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敗荒蕪的詩詞有哪些 形容殘破荒涼的成語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殘敗荒蕪的詩詞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形容殘破荒涼的成語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姜夔 揚聲慢
揚州慢 詞牌名。南宋姜夔自制曲。雙調,九十八字,押平聲韻。
揚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壁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①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②名都,竹西③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④,盡薺麥青穗禪青。自胡馬窺江⑤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⑥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⑦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⑧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⑨,年年知為誰生。
【注釋】
①千巖老人:宋代詩人蕭德藻,自號千巖老人,姜夔曾向他學詩。
②淮左:宋在蘇北和江淮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
③竹西:揚州城東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處,揚州城東禪智寺旁有竹西亭,曾是著名風景區。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④春風十里:借指昔日揚州的最繁華處。
⑤胡馬窺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都遭慘 重破壞。這首詞作于1176年。
⑥杜郎:唐朝詩人杜牧 ,他以在揚州詩酒清狂著稱。
⑦青樓夢:杜牧《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搏脊薄幸名。”
⑧二十四橋:在揚州西郊,傳說有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
⑨橋邊紅藥: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橋邊生紅芍藥。基族滲
[作者簡介]
姜夔(kuí)( 1155— 1221),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一生未仕,往來于湘、鄂、皖、蘇、浙之間,與范成大、楊萬里諸人相酬唱。精通音律,常作自度曲。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詞》。
【簡析】
盡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終老,但白石詞并不僅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現在他筆下的是折射出多種光色的情感世界。誠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審美情趣的制約,較之辛詞,姜詞的題材較為狹窄,對現實的反映也略顯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問時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歷高、孝、光、寧四朝,其青壯年正當宋金媾和之際,朝廷內外,文恬武嬉,將恢復大計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嘆。淳熙二年,他客游揚州時便有感于這座歷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而自度此曲,抒寫黍離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詞中,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處”起筆,卻以“空城”作結,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虛處傳神,城池荒蕪、人煙稀少、屋宇傾頹的凄涼情景不言自明,這與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筆相若。“春風十里”,并非實指一路春風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詩意,使作者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
“胡馬窺江”二句寫金兵的劫掠雖然早已成為過去,而“廢池喬木”猶以談論戰事為厭,可知當年帶來的戰禍兵燹有多么酷烈!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認為:“‘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姜詞以韻味勝,其佳處即在于淡語不淡,其中的韻味反倒是某些濃至之語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幾多曲折:下有同仇敵愾之心,而上無抗金北伐之意,這樣,清泠的號角聲便只能徒然震響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詞的下片,作者進一步從懷古中展開聯想:晚唐詩人杜牧的揚州詩歷來膾炙人口,但如果他重臨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繾綣的詩句,因為眼下只有一彎冷月、一泓寒水與他徜徉過的二十四橋相伴;橋邊的芍藥花雖然風姿依舊,卻是無主自開,不免落寞。
“二十四橋”二句, 愈工致,愈慘淡,可謂動魄驚心。蕭德藻認為此詞“有黍離之悲”,的確深中肯綮。
《揚州慢》乃姜夔自作調,"白石因游揚州而作,創為新調,即以詞意名題,其所言即揚州之事。"(萬樹《詞律》)此詞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臨揚州已有十六年。當年繁華都會,如今滿目蕭條,引發詞人撫今追昔之嘆。千巖老人讀后,"以為有《黍離》之悲也。"詞分上下兩片。上片描述揚州眼前蕭條的景況: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華對比今日"盡薺麥青青"之荒涼,以"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極寫傷亂之感。最后三句以"暮色、軍角、空城",描繪眼前凄涼。下片側重對揚州史事的虛擬。詞人想象風流俊賞之杜郎今日重游揚州之"難賦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詠揚州昔日景物的詩句,構成風月繁華與蕭條頹廢的意象對比。
賞析
