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有哪些詩人寫過《賀新郎》(賀新郎詩詞鑒賞)

情話大師2022-11-20 01:55詩詞57

今天給各位分享有哪些詩人寫過《賀新郎》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賀新郎詩詞鑒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1

【年代】:宋

【作者】: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內容】: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

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作者】:

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詩5000多首,詞200多首,《詩話》4集及許多散文。作品體裁豐富,題材廣泛。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罷黜,長期閑賦鄉居,對莆田的社會生活、民俗風情有細膩的觀察、較深的了解,并將之反映于作品中。它的不少詩詞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南宋莆田地區的雜劇、百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注釋】:

綀掖:粗線織成的布衣。

艾虎:《荊門記》:“午節人皆采艾為虎為人,掛于門以辟邪氣。”

靈均標致:靈均,屈原之字。標致,風范。

紉蘭佩:聯綴秋蘭佩帶于身。

椒醑:椒,香物。醑,美酒。二者用來降神、享神。

騷魂:屈原的忠魂。

角黍:粽子。

把似:如果。

【賞析】:

黃蓼園云:“非為靈均雪恥,實為無識者下一針砭,思想超超,意在筆黑之外。”又云:“就競渡者及沉角黍者落想,是以實處落想。”《黃蓼園詞選》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2

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君去京東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談笑里,定齊魯。

兩淮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后,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算事業須由人做。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空目送,塞鴻去。

【賞析】

這首送陳子華的詞,寫法特別。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來地提出一個因北望中原而產生的問題,起勢突兀,引人注目。

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接著才指出問題的具體內容:即是該怎樣對待淪陷區的義軍。問題從南、北宋之際說起,當時的愛國將領宗澤為抗擊金軍,招撫了義軍首領王善、楊進等人,他敢于招撫被人視為寇盜的義軍,有能力駕馭他們,依靠他們壯大抗金的力量,所以宗澤聲威大震,軍民都敬重他,喊他為宗爺爺。宗澤在政治上、軍事上采取正確的立場和措施,在抗敵方面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作者寫這首詞時,宗澤逝世已久,但在北方金人統治地區,仍有義軍活動。其中紅襖軍力量最大,首領楊安兒被殺后,余眾歸附南宋,可惜朝廷不信任他們,把抗金民眾武裝看成是手上拿的蛇和跨下騎的虎,甩掉又不是,用又不敢用。作者送行的友人陳子華,他曾主張積極招撫中原地區的義軍。他出知真州(治今江蘇儀征),在公元一二二七年(宋理宗寶慶三年)四月,當時李全還未叛降蒙古。宋朝如果能夠正確團結、運用義軍的力量,抗金是大有可為的。所以作者送陳子華赴江北前線的真州時,要他認真地考慮這個關系國家安危存亡的重大問題。這里前二句歌頌宗澤正確對待義軍,聲威極大;后一句用《魏書。彭城王勰傳》的典故,批判昏聵無能的投降派。兩種不同的形象,形成鮮明、強烈的對照,筆力遒壯。君去京東豪杰喜,想投戈拜真吾父。談笑里,定齊魯。希望陳子華到真州要效法宗澤,使京東路(指今山東一帶)的豪杰,歡欣鼓舞,做到談笑之間,能夠收復、安定齊魯北方失地。既是勉友,更抒發自己延納俊杰、收復河山的熱切愿望,寫得酣暢樂觀,富于豪情壯志。

下片情感波瀾起伏,一會兒奇峰突兀,一會兒陡轉直下,沉郁凝重。兩淮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后,有人來否?面對當時現實:國土淪喪,人煙稀少,狐兔出入;父老長久盼望,然而看不到祖逖那樣的志士。筆調跌宕,感情變為悲憤。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說當時不但喪心麻木、公然賣國的投降派不想念中原,連以名流自命的士大夫們也沒有意志去收復失地。筆調和前三句相同,用南宋統治區域的現實去補充前三句,進一步濃化前三句的感情。算事業須由人做。指出事在人為,不須頹喪,又轉為充滿信心的樂觀,和上片的思想感情相呼應。單句回斡,陡然而來,戛然而止,這是詞中表現豪邁之氣的頂點。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用《梁書·曹景宗傳》的典故,嘲笑書生氣短,言外之意,也是希望陳子華要振作豪氣勇于作為,似自嘲而實是勉勵陳子華。空目送,塞鴻去。

以寫送別作結。全詞正面寫送別,只有這兩句話;又不直接寫送人,卻言寫目送塞鴻并去,仍與北國河山聯系在一起。既點題,又圍繞全詞的中心內容,有余味,有力量。

歷史上的反動統治者,都是敵視人民的力量,勇于對內,怯于對外。在這首詞中,作者要陳子華正確對待義軍,招撫義軍,思想是進步的。他的詞,發展了辛棄疾詞的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雄放暢達,繼承辛派的愛國主義詞風,又有自己的風格。這首詞氣勢磅礴,一氣貫之,是名詞的顯著特色。立意高遠,大處落墨,又曲折跌宕,不同于那些一味講究直率的人。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3

賀新郎·九日

宋代:劉克莊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鴻北去,日西匿。

譯文

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織著斜風細雨。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我的心中紛亂如麻,千絲萬縷的愁思如織。我平生就喜歡登高臨遠眺望四海,幸虧現在高樓百尺。放眼望去,千山萬壑盡現于點點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滿懷情意。雖然只是普通的一個白發書生,流灑下的行行熱淚卻總是為著神州大地,絕不會像曾經登臨牛山的古人一樣,為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悲哀飲泣。追憶懷念以往的榮辱興衰,一切都已經杳無影跡了。

