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藕香殘玉簟秋出自哪里 紅藕香殘玉簟秋怎么念
大家好,關(guān)于紅藕香殘玉簟秋出自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紅藕香殘玉簟秋怎么念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什么意思?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粉紅色的荷花已經(jīng)凋謝,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伏兄的竹席帶著秋的涼意。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登上小船。仰頭凝望遠(yuǎn)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雁群飛回來時,月光已經(jīng)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淌著。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只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著。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手閉,以素淡的語言表現(xiàn)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紅藕香殘玉簟秋”寫荷花凋謝、竹席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紅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jié),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席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zhì)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游玩。“輕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她的神態(tài)、舉動。“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xiàn)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為是缺薯襲“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獨”字就是回應(yīng)上句的“輕”字,點明了下闋“愁”字的癥結(jié)。“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思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yuǎn)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作者借助于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后,蘊藏著相思的淚水。“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chǎn)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紅藕香殘玉簟秋出自李清照的哪首作品 一剪梅原文及譯文
1、紅藕香殘玉簟秋”出自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這首詩通過女詞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另辟蹊徑地揭示出中華民族的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既有精微的審美體驗,又有精妙的審美傳達(dá),堪稱一首工致精巧的別情佳作。
2、原文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3、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地提著絲裙,獨自登上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yuǎn)天,則凳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西邊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我兩個人,牽陵胡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遣的是——這相思,這離尺盯攔愁,剛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地纏繞上了心頭。
紅藕香殘玉簟秋出自哪首佳作?
出自宋朝詩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原詩: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巖扒察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此棚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相當(dāng)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描寫了她與丈夫的離別相思的真摯情感,也表現(xiàn)出了她對生活的熱愛。由于寫的是她自己粗茄的親身感受與內(nèi)心體驗,因此顯得格外真摯細(xì)膩、委婉動人。詞的上闋寫荷花凋謝、竹席浸涼的秋天,它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jié),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
丈夫久盼不歸,詞人愁情滿懷。于是詞人想借泛舟以消愁,又借助于鴻雁傳書的傳說,寄托相思之情。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飄零東流。這也比喻人世的一切離別,均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yīng),相互的愛慕。總之,本詞筆調(diào)清新,風(fēng)格細(xì)膩,給景物以情感,景語即情語。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意境、出處
意境:本篇抒寫的是普通的秋日別情,是作者為懷念其夫趙明誠所作,上闋從秋日獨自泛舟出游寫到明月高照閨樓,無論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歸家,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心上之人,盼望他從遠(yuǎn)方寄來“錦書”。
含義:以花落水流比擬丈夫離開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說明彼此伉儷情深,兩地相思難以消除。我們可以見到,柳眉剛剛舒展,心中又見翻騰,詞語淺近,感情深摯,體現(xiàn)了漱玉詞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出自《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者:李清照 漢朝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白話解釋: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模讓臘。“紅藕”,即紅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時節(jié),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
擴展資料:
詞一開篇:“紅藕香殘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殘,盡是一片清秋冷落時節(jié),這個“秋”字,正是作者觸發(fā)情懷的節(jié)點,是緣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氣的基礎(chǔ)。作者把“秋滑虛”這個抽象化的季節(jié)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紅藕香殘”來表達(dá)。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筆勾勒季節(jié)特征,其后輕推出抒情主體的形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兩句足可玩味,“輕”,言其悄悄然;“獨”,曰其僅然一身。何以如此?詞至此可謂不著一字,然而其意脈潛隱其中,直到“云中誰寄錦書來”,其潛隱之意脈方才顯豁旦滑,終顯其表層意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出自李清照哪首佳作?
01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出自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這首佳作,《一剪梅》這首詞是李清照與丈夫分別之后,為表達(dá)自己心中濃厚的思念之情所作,這首詞的全篇風(fēng)格清新自然,所表露出來的情感也十分真切。
“紅藕香殘玉簟秋”出自李清照的《一剪梅》。這句詩的意思是:粉紅色的荷花凋謝了,幽香也消散了。《一剪梅》描繪了作者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表達(dá)了詞人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抒發(fā)了詩人心中的相思之情。
紅色的荷花已經(jīng)凋零,如玉般清冷的竹席讓人感受到秋天的涼意。換下羅裳,獨自一人泛舟。那舒展的白云也不知是誰寄來的書信,大雁南歸,月光灑滿這西邊的整座樓閣。花瓣獨自飄零,流水獨自漂流。一份相思之意,卻牽動著兩個人的愁思。這情思卻沒有辦法消除,才從皺起的眉頭處消散,卻又涌上了心辯簡頭。
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環(huán)境的描寫,展現(xiàn)出初秋時節(jié)的凄清氛圍,側(cè)面烘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孤寂。下片主要是抒情,作者如灶鍵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了渣巧自己的愁思情懷。全詞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其中流露出來的情感也十分打動人心。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