1.綜觀全詞,寫揚州的過去的盛況,都是虛筆。
--"淮左名都"不過耳聞,"竹西佳處"也非目見,"春風十里"既不指當時,也不是具體景物。但一組合,顯出揚州昔日的繁華,為下文對比鋪墊。
2.寫揚州的今日,雖是實寫,但只用大筆勾勒。
--善于選擇最能表現戰后百事蕭條的典型事物來淡筆點染,留下開闊空間讓讀者去想象:說"廢池喬木"、說"薺麥青青"、說"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輕輕一點,一幅城市破敗、弦管不聞、人煙稀少的圖景便宛然在目。
3.這首詞里也沒有一個字正面抒情。
--"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驚嘆揚州的是"杜郎(面對破敗荒涼的揚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揚州夢",寫不出"豆蔻詞"了)",凄冷無聲是"月"(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開無主的是"紅藥"--用一問,以花的無知稱人的有情。
姜夔的詞抒情寫景,都不執著于具體細致的刻劃描繪。總是寫得空靈、 疏淡,有時比起慷慨發怒、一泄無余,更能激起讀者去進行再創造,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把"予過維揚"的過程寫得很有層次、駐、看、聞、想,步步寫來,有條不紊。描寫中很注意聲色(如清角、薺麥等)、動靜(如波心、空城等),很見作者功力。
思想內容:
敘寫金兵入侵對揚州城的嚴重破壞,抒發悲涼痛惜的思緒。但詩人懷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觸平民的疾苦。
這首詞抒發了詩人黍離之悲,作者即事寫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抒發了內心的郁憤,表達出一片愛國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盡管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情調卻過于低沉;與辛棄疾、陸游等詩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風格不同而已。
寫作特點
1.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
在這闋詞中是比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蕪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月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樂景,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蕩然無存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務。
2.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寫景物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它的寫景,不俗不濫,緊緊圍繞著一個統一的主題,即為抒發"黍離之悲"服務。詞人到達揚州之時,是在金主完顏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駐"的揚州,位于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后,如今是滿目瘡痍了。戰爭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后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對這戰爭的痛恨與詛咒.當然要超過"廢池喬木"千百倍.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聯系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散布在這座空城里.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同時化景物為情思.將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來突出"黍離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隱為對比.在對比中述悲憤."竹西"是用杜牧題揚州禪智寺中的詩句暗示揚州.與"淮左名都"對舉成文.并與"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隱為興旺與荒涼的對比.表達作者對侵略戰爭的怨憤之情.
此詞作于冬至."春風十里"是以虛擬之筆.巧用小杜詩句.盡寫往日揚州的無限風光.和今日"盡薺麥青青"的荒涼冷落相對比."二十四橋"句則化用杜牧對美好的古揚州的深厚懷念之情."水"."橋"."月"三個方面說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現"黍離之悲".
活于用典.化為襯托.在襯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賞"一句.是借杜牧歌頌揚州生活留下的優秀詩章.從側面說明揚州的興衰變化.假設小杜重游舊地.也會目瞪口呆.驚訝不已.這是作者從虛處著筆.以虛襯實.用杜牧的驚訝來襯托自己的悲哀情懷."縱豆蔻詞工"一句中兩用杜牧詩的典故.卻不用原詩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詩才橫溢,再轉進一層.說縱有杜牧這樣錦心繡口的才華.也無法表達此時蘊藏在內心深處的"黍離"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憤怨恨.
移情的運用
"移情"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一種司空見慣的表現手法.揚州慢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寫景物時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它的寫景.不俗不濫.緊緊圍繞著一個統一的主題即為抒發"黍離之悲"而寫.詞人"解鞍少駐"揚州之時.是在金主完顏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戰爭的殘痕到處可見.但詞人卻僅僅攝取了兩個鏡頭:"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這是一種擬人的手法.賦予了無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猶如此.何況于人!人民對戰爭的痛恨與詛罵由此可知."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萬言.亦無此韻味"(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上片結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詞人不言天寒.