少年時我風華正茂,氣沖斗牛,自以為身上負有凌云健筆。到而今才華如春花凋謝殆盡,只剩下滿懷蕭條寂寞的心緒。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愛說南朝文人的疏狂舊事。每當重陽吟詠詩句,動不動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讓人感到有些厭煩。如果對著菊花而不飲酒,恐怕菊花也會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見鴻雁向北飛去,一輪昏黃的斜陽漸漸向西邊沉了下去。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之一。此調始見蘇軾詞,原名“賀新涼”,因詞中有“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句,故名。

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湛(zhàn)湛:深遠的樣子。

空四海:望盡了五湖四海。

高樓百尺:指愛國志士登臨之所。

白發書生:指詞人自己。

牛山:在山東臨淄縣南。

凌云筆:謂筆端縱橫,氣勢干云。

南朝狂客:指孟嘉。晉孟嘉為桓溫參軍,嘗于重陽節共登龍山,風吹帽落而不覺。

拈(niān)出:搬出來。

岑(cén)寂:高而靜。岑音此仁反。

匿(nì):隱藏。

賞析

首三句先以“湛湛長空黑”烘托出胸中塊壘,通過對昏黑風雨交加的描寫,表達出詞人憂慮國事、痛心神州陸沉的悲憤之情。滿天密布深黑的烏云,再加上陣陣斜風細雨,使人心亂如麻,愁思似織,“亂愁如織”點出全篇主旨。重陽本來是登高之佳節,由于風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樓,放眼遙望千山萬壑,浩蕩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涼,會使人淚水滂沱。“白發”四句直抒“老眼”登覽之所感。“神州淚”說明詞人是為神州殘破沉淪的“往事”而極度傷心灑淚。“神州”二字曾在詞人詞中反復出現,說明恢復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頭等大事。

“少年”三句遙接“老眼平生”,折筆追敘少年時代的豪興與才情。但是目前卻青春已逝,壯志成空,進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國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則有更深寄托。詞人慨恨文士不顧國家多難,只想效法魏晉名士風流的狂客行徑,每年在重陽節登高,總喜歡提起東晉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稱揚一番,毫無現實意義。“若對”兩句,是說如自己這樣的憂國志士,并不追慕魏晉風度,但對國破家亡的現狀憂心如焚卻又無能為力。詞意至此急轉直下,壯志未酬,詞人在感憤之余,覺得自己既不能改變這種局面,在此佳節也只能賞黃花以遣懷,借酒澆愁了。“鴻北去”,目送飛鴻北去,抒發對故土的思戀。“日西匿”暗指南宋國勢危殆,振興無望。以天際廣漠之景物作結,與首句呼應,意余言外。

上片寫重陽節登高望遠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評當時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風,表達出詞人對國事和民生的極端關注。全詞寫景寓情,敘事感懷,以議論為主,借題發揮,感慨蒼涼。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國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創作背景

這首詞為詞人于重陽節登上高樓之作。重陽本是登高遠眺的好時光,但詞人卻遇到了烏云密布、陰雨綿綿的糟糕天氣,詞人由凄涼的天氣聯想到自己報國無門的苦悶,于是借景抒情,寫下了這首詞。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夢繞神州路。

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

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聽《金縷》。

【譯文及注釋】

1、底事:言何事。

2、昆侖傾砥柱:古人相信黃河源出昆侖山,《淮南子地形訓》:河水出昆侖東北陬。傳說昆化山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此以昆侖天柱,黃河砥柱,連類并書。

3、九地黃流亂注:喻金兵的猖狂進攻。

4、聚萬落千村狐兔:形象描寫中原經金兵鐵蹄踐踏后的荒涼景象。

5、耿:明亮。

6、大白:酒杯名。

我輩夢魂經常縈繞著未光復的祖國中原之路。在蕭瑟的秋風中,一方面,金兵營壘相連,軍號凄厲;另方面,故都汴京的皇宮寶殿已成廢墟,禾黍充斥,一片荒涼,真是令人惆悵呵!為什么黃河之源昆侖山的天柱和黃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潰了,黃河流域各地泛濫成災?如今,中原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人口密聚的萬落千村都變成了狐兔盤踞橫行之地。杜甫句云: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從來是天高難問其意。如今我與君都老了,也容易產生悲情,我們的悲情能向誰傾訴呢?我只能默默地相送到南浦。送君遠去!

別后,我仍然會佇立江邊眺望,不忍離去。見柳枝隨風飄起,有些涼意,殘暑漸消。夜幕降臨,銀河橫亙高空,疏星淡月,斷云緩緩飄動。萬里江山,不知君今夜流落到何處?回憶過去與君對床夜語,暢談心事,情投意合,這情景已不可再得了。俗話說雁斷衡陽,君去的地方連大雁也飛不到,寫成了書信又有誰可以托付?我輩都是胸襟廣闊,高瞻遠矚之人,我們告別時,看的是整個天下,關注的是古今大事,豈肯像小兒女那樣只對彼此的恩恩怨怨關心?讓我們舉起酒杯來,聽我唱一支《金縷曲》,送君上路!

