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dāng)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nèi)容

哪里有信陵君祠廟 信陵君葬在哪里

過分想念2023-05-14 10:34歷史217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哪里有信陵君祠廟,以及信陵君葬在哪里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名冠諸侯、萬古希聲!“竊符救趙”的信陵君,最后結(jié)局如何?

春秋時期,三國爭霸,能量與聰慧爭奪、武勇與詭計的斗爭,各界英雄好漢竟相出場,例如雄韜偉略的蘇秦、張儀,用兵如神的孫吳、吳起,忠勇義氣的專諸、荊軻,也有戰(zhàn)國四公子、東漢四名將等。但若論本人風(fēng)采,無逾信陵君者。

名冠諸侯、萬古希聲

司馬遷在《史記》中謝夸贊他“名冠諸侯國”、“千古希聲”。就連一向待人接物高傲自大的漢高祖劉邦也對信陵君崇敬能加。當(dāng)他還是個亭長的情況下,就曾追隨當(dāng)初信陵君的從一品張耳交游,當(dāng)上皇上后,每一次經(jīng)過房梁時,他都是祭拜信陵君。

在大家的印像中信陵君只不過就是說一個“竊符救趙”,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思想境界呢?

信陵君

信陵君名無忌,是戰(zhàn)國七雄中魏昭王的大兒子,出世時間不祥。公元277年,魏昭王病亡,信陵君的異母兄魏圉承繼魏國帝位,是為魏安釐王。第二年魏安釐王把侄子魏無忌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寧陵),因此稱作信陵君。這時應(yīng)對秦國的威協(xié),列國不遺余力網(wǎng)羅人才。一些皇室子女競相禮賢下士,廣招客人,在其中信陵君與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并稱之為“戰(zhàn)國四公子”。

因為信陵君處世問仁厚道,禮賢下士,對所有人都“謙而禮交”、不恥下交,從不顯擺自身侯王貴胄的真實身份,不端架子,因而旭中數(shù)千里外士人都競相前去歸附,一時間門內(nèi)竟有三千顧客。因為那時候的信陵君于誠仁愛,聲名顯赫,以致于各諸侯國十多年都害怕動兵侵害魏國。司馬遷也贊美道:

“能以榮華富貴下困窮,賢良詘于不肖,唯信陵君為能之”

信陵君“竊符救趙”

公元260年,秦國大將白起在長平全殲張立40萬,公元258年,秦國精兵抵進趙國都邯鄲城下,一時間趙國遭遇滅亡的風(fēng)險。因此趙孝成王、平原君向世界各國求助,魏王便外派元老晉鄙率軍10萬救趙。這時秦昭襄王釋放話來,“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國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因此魏王十分驚懼,害怕進兵。

平原君老婆是信陵君的親姐姐,因此平原君給信陵君寫了一封信,在其中講道:“且大少爺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大少爺姊邪?”信陵君又數(shù)次向魏王懇求發(fā)兵,均被回絕,迫不得已信陵君提前準(zhǔn)備帶領(lǐng)自身的一百多輛裝甲戰(zhàn)車與秦軍拼命一戰(zhàn)。信攔期內(nèi)經(jīng)過大門,侯嬴向信陵君提議“竊符救趙”,最后運用屠戶朱亥殺掉魏軍主帥晉鄙,螞坦慶悶握信陵君奪得軍權(quán),救出趙國,而侯嬴挑選了自盡。

信陵君在趙國十年

秦軍撤離后,趙王、平原君親身到界限迎來信陵君,平原君身背箭囊為信陵君在前指引方向,趙王拜謝道:“自古以來賢人沒有及大少爺者也。”因為信陵君殺掉了將軍晉鄙,擅自發(fā)兵,惹惱額魏王,因此他便留到了趙國,這一留就是說十年。

信陵君在趙國的十年間,秦國數(shù)次侵略魏國。魏王也多次派大使去請信陵君,但信陵君怕魏王懷恨在心,一直不愿回魏,并勸誡門內(nèi)說:“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因此從一品都害怕勸信陵君。毛公、薛公見信陵君說:

“大少爺因此勝于趙,飲譽諸侯國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大少爺不恤,使秦破房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大少爺當(dāng)何面目立天地乎?”

