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葬在云南的哪里 吳王遺跡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吳王葬在云南的哪里,以及吳王遺跡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吳三桂死后葬于何處?
有的記錄病死后部下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寶慶入貴州,周軍失敗后被碎尸。還有一種屬于傳奇的說法:
一代梟雄吳三桂因反清廷而兵起湖南衡陽卻又病故,后起事失敗,造成吳氏大家族面臨滅頂之災。以吳同相武德將軍帶領的一支吳三桂的家族迅速隱藏起來,并延續至今,在今天的貴州省貴定縣與麻江縣一帶生活。
單傳長房代代敘 留下百年隱族情
筆者于2003年12月17日上午與彭蔭蓀和王德興約定,一同到麻江縣碧波鄉五寨村找王鳳華。王鳳華是這支吳三桂家族后裔的單線傳人。
在途中王德興介紹說,為了不暴露家族真情,不讓外人知道這支家族與吳三桂的關系,有很多隱史不能形成文字,只能歷代口傳。為了口傳的真實性,同時為了不擴大知情范圍,采取了只傳長房、長子、長孫的方法。對于他們來說,這是涉及整個家族生死存亡的嚴肅大事。王德興說,因為他不是傳人,所以對很多隱史不太了解。
我們到達五寨村,找到了王鳳華的家。王鳳華今年46歲,是一個身體健壯的中年農民,看上去精明能干,是吳族第16代長孫。五寨村距離麻江縣城東北方6公里,不遠處是一條高速公路,共有120多戶人家,大部分姓王。王鳳華告訴我們,傳人是非常嚴格的事,他的一輩祖上因為只生了女兒,迫不得已便另找一個女人為其生了一個兒子,使單傳得以延續。
我們告訴王鳳華這次來訪的目的是想通過媒體讓世人知道他們家族的歷史故事。我們笑著問他怕不怕,他說,不怕,有什么怕的。話雖這么說,但是我們卻隱約感到他并不想向我們講述更多的東西,只講了《家譜》上已經記載的事。在談話中,王鳳華很嚴肅地說:“除了我能告訴你們外,你們問其他任何人,他們都不能告訴你們,因為我是傳人。”我們知道,這是這個家族數百年來在戰戰兢兢的逃亡生活中形成的觀念,誰也不會突破這種觀念。
筆者問詢長房與長子的概念,王鳳華說,任何一個分離出去另辟住地的人都是長房,可以向他的后代口傳。而沒有分離出去的,無論有多少戶,只有長房戶才能傳散族其長子,其他人不能傳。他們一直嚴格遵守著這條規定。
追尋源頭不見譜 墓中隱藏真族史
聽說有三座家族的祖逗掘陪上墳墓,是他們單傳之始源,我們便在王鳳華的帶領下去察看這三座墳墓。我們首先來到帶領這個家族逃亡出來的吳同相武德將軍的墳墓前。這個墳墓是后人于1985年從他處遷移過來的,坐落在麻江縣杏山鎮隆昌村光頭寨。這是一個大墳,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碑文落款是他的兩個兒子順忠和順林,接后的是“全嗣孫十六代”。彭蔭蓀據此推算,吳同相應當是與吳三桂同時代的人,與《家譜》上的記載一致。
《家譜》記載吳同相有五子,順忠為三子,順林為四子,其余三子未在碑文上出現,不知是何故。這個家族就是由順忠和順林這兩房開始口傳紀事的,是單傳的源頭。王鳳華是順林這一房的傳人。
我們先后察看了順忠和順林的墳墓,發現順忠的墳墓幾乎與其父吳同相的一樣大,順林的墳墓則小得多。
單傳的源頭從順忠和順林開始,還有一件事也是從順忠與順林開始的,那就是改吳姓為王姓。據王鳳華所說,他們改姓是拜寄給當時的一個叫王忠保的大家族,所以從王姓了。但是他的這個說法與《家譜》記載有誤。《家譜》記載吳同相的爺爺輩就有兩人拜寄給叫王忠保的人而改姓。
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順忠大墓的背后不遠處,又有兩座并排在一起的“碑墓”,里面葬的不是人而是石碑!石碑的內容是什么,王鳳華說是關于吳三桂和這個家族的記載,具體內容他不說。王鳳華強調這兩座墳墓誰都不能打開,誰要是動了,幾千族人不會放過他。這兩座“碑墓”前各立一塊碑,一塊是“奉憲禁碑”,另一塊是“族譜地方名”。
“奉憲禁碑”記載了立碑的事因。清道光年間有人想買賣此山地,遭吳族王氏之族眾反對,呈告官府得準法令,其他族人不得開荒買賣此處王氏史上族地。后于此地立一塊“奉憲禁碑”,咸豐年間被破壞,至光緒年時,眾族人又立碑兩塊。1985年有一錢姓人家想占售此地,眾族人上告政府,政府令遵碑所限,歸王氏族人用地。眾族人將同相祖碑、順林祖碑、家族譜碑和御錄禁碑共四碑,埋于墓中,墓前立“奉憲禁碑”和“族譜地方名”兩塊碑。
現在,這兩塊墓地成了吳王兩氏大家族的精神支柱,而其中四碑上記載了什么史實,我們不得而知,山蠢又不能打開來看。我們從吳王二氏大家族不言家史的神秘氛圍判斷,這四塊碑可能記載了這個家族的家史真情,特別是家族譜碑,可能是真實的家譜。而我們手里的這本印刷版家譜只是經過“改編”后可以面世的準家譜,只是用于“認親”和“認輩”,還有“家囑”功能,沒有史料價值。
傳說遙指吳三桂 家譜暗藏逃亡圖
