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譯注哪個好(古文尚書注)
大家好,關于尚書譯注哪個好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古文尚書注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五福臨門的來歷和五福理想的現代啟示
最近幾年春節,會有集五福的活動,就是集齊五個福字。五福,在古代卻是專用的詞匯,代表五種美好的目標。它出自《尚書 洪范》, 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是古代對一個人幸福給出了標準和規定。
孔子的十二世孫,西漢學者孔安國最早對五福做了解釋。《漢書藝文志》記載,漢景帝年間,魯恭王為了拓展自己的王宮而損毀孔子的故宅,然后在墻壁里面發現了《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等文獻,都是用古文書寫的,也就是漢代以前的字體,而今文就是漢代通行的字體。最后,這批文獻一直等到王莽當權的時候,王莽為了給自己篡位制造輿論依據,才在劉歆的建議下上升為國家哲學,從此也開始古代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孔安國對五福的解釋分別是,壽就是一百二十歲,富就是財產豐裕,康寧是沒有疾病(大病),攸好德的解釋是追求美德,考終命解釋就是按照天命生活,沒有夭亡或者遭受意外身亡。之后的學者對這五個字的解釋都差不多,所不同的就是秩序先后的問題。比如清代孫星衍在《尚書今古文注疏》中引東漢大學者鄭玄的話加以解釋,這五種都是來自上天,所謂福就是完備的意思。鄭玄的解釋有點現代隨機性的意思在里面,五福齊備尤其為難,所以能夠五福齊備,還好看運氣的好壞!
按照現代的解釋,五福就是長壽、無大病,生活富足,心情愉快,重視道德修養,能夠無病無痛的終老,而不是意外的身亡。尤其是現代人罹患多種病痛,往往在死亡來臨之前遭受各種疼痛,比如晚期癌癥患者就算不上考終命,也當不上壽終正寢,所以,是否有條件實現安樂死呢?看來,還是有必要的。
從社會整體福利來說,如果大多數人都可以實現五福幾種,那么社會是無比和諧的。比如車禍是每年死亡率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如果司機可以謹慎駕駛、不超速、不怒駕、不酒駕,那么不僅可以降低社會成本,而且有利社會整體幸福水平的提高。降低車禍事故率一方面需要司機個人的覺悟,遵守交通規范,也就是五福的“悠好德”。另一方面就需要在制度建設跟得上,提高違法駕駛的成本,這才符合《尚書》中提到的各種措施。
五福是相生的,彼此息息相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俗話說,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本義不是說做壞事就可以長壽,而是好人大多推己及人,也就是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苛求別人,很容易陷入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狀態。以己之德要求別人,很容易讓自己處在心情暴躁、情緒失控的境地,有害健康。所謂的壞人也不是違反亂紀之人,只是與道德標準有些沖突,只要不傷害別人,自私一點,也不是壞事。真正的悠好德,就是要本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精神,能夠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與別人和社會幫助,而不是一定要去做圣人,能夠節省一度電、一桶水就是圣人。
五福齊備是件難事,最難的就是考終命。一個人可以生來富足、也可以具有高尚的道德,但是想要壽終正寢,也是一樁難事。現代社會能夠考終命的人越來越多,一來現代醫療物資條件可以降低意外身亡的概率,二來中國和平的環境讓是古代是不具備的,所以看到那些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無病無痛的九十多歲過世的科學家、學者們,由衷為他們能夠考終命而高興。
總之,五福屬于一個整體,既是先民美好的追求,也是現代人可以實現的目標,前提是自己努力修德加上制度落實!
附錄、如何讀《尚書》
《尚書》向來難讀,以韓愈的才學都說這本書“詰屈聱牙”。古往今來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唐代孔穎達的《尚書正義》就是唐代《尚書》研究集大成者,也是《十三經注疏》的一種。
清代研究《尚書》名家很多,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是清代學者研究《尚書》的集大成之作,幾乎搜羅了歷代有關《尚書》的文獻材料,并進行考疏,是今天研究《尚書》的必讀書。
現代學者有王國維開創了“二重考據法”研究《尚書》,就是運用金文、甲骨文和考古實物材料與文字來研究,成就巨大。之后的楊樹達、于省吾、顧頡剛等人,他們基本上是延續王國維的方法,在材料拓展和方法又進一步加強了。
顧頡剛、劉起釪合著的《尚書校釋譯論》堪稱集大成之作,譯文也相當精彩。但是卷帙浩繁,不適合普通人閱讀。真希望可以將其中的譯文單獨刊印,加上簡單的注釋和注音,一定可以普惠大眾。
《尚書》難讀,好的普及本不多。王世舜的《尚書譯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平實曉暢,可惜年代久遠很難找得到。現在比較好的讀本是李民、王健的《尚書譯注》(再版多次,最新是上海古籍出版2020年),這也是現在可以買得到的版本。
兒童必讀的啟蒙經典國學推薦
中國文化,于世界為先進。中國有很多經典優秀的國學,多引導兒童看一些國學經典,感受國學文化的魅力。下面我就來為大家推薦的兒童必讀的啟蒙經典國學,歡迎參閱!
