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高唐賦巫山是指哪里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
很多朋友對于宋玉高唐賦巫山是指哪里和戰國·楚·宋玉高唐賦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詞的“巫山”是指哪座山?
古代詩詞歌賦中的“巫山”,除地理特定的寫實之外,大多時候只是“泛指”,純粹寫意,并非要特指哪里的巫山。譬如,元稹《離思》詩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其中的“滄海”、“巫山”顯然都是文學意義的喻指,詩人只是借湖北云夢的“巫山云雨”典故,含蓄表達一種情到深處人孤獨穗毀的滄桑,并非要具體指明是哪里的巫山,更不是指今天這個巫山縣的山。
由于各種原因,總有人喜歡望文生義,以為“巫山”就是指“巫山縣的山”,而長江三峽之一的高族拿“巫峽”正好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和湖北省巴東縣境內,從而導致一些人誤以為“巫山”就是指“巫山縣的巫峽”。戚搭實際上,“巫峽”只是“東-西”走向的一段三峽裂谷,而“巫山”是指“南-北”走向的山脈群峰,即使整個長江三峽也只是“巫山”的一部分而已。
巫山云雨指的是什么?
巫山云雨是著名的長江三峽的自然景觀,至今是櫻敬旅游覽勝的好去處。在挺拔青翠的巫山十二峰層巒疊嶂之中,云騰雨落十分美麗壯觀。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云降雨的事。后來“巫山云雨”成為一個成語,并以此代稱男女歡合。北京電影制片廠以《巫山云雨》為題,制作了一部以三峽大壩建設庫區淹沒為背景、庫區男女愛情為主題的故事片。 【出自】脊大慎: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仿知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云降雨的事。后稱男女歡合。
巫山山脈的人文歷史
《山海經》里記載的巫山,主要在《大荒經》一篇。《大荒西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巫山者”。這是第一次確切出現的巫山。這里上古神話傳說的巫山,指山西晉南的巫山。《大荒南經》說:巫山的西面有黃鳥,有不死之藥,黃鳥也懂得巫術,用玄蛇做道具。 “巫山”之名源出中國宗教民俗“巫文化”中的“巫咸”。楊慎《藝林伐山》卷四引郭璞《巫咸山賦》:“巫咸以鴻術為帝堯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于是山,因以為名”。“巫山文化”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概念,其“巫山”的定義是指“巫咸山”,而非“巫山縣的山”!實際上,上古傳說“巫(咸)山”神話時,根本都還沒有三峽地區的巫山縣。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漢書·地理志》“河東搭數衡郡安邑”條:“巫咸山在南。”《水經注·涑水》:“涑水西南逕監鹽縣故城,城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逕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南。”經北魏酈道元考證,“靈山”、“巫咸國”、“巫咸山”等均在今山西夏縣境內。
《太平寰宇記》“陜州夏縣”:“巫咸山又名覆奧山……巫咸山祠在縣東五里巫咸山下。”乾隆二十八年立《白沙河南北岸改建石堰記》:“解州夏縣白沙河,一名巫咸河,發源中條山,出巫咸谷。”正因諸多早期地理權威文獻的確鑿記載,近代研究中國上古神話的徐旭生、以及歷史地理大師譚其驤等,也都確認《山海經》所載巫咸國、巫咸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山西省的“晉巫文化”由此被公認為是中國“巫文化”的源流。 “巫山”作為地理名,并非三峽地區獨有!中國至少八個地方都有過“巫山”的記載,見于晉南、濟北、蘇南、浙東、淮北、三峽、湖北、湖南等地。一般認為這是早期部落遷徙地名搬家,隨山西“巫文化”在南方各地傳播而來。
1)晉南的巫山
山西夏縣的巫山,被公認為中國“巫文化”的源流。近代徐旭生、譚其驤等均確認神話故事《山海經》中所載巫咸國、巫咸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
2)濟北的巫山
《左傳》襄公十八年:“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水經注·濟水》:“巫山在平陰東北,昔齊侯登望晉軍,畏眾而歸。師曠、邢伯聞烏鳥之聲,知齊師潛遁。人物咸淪,地理昭著,賢于杜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
3)蘇南的巫山
《越絕書》:“虞山者,巫咸所居。”《宋元方志叢刊·郡志》卷9:“虞山,今為海巫山,山即巫咸山所出。”虞山又名海隅山,在今江蘇常熟知做市西北。
4)浙東的巫山
《會稽志》:“巫山在縣北一十八里,舊經巫山,一名梅山。”《三國志》卷8裴注引《會稽典錄》曰:“昔越王蘙讓位,逃于巫山之穴,越人熏而出之,斯非太伯之壽邪?”
