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為什么說是以史作詩(史記為帝王作傳的是)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史記為什么說是以史作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史記為帝王作傳的是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史記》被稱為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如何理解這句話?
首先是因為它開創了我國史學上以紀傳體編史的先例。司馬遷在 ,以本記,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的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本紀”按年代順序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跡;“表”按年代譜列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書”主要是記錄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記述諸侯國的興衰和杰出人物的業績;“列傳”記載各種代表人物的活動。盡管有的體裁前人已經用過,但是,把這5種體裁有意識地綜合起來,互相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的體系,則是司馬遷的創舉。此后司馬遷的這種紀傳體例在封建社會中被視為作史的“極則”由此形成了我國各個時期連續不斷的“國史”記載方法。在唐初,《史記》開創的紀傳體史書便被稱做“正史”,此后1000多年了,官修前朝史書,統統采用紀傳體例。有的前史已成,后人不滿意又重修,用的都是《史記》體例。如此世代相續,綿延數千年的歷史記載,在全世界史絕無僅有的。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具有多層次性,給人以例題感。如《平準書》等篇,是司馬遷第一個為經濟史作傳;《西南夷列傳》是司馬遷第一個為少數名族的歷史作傳。 總之,司馬遷在《史記》中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范圍之內,開括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歷史學的發展,所以。有的學者把《史記》視為“全史”是很有道理的。 其三,還在于其中包含著司馬遷博大精深的思想。如在“天不變,道也不變”的形而上學的哲學籠罩下,司馬遷卻認為歷史是連續的、變化的和發展的,并在《史記》中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連續的、變化的、發展的、歷史畫面。司馬遷在《史記》中還以原始察終這一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國家的興衰,人物的功過制度的沿革做了精彩的分析。 又如在當時的神意和天命的思想傳統很濃的歷史條件下,司馬遷突出的把歷史看做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活動歷史。強調人的作用,把人做為歷史的中心來寫。他在寫帝王將相的同時,也注意為各種人立傳。尤其是為那些地位卑微的人如游俠、刺客等立傳。 《史記》涉及的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人才、倫理道德等方面,幾乎包括了當時人的思想、活動的全部內容。因此。《史記》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通史著作的范圍,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通式巨著。 其四是其語言文字水平在所有史學著作中是獨居尊為的。首先,《史記》中描繪人物的語言,準確、生動、形象,雖筆墨繁簡不同然一經點染,則景深畢肖,性格分明。其次,《史記》中說理抒情部分的語言,暢快淋漓,吸收民間語言,土而不俗,怪不得班固在總結西漢人對《史記》語言的評價后,稱其為“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自此以后,贊頌之聲代代不絕。韓愈贊美它“雄深雅鍵”,蘇轍頌其奇,歷來贊譽以足以證明它造詣精深。/SPAN
為什么魯迅先生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主要是因為《史記》這部書是對當時歷史的最好的記錄,也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評價;
2、詳解:
“史家之絕唱”的評價已是頗高。“絕唱”二字是為絕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不僅是因為《史記》首創了紀傳體通史的這種題材。大凡讀史之人,都會有相似體會:歷史不可究,因而具有時過境遷的不可辨認性。寫史詠史的文獻篇目雖多,對于歷史的記錄大多難以避免其要么晦澀難懂,要么枯燥乏味。
司馬遷的《史記》較《五經》更容易理解,并且對《五經》當中的難點作了疏通,《五經》不懂之處,在《史記》當中會有相關的部分幫助梳理和理解。這是由于司馬遷在著書之前就博覽群書,對于人物或者事件也親自去考證,所以一部《史記》,不僅可以當史來讀,它還是對于繁冗的古書的一種匯總。其中,《史記》在記述一段歷史或人物的時候,用字用的恰到好處,讓讀者不會覺得歷史只是一個事件。所以司馬遷著《史記》也就是做到了前人著史時沒有做到的事情,并且記錄貴在真,貴在實。
梁啟超也說:“后世諸史之列傳,多借史以傳人;《史記》列傳,惟借人以明史。故與社會無大關系之人,并不限于政治方面,凡與社會各部分有關系之事業,皆有傳為之代表。以行文而論,每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因而,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是有根據的。《史記》被譯成英、法、日、俄等文字廣泛傳播。1955年,蘇聯科學界推尊司馬遷為“世界文化偉人”,隆重紀念他誕生2100周年。蘇聯歷史學家將司馬遷和被稱為歐洲“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相提并論。它的不朽是經過時間的考驗,是具有了文明的傳承性。
魯迅為什么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前半句“史家之絕唱”指的是,之前并沒有一部科學性的且綜合完整的“中國史”,很多史書是帝王將相的專屬。但《史記》中還涵蓋了販夫走卒、刺客商賈、奇人異士,使得對歷史的記載更加全面具體。后半句“無韻之離騷”,《離騷》是戰國屈原的抒情詩,獨創“騷體”,雖然《史記》無韻律之美,但文學價值是特別高的。
“史家之絕唱”,講的是在司馬遷之前,并沒有一部科學性的且綜合完整的“中國史”,歷史不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專屬,販夫走卒、刺客商賈、奇人異士都能寫入史書立傳了。
“無韻之離騷”,《離騷》是戰國屈原所作的奇異瑰麗的抒情詩,獨創“騷體”詩歌,而《史記》亦是如此,不過無韻律之美而已。