而說"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號之聲把寒意"吹"出來似的.這就突出了人為的感情色彩.這里.詞人聽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氣逼人.再聯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完全是一幅有聲有色.慘淡寥廓的圖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交織在一起.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同時化景物為情思.將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來突出"黍離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月亮原本就"無聲".也無冷暖之別.但姜夔卻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筆補造化".讓觸覺感受"冷"與聽覺感受"無聲"互相挪移溝通.這就強化了讀者對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這里的"冷月"."無聲"與上片"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中的"厭"字.都是詞人主觀感受的聯想.遷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結果.這就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揚州慢
趙以夫
瓊花唯揚州后土殿前一本。比聚八仙大率相類,而不同者有三:瓊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黃,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瓊花葉柔而瑩澤,聚八仙葉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瓊花蕊與花平,不結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結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友人折贈數枝,云移根自鄱陽之洪氏。賦而感之。其調曰《揚州慢》。
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
看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
想長日、云階佇立,太真肌骨,飛燕風流。
斂群芳、清麗精神,都付揚州。
雨窗數朵,夢驚回、天際香浮。
似閬苑花神,憐人冷落,騎鶴來游。
為問竹西風景,長空淡、煙水悠悠。
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趙以夫詞作鑒賞
作品產生的感發力量與作者的初衷不符,這是文學中的常見現象。這首詞就是如此,以小序中“賦而感之”可以看出,作者本意是詠花,孰料寫著卻生成許多感慨,這感慨使詞的思想性加深了。
很明顯,上闋自始至終都是以第三人稱詠贊瓊花,即所謂“賦”。詞人將花兒作天上的仙女,告別了瓊樓瑤闕,飄然降臨人間;寫她那潔白的花朵猶如冰花、碎玉,簇擁成球;想象她成天佇立在石階畔,既有楊貴妃那豐腴的體態,又有趙飛燕那樣綽約的風姿;她攝取了世間一切草木之花的麗質清氣,集于一身。……
花和美人向來聯系在一起,因此將瓊花比喻為楊貴妃、趙飛燕算不得出奇,倒是“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九字抓住了瓊花瑩澤潔玉的特點,最為逼真。其次“斂群芳、清麗精神”七字,也堪稱新、警。其后幾句不免落入俗套。然而詞人在后半篇內,卻將作品的質量整整提高了一個等級。其契機是什么呢?這就得從所詠之花的特殊性說起了。宋人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七云:“揚州后土祠瓊花,天下無二本。……仁宗慶歷中,嘗分植禁苑,明年輒枯,遂復載還祠中,敷榮如故。淳熙中,壽皇(孝宗)亦嘗移植南內,逾年,憔翠無花,仍送還之。其后,宦者陳源命園丁取孫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則大減矣。”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瓊花不僅有驚人的美麗,而且有高潔的品性,實屬難得。瓊花的名字,永遠與揚州齊名。因此,歷來詠瓊花者,不能不詠及揚州。
本篇也不例外,首先所選用的詞調就是《揚州慢》;其次則整個上闋的背景亦是揚州。自隋煬帝開大運河以來,揚州,成為商業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薈萃之地。可是,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兩次大舉南攻,揚州都首當其沖,兵燹之酷,竟使積累達數百年之久的富庶與文明遭空前浩劫。罷兵了,休戰了,在南宋小朝廷用屈辱換來的相對和平時期,揚州是否有條件稍稍恢復往日之經濟、文化名城的旖旎風情呢?沒有!因為宋金雙方以淮河中流劃界的緣故,揚州已經成了邊關,只能以軍事要塞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這是多么巨大的變化呵!作為時代的一個縮影,揚州的盛衰怎能不喚起南宋臣民們憂國傷時的沉痛之感呢?姜白石在《揚州慢》一詞中就有這樣精警深沉的句子“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盡管詞人之所以選用《揚州慢》的詞調且寫下“十里春風,二分明月”的佳句,但實際上在為揚州衰敗之嘆作鋪墊。果然,他從歷史之揚州的“盛”中反觀出了現實之揚州的“衰”,不禁慷慨生哀,于是掉轉詞筆,改用第一人稱,愣將半篇未寫完的“瓊花賦”續成了一首“哀揚州賦”。這下闋,便是詞序之所謂“感”了。
上闋所賦,是想象中的瓊花,揚州后土祠中的瓊花,昔日的瓊花;眼前擺放著友人折贈的數枝瓊花還沒有派用場,何不借她起興?于是乎乃有:“雨窗數朵,夢驚回、天際香浮。”一句意思是謂碎雨敲窗,將我從午夢中驚醒,只見窗前花瓶里插著幾枝瓊花,清香四溢,飄浮在天空。這花是哪兒來的?直說友人所贈,就無詩意,且下面文章難作,故爾從虛處著筆。“似閬苑花神,憐人冷落,騎鶴來游。”像是瓊花之神同情我的孤獨,特騎著仙鶴從揚州來鄙地一游。
“花神”既從揚州來,何不向她打聽打聽揚州的近況呢?于是引出下文“為問竹西風景”,其實不用問,詞人也可以想象揚州“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的殘敗景象,詞人不愿用實筆寫這令人神傷之景,所以接著驀地一筆宕開,顧左右而言它道:“長空淡、煙水悠悠。”七字雖不著邊際,卻委實下得精彩。大有“多少事、欲說還休”之慨,誦之令人回腸蕩氣,只覺無限落寞惆悵都在言外。以下劍及履及,順勢明點出此種情緒并揭示其所從來,放筆為全篇收尾:“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羌管孤城”四字,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范仲淹《漁家傲》詞里的“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據此,則作者當時所居,是否也屬邊城呢?