信陵君回到魏國任職上將軍

毛公、薛公得話未講完,信陵君面色劇變,立即督促開車回到魏國。

歸國后,魏王與信陵君相擁而泣,隨后任職信陵君為上將軍。公元427年,信陵君向世界各國派大使求助。世界各國聞信陵君為將,競相出兵援魏。因此信陵君率燕、趙、韓、楚、魏聯(lián)軍西向攻秦,秦將蒙驁迫不得已西退。侵略軍乘勝追擊攻至函谷關(guān),秦軍閉緊閉店,恪守出不來。此役信陵君威震天地,各諸侯國的客人都向他敬獻戰(zhàn)法,信陵君撰寫成冊,后人稱之為《魏公子兵法》。

秦昭襄王對信陵君十分頭痛,因此派人帶上巨資前往魏國,找尋晉鄙(當(dāng)初被信陵君殺掉打得將軍)的從一品,讓她們在魏王眼前污蔑信陵君,秦國也火上添油,幾回派大使出國訪問魏國,說成慶賀信陵君為王。魏王天天聽見流言蜚語,漸漸地的也就堅信了,削掉了信陵君的軍權(quán)。

信陵君被謠言污蔑

信陵君有口難辯,了解自身被謠言污蔑,便推諉得病已不早朝。每天在家里與客人通夜豪飲,“飲醇酒,多近女性”,那樣的衣食住行已過4年,最后信陵君在公元243年因酒生病而亡,可事實上他因應(yīng)是因心里煩悶而死。同一年,他的親哥哥魏安釐精也不過病亡。秦國聽到信陵君病亡的信息,馬上外派蒙驁攻魏,一舉拿到魏國二十座封地。18年之后,魏國國都房梁也如信陵君當(dāng)初所預(yù)言(決熒澤水灌房梁,房梁必亡)的那般,被秦軍用水灌城,大梁城破,魏國亡國。

總結(jié)

實際上信陵君的“粉絲”又何止劉邦、司馬遷、張耳這種人,應(yīng)當(dāng)說在秦漢之時,信陵君被那時候的社會發(fā)展所崇敬。一方面他濟困扶危、不恥下交,另一方面他急人之難、縱橫江湖。因此秦漢之時的這些“步衣將相”們一直對其推崇備至。

信陵君的宅院就是說今天坐落于中國河南省開封市的大相國寺,信陵君人死之后被改為祠廟,北齊年里被改造成相國寺,但在后殿仍然敬奉著信陵君牌位。

中國五大寺廟是那些

中國十大著名寺廟簡介

(一)白馬寺簡介

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市東10公里處,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

白馬寺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白馬寺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fā)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

據(jù)《后漢書?釋老志》、《洛陽伽藍記》等書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里,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渾身閃閃發(fā)光的金人,在宮里飛旋。第二天,漢明帝召來大臣們?yōu)樗麍A夢,一個大臣說:“我聽說西方有一種叫佛的神,陛下夢見金人,一定是佛。”

漢明帝是個非常迷信的人,于是,他便派人前往天竺國(印度)去取佛經(jīng),歷經(jīng)艱難帶回了佛經(jīng)原本----梵文貝葉經(jīng),并在白馬寺的清涼臺上譯出最早的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以及其他佛學(xué)著作。為了存放這些佛經(jīng)和宣揚佛教,漢明帝下令仿照天竺國的佛寺模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寺。因為佛經(jīng)是用兩匹純白的馬馱回來的,寺院建成后,就起名為“白馬寺”。

(二)大昭寺簡介

“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

大昭寺座落在拉薩市的中心,建于7世紀(jì)中葉,是西藏最早的木構(gòu)建筑。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后聯(lián)姻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jù)藏文史籍記述,寺內(nèi)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jì)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將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yǎng)。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是西藏最輝煌的一座吐蕃時期的建筑,殿宇雄偉,莊嚴(yán)絢麗,每日被轉(zhuǎn)經(jīng)的人流簇擁著。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語意思是經(jīng)堂。“大昭”,藏語為“覺康”,意思是釋迦牟尼,就是說有釋迦牟尼像的佛伏態(tài)堂。而這尊釋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一尊“覺阿”佛(釋迦牟尼12歲時的等身鍍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座土木結(jié)構(gòu)的寺廟,主殿三層,殿頂覆蓋著西藏獨具一格的金頂,陽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奪目。寺前終日香火繚繞戚廳禪,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記錄著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跡,也留下了歲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續(xù)了一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同時也是藏漢團結(jié)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證。

 