【賞析】

張元干,字仲宗,別號蘆川居士,長樂(在今福建省)人。他的詞,風格豪放,晚年所寫的兩首《賀新郎》,氣勢磅礴,悲涼慷慨。這是其中的一首。

這首詞是送胡邦衡的。胡邦衡,名銓,是南宋朝廷中堅決的主戰派。在秦檜主持屈辱的和議時,他上書請斬秦檜,被貶官到福州做簽判(屬員)。和議成,再把他流放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加以管制的處分。他當時在做簽判,早已不做待制(朝廷的顧問官)了,題目里稱他為待制,是用他過去的官銜。張元干不顧當時主和派田強大壓力,特地寫這首《賀新郎》來給胡銓送行,在詞里對朝廷的妥協投降政策表示強烈不滿,對胡銓的遭遇表示了無限的同情。

詞從國破家亡的現實寫起。夢繞神州路是說自己日夜思念北方國土,連做夢都在繞著上汴京的路上轉。神州本指中國,這里主要指被金人侵占的汴京。悵秋風以下三句寫自己夢中所見。當他夢里走向汴京時,被秋風引起了惆悵的感情。那里已是連營畫角,駐扎著金兵的各個軍營,吹起了此起彼伏的軍號聲。再看看汴京的宮殿已經荒廢了。故宮離黍是說以前蓋著宮殿的地方如今長滿了禾黍(大黃米一類植物)。這里寫他夢到汴京所見,也許是他真的做了這樣的夢,也許是他的想象,總之是寫出北宋滅亡、汴京荒蕪了。接下去就提出了問題。

底事昆侖傾砥柱以下三句,就是問為什么北宋會滅亡的呢?接下去先不作回答,先描寫北宋滅亡、人民遭難的慘狀。因為什么緣故昆侖山崩塌,砥柱山傾倒,以致黃河泛濫成災,到處亂流呢?在這里,詞人用山崩地裂、洪水泛濫來比喻金兵滅亡北宋,把廣大人民置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歷史事實。洪水沖毀了家園,人們紛紛逃難,千萬個村莊成了狐貍和野兔的樂園。底事,什么事。昆侖、砥柱都是山名。昆侖山是黃河的發源地,砥柱山在黃河中。九地,也就是九州大地。亂注,到處亂流。聚萬落千村狐兔的聚字,突出了狐、兔之多,表現出人民遭受了嚴重的苦難。

作者已用濃重的筆墨寫出了亡國之痛,至此便很自然地要問: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究竟是誰的過錯呢?在當時,這答案不能明白講出,所以,詞人只好借杜甫的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兩句詩,來暗示亡國破家的罪責應該由最高統治者來承擔。天意高難問以下四句是說:天(比喻最高統治者)因為高高在上,所以它的心意很難問明白,人之常情是越到老年就越容易產生悲感,更何況今天在南浦送胡銓到新州去呢?老易,越老越容易。悲難訴,是說悲愁無法訴說得清楚。南浦,泛指送別的地方。君,指胡銓。這里從天意高難問,聯系到胡銓因反對屈辱和議而被流放,就婉轉地透露出南宋小朝廷走投降主義路線,造成茍安局面,無法收復失地。

下片寫出了作者對胡銓的深厚友誼以及對他的慰勉。

開頭四句是寫詞人送別胡銓時所看到的景致。涼生岸柳催殘暑點明季節,說明作者寫詞時,是在夏末秋初。涼風吹動岸邊的柳樹,仿佛在催著殘存的暑氣趕快退盡。天上,銀河明亮,星星稀疏,月亮清淡,不時有一兩片云彩輕輕遮住月亮,又忽然飛了過去。耿斜河是說銀河在夏夜顯得很清晰。耿是明亮的意思。斜河指夜深時銀河的方位已變得傾斜了。斷云,這里指小片的云。微度,輕輕地飄過去。這時詞人在想些什么?從萬里江山知何處到書成誰與幾句,就具體地寫出了作者所想的內容。胡銓流放新州,從此相隔萬里,再不知他究竟在什么地方。回想以前,兩人常常在夜里面對面躺在床上談心,而今后,傳書的大雁飛不到偏僻邊遠的新州,信寫成了,又該交給誰寄去呢?讀到這里,我們能不被作者對友人的深摯感情所感動嗎?回首,回想起。書成誰與,是說,寫好信,讓誰給送去呢?

但是,作者并不到此為止,目盡青天懷今古以下兩句,便把詞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一步。目盡青天是說詞人仰起頭來久久地凝視青天,仿佛要把它看透。懷今古是指追思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兒曹恩怨相爾汝出自唐朝詩人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這原是形容穎師的琴聲就象小孩子一忽兒埋怨、一忽兒又和好那樣。兒曹,即兒輩。兒曹恩怨指小孩兒之間一會兒要好,一會兒埋怨。爾和汝,都是你的意思,相爾汝是形容兩人講話時互相指著對方的那種樣子。肯是哪里肯的意思。這兩句借用韓愈的詩句而加以變化,意思是說張元干和胡銓在分手時能夠放眼天下,懷想古今,相互勉勵以英雄人物為榜樣,頑強地斗爭下去,而決不肯象小兒女似地為了朋友私情不忍分別。思怨在這里指交情。

在詞的最后兩句作者以高昂的調子寫道:來,讓我們高高舉起酒杯(大白就是酒杯),聽我唱一曲豪壯的《金縷曲》(《賀新郎》的別名)來為你送行吧!這就把不肯屈服、堅持斗爭的精神推向了高潮,使這首詞產生了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相傳張元干因為寫了這首詞,也受到了革除功名的處罰,由此也可見它確實是刺痛了南宋當權者的。

賀新郎·中秋

京鏜 賀新郎中秋

試與姮娥語。問因何、年年此夜,月明如許。萬頃镕成銀世界,是處玉壺風露。又豈比、尋常三五。變化乾坤同一色,覺星躔、斗柄皆回互。須要我,共分付。

平生腳踏紅塵處。漫紛紛、雞镕厚薄,燕鴻來去。只有嬋娟多情在,依舊當時雅素。空自嘆、歸心難住。留取清光岷江畔,照扁舟、送我章江路。頻引滿,莫匆遽。

李玉 賀新郎

《賀新郎》

李玉

篆縷消金鼎。

醉沉沉、庭陰轉午,

畫堂人靜。

芳草王孫知何處?