粗粗看過,三句只是直書此時此地之環境與心境,似可一覽無余;及至沉吟久之方覺它寥寥數字卻將無數時間空間融匯起來,實在耐人尋味。試想,“黃昏”而曰“又”,“愁”而曰“新”,則昨日、前天、上月甚至去年……不知有多少個“已是黃昏獨自愁”包含其中,非“此時”與“彼時”相同畫面的多重疊印而何?此蓋就縱向而言,若作橫向觀察,我們又可以看出,它還是多種相似圖景的雙影合成。細細體認,那另外的一幅照片是姜夔《揚州慢》詞之“漸黃昏,清角吹寒,都要空城”?不言揚州,而揚州自見。
詞人一生寫了許多詠花詞。今存《虛齋樂府》六十八首,詠花之作就有二十四首,竟超過了三分之一。但大多格調不甚高。只有這首詞,原本只為賦花,不料卻抒發出很多盛衰之惆悵,遂成精品,由此可見詠物詞之關鍵在于不滯于物。
這首詞的特點,寫景抒情,多在虛處,沉郁蘊藉,韻味無窮。
1、綜觀全詞,寫揚州的過去的盛況,都是虛筆。
——“淮左名都”,不過耳聞;“竹西佳處”,也非目見;“春風十里”,既不指當時,也不是具體景物,但一組合,顯出揚州昔日的繁華。為下文對比鋪墊。
2、寫揚州的今日,雖是實寫,但只用大筆勾勒。
——善于選擇最能表現戰后百事蕭條的典型事物來淡筆點染,留下開闊空間讓讀者去想象:說“廢池喬木”,說“薺麥青青”,說“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輕輕一點,一幅城市破敗,弦管不聞,人煙稀少的圖景便宛然在目。
3、這首詞里也沒有一個字正面抒情。
——“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驚嘆揚州的是“杜郎(面對破敗荒涼的揚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揚州夢”,寫不出“豆蔻詞”了)”,凄冷無聲是“月”(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開無主的是“紅藥”——用一問,以花的無知稱人的有情。
姜夔的詞抒情寫景,都不執著于具體細致的刻劃描繪,總是寫得空靈、疏淡,有時比起慷慨發怒,一泄無余,更能激起讀者去進行再創造,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把“予過維揚”的過程寫得很有層次,駐、看、聞、想,步步寫來,有條不紊。描寫中很注意聲色(如清角,薺麥等),動靜(如波心,空城等),很見作者功力。
思想內容:
敘寫金兵入侵對揚州城的嚴重破壞,抒發悲涼痛惜的思緒。但詩人懷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觸平民的疾苦。
這首詞抒發了詩人《黍離》之悲,作者即事寫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抒發了內心的郁憤,表達出一片愛國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盡管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情調卻過于低沉。與辛棄疾、陸游等詩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風格不同而已。
【譯文】
揚州是淮河東邊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處,解下馬鞍少為停留,這是最初的路程。經過春風吹遍了揚州十里,都是薺菜麥子一派青青。自從金兵進犯長江回去以后,荒廢了池苑,伐去了喬木,至今還討厭說起舊日用兵。天氣漸漸進入黃昏,凄涼的畫角吹起了冷寒,這都是在劫后的揚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鑒賞,料想今天,重來此地一定吃驚。即使“豆蔻”詞語精工,青樓美夢的詩意很好,也困難表達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橋下江中的波浪浩蕩,凄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懷念橋邊的紅芍藥,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開花繁生!
有哪些邊塞古詩詞
1、宋代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翻譯:秋天到了悔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2、唐代王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翻譯: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3、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翻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4、唐代李賀《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派啟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翻譯: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秋色里,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5、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翻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塵前如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后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古詩詞拼音版《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原文譯文賞析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拼音版
(薩都剌)
shí tóu chéng shàng , wàng tiān dī wú chǔ , yǎn kōng wú wù 。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zhǐ diǎn liù cháo xíng shèng dì , wéi yǒu qīng shān rú bì 。
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
bì rì jīng qí , lián yún qiáng lǔ , bái gǔ fēn rú xuě 。
蔽日旌旗,連云檣櫓,白骨紛如雪。
yī jiāng nán běi , xiāo mó duō shǎo háo jié 。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jì mò bì shǔ lí gōng , dōng fēng niǎn lù , fāng cǎo nián nián fā 。
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
luò rì wú rén sōng jìng lǐ , guǐ huǒ gāo dī míng miè 。
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
gē wǔ zūn qián , fán huá jìng lǐ , àn huàn qīng qīng fà 。
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
shāng xīn qiān gǔ , qín huái yī piàn míng yuè !