兒童讀的啟蒙經典國學
《莊子譯注》(精編本)
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體現浪漫主義藝術風格,是道家學說的典范之作。
《莊子》又名《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評莊子文章
意出塵外, 怪生筆端。——清·劉熙載《藝概·文概》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于己也。
——《莊子》
本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相對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
《列子譯注》(精編本)
被譽為“常勝之道”的智慧之書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戰國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學所著,是道家重要典籍,屬于諸家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
《列子》書事簡勁宏妙,多出《莊子》之右。—— 洪邁《容齋續筆》
《莊》、《列》之文,播弄恣肆,鼓舞六合,如列缺乘踽焉,光 怪變幻,能使人骨驚神悚,亦天下之奇作也。—— 屠隆《文論》
列御寇之書,氣偉而采奇。——劉韶《文心雕龍》
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列子·楊朱》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列子·說符》
《列子》共八篇,全書共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等一百三十四則。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其書默察造化消息之運,發揚黃老之幽隱,簡勁寵妙,辭旨縱橫,是道家義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詩經譯注》(精編本)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無詩文的“笙詩”。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孔子
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梁啟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詩經·小雅》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詩經·小雅》
《詩經》是按《風》、《雅》、《頌》三類編輯的。“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謂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朝廷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禮記譯注》(精編本)
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
《禮記》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據傳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與《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并稱為“儒家五經”。
《禮記》為儒家者流一大叢書。《禮記》之最大價值,在于能供給以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學術思想史之極豐富之資料。————梁啟超
《禮記》不但是打通《儀禮》、《周禮》二書之內蘊的鑰匙,同時亦是孔子以后發展至于西漢時代,許多孔門后學所共同宣說儒家思想的一部叢書。————王夢鷗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禮記·禮運》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禮記·中庸》