惟有楊花糝徑。

漸玉枕、騰騰春醒,

簾外殘紅春已透,

鎮無聊、殢酒厭厭病。

云鬢亂,

未忺整。

江南舊事休重省,

遍天涯尋消問息,

斷鴻難倩。

月滿西樓憑闌久,

依舊歸期未定。

又只恐瓶沉金井。

嘶騎不來銀燭暗,

枉教人立盡梧桐影。

誰伴我,

對鸞鏡。

賞析:

此詞為春閨寂寞、思婦懷人之作。上片寫思婦畫堂春睡午醒之狀。篆縷三句寫銅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盤旋繚繞似篆文,這時已經消散,庭院里樹木的陰影轉過了正午的位置,這是深鎖閨房醉沉沉的人之所見。芳草二句以自言自語方式隱吐沉醉慵眠之原因和對戀人渴盼,卻唯見柳絮飄散,添人怨緒。漸玉枕五句始點明病酒懨眠,朦朧春醒,終日無聊之情狀,以殘紅春透襯映她芳華虛度,乃至云鬢蓬亂,無心梳妝,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悔也。下片寫思婦企盼戀人回來。一個遍字傳達出思婦恨不得插翅飛向天涯追尋戀人的熱切情懷。月滿數句寫思婦獨自登上西樓,望著銀白的月光灑滿大地,癡癡地想著,依舊歸期未定他現在大概正想著回來,只是日子還沒有確定,所以鴻雁還沒有傳來書信吧。依舊、又恐、不來層層轉進,層層深化地寫出思婦相思入骨的希望、憂恐與幻滅。最后誰伴我,乃無人伴我也,晨起梳妝依舊是獨對鸞鏡,流露出對昔日與戀人雙映鸞鏡,畫眉描容,燕婉歡愛的眷戀和今日獨對鸞鏡的悲愴。這位女主人公自始至終,沒有一言一語埋怨對方,她和婉淳雅,在思婦的形象中獨樹一幟。

蘇軾 賀新郎

《賀新郎》

蘇軾

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槐陰轉午,

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

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

枉教人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布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

伴君幽獨。

秾艷一枝細看取,

芳意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

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賞析:

這首詞詠人兼詠物。上片寫清幽環境中的一位美人。雛燕兒穿飛在華麗的房屋,悄然無人,梧桐樹陰影轉移,天已到午后,晚間涼爽,美人剛剛沐浴,手里搖弄著白絹團扇,團扇與素手潔白如玉。她純潔、貞靜,形神俱美。她漸漸困倦斜倚,獨自睡得香甜。簾外是誰推響了彩繡的門戶,驚散了她瑤臺仙夢,原來是夜風敲響了翠竹。下片寫濃艷超群,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榴花。取一枝秾艷榴花細細看,千重花瓣兒正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美人與榴花相映生輝,面對西風的蕭颯,時光的遲暮,粉淚與花瓣不禁一同簌簌下落。以榴花襯映美人,美人艷如榴花,花著人之愁情,人具花之品格,是花是人,融合為一,共宣遲暮之感,同發身世之喟,寄托遙深,耐人尋味。

【詞賞】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 | 張元干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殘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賀新郎”是這首詞的詞牌,“送胡邦衡謫新州”是這首詞的題目。詞的上闋述時事。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寫中原淪陷的慘狀,形象地概括了北宋滅亡的歷史事實,有尺幅千里之勢。

首句:夢繞神州路。寫作者自己日夜思念北方國土,連做夢都在圍著北宋故都汴京的路轉。“繞”,即縈繞,牽掛心間,不能忘懷。這里有徘徊、巡回之意。“神州路”,古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這里指中原淪陷區。作者為什么要將中原淪陷之慘狀托之于夢呢?含意有二:一是中原淪陷不可去,淪陷之慘唯可于夢中見之;二是中原之淪陷如惡夢一般。實景虛寫,寫出人心之慘痛,故有第二層的質問。

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這兩句寫夢中所見。中原淪陷慘狀,以“悵”為領字。所悵者,一是“連營畫角”金兵軍營相望,軍號凄厲。 二是“故宮離黍”。當他在夢中來到汴京的時候,那蕭瑟的秋風,更引起了他的無限悲傷,當年繁華的汴京,已成了金兵的軍營,一陣陣哀厲高亢的軍號聲連成一片,原來的皇宮大殿長滿了野草,完全變成了荒涼的廢墟。

以上幾句,層層遞轉,字字沉實,詞人悲憤之情,愈轉愈深沉。因為胡銓主張收復中原、反對議和而得罪權臣,被貶謫嶺南,所以起筆即從中原寫起。“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是寫對中原地區的深沉懷念和收復失地的愿望。作者通過對北宋滅亡、汴京荒涼的描寫,表達了對國事的憂傷。這就與堅決主戰的胡銓溝通了感情,因為他們的心情和意志都是一致的。所以這個開頭很不尋常,作者不寫送別之情,不寫景物之狀,而從共同關心的國事寫起,表示對友人被貶謫的同情,并引以為知已,說明他們是志同道合的。

第二層: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嚴詞質問悲劇產生的根源,是對開頭四句的追問和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們的國家變成這個樣子呢?