(三)法門寺簡介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fēng)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zhèn),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 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guān)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jié)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jì),阿育王統(tǒng)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高塵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于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擴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nèi)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筑極為壯觀。

 

(四)關(guān)帝廟

解州關(guān)帝廟 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zhèn)西關(guān)。北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古稱解梁,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guān)羽的故鄉(xiāng)。位于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zhèn),鎮(zhèn)西有全國現(xiàn)存最大的關(guān)帝廟,俗稱解州關(guān)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guān)帝廟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屢建屢毀,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歷時十載而重建的。

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占地面積約 66600余平方米。街南稱結(jié)義園,由結(jié)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筑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jié)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gòu)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nèi)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jié)義”的桃園風(fēng)趣。

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后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鐘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cè)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fēng)伯祠。后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圣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圣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余間,主次分明,布局嚴(yán)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后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tǒng)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guān)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游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jīng)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cè)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guān)帝廟”三字。雉門后部的臺階上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筑,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回廊的廳式建筑。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nèi)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cè),彩繪著關(guān)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起于桃園三結(jié)義,止于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jié),在全國關(guān)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jù)說這是因忌諱關(guān)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于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jīng)“山海鐘靈”坊、御書樓,便是關(guān)帝廟主體建筑崇寧殿。

 關(guān)帝廟除古建筑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鐘、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余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shù)精品

關(guān)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guān)帝的場所,游人信士絡(luò)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jīng)過多次修葺、彩繪,關(guān)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五) 晉祠

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的發(fā)源處。這座祠堂建于北朝,是為了紀(jì)念周武王的次子督虞而建造的。據(jù)說周成王有一次同他的小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摘下一片桐葉,削成玉(王圭)(玉(王圭)代表諸侯的權(quán)力)的樣子,對叔虞說:“把這個封給你。”邊上的大臣就請求成王選擇吉日,正式給叔虞封地。成王說:“我是和他說著玩的。”大臣說:“天子無戲言。”于是,叔虞就被封在唐這塊地方,因為這里有一條晉水,唐國就改名為晉國,這就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晉國。現(xiàn)在我們把山西省也叫晉,是因為它就在古代晉國這一片土地上。

晉祠里最有名的“三絕”:一是周柏隋槐。周柏是北周時代種植的柏樹,隋槐是隋代時種植的槐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

二是圣母殿內(nèi)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間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殿堂。由于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圣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筑,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圍廊,前廊深兩間,是我國古建筑中現(xiàn)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殿頂用黃綠色的琉璃瓦剪邊。殿內(nèi)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里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zé)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tài)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中最后一絕是難老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

(六) 孔廟

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nèi),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guī)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廟內(nèi)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筑100余座,460余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孔廟內(nèi)的圣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shù)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

孔廟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xùn)怼⒘顤怼⒙伴L度依次遞增,六鋪作里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結(jié)構(gòu),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jù)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筑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筑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xué)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余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 、張起巖、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寶庫。

(七)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坐落于甘肅省夏河縣城西1公里。拉卜楞寺舊稱“扎西奇寺”,是中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一度成為甘、青、川交界地區(qū)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

寺院背依龍山,南面大夏河,向南遙望曼達拉山。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為藏族建筑的風(fēng)格,占地約1300畝,規(guī)模龐大,壯觀雄偉。寺院的建筑包括六大學(xué)院、16處佛殿、18處大活佛官邸、兩座講經(jīng)壇,以及大片的喇嘛住宅,形成一個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龐大建筑群,房屋總計達萬余間。

全寺規(guī)模最大的是壽禧寺,也稱“大金瓦寺”,共有6層,高達20多米。頂是宮殿式的方亭,四角飛檐,覆蓋有鎏金鋼瓦和獅、龍、寶瓶、如意、****等裝飾。殿內(nèi)的燙金佛像高達10米,是尼泊爾工匠的杰作。壽禧寺還珍藏有一部用金銀汁書寫的《甘珠經(jīng)》,是絕無僅有的稀世珍寶。

寺內(nèi)的藏經(jīng)樓里擺放著一排排從地面高達屋頂?shù)臅埽瑫苌蠞M置以綢緞包裹的經(jīng)書。其中有一部《大藏經(jīng)》,共二百余卷。藏經(jīng)樓的藏書共計達6萬5千多卷,此外還有7千余塊的木刻印版。藏書豐富是該寺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的喇嘛寺院中具有很大的影響。