本書主要記載和論述先秦時期的禮制、禮儀,記錄孔子及其眾弟子的言行,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集中體現了先秦時期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其中《禮運》《儒行》等篇有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是古代學子的必學篇目。
兒童看的國學經典
《尚書譯注》(精編本)
中國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標志著史官記事散文的進步。
《尚書》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傾向是以天命觀念解釋歷史興亡,以為現實提供借鑒。這種天命觀念具有理性的內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罔游于逸,罔淫于樂。——《尚書·大禹謨》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尚書·大禹謨》
本書用散文形式寫成,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記載自堯舜到夏商周,跨越兩千余年。
優秀的國學經典
《道德經譯注》
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偉大著作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 唐玄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猜你喜歡:
1. 適合兒童讀的國學書
2. 3-6歲讀的國學經典書目
3. 學齡前孩子必讀的六部國學經典
4. 小學生必讀的國學經典
5. 12本關于國學的書籍
6. 傳承國學經典的意義
尚書譯注怎么樣
歷來都有對《大禹謨》的質疑,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考證這篇文章的不合時宜。顧頡剛先生認為,這篇文章所提出的五行觀念是戰國人才有的,所謂六府不過是五行加上農業而已。后來的顏元也將六府三事當作自己學派的不傳之秘,雖然自己的學生李塨早已經在南方知道《大禹謨》靠不住了。清人對于《古文尚書》的仇恨,關鍵還不在于六府三事,而是在于程朱將其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執中”當成了傳道要訣,對此清代學者只要證偽此篇,就能推翻程朱的學術基礎。 當下總是有一些學者企圖通過別門秘籍來試圖說明兩千年學術的虛妄,其風氣大概是源自于清代學者,既然閻若璩能夠證偽古文尚書,那么康有為就可以將古文經全部指認為新學偽經,當然到了錢玄同、顧頡剛直接將今古文經全部打到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們必須有一個清楚地邏輯,也就說兩千年人的眼睛都是瞎子,必須靠清人和民國學者才能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怪不得梁啟超、胡適等人將清代學術等同于啟蒙運動,其原因就在于清代人敢于疑經疑古,敢于反傳統。這樣的學風怎么就不能開出五四運動的激進主義呢?我們看到那些疑古派皆將自己的學術上溯到清代,撰寫了為數不少的清代學術歌頌文章,想來原因就在于清代的疑經疑古了。現代知識分子當然可以將其看做是啟蒙運動,但是我們必須說人家那是反滿革命,利用考證來反抗滿清統治,秀才造反的高級形式。 如果疑經疑古在清代還屬于反抗清政府的隱匿形式的話,那么民國以降的疑經疑古其目的就非常可疑了。五四之后,反傳統的主要方式就是胡適提倡的可學考據,但是滿清已經推翻了,還有什么話不能直接說,還要通過皓首窮經來隱藏自己的政治觀點嗎?經學作為傳統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不是已經在“民國”失去了政治合法性了嗎?為什么還有包括胡適、顧頡剛和傅斯年等人對于傳統文化的敵視和推枯拉朽般的批判呢?今天,我們早已經失去了經學在政治意識形態的主導作用,人們已經不用科舉考試了,為何還有人對于讀經(讀書)大加指責,或者冷嘲熱諷呢? 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越是得不到,越是表現出某種嫉恨。現代知識分子因為放棄了傳統德性,所以在現代也不招人待見。雖然他們號稱是學蘇格拉底,做城邦的牛虻,但是他們所做的無非就是敗壞青年人的德性,引進外來的新神(德先生賽先生),而且反客為主,不僅將主人趕出大學,而且還要將孔夫子挖墳掘墓,李代桃僵——君如不信,請看今天所謂的教主大儒,昔日誰沒干過批儒批孔,若不是當年因批孔批儒才讀了寫四書五經,今日怎好冒充大儒,禍國殃民呢?