底事昆侖傾砥柱,底事,即何事,什么事,什么原因,為什么?“昆侖傾砥柱”即“傾昆侖砥柱”。昆侖,即昆侖山。古人相信黃河源出昆侖山,傳說昆侖山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見《淮南子·地形訓》:“河水出昆侖東北陬。”《神異經·中荒經》:“昆侖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古人以昆侖為至高無上的山。砥柱,即砥柱山,在今河南陜縣東北黃河中。《水經·河水注》:“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中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如柱然,故曰砥柱也。”《禹貢》稱:“異河積石,至于龍門,又東至于砥柱。”傾,即摧毀、倒塌。作者在這里以昆侖天柱,黃河砥柱,連類并書,比喻北宋王朝傾垮。

九地黃流亂注。喻指金人的入侵以及戰爭帶來的慘景。九地:九州,即中國,這里指中原淪陷區。黃流亂注:黃河泛濫,洪水橫流。這里喻指金兵的猖狂入侵。

聚萬落、千村狐兔。即“萬落千村狐兔聚”,形象描寫中原經金兵鐵蹄踐踏后的荒涼破敗景象。正如曹操在《蒿里行》描寫的那樣:“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落,即村落。狐兔,這里指入侵之敵。

在這里,作者敘述了國家殘破之恨和人民遭難的慘狀,以山崩地裂,洪水泛濫比喻國家的破亡和金兵的入侵,用狐貍和野兔的聚集,表現了戰爭造成的荒涼,反映出人民所承受的災難。又以“九地黃流亂注”與上層的“連營畫角”,“聚萬落、千村狐兔”與上層的“故宮離黍”,上下照應,顯得生動形象,深沉悲憤。

在第二層中,詩人提出了疑問,問而不答。乃因答案分明,不言即知,況且涉及朝廷統治者而不能言。故而筆鋒一轉,寫出了以下幾句: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其言外之意是:天高固然難測,而衣冠華族淪于異族之手,實乃人事使然。此為第三層,感慨時事,點明送別。

天意從來高難問,天意:上天的意志。此指皇帝的態度。高難問:難以讓人琢磨,猜不透。

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況:況且。人情:人們之間的交往情誼。一說“人之常情”。老易悲,是說天意既難測,而人越到老了,想起人們之間交往的友情,越容易感到悲傷,今有深仇而不思報,故長嘆:悲難訴。從這里可以看出,“悲難訴”的內涵是:北宋議和滅亡之悲難訴;南宋王朝茍且偷生、偏安江左、迫害忠良,這種悲傷是難以訴說的。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出自杜甫詩《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以表示對高高在上的執政者的心意難測,一味妥協投降、忘了亡國之仇的不滿。

更南浦,送君去。寫送別。作者的筆鋒自然轉至送別胡銓。南浦,泛指送別的地方。出自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或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以上幾句是寫作者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和對胡銓的慰勉。在上一層里,作者用濃重的筆墨寫出了亡國之痛,至此便很自然地要問: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究竟是誰的過錯呢?在當時,這答案不能明白講出,所以作者只好借杜甫的“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這兩句詩,來暗示國破家亡的罪責,應由最高統治者來承擔。詩人以怨憤的筆調寫道:上天的意志向來都是難以令人猜測的,何況人越到老了,想起人們的交往之情越容易悲傷,這種悲傷的原因也很難訴說得清楚。是為國家的命運悲傷,還是因為朋友的貶謫悲傷,作者使用“難訴”二字,其意豐蘊含蓄,即是對上面問題的回答,又給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人老了容易悲傷,現在為自己的知已送別,其悲傷更屬必然了,所以,作者用“更”字,又深入了一層,具體落實在送別上,至此點明主題。

上闋的安排,突出了作者同友人共同的憂國思想,而把個人的傷離放在了次要地位,使作者與友人的惜別之情不同于一般,這就與那些只寫離情別緒的俗套之作有明顯的區別。突出了共同的愛國思想,也就把詞的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故詞的下闋轉寫友誼與慰勉,敘別情: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下闋也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換頭四句緊扣上闋結尾送君“南浦”之意,通過景物描寫,說明送別的時間與地點。

首句:涼生岸柳催殘暑。點明季節,說明作者寫詞時,是在夏末秋初之夜。初秋的涼風從岸邊煙柳叢里吹來,驅散了殘余的暑氣,這是地面景象。而夜空中,則是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在橫斜的銀河里,散布著稀疏的星星,月亮灑著淡淡的月光,不時,偶有一兩片云彩輕輕地緩緩地漂蕩在空中。耿:明亮。斜河:天河,即銀河;銀河偏斜,又稱斜漢,表示夜已深。這里作者以凄清的夜景襯托離別時的氣氛和心情。此時此刻,有何感受呢?心里想了些什么呢?