(八)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縣境內(nèi),屬伏牛山脈,東西綿亙近百公里,為我國五岳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東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為少室山,有望洛、羅漢、缽盂等36峰,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像橫臥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后建有72座寺院。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禪宗寺院少林寺,規(guī)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觀星臺,最有史料價值的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闕),規(guī)模宏偉的中岳廟,古樸雅致的嵩陽書院,蒼翠清幽的****王寺等。

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據(jù)史書記載: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個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他從古印度跋涉來到中國,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歡隱居幽靜之處,孝文帝就讓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處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在寺內(nèi)收弟子百人,并翻譯了隨身帶來的經(jīng)典。跋陀圓寂后因無傳燈接宗的規(guī)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傳道。數(shù)十年后,少林寺成為大乘教的基地。南朝末年,菩提達摩經(jīng)過三年海上飄泊來到中國宣傳大乘佛教。他先在廣州光孝寺講道傳教,后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見。梁武帝以為自己建寺、寫經(jīng)、度僧造像甚多,積有不少功德,而達摩卻說“無功德”,所作皆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二人話不投機,達摩便以五葉芒葦作舟渡江,入魏,來到嵩山少林寺,創(chuàng)立了禪宗。他所傳的禪宗不重玄理,而主張坐禪“壁觀”,以面壁沉思,屏息眾念來領(lǐng)悟禪理,這種簡便易行的修養(yǎng)方法自然易于推廣,使得后來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別,達摩則被中國禪門定為初祖。唐代宗賜謚“圓覺禪師”。由于達摩所傳的大乘教對當(dāng)時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qū)的舊禪法是一種革新,因此斗爭激烈。達摩去世后,他的弟子們形成了以慧能為首的南宗和以禪秀為首的北宗。南北宗在教義上無多大區(qū)別,但在修行上北宗倡導(dǎo)“漸悟”,而南宗倡導(dǎo)“頓悟”,主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經(jīng)過十幾年的爭執(zhí),至唐德宗時,南宗終于取代了北宗的勢力。此后少林寺一直成為南宗一派的傳法道場。后南宗內(nèi)部又分為曹洞、臨濟、云門、法眼和溈仰五宗,其中以曹、臨二宗影響最大。元初后,少林寺明確以曹洞宗為正宗,一直延續(xù)至今。

少林寺曾一次被廢,二次被焚。被廢發(fā)生在北周武帝時,當(dāng)時國內(nèi)信佛人數(shù)占居民一半,生產(chǎn)受到影響,損害了皇室利益。于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廢棄,僧眾紛紛遣散回鄉(xiāng)。七世紀(jì)初,少林和尚們因在李世民征戰(zhàn)中助戰(zhàn)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宋時,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樓臺殿閣五千余間,占地36公頃,藏經(jīng)近萬卷,號稱“天下第一名剎”。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圍攻寺院,將少林寺置于火海中。乾隆以后又加以重修。1928年,軍閥石友三縱火又將名剎付之一炬,這次大火損失嚴(yán)重,火勢延續(xù)五個晝夜,七進院落只剩下二、三間,無數(shù)經(jīng)典、法器等貴重文物化為焦土。解放后又多次整修,逐漸恢復(fù)往昔模樣。現(xiàn)寺共七進,總面積約三萬多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并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臺、祠堂及南園等附屬建筑。

山門為一殿,面闊三間,雕脊彩瓦,吻獸生動,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門上“少林寺”橫匾原懸于天王殿,兵火后移此,為清圣祖玄燁親書。

二進院為天王殿。該殿與四進的藏經(jīng)閣和三進的大雄寶殿均被毀,現(xiàn)已重修好,內(nèi)有四大天王像。三進大雄寶殿于1986年重建。殿內(nèi)柱基均為雕刻高1米多的石獅。藏經(jīng)閣遺址前后,除鐘樓遺址上放重5.5噸的金代大鐵鐘外,神座上放明代弘治元年(1488)鑄的1.75米高的地藏王鐵像和石碑等文物,東配殿為緊那羅王殿和東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方丈院在第五進院落,這是兵火后山門內(nèi)幸存的第一所建筑。中為方丈室,是歷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歷曾留宿于此,因此一度易名“龍庭”。站在方丈室門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橫臥一塊巨石,約10多平方米,每當(dāng)夏季雨過天晴,陽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異光彩,遙望如白雪一片,晶瑩奪目,故稱“少室晴雪”,為中岳八景之一。