王鳳華的單傳家史是從吳同相那一輩開始的。我們從他的講述和家譜的記述中明顯感到,吳同相與吳三桂是同族人。但是吳同相與吳三桂的家族關系卻沒人知道,王鳳華也說不知道。也許,是不能說。
在我們采訪前,王鳳華曾向彭蔭蓀講述了一個傳說:“我家祖上是個一頓能吃一斗二升米的武將,和當朝的皇上很要好,打得天下給他坐。皇上為了感謝他就和他訂親結成兒女親家。沒想到我家祖上生的是兒子,皇上生的是女兒。皇上當時對我家祖上說:‘親家,你長年駐守邊關,不如把兒子放在我的身邊,由我來調教,我一定把他培養成一個有出息的人。’后來皇上死后,他的兒子不知怎的就把我家祖上的兒子殺了。皇上的女兒也就是我家祖上的兒媳,借故給她的公公送壽禮,派飛馬將一雙皮靴送到云南。我家祖上沒想到60大壽上能收到遠在京城的兒媳送來的皮靴,非常高興,當場穿給大家看。但剛穿好在地上一跺腳,卻不想鞋底有針刺痛了他的腳底。他一氣之下拔劍把皮靴砍成幾截。這時,一封血書從鞋底落了下來。他看完信后才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被殺,震怒之下決定帶兵去打。因他屬相是火龍,不宜走水路,應走旱路,可他報仇心切,不聽勸告,非要走水路,結果沒打到湖南就失敗了,他也病死了。我們家族從此招來殺身之禍。為了逃命,只得逃了一個地方又換一個地方,最后還得改姓換名,分散隱藏到各處居住,直到今天。”很明顯,這個傳說中的“祖上”就是指吳三桂,但是沒有講到吳三桂與吳同相的關系。從吳同相的碑文看,他應該是吳三桂的武德將軍。
同時,我們在王鳳華家的堂屋大門口上方看到“太原第”三個大字。王鳳華告訴我們,這是為了區別吳家王姓與其他家族王姓,表明他們是從山西太原過來的門第人戶,暗指與吳三桂是一系的。《家譜》也記載了一點,在明洪武年間他們的祖上就“調北填南”,即先由江西上調北方,再由北方回填南方即云貴一帶。這些都暗示了王鳳華家族與吳三桂的族史淵源。
《家譜》在族史時間上進行了編造,把他們的逃亡經歷寫成“調北填南”的自然流程,混淆在家族分戶分支的過程中,隱藏起來,一般人不精心考察看不出來。我們經過研究,由彭蔭蓀畫了一張吳同相家族的“逃亡線路圖”,王鳳華看了予以認可。
根據《家譜》推斷,吳同相當時可能在貴定沿山的皇都城守衛,吳三桂兵敗后,便遣散眾軍士,各自逃命。吳同相帶著吳氏家族,逃亡到貴定云霧山區的平伐,后來又到田壩、斗篷山區、麻江縣(古稱麻哈州)。幾經周折,20年間換了五六個地方,最后在杏山鎮的隆昌村一帶(古稱甕把朗)落地定居。這就是王鳳華家族當年的“逃亡線路”。
吳三桂葬在云南金殿,他本人是云南人嗎?
吳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宴弊太祖。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后封漢中王,濟王。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1661年殺南明永歷帝,1673年叛清,發動三藩之亂,并于1678年農歷八月十七夜病死。吳三桂兵敗撤回貴州途中病死在安派祥嘩徽金寨縣,安葬在金寨塵行縣。
吳三桂死后葬在哪里了?
吳三桂死后葬在馬家寨。
馬家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首府凱里市岑鞏縣,馬家寨的人并不是姓馬,而是清一色的姓吳,取名馬家寨是為了:一是紀念吳三桂的軍師馬寶,他一路保護陳圓圓逃難至此,歷經千難萬險。二是掩人耳目,躲避清廷的追殺。
馬家寨村圍繞“國之寶·思州石硯 思州儺戲儺技 陳圓圓墓”三張文化名片,主動融入舞陽河流域旅游經濟帶,梵凈山旅游區和湘西旅游經濟圈發展,馬家寨每年沖拿陸接待國內外游客近5萬人,旅游收入達500多萬元。
擴展資料:
陳圓圓與吳三桂的墓,以及吳三桂后裔都落在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證據確鑿。
據“秘傳人”陳述:當年吳三桂死后,形勢急劇惡化,陳圓圓毅然決定偕同吳三桂之子吳應麒等秘密離開云南,并將吳三桂遺體帶走,潛入貴州岑鞏縣的密林山洞,待數年后風聲漸息才下山,搬至今馬家寨定居。
圓圓病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終年67歲。他們感激陳圓圓保全吳氏血脈,尊稱她為“老太婆”。清朝視吳三桂為十惡不赦之罪人,故其子孫為生命計,約定不向外透露一字,絕對保守秘密,不許說,更不得寫,連家譜也不準修。
但又擔心家史失傳,便想出一個辦法:在每一代男青年中秘選一優秀者,由上一輩傳人將祖上歷史口授三遍,讓其默記心中。擔負其事的傳人,即被稱散頃為“秘傳人”。
由此,一代代傳下去,傳到吳有鵬時,已歷10代。傳人講述吳三敏者桂與陳圓圓事,如數家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家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吳三桂陳圓圓魂歸何處 吳三桂后人今何在?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