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之陽是上古哪個皇帝的都城(汾陽在古代叫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汾水之陽是上古哪個皇帝的都城,以及汾陽在古代叫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夏朝最后的首都在那里?
河南登封
夏朝(約為前2050年—約前1600年)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后,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后為商朝所滅。
由于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朝都城的變更
夏朝都城幾經變更。
斟鄩 洛陽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稱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一說四百三十二年),是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則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經過了四百余年.
1、啟——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 12、胤甲——13、孔甲——14、皋(吳、皋茍)——15、發(發惠)——16、履癸(桀)
夏朝的建立
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夏啟即位后,在鈞臺大宴各地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鈞臺之享。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于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后,出現了五子爭權斗爭。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筑傾宮、飾瑤臺,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妺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余年歷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后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的告誡。
由于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并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的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
夏朝的科學技術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歷的農歷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此外制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至于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了二里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里頭文化被認為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那么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夏代青銅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鑄造青銅的歷史不長,所以青銅器沒有形成一個好的規范,所以它有點像陶器的樣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一模一樣,比較原始,它沒有好多花紋,有小圓點,刻畫簡單的線條。
夏代晚期 鑲嵌十字紋方鉞
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間采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天下的共主。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老的時候,把“王”位禪讓給了禹,但禹老時卻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后,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夏朝的鞏固
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國,為羿所奪。羿信寒浞,為其所殺。四十余年,政局動蕩。相子少康幾經艱辛,在有虞等部幫助下,攻殺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復蘇。此后,經幾代努力,夏王朝日漸強大,以中原為中心,疆域東到大海,西到西河,北及燕山,南至長淮。
3、夏朝的滅亡
孔甲亂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時,統治階級腐朽不堪,造傾宮、瑤臺,寵妺嬉,不理政事,不聽忠言,賦斂無度,民怨四起。商湯興兵討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近五百多年時間。