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翻譯】
站在高高的石頭城上,放眼吵纖望去,蒼天的盡頭與吳、楚兩國連接在一起,一片晌巖空曠。昔日六朝勝地的繁華,如今已蕩然無存,只有江河青山依舊。遙想當年,戰火紛飛,硝煙不斷,生靈涂炭,白骨遍野如雪。多少英雄豪杰都已經隨著時間的長河席卷而去,只有浩瀚的長江依然奔騰不息,滾滾東流。
孤寂的行宮內院,東風吹過,昔日皇帝車架經常碾壓的道路,早已是年年歲歲芳草萋萋。每當日落天黑的時候,松樹林里空寂冷落,只見幽幽的冥火時隱時現。可在當年有多少如花似玉的歌妓舞女在這里青絲變成了白發,送走了一世的青春年華。如今淮河上明月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消逝,給人留下的只有無限的傷感。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賞析】
這首詞步宋代蘇軾《赤壁懷古》詞韻而作,是一首登臨懷古詞。主要描寫石頭城的荒涼殘敗,借助對“六朝形勝”及其歷史遺跡的吟詠,抒發了作者吊古傷懷的情感。同時指出,是由于戰爭,才破壞了石頭城昔日的繁華。全詞撫今追昔,格調蒼涼,以一組富有悲劇意味的景象,寫出風云易逝,青山常在的感慨。
上片主要寫白日登眺時的所見。
開頭三句為總寫。“石頭城上”點登臨地點,人手擒題,落筆不凡。“天低”,寫眺望之遙遠;“吳楚”,寫地域的遼闊,前邊著一“望”字,說明石頭城雖是六朝故都,但“六代繁華”已空無所有。這三句欲抑先揚,自然地過渡到六代繁華衰歇的敘寫上去。
“指點”二句,承“眼空無物”進一步描寫“六代繁華”的衰歇。諸葛亮說:“鐘阜龍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見伏朝事跡》)這兩句則說,昔日的“六朝形勝”已不復見。這樣寫,既見出了六朝繁華的衰歇,升謹仿又進一步落實在“眼空無物”的“空”字上,運筆細密。
“蔽日”五句,由今而昔,由實而虛,轉入對六朝南北割據的描寫。回首往事,六朝以來的統治者們,不論是梁陳還是宋元,為爭取天下,他們都以長江為界,互相攻伐,不知有多少士兵化為白骨,也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消磨”了寶貴的青春。這五句,既反映了歷代統治者互相攻伐的殘酷,又揭示出“六代繁華”衰歇的原因,生動深刻,令人回味不已。
下片主要是月夜抒懷。
前五句復由昔而今,從王室衰落、宮廷荒蕪方面更進一步描寫“六代繁華”的衰歇。這五句是說,舊日帝王們避暑的離宮已寂然無人,“輦路”上年復一年長滿了荒草,入夜后松徑里便空無一人,“鬼火高低明滅”。作者抓住了幾個生活片斷,生動地反映出六朝宮殿已變成一片廢墟和殘破不堪的景象,字里行間,浸透著“黍離”之感。
后五句抒發吊古傷懷之情。雖然自己生活在“歌舞尊前”,但功業未就,青春在不知不覺之間逝去,頭發變白。回首千古往事,只有對著秦淮明月,暗暗“傷心”而已。
擴展閱讀:薩都剌簡介
薩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字天錫,號直齋,回族,元代詩人、畫家。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跳之才,人稱雁門才子。
薩都剌早年家境貧困,但是薩都剌聰慧靈敏,文學資質異于常人。公元1327年,薩都剌考取了進士,次年七月,擔任鎮江路錄事司達魯花赤一職。公元1331年,薩都剌被調往江南一帶,擔任江南行御史臺掾史一職。任職期間,薩都剌前往過吳楚、荊楚、幽燕、上都等地,并且結交了張雨、馬九皋等知名學者。縱觀薩都剌仕途生涯,他曾先后擔任過江南行臺侍御史、淮西北道等多職。晚年間,薩都剌在杭州一帶居住。
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擴展閱讀:人物生平
薩都剌一說是阿拉伯語Sa’dal—Allāh的音譯,意為“真主之福”,與其字“天錫”意合。號直齋,回回人。祖父思蘭不花、父阿魯赤曾鎮守云、代。薩都剌生于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西北),一說生于鎮江(今屬江蘇)。早年家境清貧。泰定四年(1327)登進士第。
天歷元年(1328)七月以將仕郎資歷,任鎮江路錄事司達魯花赤,任間多以風教為先,他親書錄事司堂匾為“善教”,用以自勤自勉。至順二年(1331)七月,調任江南行御史臺掾史,前后三年。在職期間,他南至吳楚,西抵荊楚,北達幽燕、上都等地,并與張雨、倪瓚、馬九皋等人詩文唱和,寫出《滿江紅·金陵懷古》、《念奴嬌·登石頭城》、《登北固城樓》、《鬻女謠》等名作。
元統二年(1334)八月,調任燕南肅政廉訪司照磨(治所真定,今河北正定)。次年初又調職。他曾作為監禮官陪集賢學士只兒合舟祭祀拖雷在真定的影堂,又先后赴河間、滄州審察刑獄。后至元二年(1336)春,他南行入閩,就任閩海福建道肅政廉訪司(治福州)知事,途經徐州、揚州、平江、杭州、桐廬、蘭溪、仙霞嶺、崇安、建溪等山水勝地,均留下詩篇。
