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對韻是哪個朝代(笠翁對韻是哪個朝代,作者是誰)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笠翁對韻是哪個朝代,以及笠翁對韻是哪個朝代,作者是誰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笠翁對韻李陵是哪個朝代
笠翁對韻李陵是西漢的。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西漢名將、文學家,飛將軍李廣長孫。擅長騎射,愛護士卒。初以祖勛,授予侍中、建章宮監,遷騎都尉。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作者李漁,號笠翁,因此叫《笠翁對韻》。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笠翁對韻】是什么朝代的叫什么名字的人編寫的
是明末清初的李漁編寫的。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作者李漁,號笠翁,因此叫《笠翁對韻》。
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瑯瑯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擴展資料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后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別號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湖上笠翁等。生于南直隸雉皋(今江蘇如皋),祖籍金華蘭溪(今屬浙江)。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
自幼聰穎,及長擅古文詞。崇禎十年(1637),考入金華府庠,為府學生。入清后,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順治八年(1651),遷居杭州,后移家金陵,筑“芥子園”別業,并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復歸杭州,在云居山東麓修筑“層園”。康熙十九年(1680)病逝。
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哪個好
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的區別在于學習對象、作者、創作年代不同。學習對象不同。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作者不同。
《笠翁對韻》作者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戲曲家。浙江蘭溪人。《聲律啟蒙》作者車萬育(1632~1705年),字雙亭,號鶴田,湖南邵陽人。康熙甲辰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康熙二年(一六六三),與兄萬備同舉湖廣鄉試,1664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性剛直,直聲震天下,至性純篤,學問賅博。善書法,所藏明代墨跡最富,有螢照堂明代法書石刻十卷。創作年代不同。
《笠翁對韻》創作與明末清初。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聲律啟蒙》創作于康熙時期,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笠翁對韻中李陵是哪個朝代的人?
李陵是西漢的人物,西漢武帝時的將軍,后來在與匈奴作戰時被俘被迫投降。
作者李漁,明末清初著名戲曲家,浙江蘭溪人。李漁出生時,由于其祖輩在如皋創業已久,此時 “ 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其后由于在科舉中失利,《閑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并付梓的。 1672 、1673 年,隨著喬、王二姬的先后離世,支撐李漁富足生活的家庭戲班也土崩瓦解了。
擴展資料: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作者李漁,號笠翁,因此叫《笠翁對韻》。
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瑯瑯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哪個更好
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的區別在于學習對象、作者、創作年代不同。學習對象不同。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作者不同。
《笠翁對韻》作者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戲曲家。浙江蘭溪人。《聲律啟蒙》作者車萬育(1632~1705年),字雙亭,號鶴田,湖南邵陽人。康熙甲辰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康熙二年(一六六三),與兄萬備同舉湖廣鄉試,1664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性剛直,直聲震天下,至性純篤,學問賅博。善書法,所藏明代墨跡最富,有螢照堂明代法書石刻十卷。創作年代不同。
《笠翁對韻》創作與明末清初。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聲律啟蒙》創作于康熙時期,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笠翁對韻中,神奇韓韓畫,李陵是哪個朝代人?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西漢名將、文學家,飛將軍李廣長孫。
擅長騎射,愛護士卒。初以祖勛,授予侍中、建章宮監,遷騎都尉。天漢二年(前99年),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于浚稽山,終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由于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夷滅李陵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系。
元平元年(前74年),老死于匈奴。
人物生平編輯
早年經歷
李陵年輕時擔任侍中、建章監。善于騎馬射箭,對人有仁愛之心,謙讓下士,名聲很好。漢武帝認為他具有李廣的風范,命他率領八百騎兵。