夏朝建立者大禹是治水安民的歷史英雄人物。夏的國土由原來的中原地區擴充到了黃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各民族部落在大禹的統領下,以一種聯盟的形式存在,大禹的兒子啟即位后,經過甘之戰消滅了有扈氏,又在西河之戰中取勝殺掉武觀,從而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一統天下的天子。
后羿即是夏朝時的人物,他驅逐了啟的兒子太康攝政,但后羿卻沉溺于射獵,不理朝政,最后也被殺死了。
夏的最后一個國王是桀,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個王。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很殘暴兇殘,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東邊的商國便趁機騎兵伐桀,滅掉了夏朝。
大禹治水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后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
后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他們糾正了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作法,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
經過治理之后,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于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涂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的過程中,又繼續征伐三苗。他統領眾多邦國君長,并以奉行天命自居,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權,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經過激烈的戰斗,三苗戰敗了。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武力征伐,通過這些征伐活動,不斷加強了夏禹的王權。
禹在確立王權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后又遷往陽翟(河南禹縣)。
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或部落的首領,這就是“涂山之會”。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志。
夏代的國家制度
夏奴隸制國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的過程中,父權家長制家庭成為它的一種對抗力量。而奴隸制國家的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就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
由于奴隸制國家組織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不斷發展起來的,所以在國家形成之后,各級貴族組織仍然要保持舊的血緣聯系,嚴格區分姓氏。王室分封諸侯,除保持它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國建立新氏,大夫以邑為氏。在各級貴族之間,就依姓氏的區別建立了各自的宗族關系。
這種宗族關系,雖然沿襲了舊的氏族組織的遺制,但在實際上是以父權家長制為核心,按其班輩高低和族屬親疏等關系來確定各級貴族的等級地位的。
夏朝軍隊
夏朝軍隊,是維護暴力統治的重要手段。禹征三苗,稱他所統領的軍隊為“濟濟有眾”;啟征有扈,嚴厲告誡所屬的軍隊要嚴格聽從他的指揮。足見當時已有強大的軍隊。
奴隸制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為了進一步加強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就在以往的基礎上制定了《禹刑》,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奴隸制法典。
太康失國
當夏王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之后,以啟為首的貴族統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剝削廣大庶民群眾,放縱于“淫湎康樂”的生活。啟死之后,由子太康繼立,夏王朝內部發生內訌。
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爭立,接著又有武觀叛亂,廣大庶民群眾就借此展開了強烈的反抗斗爭。這就使有窮后羿有機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奪取了夏王室的統治權力。
有窮后羿,以善射見稱,是東方夷人諸部勢力比較強大的首領之一。當夏王室發生內亂,統治力量大為削弱的時候,他攻入夏都,趕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個殘暴的統治者,他自恃有強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獵游樂,把政事交給寒浞經營。后來,寒浞又勾結后羿的“家眾”,殺死后羿及其家屬,篡奪了統治權。
夏代中期的發展
季杼徹底肅清了寒浞的殘余勢力,又大力征伐東夷各部,一直打到東海。后來,又還都伊洛之間。在季杼統治時期,形成為夏代中期的極盛時期。
季杼以后,到孔甲以前,在這期間經歷了五代六帝,夏王朝的統治一直是比較穩定,基本上保持著向上發展的趨勢。