反正胡適、傅斯年、郭沫若都是國學大師了,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吐槽半天,主要還是想說明,大禹謨還是一篇值得注意的文獻,至少這篇文章就算從東晉開始,到今天也已經一千七百年了,歷代對于《大禹謨》的解釋也汗牛充棟。哪怕一朝證偽,也說明不了這篇文章在歷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我們還是回到文本中,看看這篇《大禹謨》到底說了什么,為何會在歷史中產生如許多的影響。 一如果說堯舜禪讓還沒有太多的疑竇的話,那么《大禹謨》中,虞舜與夏禹之間的關系,就非常耐人尋味了。在這篇《大禹謨》中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作為全文的重心,強調了君主如何才能獲得百姓的信任。虞舜伯夷說的是保持君主的德性,知人善任就可以了。而夏禹則是提出六府三事作為君主的職責。第二部分是虞舜也同唐堯一樣提出繼承問題,夏禹表示謙讓,并推薦皋陶。然后是虞舜對于皋陶的贊頌,皋陶立刻也謙虛了幾句,認為賞罰是君主的職責。并認為這是虞舜的治理有效的表現。第三部分,這是非常突兀表示了,虞舜要將王位讓給夏禹,來報答他治理洪水的功勞。然后講述了一大堆君主德性的言辭。夏禹又是再三的推辭。但是,在虞舜的強力要求下,還是將王位讓給了夏禹。如果按照《堯典》來說,這基本上就結束了,但是這里又增加了第四部分。也就是虞舜在禪讓后,竟然讓夏禹去討伐三苗。如果我們對于《舜典》還有印象的話,就會發現三苗正是與共工、鯀并稱的四兇之一。為何在《舜典》中還是四兇之一,到了《大禹謨》就變成了苗族了。當然,在一開始征伐中夏禹是企圖用軍事手段進行征服,但是與鯀治水一樣,沒有成功。在伯益的暗示下,告訴夏禹虞舜是如何登上王位的。于是就班師回朝了,而虞舜則通過修文教,而三苗順服了。 二通過上述敘述,就會發現與堯舜禪讓有著非常多的疑點。我們面對上面敘述中的疑問,還是仔細閱讀文本,看看是否能從細節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第一部分出場的人物主要是夏禹、虞舜和益三個人。虞舜是《堯典》《舜典》的主人公就不需要再介紹了。夏禹是鯀的兒子,是夏啟的父親,在虞舜任命下負責治理洪水,是虞舜的司空。益在《舜典》中是負責管理山川鳥獸的虞官。如果從同音的角度上,還有一個伯夷,是負責祭祀工作的。如果從專業角度說,益作為虞官是否能夠提出應該選賢任能的話,我覺得是存有疑問的。如果換做是伯夷來說,也就是專門負責祭祀,那么他的任務就是負責人事工作,對于選賢任能是有發言權的。不管怎么說,這篇文章中出現的三個人物,都在談論國家應該如何治理。虞舜和伯益兩個人談得比較虛,而夏禹說的比較實在。 我們先看虞舜是如何說的。他認為,唐堯能夠選賢任能,從民間提拔人才,天下四方平安無事。聽從眾人的意見,舍棄自己的見解,遵從別人的正確意見。這些話說出來后,我就感覺到,虞舜這哪里是在追捧唐堯呢,完全是在為其提拔自己而歌功頌德嘛!不虐待無依無靠的人,不冷落貧窮困苦的人。這雖然是在贊頌唐堯,但是我們應該可以想到虞舜所生活的家庭,如果不是唐堯將其從中提拔上來,他現在應該還是那個樣子吧! 很顯然,伯益是聽出虞舜言下之意,所以就順著虞舜來贊揚唐堯的偉大,德行廣大,圣明威武,皇天眷顧,使他富有四海。這是在贊頌唐堯還是在贊頌虞舜?如果不是虞舜英明神武,又如何能夠登上王位,如何從一個窮家小子成為富有四海的君主?而夏禹則像是諷刺伯益,說從順善道就吉利,從順惡道就兇險。這豈不是在說,順從虞舜就能夠升官發財,暗指伯益拍馬屁無恥嗎?反過來,不順從虞舜可不就是倒霉了,如自己的父親鯀和共工,也不能說不順從,只是王位競爭者而已,就被虞舜流放到四夷了。很明顯,夏禹言中是有怨憤之意。 對此,伯益怎么會聽不出來,他立刻就對虞舜講,要謹慎,要戒懼啊!我們必須追問,這不是在談論國家如何治理嗎?虞舜不是提出要選賢任能,野無遺賢嗎?這又何須戒懼謹慎,伯益這是要暗示什么?什么叫警惕不要出現失誤,不要放棄原則制度?難道他是在聽完夏禹的講辭后,要虞舜警惕政治復辟嗎?這就要求虞舜作為無產階級領導人,應該保持先進性,不要放縱游逸,不要過度享樂。對同志應該如春風般溫暖,對敵人要秋風掃落葉般地殘酷。雖然虞舜你是從人民群眾中來,但是不要完全被人民群眾牽著鼻子走,不要為了追求百姓的贊譽而違背常道,也不要因為縱欲而惹怒百姓。這樣堅持不懈地努力,而且對于政治不懈怠的話,就能夠使四方來朝。 在伯益提出治理意見之后,夏禹明顯不以為然,于是提出自己對于政治的看法。他認為,國家治理應該著重六府三事,分別是金木水火土谷和正德、厚生、利用這加起來九件事。