這里說的是《史記》文學價值極高,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文學成就極高。劉向等許多文學家史學家都認為《史記》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擴展資料: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花費14年時間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史記》,是我國歷史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著從上古傳說的黃帝部落時代,到漢武帝朝的封建帝王時代,共3000多年歷史。《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對后世續寫后世史書有很大的影響,其寫作手法被歷代當作正統歷史寫作法。
魯迅先生為什么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首先,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的歷史.且其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通過記載人物的活動來呈現歷史的態勢.
再者,它的思想內容復雜有豐富,包含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無謂的批判精神,進步的歷史觀等.
其三,它的文學成就很高.是中國 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著作,更是典范的古文著作.開創了史傳文學的先河,開創了史傳文學任務描寫的獨特寫法,如互見法等,其語言藝術也十分高超,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藝術價值 .
其藝術價值等可以和屈原的《離騷》媲美.
另外,司馬遷與屈原的經歷相似,著書經過,情感色彩等也相似
為什么魯迅先生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的誕生,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于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后,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于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于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但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由于作者受到當時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他的歷史觀是唯上唯心的,這也很程度上使其作品內容的歷史真實性與全面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里來比較一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生幾乎兩個世紀。
《史記》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學方面姑且不論,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后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征的方法,通過 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淵源于《史記》的。
在戲劇方面,由于《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后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于《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 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后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于《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于《史記》的紀傳體為后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雖然,后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志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系。
《史記》固然"究無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從而開創了史學的種種先河,也堪稱是膾炙人口的文學佳作,但《史記》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在于它的平民立場。在司馬遷的《史記》之前,所謂的歷史僅僅是王侯的發家史、光榮史、太平史。在司馬遷的《史記》里,自以為功高蓋世的帝王們同樣有無恥、暴戾、虛假和懦弱的一面;雖然有著種種的過失和缺點并最終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楚霸王項羽不失為頂天立地的英雄;一介布衣陳勝曾經在田間耕作,既是不折不扣的莊稼漢,也是滿懷鴻鵠之志的豪杰,正是他第一個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就在正統文人對浪跡江湖的行徑嗤之以鼻的時候,司馬遷卻對荊軻、唐雎等四海漂泊的游俠們和快意恩仇的游俠精神贊譽有加、不勝神往……《史記》就是這樣以平民的立場、平民的視角、平民的情感看歷史、寫歷史、評說歷史,從而第一次給歷史以真實可親的面 目,第一次給那些值得尊敬的靈魂們以尊嚴。清朝詩人宋湘曾經有句詩說:"史有龍門詩少陵",《史記》中所透出的民間精神,再現在杜甫那些憂國憂民的不朽詩作中,并成為流傳千古的力量源泉。
《史記》是中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中國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除《秦本紀》外,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敘述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后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歷史。《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年間,全面地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歷史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由于司馬遷受時代的限制,《史記》也存在某些缺點與不足之處。例如,存在“天命”、災異和歷史循環論的神秘思想的影響。在《六國年表序》論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時,指出這是“天所助”的結果。《高祖本紀》帶有“三統循環論”的色彩,以為“三五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在《天官書》中,記述各種特殊的自然天象時,常常與人事聯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現了災異的神秘思想。這些說明《史記》在“究天人之際”時,仍然沒有擺脫“天人感應”神學思想的影響,等等。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