夏王朝以伊、洛一帶的河南地為中心,東通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長淮,所有夏、夷諸部的眾多邦國,大都臣服在它的統治之下。
二里頭文化
有關夏代社會發展的情況,古代文獻記載既少,又多模糊不清。關于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目前還在繼續探索中。經過多年的調查和發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發現了一種介于河南龍山文化和鄭州二里崗早商文化之間的文化遺存,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內涵較典型,稱為“二里頭文化”。
這一文化遺存的時間,據測定,約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屬于夏代紀年范圍內。目前,雖然還沒有足以確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證據,但所提供的豐富考古資料,有力地推動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
干支紀年紀日法
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紀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為名,說明當時用天干作為序數已較普遍。
夏代的歷法,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當時已能依據北斗星旋轉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夏歷就是以斗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歷”的重要文獻。它按夏歷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保存了我國最古的比較珍貴的科學知識。
原始文字
從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已經出現,并在逐步發展中。在殷墟等處發現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國現已發現的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從殷墟時代上溯到夏初,不過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是無可懷疑的。
諸侯的叛離
夏王朝到了帝孔甲時,開始轉入后期,《史記·夏本紀》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他的淫亂暴虐激起了群眾的反抗斗爭。夏王朝的統治制度從此遭到破壞,引起不少諸侯國的叛離。從孔甲開始,夏朝逐步走上了衰亂的道路。
孔甲三傳到桀(履癸),桀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桀繼立時,為了制服叛離的諸侯,以武力威逼東方的許多邦國,在仍舉行朝會,結果反而激起了有緡(山東金鄉東北)等更多諸侯的叛亂。夏桀出兵征討有緡,有緡雖然戰敗了,但夏朝也為之元氣大傷,加速了它的滅亡。
太原由盛而衰
太原古稱晉陽。許多地下出土文物表明,早在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華夏的祖先就在太原這塊土地上生育繁衍,并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大約在公元前 497年前,古晉陽城問世,歷經春秋、戰國、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十數個朝代,太原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一個軍事重鎮。公元 979年,趙宋毀太原,新興的太原又先后在宋、金、元、明、清等數朝中崛起,不僅是軍事重鎮,而且發展成為著名的文化古城和商業都會。
在太原歷史上有許多值得記載的傳說和大事:“臺駘降龍”變龍山,夏禹治水改龍頭山為系舟山;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其子?父改唐為晉;公元前 497年趙簡子的家臣董安創建晉陽城;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分其晉”,晉陽成為趙國都城;公元前180年劉恒在晉陽“龍潛”16年后即位漢文帝;公元 304年東晉并州刺史劉琨為抵御匈奴入侵 9年喋血保衛晉陽;公元5 50年北魏高歡、高洋父子定晉陽為“霸府”、“別都”;公元 617年李淵、李世民父子起興晉陽奪取天下,稱晉陽為“龍興”之地,把晉陽定為“北都”、“北京”;公元923年——960年李存?、石敬搪、劉知遠和劉崇兄弟憑借晉陽爭奪天下,走馬稱帝建立后唐、后晉、后漢、北漢,稱晉陽為“龍城”;公元 979年攻下晉陽,為“釘”、破“龍脈”,火燒水灌,徹底摧毀晉陽;公元 982年趙宋派潘美在唐明鎮重建太原城;經金元狼煙后,明清擴建太原,商業興起,后又遭天災人禍,日漸蕭條。古城太原,歷經滄桑。
第一個興衰期(公元497年至公元396年)
春秋戰國時代,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和農業逐漸有了分工,形成了城鎮和農村。統治階級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陸續在各地修筑城池。最初建筑晉陽城的是晉國公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予。董安予創建晉陽古城時間大約在公元前 497年以前,故趾在今晉源古城營一帶,因城池建在晉水之陽(古以北為陽)而得名晉陽。古晉陽城西依懸甕山、東臨汾河水,地勢十分險要,城堡十分堅固。據說,董安予在修筑晉陽城時,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用板夾夯土成墻,修治城廓。用高丈余的草木做宮舍的圍墻,冶煉青銅鑄成宮殿大柱,使晉陽成為城高池深、宮苑壯麗的趙國初期的都城。