出方丈室拾級而上,高臺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稱“達摩殿”,又叫“立雪亭”,相傳為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處。

 

(九)塔爾寺簡介

塔爾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蓮花山,據(jù)青海省省會西寧市26公里,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先有塔后有寺,故人們將其稱為塔爾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內(nèi)為紀(jì)念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jīng)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輝煌壯麗建筑群,占地面積約600余畝,寺院建筑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恢宏。

是西北地區(qū)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十)懸空寺 懸空寺坐落于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里恒山下金龍口西崖的峭壁上。

恒山是中國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號稱“北岳”。懸空寺就建在恒山腳下的金龍峽上,距大同市約80公里。根據(jù)《恒山志》的記載,懸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約公元六世紀(jì)),據(jù)說是北魏時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后經(jīng)歷代多次重修,具有了相當(dāng)?shù)囊?guī)模,是中國現(xiàn)存極為罕見的一座高空建筑,被譽為建在絕壁上的“危樓”。

全寺所有的建筑均高掛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與崖壁呈90度角垂直而立,崖頂呈倒懸之勢,抬頭望去,整個建筑宛如被粘貼上去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

寺坐北朝南,面對恒山,上載危巖,下臨深谷,建筑紅墻灰瓦,錯落有致,凌空展開,若雛鳳欲飛。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開,漸次增高,有如蟠龍貼伏于崖壁之上,共有大小殿堂樓閣四十余處,分為三組。

踏進山門,迎面為一座雙層樓閣,院內(nèi)兩座危樓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山門兩側(cè)是兩座方形耳閣為鐘鼓樓。這組建筑以三官殿為主體,是供奉、祭祀道教之所,殿內(nèi)幾座塑像都是墨面烏眉,衣袖帶風(fēng),似有飄飄欲仙之意。中間一組的建筑是以三圣殿為主體,這是釋迦牟尼的"佛國",殿內(nèi)佛像端莊正坐,兩旁弟子拱手侍立,給人以出世之感。最后一組建筑是以三教殿為主體,三教殿是全寺最高的建筑,為三層檐歇山頂九脊,殿內(nèi)供奉儒家之祖孔子、道教之祖老子和佛教之祖釋迦牟尼像,可謂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教信仰、思想文化之大成,不同文化直接在此相碰撞,三像中釋迦牟尼像居中,老子像在左,孔子像在右,神態(tài)各異,雕塑家們把這三位完全不同教義的教祖的內(nèi)心世界都表現(xiàn)了出來,精湛的藝術(shù)手法,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懸空寺的建筑構(gòu)思精巧,設(shè)計奇特,施工大膽。其方法是先在山崖上鑿出水平的洞眼,然后在洞眼內(nèi)安設(shè)木梁挑出崖外,再于挑出的木梁上鋪板立柱,構(gòu)筑各種形式的梁架、屋頂?shù)龋彩翘舫龅牡钐脴情w,周圍都安設(shè)欄桿。當(dāng)游人從山上往下看的時候,還可以看見一些挑出崖壁較遠的殿堂樓閣之下有一根根撐頂在半崖的凌空木柱,這是為保證殿閣的安全而增設(shè)的。

從全寺來看,南北高低錯落,中隔斷崖,有飛架的棧道相通,曲折回環(huán);梁架上下呼應(yīng),廊欄左右相接,疏密相宜,渾然一體。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視,懸崖若虹;隔峽遙望,如壁間雛鳳欲飛,正如古人在棧道絕壁上題刻所云:“公輸天巧”,有詩贊曰:“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 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云中”;“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

懸空寺內(nèi)還有用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手法塑造的大小儒、道、佛像78尊及各種碑刻題詠,這些都是珍貴的文物和技藝高超的工藝品。

《滿江紅·秋日經(jīng)信陵君祠》原文鑒賞及譯文

《滿江紅·秋日經(jīng)信陵君祠》

姿旦清代:陳維崧

席帽聊蕭,偶經(jīng)過、信陵祠下。正滿目、荒臺敗葉,東京客舍。九月驚風(fēng)將落帽,半廊細雨時飄瓦。桕初紅、偏向壞墻邊,離披打。

今古事,堪悲詫;身世恨,從牽惹。倘君而仍在,定憐余也。我詎不如毛薛輩,君寧甘與原嘗亞。嘆侯嬴、老淚苦無多,如鉛瀉。

《滿江紅·秋日經(jīng)信陵君祠》譯文

我?guī)е陉柕拿弊樱燥@蕭瑟,偶然從信陵祠堂下面經(jīng)過。眼中含著淚水,荒涼的臺階上落滿枯敗的葉子,留宿河南開封。九月的大風(fēng)把帽子吹得隨風(fēng)飄零,走廊的大部分雨水飄灑屋瓦之上。烏桕樹的葉子經(jīng)秋霜而紅,葉子散亂狀朝著破爛的墻邊伸展。