5)淮北的巫山
漢代樂府曲名《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梁。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原本是描寫江淮水深,無橋可渡,游子思鄉,臨水遠望,不得東歸。其中的“巫山”是指江淮一帶的“巫山”,并不是三峽地區“巫山縣的山”。
6)三峽的巫山
《后漢書·公孫述傳》:“臣之愚計,以為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杰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筑壘堅守,傳檄吳、楚,長畢晌沙以南必隨風而靡。”東漢時期,今長江三峽地區的“巫山”還只是方位地理,泛指整個長江三峽及其周邊一帶的群峰。三國之后,長江三峽才首次出現“分段”命名,但名稱叫法各異,并不固定。如:《荊州記》稱“巫峽(今瞿塘峽)、秭歸峽(今巫峽)、歸鄉峽(今西陵峽)”。直到明清時期,才固定為今天三峽通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至于三峽地區“巫山縣”的縣名出現則更晚,隋開皇三年(583),信州(今奉節白帝城)改屬縣“巫”名“巫山”, 三峽地區遂才有“巫山縣”名,并沿革至今!
7.湖北的巫山
宋玉《高唐賦》:昔楚懷王游云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后漢書·文苑列傳》:“楚靈王既游云夢之澤,息于荊臺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廣望,騁觀終日。顧謂左倚相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從此,后人常以“巫山云雨”詩詞歌賦。這里典故所指“巫山”原本是今湖北云夢的巫山,又稱陽臺山。南北朝之后,才被人張冠李戴到長江三峽地區。
因現在三峽地區的“巫山縣”與歷史上的“巫山文化”同名,有些人喜歡望文生義,見到詩詞歌賦中的“巫山”二字就誤以為是今三峽地區的“巫山縣”。實際上,宋玉《高唐賦》“巫山云雨”所指的“巫山”是湖北云夢的巫山,又稱陽臺山!根本不是今三峽地區“巫山縣的山”。《方輿勝覽》:“陽臺山,在漢川縣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賦》處,有裴敬碑載其事。”《太平寰宇記·淮南道》:“陽臺廟在縣南二十五里,有陽臺山。山在漢水之陽,山形如臺。按宋玉《高唐賦》云楚襄王游云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遂有廟焉。今誤傳在巫峽中縣。今裴敬有碑以正其由。”當代學者趙逵夫也認為楚人所說的“巫山”在漢水以南的云夢澤一帶,故登云夢之臺可以望見“巫山”的高唐觀。
8.湘西的巫山
《通典·州郡》“巫州”條:“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寶慶府”條:“又有巫水,源出東北巫山,南屈而西為漁渡江,縣東南諸水皆入焉。
“巫山云雨”的“巫山”是指什么山?
巫山云雨
wū
shān
yún
yǔ
〖解釋〗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云降雨的事。后稱男女歡合。
〖出處〗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橡塵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
巫山確有其山,著名的長江三峽即從巫山穿過,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巫峽(三峽之一),至今是旅游覽勝的好去處。“巫山云雨”本是上好的自然景觀,在挺拔青翠的巫山十二峰層巒疊嶂之中,云騰雨落十分美麗壯觀。
但是,語言常有神奇變化,中文的“巫山云雨”或拆開“巫山”和“云雨”單用時,生出了男女纏綿情愛的另外含意了。
報紙娛樂版常有某男攜同某美女到灑店“共赴巫山”的報道,當然這不是去三峽旅游了,酒店里哪有巫山?酒店開房做什么事不講也明,只是用了個隱晦又文雅的說法而已。《紅樓夢》中亦有我處“云雨”用語,以幽雅的修辭手段,談男女間的性愛。后來的小說、故事也常如此效法使用。
以“巫山云雨”形容男女之間的事,據《高唐賦》、《神女賦》等古文記載,有段很有趣的故事呢。
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覽云夢之臺的時候,宋玉說:“以前先王(指梁猛禪楚懷王)曾經游覽此地,玩累了便睡著了。先王夢見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她說是巫山之女,愿意獻出自己的枕頭席子給楚王享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非常高興,立即龐幸那位巫山美女兩相歡好。巫山女告訴懷王,再想找自己的話,記住就在巫山,早晨知首是‘朝云’,晚上是‘行雨’。”
現常用“巫山云雨”形容男歡女愛,是自此留下來的
宋玉高唐賦巫山是指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宋玉高唐賦巫山是指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