公元前 246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部,初置太原郡,郡置設在晉陽。這時的晉陽也就叫太原了。公元前 201年漢高祖劉邦為抵御匈奴,選派韓王信坐鎮北方,改太原郡為韓國,都城設在晉陽,從此晉陽成為北方的邊防重鎮之一。公元前 196年,漢高祖把雁北和太原郡劃在一起,稱為代國,封他的兒子劉恒為代王。晉陽又成為代國的都城。公元前 180年,呂后死,周勃等人擁戴劉恒繼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文帝。劉恒即位后,由于他念念不忘他與其母出宮后生活了16年的晉陽城,稱晉陽為“龍潛”之地,對晉陽十分重視。
當時,晉陽不僅是軍事重鎮,商業、農業都很發達,手工業已發展到相當水平,能造出雪白明亮,耀人眼目的鋼鏡、鐵鏡等物,被稱為“東帶名關,北逼強胡,年谷獨熟,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太原郡“屬并州,戶十六萬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萬四千八十八,縣二十一”。當時,在今天的山西境內有252萬余人,可見其中有近30%的人口生活在太原境內。從晉陽城創建,經秦到兩漢時代,可以說是太原歷史的第一個興旺時期。
東漢末年,國力暗弱,匈奴貴族勢力逐漸南移,到晉朝初,并州的大部分地區被匈奴占據,僅剩晉陽附近的一些屬縣。尤其是到公元 304年,匈奴首領劉淵在左國城(今離石市)建都,自稱漢王。他分別占據高平、屯留、平遙、介休等地,矛盾指向晉陽。晉陽人民在并州刺使劉琨領導下,抵御匈奴入侵,堅持長達 9年的喋血保衛戰。當時的太原一帶,逃亡剩下的戶不滿 2萬,人民饑荒,寇賊縱橫,道路斷塞,一片荒涼。劉琨失敗后,在公元316年至396年的80年間,太原地區曾被當時稱為“五胡”的匈奴、羯、鮮卑、氏、羌等少數民族創建的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太原人民長期處于兵荒馬亂之中,遭受了數不清的災難。
第二個興衰期(公元523年至979年)
公元396年,北魏王拓拔攻占晉陽,置并州。公元523年,高歡(又名賀六渾)掌握了北魏政權,他依據晉陽地形險要,城池堅固的優勢,建立了大丞相府,有力地控制了北魏實權,稱晉陽為“霸府”。公元 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奪取了東魏政權,自立為帝,歷史上稱北齊,都城雖然設在鄴(今河南安陽),但仍以晉陽為基地,亦稱為“別都”。由于高氏父子對晉陽有感情,十分重視對晉陽的修建。公元 545年,高歡在晉陽修了晉陽宮;576年后主高緯修建了大明殿;577年幼主高恒修建了晉陽十二院,其壯觀程度超過了鄴城的皇宮。北齊統治為了游覽還在晉祠修筑了讀書臺、望川亭、魚沼、飛梁及“善利”、“難老”兩個泉亭。與此同時,還在晉陽西山的天龍山和龍山修建了天龍寺、童子寺和法華寺,依山鑿巖,雕刻石佛。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天龍山石窟藝術的最早開鑿。這個時期,太原市的農業、商業也得到恢復發展。晉陽城內商業興盛、市面繁榮,成了北齊的主要商埠。
公元 581年隋朝建立。由于當時突厥稱雄北方,為了抵御少數民族的侵擾,晉陽城成為北方軍事重鎮。隋文帝封他的次子楊廣為晉王,駐守晉陽。公元605年楊廣即位,史稱隋煬帝。他把晉陽作為他的“龍興”之地,在北齊晉陽宮外,又筑起了高13公尺,周圍 3.5公里的城墻,叫做新城,在城邊修筑了高13公尺,周圍 4公里的“倉城”,并且又修建了一座晉陽宮。由于隋煬帝荒無道,大興土木,爆發了各地農民大起義。
公元 617年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李世民,從晉陽起兵,攻入長安,奪取了隋朝政權,于 618年建立了唐朝。由于李唐王朝對他們起兵的發祥地十分重視,對晉陽城不斷擴建,原來的晉陽城主要在汾河西岸,稱為“都城”或“西城”,城中有大明城、晉陽宮和倉城,唐太宗李世民又派人在汾河東岸筑起了東城。武則天在位時,并州刺史崔神慶又在東城、西城之間修建起了中城,正好跨在汾河之上。當時的都城與東、中城相連,稱為太原三城。規模宏偉的晉陽——太原之城,成為唐朝的北方屏障。因為東城內井水苦澀難飲,還修筑了從西城把晉水架過汾河引到東城的引水工程,叫晉渠。其后,河東節度使馬燧又修建了想東城引晉水工程,還潴成隍塘蓄水,又把汾水分出許多小流環城流繞,兩旁都載上楊柳,進一步綠化、美化了城市。與此同時,還在晉陽修筑了許多廳、堂、寺廟,這些建筑圍繞晉陽宮、大明宮、坐落在清水綠樹之間,使晉陽城更為堂皇清雅。唐代宏偉的晉陽三城,共有24道城門,晉水擦西城而過,汾河穿中城南流,晉渠穿西城、過中城,跨汾河達東城,使之流水嘩嘩,楊柳飄絮,樓臺相望,宮闕巍峨,蔚為壯觀。當時的晉陽交通四通八達,經濟富庶,手工業、商業十分發達,是全國主要貨幣的中心。鐵制武器日臻完美,并州剪刀鋒利無比,鐵鏡、銅鏡、盛譽全國。此外,晉陽硝石、葡萄酒都是當時的貢品。唐代的晉陽不僅城市繁華,而且文化薈萃,人才輩出。詩人白居易、文學家王翰、工部尚書喬琳、宰相狄仁杰都是太原出生的唐代名人。詩人禮李白、杜甫也都來過晉陽。李白還留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的詩劇,杜甫也曾寫下“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凇半江水”。
公元690年(唐代武則天天授元年)定太原為北都,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以北都為北京,與首都長安以及南京(成都府)、西京(鳳翔府)、東京(河南府)合稱五京。據記載,當時的太原府“領縣十三,戶十二萬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八”,太原進入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由于晉陽城城池堅固,唐以后的五代,這里幾度被一些野心軍閥作為割據稱雄的堡壘,稱王稱霸,自立為帝。從公元907年到979年七十多年間,太原經歷了后唐、后晉、后漢、北漢等幾個王朝,你爭我奪,輪番占領,使晉陽古城慘遭摧殘,太原人民苦不堪言。最慘痛的是公元 979年(宋太平興過四年)宋太宗趙光義經19年“三下河東”,終于滅了北漢,下令焚毀晉陽,次年又引晉水、汾水倒灌晉陽廢墟,毀城滅跡,使這座經營近1500年的名城,隨著五代的結束而徹底毀滅。