過去的事情和現(xiàn)在的事情交織在一起,十分詫憤,怨恨自己的身世,因此受牽連。假如信陵君仍然在世,一定會給我留下憐愛的余地。難道我還不如毛公、薛公那些人嗎?信陵君難道甘愿比平原君、孟嘗君低一等嗎?感慨侯嬴,淚水盡情流淌也覺得不夠悲傷。

《滿江紅·秋日經(jīng)信陵君祠》注釋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雙調(diào)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韻,后片十句五平韻。

信陵君祠:故址在河南開封。信陵君,即戰(zhàn)國時魏國公子無忌,昭王少子,封于信陵(河南寧陵),與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并以養(yǎng)士好客稱,有“戰(zhàn)國四君”之譽。

席帽:古代流行的一種遮陽帽,以藤席為骨,敷以面料,周有大緣,如同斗笠。古人常以“席帽隨身”指辛勤求取功名。 聊蕭:冷落、蕭瑟。

東京:指開封。開封戰(zhàn)國時為魏國首都,名大梁。自五代至北宋,皆號東京。

驚風(fēng):大風(fēng)。 落帽:晉孟嘉在九月九日隨桓溫游龍山,風(fēng)起吹落孟嘉的帽子,而孟嘉竟不知覺,桓溫命孫盟作文嘲嘉。

飄瓦:飄灑屋瓦之上。此化用李商隱《重過圣女祠》“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fēng)不滿旗”詩意。

桕(jiù):即烏桕樹,葉經(jīng)秋霜而紅。

離披:散亂狀。

從:因此。

詎(jù):難道。 毛薛輩:指信陵君門客毛公、薛公。二人皆魏處士,秦國乘信陵君留趙不歸出兵伐魏。二人冒死勸信漏鬧陵君歸國,解救魏國大難。

寧:難道。 原嘗:指與信陵君齊名的平原君、孟嘗君。 亞:次返冊罩一等。

侯嬴:戰(zhàn)國時魏人。年七十而為大梁夷門監(jiān)門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訪,親為執(zhí)轡駕車,迎為上客。公元前257年,秦圍趙邯鄲,趙請魏援。魏王授意統(tǒng)帥晉鄙中途停兵不前,侯嬴獻計盜取兵符,椎殺晉鄙,卻秦救趙。秦兵退后,侯嬴北向自刎。此處作者亦以侯嬴自況。

如鉛瀉:淚水盡情流淌,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憶君清淚如鉛水”詩意。

《滿江紅·秋日經(jīng)信陵君祠》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懷古傷今之作。清秋時節(jié),詞人路經(jīng)信陵君祠,目睹荒涼景致,追懷昔人風(fēng)采,感嘆欺欷,于是寫下這首沉郁的詞篇。

《滿江紅·秋日經(jīng)信陵君祠》賞析

“席帽聊蕭,偶經(jīng)過,信陵祠下。”這里詞人以“席帽”特指郁郁不得志的落第身份。“正滿目,荒臺敗葉,東京客舍。”“客”字承上文“偶”字,表明詩人浪跡于此,落拓不遇,目睹信陵君祠,越發(fā)感念先賢已往了。遙想當(dāng)年的信陵君,風(fēng)姿超妙,聲名久遠,難怪后代無數(shù)失意文人每當(dāng)追懷這位先賢時,都充滿向往之情。而今自己亦落魄江湖,不僅再也遇不到信陵君這樣禮賢下士的恩主。信陵君的祠堂業(yè)已荒涼蕭瑟,尤其叫人感到世事的`衰敗, 每況愈下,忍不住悲慨。 “九月驚風(fēng)將落帽,半廊細雨時飄瓦。”上句用孟嘉的典故來映襯自己的孤獨。下句寫凄風(fēng)苦雨給自己帶來的悲怨。落帽用孟嘉典故。作者隱以孟嘉的文采風(fēng)流、雅量高致自擬,照應(yīng)前文之“席帽聊蕭”,亦為后文伏筆。這本來是一段無關(guān)宏旨的遺文佚事,但在孤獨的詩人看來,他們終究還有臣僚相得之樂,而自己卻只能引古為友,自然傷感。懷此悲戚,再看那斜風(fēng)細雨,也仿佛染上了悲涼的色彩了。“桕初紅,偏向壞墻邊,離披打。”歇片二句勾畫出斷井殘垣的頹景,更襯出了落寞幽寂的心緒。