第二層: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設想分別后的情形,表達懷戀的深情。。

萬里江山知何處。極言今后相隔萬里,不知道你在何處。

回首對床夜語。回首:回憶,回想。對床夜語:兩人對躺在床上談話到深夜,說明友誼之深。對床,出自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夜雨,出自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幾句曲曲折折抒寫留戀之情:既反映了他們深厚的友情,也表達了他們對國事的感慨:君此去道路茫茫,國家前途亦茫茫。

雁不到、書成誰與。書,即書信。雁不到:相傳雁能傳書,但北雁南飛止于衡陽回雁峰,而新州在衡陽之南。故民間有“大雁飛不到嶺南,書信難以寄出”的說法。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天留意”也是說宋代朝臣貶謫遠方,好友大都不敢互通音訊。蘇軾等人,也常在詩中提到過。“雁不到”,為假托而已。

這幾句是先從眼前的分別寫起,次憶舊情,復嘆別后悲傷。意思是:今宵分別之后,我們相隔千山萬水,誰能知道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從今以后,天各一方,而我們對床夜話的情景,將成為美好的回憶,唯有通過書信表達我們的友情。但是,新州是個連大雁也飛不到的地方,就是寫成了書信,又有誰捎得去呢?這里由眼前的送別,想到了今后可能書信難通,只能回憶以前的友情,這就更深入一層地表達了作者對友人離去的留戀和悲傷。

以上幾句,格調悲沉。詞的結尾,作者勸慰友人,調子轉而激昂: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這是第三層:遣愁致送別意。

“目盡青天懷今古”照應“天意從來高難問”,遠望天空,想到古今世態的變化,有四顧蒼茫之感。目盡:極目遠望。

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言大丈夫不能“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我們談的都是國家大事,怎么能像孩子一樣只顧說個人恩怨呢?肯,在這里是怎么肯的意思。兒曹,即小兒女輩。兒曹恩怨:指小孩之間一會兒好,一會兒埋怨。相爾汝,形容兩人講話時互相指著對方的那種樣子。爾和汝,都是“你”的意思。出自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聽《金縷》。作者滿腹悲憤感情,通過層次井然的多次轉折,這幾句是說,遙望蒼天,俯仰今古,歷史上出現了多少英雄人物,我們也要象他們那樣,決不做只念恩怨私情的兒女之輩。請滿飲此杯后,聽我唱一曲《金縷》,為你壯行送別吧!詞的煞拍,創造了一個激昂闊大的意境,雄壯的筆調,表現了作者不肯屈服,堅持斗爭的精神,傳達了對朋友的鼓勵和支持,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通觀全詞,可以看出,這是一首不尋常的送別詞,它打破了歷來送別詞的舊格調,把個人之間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這樣一個大背景中來詠嘆,既有深沉的家國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傷的遙想,又有昂揚的勸勉。作者以慷慨悲涼的筆調,所抒發的不是纏綿悱惻的離愁別恨,而是憂念國事艱危的憤慨之情。作者連夢中都思念著被金軍蹂躪的中原河山,表現了對南宋投降路線的不滿與憤恨,特別是詞的結尾所表白的與友人共勉的磊落胸襟和遠大的抱負,在當時的艱難困境中,是十分可貴的。

(參考資料:《宋詞三百首鑒賞辭典》)

此詞作于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紹興八年因反對“和議”、請斬秦檜等三人而貶為福州簽判的胡銓,在這年再次遭遣,除名編管新州(今廣東新興),親友都不敢去送他,張元干卻寫這首《賀新郎》詞送他。

蘇軾的宋詞,賀新郎

應該是這首,因為蘇軾的《賀新郎》中,這首比較有名。

賀新郎

蘇 軾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秾艷一枝細看取,芳意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若得待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乳 燕:雛燕兒。

桐 陰:梧桐樹的陰影。

生 綃:未漂煮過的生絲織物,即絲絹。

白團扇:白色絲絹制作的圓形小扇

扇 手:白團扇與素手。一時:一齊、一并。

清 熟:安穩地熟睡。

枉:空、白。瑤臺:美玉砌成的樓臺,傳說中的昆侖山仙境。

曲:深曲之處。

蹙(與束音):皺疊的樣子。

浮花、浪蕊:指浮艷爭春的花朵。

幽 獨:幽辟、孤獨。

秾 艷:茂盛而鮮艷。

驚 綠:形容秋風吹得榴花凋謝,仿佛驚恐得只剩下綠葉。

兩簌簌:指落花與粉淚簌簌同落的樣子。

賞 析

《賀新郎》,宋人常用的長調之一。首見于蘇軾詞,因詞中有“晚涼新浴”亦題為《賀新涼》。毛先舒《填詞名解》卷三謂此調系蘇軾所創。

這首詞詠人兼詠物。上片描寫在清幽環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潔絕塵,又十分孤獨寂寞。“簾外誰來推繡戶”幾句,如夢似幻,動而愈靜,極其婉曲地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孤寂。過片轉而詠榴花,這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榴花,也即是主人公的象征。最后四句描寫美人和榴花的遲暮之嘆。這首詞意象清楚,托意高遠、隱約地抒寫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抑郁情懷。

張元干-賀新郎的賞析

賀新郎 寄李伯紀丞相

作者:【張元干】 年代:【宋】 體裁:【詞】 類別:【未知】

曳杖危樓去。斗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掃盡浮云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燕落、寒蘆深處。悵望關河空吊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誰伴我,醉中舞。十年一夢揚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謾暗澀、銅華塵土。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風浩蕩,欲飛舉。

【注釋】:

李綱(字伯紀)是著名的愛國英雄,他在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攻京城的危急時刻,力主抗戰,堅守開封 ,被欽宗任命為親征行營使最終擊退金兵。張元干當時是他的僚屬,后來李綱被罷免,元干也連帶獲罪,離京南下。高宗紹興七年(1137 ),宰相張浚被罷 ,以趙鼎為相。八年二月,秦檜第二次入相,趙鼎被罷免,四月,宋派王倫使金,力圖和議;十二月,李綱在洪州(州治在今江西南昌)上書反對議和,被罷回福建長樂。作者為此寫了這首詞,對李綱堅決主戰、反對議和的行動表示無限的敬仰并予以堅決支持。