第三個興衰期(公元982年至1126年)
趙光義毀滅晉陽城后,為了炫耀他平北漢,毀晉陽的功績,把他指揮作戰是駐扎過的崇圣寺改為統平寺(在今后林),修筑了平晉城,但晉陽人民都不敢去那里居住。許多無家可歸的老百姓,流離失所,逃到唐明鎮和三交村落戶,唐明鎮當時是一條僅有一條街的小村莊,在現西羊市大關帝廟附近,三交村在太原城北古城村。
由于太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 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宋太宗趙光義派三交都部署潘美在唐明鎮的基礎上,擴大范圍,修筑城墻,興建太原城。宋初修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城池周長5.28公里。筑四門:“東曰朝曦,南曰開遠;西曰金肅;北曰懷德。城西南至現迎澤大街的北邊,西至現新建路的東邊,后小河、東后小河是當時北面東邊的城壕。據說當時認為晉陽出過好幾個皇帝,是個‘龍城”,趙宋毀掉晉陽新修太原城街道時,都筑成丁字街,是為釘破“龍脈”,使太原不再出現“真龍天子”,危及趙宋天下。并忌諱使用“晉陽”、“太原”名稱,而設為緊州軍事,派潘美、楊業把守。公元1023年宋仁宗即位后,對太原又進行了修建,1025年太原和州陳堯佐為了防阻汾水泛濫,在汾河東岸筑了長堤,并引水潴成湖泊,湖堤畔栽種了許多柳樹,名曰“柳溪”,東山上長滿遒勁蔥蘢的古柏蒼槐,稱為錦繡嶺。公元1059年趙宗又以并州為太原府,府治設在太原城。公元1060年又修建了著名的晉祠圣母殿。1069年在東山根的馬莊修筑了一座大廟芳林寺,兩座寺廟東西映輝,游人香客絡繹不絕。
隨著社會的發展,宋代太原的工商業也逐步繁榮起來,太原城區西南的米市街、南市街、柴市巷、菜市街、麻市街是當時的米、柴、菜和日用品市場;帽兒巷、靴巷、剪子巷、簾子巷、氈房巷、醬園巷等是工商業集中的地方。手工業、陶瓷、冶煉業尤其發達,制造的銅鏡作為貢品上貢。設在孟家井、冶峪的官窯生產的“木理紋瓷”,當時在全國頗負盛名。
經過宋代七八十年的發展,當時太原又煥發出勃勃生機,有“花花正定府,錦繡太原城”贊語。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到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太原建制為大督府,轄十縣,有“戶十五萬五千五百八十三,口一百二十四萬一千七百六十八”。這個時期,可以說歷史太原新城建成后,經北宋一百多年穩定發展達到的又一個興旺期。
北宋末年,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奴役和剝削勞動人民,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趙宋統治搖搖欲墜。這一時期,散居在長白山、松花江一帶的女真族逐漸強盛起來,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領阿骨打稱帝,國號曰金。公元1125年,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西路由粘罕率軍于12月抵達太原城下,河東宣撫使童貫逃跑,太原知府張孝純率眾奮力抵抗,誓死保衛,被圍困 250多天,終于糧絕人亡而失敗。公元1126年(端康元年) 2月14日,宋欽宗趙恒下詔將中山、河間、太原三鎮交金人。從此,太原人民在戰亂摧殘,異族壓榨下,度過了80多年。據記載,太原路(后改為冀寧路)轄區的人口減為“戶七萬五千四百四十,口十五萬五千三百二十一”。
第四個興衰期(公元1368年至1948)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把太原定為“九邊”重鎮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三兒子為晉王,駐守太原,并在太原設置了“山西中書行省”后改為“承宣布政司”,掌管全省行政事務。晉王讓他的岳父謝成對太原城進行了擴建。向東、南、北面擴展,建成了周圍14公里,高約18米的城墻,外用磚砌,開 8個門:東為宜春(大東門)、迎輝(小東門)、南為迎澤(大南門)、承恩(首義門)、西為振武(水西門)、埠城(旱西門),北為鎮遠(大北門)、拱拯(小北門),城外城壕深10米,城頭四角建角樓 4座,小樓92座,敵臺32座,使之成為“堅逾鐵甕‘的城堡。晉王還在城內修建了宮城,富麗堂皇的王府宮殿,有三個大門:“東華門”、“西華門”、“南華門”。宮城的外城墻叫東肖墻、西肖墻、南肖墻、北肖墻。肖墻內還修建了為晉王服務的各種設施,為舉行祭祀的天地壇,管理膳食的典膳所,供游樂的花園杏花嶺、松花坡等。晉王的王室分封為王,紛紛占地建造王府,為寧化府、臨泉府、方山府、大小濮府等,還有鐘樓、鼓樓、廟宇。到清帶,太原城規劃基本與明代差不多。統治者為防備人民反抗,在晉王府的廢墟上修建了4000余間營房,駐扎精騎營,后叫精營街,以上許多地名仍保留至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明代太原的兵器創造更為發達,城內奶生堂與半坡街的“鑌鐵坑”相傳是明初鍛銅作坊的遺跡。從宋代開始的燒陶器”官窯“,更為普遍。清朝中葉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煉鐵和硫磺生產也很發達。商業方面出現了封建性的同行會,形成了糧行、油面行、綢緞行等十大行業。許多街道以行業命名,如東米市、西米市、東、西羊市、估衣市、棉花巷等。與商業資本緊密相關的銀錢業也曾興隆一時。太原是明清兩代的邊防重鎮,又逐漸成為北方的主要工商業都會。