李陵曾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越過居延偵察地形,未遇到匈奴順利返還。后升為騎都尉,帶領精兵五千,駐在酒泉、張掖等地教習箭術以防衛匈奴。幾年后,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征大宛,命李陵帶其五千兵馬隨后。行至邊塞,武帝又詔令李陵,要他留下手下將士,只率五百輕騎出敦煌,至鹽水,迎接李廣利回師,然后仍駐屯在張掖。 [1]
孤軍深入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
李陵來到武臺殿,向武帝叩頭請求說:“臣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可縛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軍獨當一面,到蘭干山南邊以分單于兵力,請不要讓我們只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武帝說“:你是恥于做下屬吧!我發軍這么多,沒有馬匹撥給你。”李陵答道:“不須給馬匹,臣愿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漢武帝為他的勇氣所感便同意了,并詔令強駑都尉路博德領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隊。
路博德以前任過伏波將軍,也羞于做李陵的后備,便上奏:“現在剛進秋季正值匈奴馬肥之時,不可與之開戰,臣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與他各率酒泉、張掖五千騎兵分別攻打東西浚稽山,必將獲勝。”武帝見奏大怒,懷疑是李陵后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書,于是傳詔路博德:“我想給李陵馬匹,他卻說什么‘要以少擊眾’,現在匈奴侵入西河,速帶你部趕往西河,守住鉤營之道。”又傳詔李陵:“應在九月發兵,應從險要的庶虜鄣出塞,到東浚稽山南面龍勒水一帶,徘徊以觀敵情,如無所見,則沿著浞野侯趙破奴走過的路線抵受降城休整,將情況用快馬回朝報告。你與路博德說了些什么?一并上書說清楚。” [2]
于是,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三十天,到浚稽山扎營。將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制成圖,派手下騎兵陳步樂回朝稟報。陳步樂被召見,陳說李陵帶兵有方得到將士死力效命,武帝非常高興,任陳步樂為郎官。 [3]
血戰匈奴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李陵軍駐扎在兩山之間,以大車作為營壘,李陵領兵沖出營壘擺開隊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下令:“聽到擊鼓就進攻,聽到鳴金就收兵。”匈奴見漢軍人少,徑直撲向漢軍營壘。
李陵揮師搏擊,千弩齊發,匈奴兵應弦而倒。匈奴軍敗退上山,漢軍追擊,殺匈奴兵數千。單于大驚,召集左賢王、右賢王部八萬多騎兵一起圍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戰且走,幾天后被困在一個山谷中。連日苦戰,很多士卒中箭受傷,三處受傷者便用車載,二處受傷者駕車,一創者堅持戰斗。
李陵說:“我軍士氣不如前,又鼓不起來,是何原因?莫非是軍中有女人么?”原來,軍隊出發時,有些被流放到邊塞的關東盜賊的妻女隨軍作了士兵們的妻子,大多藏匿在車中。李陵把她們搜出來用劍殺掉了。第二天再戰,果然斬匈奴首三千多。他們向東南方突圍,沿著故龍城道撤退,走了四五天,被大片沼澤蘆葦擋住。
匈奴軍在上風頭縱火,李陵也令將士放火燒出一塊空地才得以自救。又退到一座山下,單于已在南面山頭上,命他兒子率騎兵向李陵發起攻擊。
李陵的步兵在樹林間與匈奴騎兵拼殺,又殺匈奴兵數千,并發連駑射單于,單于下山退走。這天李陵捕得俘虜,俘虜供出:“單于說:‘這是漢朝的精兵,久攻不能拿下,卻日夜向南退走把我們引到塞邊,會不會有伏兵呢?’而許多當戶和君長都說:‘以單于親率數萬騎兵攻打漢朝幾千人,卻不能把他們消滅,那以后將無法再調兵遣將,也使漢朝越發輕視匈奴。務必在山谷間再度猛攻,還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即使不能破敵,返回也來得及。’”這時,李陵軍處境更加險惡,匈奴騎兵多,戰斗一整天不下幾十回合,匈奴兵又死傷二千余人。匈奴軍不能取勝,準備撤走。 [4]
恰逢李陵軍中有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出投降了匈奴。對單于說:“李陵軍無后援,并且箭矢已盡,只有李陵將軍麾下和成安侯韓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陣式前列,分別以黃白二色作旗幟,派精兵射殺旗手即可破陣了。”單于得到管敢,大喜,命騎兵合力攻打漢軍,邊打邊喊:“李陵、韓延年快降!”接著擋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李陵處在山谷底,匈奴軍在山坡上從四面射箭,矢如雨下。漢軍堅持南行,未等沖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萬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丟棄戰車而去。 [5]
當時,還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斬斷車輪輻條當武器,軍吏們也只有短刀。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狹谷,單于切斷了他們的退路,在險要處放下壘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進。
黃昏后,李陵換上便衣獨步出營,攔住左右說“:不要跟著我,讓我一個人去干掉單于!”過了很久,李陵才回來,嘆息說:“兵敗如此,惟求一死!”軍吏說:“將軍威震匈奴,陛下不會讓您死,以后可想別的辦法回去,像浞野侯(趙破奴)雖被匈奴俘獲,但后來逃回去,陛下仍以禮相待,何況對將軍您呢!”李陵說“:你別說了,我不戰死,不為壯士。”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斷,把珍寶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幾十支箭,我們足以逃跑了,可現在無武器再戰,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鳥獸散,還可能有逃回去報告陛下的人。”他令將士們每人拿上二升干糧,一大塊冰,約定在邊塞遮虜鄣會合。準備夜半時分擊鼓突圍,但鼓未響。 [6]
力竭被俘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