上片寫詞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發出孤單無侶、眾醉獨醒的感慨。此顯示出自己的真實用意。

起首四句寫自己攜著手杖登上高樓,只見夜空星斗下垂,江面寬廣無邊,波濤萬頃,月光流瀉在蒙著煙霧的洲渚之上 。“掃盡”三句,是說江風極大,將天上浮云吹散,江面因風大而無人乘舟夜渡。沉思間又見雁兒飛落在蘆葦深處夜宿,并由此引起無限感觸。

“悵望 ”兩句,先是悵望祖國山河,徒然吊影自傷;這時正值深夜,“鼻息鳴鼉鼓”,是指人們熟睡,鼾聲有如擊著用豬婆龍(水中動物名)的皮做成的鼓,即有鼾聲如雷之意。這里以之喻苛安求和之輩,隱有眾人皆醉我獨醒之慨。“誰伴我”兩句,承上,“月流煙渚”、“悵望關河空吊影”,用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意,自傷孤獨(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結句之“誰共我,醉明月”,與此意同 )。李綱與己志同道合,而天各一方,不能在此月下同舞。同舞當亦包括共商恢復中原之事,至此才轉入寄李綱本題。

下片運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明對明朝屈膝議和的強烈不滿,并表達了自己對李綱的敬仰之情。

“十年”這一句,是作者想到十年前,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同時,當時為建炎元年(1127)。不久高宗南下,以淮南東路的楊州為行都;次年秋金兵進犯 ,南宋小朝廷又匆匆南逃,揚州被金人攻占,立刻被戰爭摧為一片空墟 ,昔日繁華現在猶如一夢,此處化用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遣懷》)詩句。如今只剩殘破空城,使人懷想之余,不覺加強了作者對高宗的屈膝議和感到不滿,也加強了作者堅決抵抗金人的南下的決心 。“倚高寒”兩句,繼續寫作者夜倚高樓,但覺寒氣逼人,遠眺滿目瘡痍的中原大地,不由愁思滿腔,但又感到自己壯心猶在,豪氣如潮,足以吞滅敵人。驕虜是指金人 。《漢書·匈奴傳》說匈奴是“天之驕子”,這里是借指。“要斬”兩句,運用兩個典故反映出對宋金和議的看法。前一句是期望朝廷振作圖強,象漢代使臣傅介子提劍斬樓蘭(西域國名 )王那樣對付金人。《漢書·傅介子傳》說樓蘭王曾殺漢使者 ,傅介子奉命“至樓蘭。??王貪漢物,來見使者。??王起隨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后刺之 ,刃交胸,立死 。”詞中以樓蘭影射金國,以傅介子比喻李綱等主戰之士。后一句是借漢嫁王昭君與匈奴和親事,影射和議最終是不可行的,必須堅決抵抗。杜甫《詠懷古跡》詩云:“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作者在此用杜甫詩意,說明在琵琶聲中流露出對屈辱求和的無窮遺恨與悲憤,以此暗示南宋與金人議和也將遺恨千古 。“謾暗澀”句,是嘆息如今和議已成定局 ,雖有寶劍也不能用來殺敵,只是使它生銅花(即銅銹),放棄于塵土之中。暗澀,是形容寶劍上布滿銅銹,逐漸失光彩,失去作用。這里運用比喻,以寶劍被棄比喻李綱等主戰人物的受到朝廷罷斥壓制 。“喚取”兩句,先以“謫仙”李白來比李綱,兼切李姓,這是對李綱的推崇。李綱自己也曾在《水調歌頭》中說:“太白乃吾祖,逸氣薄青云。”

作者對他評論,即發表意見,面對和議已成定局的形勢,愛國之士能否就此隱退苕溪(浙江吳興一帶),垂釣自遣而不問國事呢?結尾振起,指出要憑浩蕩長風,飛上九天,由此表示自己堅決不能消沉下去,而是懷著氣沖云霄的壯志雄心,對李綱堅持主戰、反對和議的主張表示最大的支持,這也就是寫他作本詞的旨意。

賀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作者:【張元干】 年代:【宋】 體裁:【詞】 類別:【未知】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如許。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注釋】:

在北宋滅亡,士大夫南渡的這個時期,慷慨悲壯的憂國憂民的詞人們,名篇疊出;張蘆川有《賀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樓去”寄懷李綱,后以“夢繞神州路”送別胡銓,兩詞尤為悲憤痛苦,感人肺腑。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因反對“和議”、請斬秦檜等三人而貶為福州簽判的胡銓,再次遭遣,除名編管新州(今廣東新興),蘆川作此詞以相送。

“夢繞神州路 ”,是說我輩靈魂都離不開未復的中原 。“悵秋風”三句,寫值此金秋在蕭蕭的風聲之中,一方面號角之聲連綿不斷,似乎武備軍容,十分雄武,而一方面想起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涼。此句將南宋局勢,縮攝于尺幅之中。以下便由此發出強烈的質問之聲,絕似屈原《天問》之風格。

首問 :“為何似昆侖天柱般的黃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潰,以致濁流泛濫,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陸 ?又因何使衣冠禮樂的文明樂土,變成狐兔盤踞橫行的慘境!須知狐兔者,既實指人民流離失所,村落空墟,只剝野獸亂竄,又虛指每當國家不幸陷于敵手之時,必然“狐兔”橫行,古今無異。