《明史.地理志》和《清史稿.地理志》對太原府人口未作記載。據明《太原府志》統計:明萬歷(公元1573至1620年)年間,太原府轄25縣,有121043戶,990450人,其中:太原縣有 9827戶,73438人。但是由于受了幾次天災的劫難,太原城再次凋衰。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晉王府失火,從內城燒到宮門,燃燒數月,所有宮殿和各種建筑化為灰燼:公元1815年(嘉慶20年)東山洪水爆發,浪高丈余,沖沒了東關,大南關,受災十分嚴重,使太原城失去了往日的繁榮。公元1877年光緒三年,連年大旱,顆粒無收,同時瘟疫流行,人民不是餓死,就是逃亡。公元1886年(光緒12年)汾河決堤,水勢兇猛,半壁西城頓成澤園,滿洲城、學臺衙門、太原府文廟、陽曲縣文廟及許多民房蕩然無存。經歷幾次大劫,據地方志記載:公元1900年(光緒26年)太原一城四關,僅有人口3萬人。
1911年辛亥革命后,雖然創建了一些軍火工業為主的現代工礦業,修建了簡易機場和南、北同蒲鐵路,城區內也陸續出現了商店、飯店和公用設施,但城市和經濟發展極為緩慢。尤其是當時正是烽火連天、戰禍不斷的戰爭年代,古城太原經濟凋蔽,民不聊生,一片蕭條景象。
斷發文身的成語典故
出處
《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發文身,祼以為飾,豈禮也哉。”《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發文身,祼以為飾,豈禮也哉。” 《淮南子.原道訓》:“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人民斷發文身,以象麟蟲。”(摘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莊子·逍遙游》:“宋人次章甫而適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杳然喪其天下焉。”周朝前期,宋人是文化昌盛的民族,有一個商人把華麗的絲織品帶到越國去,但是越人斷發文身,帽子衣物毫無用武之地。“汾水之陽”,當然是在山海經里記載的“藐姑射之山”,也就是堯帝的都城,就是現在山西的平陽。“堯帝到了“藐姑射之山”,那可是神仙住的地方,還要人去治理嗎?“杳然喪其天下焉”,人間的一切智術在其間無用,佛教所謂“應無所住”。
《史記·趙世家·正義》記越人文身之法“刻其肌,以青丹涅之。”他們不梳冠,頭發是剪掉的;文身是用礦物、植物的顏料在身上畫些圖案。黃淼章認為,對于這種習俗向來有種種解說,如美飾說、尊榮說、巫術說、圖騰說等。東漢末期應劭還認為,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是由于古代越人“習水”而避蛟龍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此外近代也有學者指出,古代越族人的“文身”是一種“標志型成人禮”的遺存。如果對各種說法綜合分析,可以推斷文身是中國古代越族一種多功能的文化習俗,包含了部落標志、圖騰崇拜和成人禮等多方面的文化含義,是帶有神秘色彩的古老遺俗。直到近代,這種習俗仍舊可以在海南黎族、臺灣高山族等民族中看到。
至于“斷發”,是剪斷頭發之意,它與“椎髻”、“披發”類似,都是古代越人流行的發式。古代漢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無論男女都留長發終身不剪。而古越人不但剪發,而且似乎經常變換發型,有時很短,有時又留長,讓漢人覺得很好奇。
示例
《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發文身,祼以為飾,豈禮也哉。”
漢·曹操《善哉行》:“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斷發文身。”
夏代的統治區域分布在哪里,都城在哪里?
夏朝的統治疆域主要包括現在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一部和安徽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
關于夏朝的都城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傳說夏朝都城幾經變更。禹在確立王權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后又遷往陽翟(河南禹州)。?都在黃河流域,現河南省境內。
這是我的第100個百度知道的回答,希望您能滿意。如果覺的答案還可以,您成全小弟下。謝謝~
西漢王朝的第一個皇帝是誰
西漢(前206年-9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后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后,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稱帝,建國號為“漢”,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稱帝后遂以封國名為王朝名。又劉邦都城長安位于劉秀所建漢王朝都城雒陽之西,為加以區別,故史稱“西漢”,有時又以都城與劉秀所建漢王朝的相對位置代稱為“西京”。而劉邦建立的漢王朝在劉秀所建漢王朝之前,因此歷史上又稱前者為“前漢”。
??????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漢族。出身平民階級,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于沛(今江蘇沛縣),稱沛公。秦亡后被封為漢王。后于楚漢戰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漢景帝時改為太祖,自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開始,多以最初的廟號“高祖”稱之,謚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