后至元三年(1337)八月,他再遷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經歷,升入從七品,該年冬季到職。至此他一生創作了四百余首詩詞。關于薩都剌的晚年,尚有隱居武林(杭州)、寄情山水而莫知所終之說,還有充任方國珍幕僚以及終于太湖司空山、太白山下之說等。薩都剌自稱“名在儒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為官清廉,宦績亦可稱道,他生性好游,善寫楷書,主要成就在詩詞創作。由于官職低微,元人將他與貫云石、馬祖常、余闕等并列,但后人備極推崇,列為有元一代詞人之冠。因宦游南北,故胸中包納萬里名勝風情,又以北人氣質,涵融前代各家之長而不蹈襲前人。詩作諸體皆備,文詞雄健,音律鏘然,具有一種清朗寥廓之氣。詩詞編有《雁門集》(有三卷、六卷、八卷、二十卷本)、《薩天錫詩集》十卷、《集外詩》一卷(毛晉刻)、《薩天錫逸詩》(日本刻本)及《西湖十景詞》。
關于殘敗的荷葉的詩句
1、《贈劉景文》
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記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2、《衰荷》
唐代: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干。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譯文:仿配鬧
霜露中荷花將落未落,雨后風中荷花花葉被吹干。
沒有人懂得喜愛這凋零的荷花營造的蕭條景色,我繞著衰叢走一圈看著。
3、《贈荷花》
唐代: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譯文:
世上人們對花和葉的賣好說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觀的金盆中,卻不管花葉讓它落在土里變為塵土。
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備罩然。
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當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4、《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粉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帶著秋的涼意。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登上小船。
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雁群飛回來時,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淌著。
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只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著。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5、《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代: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譯文:
竹叢里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陰云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描寫廢墟的詩詞都有哪些?
1.《和劉柴桑》年代:?魏晉?作者:?陶淵明
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
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
荒涂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2.《次韻答秦少章乞酒》年代:?宋?作者:?黃庭堅
朝事鞍馬早,吏曹文墨拘冊如。
初無尺寸補,但于朋友疏。
豈如簞瓢子,臥起一床書。
炙背道堯舜,雪屋相與娛。
步出城東門,野鳥吟廢墟。
3.《和彥猷在華亭賦十題依韻·顧林亭》年代:?宋?作者:?韓維
昔人久塵土,問林得其居。
但傳故老言,安碰姿則知密與疏。
平湖無遺宇,寒煙生廢墟。
風流未都盡,猶賴著書余。
4.《題胡氏南園精舍》年代:?宋?作者:?黎廷瑞
平泉竹石墮荒蕪,金谷池臺莽廢墟。
今古茫茫竟誰屋,乾坤吶吶有吾廬。
溪山圍座醉留客,燈火隔林聞讀書。
此樂輸君先一著,故園吾已賦歸與。
5.《孟德孔明》年代:?宋?作者:?陸文圭
孔明孟德兩馳驅,三國笑棚人才信有馀。
未肯草廬終此世,不知精舍讀何書。
木牛古不傅遺法,銅雀今成一廢墟。
畢竟忠邪天不識,當年成敗復何如。
余秋雨的散文廢墟是哪一年寫的?
作者余秋雨,收錄于《文化苦旅》中,寫于1992年。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