下片從這滿目荒涼的景物中生發(fā)感慨,直抒胸臆。“今古事,堪悲詫。身世恨,從牽惹。”這里著一“惹”字頗含怨氣。正像王維埋怨楊花:“楊花惹暮春。”李賀埋怨竹木:“古竹老梢惹碧云。”溫庭筠埋怨細雨:“九重細雨惹春色。”這首詞也埋怨這古今憾事,更埋怨這荒漠景致。那個“惹”字給毫無感知的自然物象點染增色,賦以生機。“倘君而尚在,定憐余也。”假使信陵君在世,假使自己生逢其時,自己一定會為信陵君所薦舉,所重用。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假設(shè)之詞,自負之余又不免生出無限悲哀。一則感嘆世無知己,天下昏庸之輩把持朝政;二則悲惋生不逢時,沒有施展才干的機遇。唯有自庸之輩把持朝政,唯有自信過甚,才會有這樣的自悲。面對著嚴(yán)酷的現(xiàn)實,詞人只能用一個假設(shè)詞。“倘’’字來表示自己的美好愿望以及這愿望根本就不能實現(xiàn)的悲哀。“我詎不如毛薜輩,君寧甘與原嘗亞?”詞人堅信自己的才能絕不會低于毛薜三人,倘能輔佐信陵君,他不甘居平原君和孟嘗君之后。可惜的是這種自負與上文一樣。亦毫無現(xiàn)實基礎(chǔ),故只能用一個疑問詞“詎”字來表示知遇的難得。雖則難得,但畢竟還是有人得到過這種知遇,于是詞人以侯贏為例收結(jié)全篇。“嘆侯贏,老淚苦無多,如鉛瀉。”“如鉛瀉”三字形象地狀繪了侯贏為這種禮遇而感激涕零的神態(tài)。侯贏老淚如鉛,是為感激信陵君的知遇之恩,而詞人的信陵君不知道在哪里呢,這正是全篇反復(fù)詠嘆的真實原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鼎立,列國紛爭。急遽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漸漸深刻地啟悟了各國君主:諸侯國之間的抗?fàn)帲谀撤N意義上說,就是人才的競爭。于是各諸侯國集思廣議,延攬人才, “士”的階層日益擴大, “士”的地位日益提高,終于形成了“百家爭鳴”和“處士橫議”的局面。不無遺憾的是,這段充滿浪漫色彩的時代早已成為后人企慕懷念的歷史而一去不復(fù)返了。詞人為此深感悲哀,于是用“席帽”“荒臺”“細雨”等物象,渲染出一個凄涼荒索的境界,自傷不逢其時,不得其主,從而表達了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強烈不滿情緒。

《滿江紅·秋日經(jīng)信陵君祠》作者介紹

陳維崧(1625~1682)清代詞人、駢文作家。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清初諸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xué)鴻詞,授翰林院檢討。54歲時參與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開封城內(nèi)尋:信陵君祠的故址和開封北倉女中的舊址

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xué)校舊址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大學(xué)藝裂型廳術(shù)附中,以前叫師專,從火車站坐1路到新街口站就到了,在中山路路西,對面的二師附小就是當(dāng)年的女師附小。

北倉女中后來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河南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從火車站坐3路到河大肆隱附中站就到了租神,在北門大街路西。

信陵君的封地在哪里

信陵君名魏無忌(?~前243),是戰(zhàn)國時期魏昭王的少子,魏安厘王的異母弟譽寬。魏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封于信陵(今河南寧陵縣),號信陵君。生年不詳,死于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史記·魏公子列傳》載:公子對于士,不論賢不肖,都很謙虛,以禮相待,不敢以富貴慶遲亮而傲人。因此方圓幾千里的士都來投奔他,以致食客旦液有三千人。

