳州譙縣古城人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生平卷入牛李黨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
出身趙郡李氏南祖。李紳六歲喪父,隨母遷無錫。唐和元年,進士及第,補國子助教,歷任江、滁、壽、汴等州刺史及宣武軍節度使、宋亳汴穎觀察使,入朝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擢尚書右仆射,改門下侍郎,封趙國公,為相四年。出為淮南節度使。唐會昌六年,病逝于揚州,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