鄭所南所謂“地走人形獸,春開鬼面花 ”,讓國破家亡之人而視之,此情此景便會產生共鳴,筆者親歷抗戰時期華北淪陷的情景,故而被這情景深深感動。

下用杜少陵句“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 ”,言天高難問,人間又無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胡公又離然分別,悲可知矣!——上片一氣寫成,全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兩句,其蒼勁有力,字字沉實,作擲地金石之響。

過片便預想別后情景,餞別是在水畔,征帆既去,但不忍離去,佇立到江邊以致柳枝隨風吹飄起,產生一絲涼氣 。天上的星兒一眨一眨地出現。“耿斜河”三句,亦如孟襄陽、蘇東坡,寫“微云渡河漢 ”,寫“疏星渡河漢 ”、“金波淡,玉繩低轉”,為什么情調如此相似?而對于蘆川,悲憤激昂之余,忽得此一二句,更顯示出了深摯的感情。如以“閑筆”視之,即如知大嚼,而不曉細品,淺人難得深味矣。

下言寫此別之后,不知胡公流落之地 ,在何所,想像也感到困難,相距萬里 ,想在一塊兒共吐心事,如朋友、兄弟之故事,已經是不可能的!語云雁之南飛,不逾衡陽,而今新州距離衡陽幾許 ?賓鴻不至,書信將憑誰寄付?不但問天之意直連上片,而且痛別之情古今所罕。用此方法關心國家、社會,縱懷今古,沉思宇宙人生;所關切者絕非個人命運得失窮達,又豈肯談個人瑣事。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是此句的依據。

情懷既然這樣,何以作詞?所謂辭意俱盡,遂爾引杯長吸,且聽笙歌。——以此豪邁之言借以打發心頭之痛,作者用筆如夭矯之龍,不以陳言落套為比。

凡填《賀新郎 》,上下片有兩個仄起七字句,不得誤以為與律句全同 ,“高難問”“懷今古”,難、今二字,皆須平聲(與上三字連成四平聲),方為協律。又兩歇拍“送君去”“聽金縷”,頭一字必須去聲,此為定格。然而明清以后,理解此者已少,合律者百無一二人。故此說明,以示學人。

辛棄疾賀新郎 老大那堪說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陳亮自浙江東陽來江西上饒北郊帶湖訪問作者。作者和陳亮縱談天下大事,議論抗金復國,極為投契。陳亮在帶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鵝湖(山名,在江西鉛山縣東北)。后來,陳亮因朱熹失約未來紫溪(地名,在江西鉛山縣南),匆匆別去。辛棄疾思念陳亮.曾先寫《賀新郎》一首寄給陳亮。陳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辛棄疾見到陳亮的和詞以后,再次回憶他們相會時的情景而寫下了這首詞。從時間上看,這首詞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老大哪堪說”就是老大無成,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似而今”就是像如今,只有好友相聚可堪一提。“元龍臭味”比陳亮。三國時陳登,字元龍,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陳亮“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義氣頗像陳登,所以說他有陳元龍的情趣。“孟公瓜葛”比自己。西漢陳遵,字孟公,非常好客,每逢客滿酒醉之時,把門關緊,“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辛棄疾與陳亮在上饒盤桓十日,意猶未盡,分別之后,竟冒雪尾追,再求一敘。自稱有孟公之干系,實當之無愧。

“我病”以下六句敘相聚的歡暢。“硬語盤空”是化用韓愈“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薦士》)的詩句,指鏗鏘有力、干預國事的言論。此種言論令投降派掩耳,只有雪后的凄清月色,從西窗透進來,似是略表同情。“重進酒,換鳴瑟”境遇的孤獨凄涼,壓不住志士們激昂慷慨的情緒,夜雖已深,激情不減,他們重新添酒調弦,又繼續飲宴了。

“事無兩樣人心別”收復淪喪的國土,自古以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從1127年“靖康之變”金人侵占了中原地區,到寫這首詞時,已經過去六十多年。無怪辛棄疾憤怒質問:“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先生們,你們究竟要讓神州大地,在敵人的鐵蹄之下蹂躪多少時日啊?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是對南宋王朝埋沒人才,壓制愛國志士的生動寫照。“汗血”是大宛產的名馬,因流汗如血而得名。寶馬良駒應該馳騁疆場,建功立業,正如辛棄疾和陳亮等有才智之士,應該在抵抗金兵、收復國土中發揮作用。實際情況卻令人痛心。這和《戰國策》中那個讓千里馬去拉鹽車,以至膝折尾潰、漉汁灑地的故事有什么兩樣?這樣一個昏暗的王朝,縱然擺出一副像燕昭王花五百金買駿骨的愛才姿態,又有什么實際意義?

“正目斷,關河路絕”表面寫的是大雪彌漫的景,實際寫的是山河被決裂,坦途變蜀道的政治情勢。描述間,表露出詞人極其沉痛的心情。“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是對陳亮詞“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的回答。把陳亮比作半夜聞雞起舞,后來擊楫中流,渡江北伐的祖逖,可見器重與期望之情。“最憐”就是最愛。表明了這樣一個矢志奮發、心堅如鐵的壯士,正是辛棄疾心中的英雄楷模。

陳亮詞中有“龍共虎,應聲裂”的句子,是以點鐵成金的煉丹術為喻,要立志經過磨練成為治國安邦的英才。辛棄疾以“看試手,補天裂”相應答,既是鼓勵陳亮,也是鞭策自己,是要像女媧補天一樣去整頓山河,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到這里,詞人感情震起,斗志昂揚,詞便戛然而止了。

關于有哪些詩人寫過《賀新郎》和賀新郎詩詞鑒賞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621.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