關(guān)于哪里有信陵君祠廟和信陵君葬在哪里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5196.html

“哪里有信陵君祠廟 信陵君葬在哪里” 的相關(guān)文章

長安十二槐花陌曾負秋風(fēng)多少秋(長安十二槐花陌,曾負秋風(fēng)多少秋)

長安十二槐花陌曾負秋風(fēng)多少秋(長安十二槐花陌,曾負秋風(fēng)多少秋)

形容秋天槐樹的詩句 1. 關(guān)于贊美秋天槐樹的詩句 關(guān)于贊美秋天槐樹的詩句 1.贊美槐樹的詩句 1、槐陰添綠。雨馀花落,酒病相續(xù)。 出自宋代晁端禮的《雨霖鈴·槐陰添綠》 原詩 《雨霖鈴·槐陰添綠》 槐陰添綠。雨馀花落,酒病相續(xù)。閑尋雙杏凝佇,池塘暖、鴛鴦浴。卻向窗晝臥,正春睡...

阮詩語多少分(阮詩詩喻)

阮詩語多少分(阮詩詩喻)

孩子筆畫叫名阮詩語 繁體拼音康熙筆畫字意五行阮阮ruan12木詩詩shi/金語語yu/金天格 13 (火)人格 12 (木)地格 (水)外格 1 (木)總格 12 (木) 阮詩涵這名字有多少分 名字阮詩涵評分:(評分僅供參考,各項指標(biāo)的詳細說明請看后面的分析)文化印象95 分。(主要參考成...

2千萬等于多少憶元(一億乘以2萬八千兩百等于幾)

2千萬等于多少憶元(一億乘以2萬八千兩百等于幾)

有二千萬是不是很快就有二億 不一定。因為2億元等于十個兩千萬,所以有二千萬不一定很快就有二億。五千九百二十億二千萬是多少 五千九百二十億二千萬寫作:592020000000。也可以寫成5920.2億元,二千萬是0.2億元,所以可以寫成五千九百二十點二億元,就是5920.2億元。 兩千萬萬是多少億 兩...

卜算子見也如何暮石孝友(卜算子朋友)

卜算子見也如何暮石孝友(卜算子朋友)

最有名的十首卜算子 “卜算子”,詞牌名,很多詞人都曾以此詞牌傳下佳作,其中比較有名的十首有:1、宋·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2、宋·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是春天嗎)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是春天嗎)

很多朋友對于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和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是春天嗎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全詩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作品《春曉》,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此詩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lián)想,描繪了一幅...

杜甫哪個朝代的歌(杜甫,是哪個朝代的)

杜甫哪個朝代的歌(杜甫,是哪個朝代的)

今天給各位分享杜甫哪個朝代的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杜甫,是哪個朝代的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杜甫哪個朝代的詩人的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杜甫是唐朝的詩人。希望能幫到你,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歡迎追問,望采納。杜甫是什么朝代的詩人? 杜甫是唐代詩人。杜甫(...

隋朝有多少太守(隋朝有多少太守和將軍)

隋朝有多少太守(隋朝有多少太守和將軍)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隋朝有多少太守,以及隋朝有多少太守和將軍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隋代官職列表 通守在太守之下,贊務(wù)之上,相當(dāng)于副太守。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楊堅通過“禪讓”的形式獲得皇位,建立了隋朝。隋代的地方官制很...

杜牧詩歌現(xiàn)存多少首(杜牧留下多少首詩)

杜牧詩歌現(xiàn)存多少首(杜牧留下多少首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杜牧詩歌現(xiàn)存多少首,以及杜牧留下多少首詩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杜牧的全部古詩 清明[作者] 杜牧[朝代] 唐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山行[作者] 杜牧[朝代...

一鈿等于多少克(一鈿等于多少克黃金)

一鈿等于多少克(一鈿等于多少克黃金)

大家好,關(guān)于一鈿等于多少克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一鈿等于多少克黃金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佃有幾克 古代1斤=16兩=160鈿、現(xiàn)在1斤=500克,500除160=3.125鈿,所以一鈿等于0....

桑落老酒多少錢(桑落酒125ml)

桑落老酒多少錢(桑落酒125ml)

大家好,關(guān)于桑落老酒多少錢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桑落酒125ml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桑落落桑(一) 阿囍說她的故事其實平平。她說她原名是落桑,提及原因她只簡單帶過,說是無女的兮兒在家門口那落滿...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