如果按照順序將這九件事做好,就能得到百姓的擁戴。然后,再教導民眾獎善罰惡,才能使百姓遠離邪惡。 對于夏禹提出的主張,我一直都存有疑問,六府究竟是指什么,五行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這對于百姓來說有什么用?相反,夏禹為何提出要謹慎教育百姓,讓百姓擁有德行。在《堯典》《舜典》中,都是強調了唐堯虞舜的德性,在此基礎上提到百姓民風淳樸。而不是君主強調應該加強民眾的道德教育。因為只有由己才能達人,未聞可以不言修身,而先言教育百姓的。 而虞舜的回答,是說六府三事確實是治理百姓的方法。但是,他卻沒有將伯益和夏禹的講辭相互對比,而是直接肯定了夏禹的治國方法。這也為后文中,虞舜將王位傳給夏禹做了鋪墊。 三這是全文的核心所在,出場的人物主要是虞舜、夏禹和皋陶。皋陶是作為虞舜政府中的典刑官,負責處理刑事案件。虞舜和夏禹是上文已經出現的人物,我們就不多做介紹了。在這里,虞舜直接提出夏禹來接手王位。而夏禹提出了推辭意見。如果與唐堯加以對比的話,就會發現這里省去了向四岳百官詢問的過程,也省略了讓夏禹從基層開始鍛煉,與四方諸侯交接的過程,直接就提出讓夏禹繼位。 對此,夏禹的反應是非常正常的,他立刻表示自己的得行不足以繼承王位。因此,在文章中他推薦了皋陶作為王位的繼承人。虞舜立刻就開始評價皋陶的功績,認為他能夠用刑法輔助教化,從而是百姓免于刑戮,這是皋陶的功勞所在。但是,我們也應該了解,替虞舜處理鯀的人,恰恰也是皋陶。換句話說,雖然下命令流放鯀的是虞舜,但是執行者卻是皋陶。那么,我們就必須問,夏禹是真心推薦皋陶嗎? 有參政經驗的人都知道,司法系統的人員,如果秉公執法就難免的最權貴,遭到來自于政治體制內部的壓制。也就是說,夏禹看到了皋陶在整個體制內是最為虛弱的環節,最容易遭到來自于官僚體制的聯合反對,所以他才推薦了皋陶作為虞舜的繼承者。無論從哪個角度,夏禹推薦皋陶都不是出自好心。 皋陶是非常明白夏禹的用心,于是就將自己對于刑法的功勞推給了虞舜的教化,認為國家能夠省刑罰,是因為虞舜能夠對待臣下簡約,控制民眾寬容那個,懲罰不連帶子孫,獎賞延續后代。愛惜民眾的德性,自然就能夠協和百姓,百姓也自然不會觸犯法律。按照皋陶的說法,都是虞舜實行德政的貢獻。虞舜聽了之后萬分高興,于是就說,能夠使自己如愿地治理天下,四方百姓都能相應,都是因為皋陶的貢獻。 如果按照文章來看,虞舜本來是想要夏禹來繼承王位,但是在其推薦皋陶之后,就變成了皋陶歌頌虞舜的德性,而將繼承之事放到一邊了。也就是說,虞舜確實認為皋陶在法制上有突出貢獻,這一點并沒有太多的異議。那么,按照文意繼續推論的話,就應該是虞舜提拔皋陶來接管王位。但是,下面的故事就發生了逆轉。 四在這一部分中,虞舜并沒有承上文中對于皋陶的稱贊,而是回過頭來對于夏禹治水進行了不惜余力的贊頌。這就像伯益、皋陶對于虞舜的贊頌一樣。問題在于,虞舜隨后的講辭非常值得玩味。 虞舜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這句話背后有多少的無奈,我們都知道唐堯的時候洪水就已經泛濫了,所以才派鯀去治水,失敗后被流放到四夷。于是,夏禹就順利成章地接替了父親治水的工作,而且將洪水治理成功了。僅就此功勞而言,虞舜就沒有做到。所以,他暗示了夏禹的謙虛是有本錢的,治水的功勞是沒有人能夠奪走,所以沒有人能夠與夏禹爭能爭功。因此,將王位傳給夏禹,是上天的安排,而不是虞舜自己的心意。然后虞舜就教導夏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君主。 這時候,夏禹依然在推辭王位,希望通過占卜來決定未來王位的繼承者。如果,我們仔細讀這段講辭,就會發現夏禹的桀驁不馴,至少在面對虞舜的屢次禪讓的請求,他都用堅決的語氣加以拒絕。最后,虞舜要求夏禹繼承王位,并在百官面前行禪讓大禮。這里,可以與堯舜禪讓進行對比,堯舜之間是翁婿關系,禪讓之事雖然是國之大事,但也是家庭內部的傳承。但到了虞舜夏禹之際,兩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再是繼承關系,反而類似于競爭關系。虞舜的講辭中,所透露出來的并不是提拔,而是不得已的無奈。 五最后一部分是夏禹伐三苗,主要的人物還是開始的虞舜、伯益和夏禹。夏禹雖然繼位,但是虞舜仍然健在,所以下令新君去討伐三苗。如果跟后來的《泰誓》和《牧誓》相比就會發現,其中講辭非常類似,只不過周武王討伐的是紂王,而夏禹討伐的是三苗而已。這個三苗是否與虞舜流放四兇的三苗有關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次討伐是虞舜下令,讓夏禹討伐跟自己父親鯀一同被流放的三苗,這個意義就非常不一般了。 跟所有的征伐一樣,夏禹向士兵強調了討伐的意義,在于伐無道而就有道。但是,非常可疑的在于,這次討伐并沒有成功。這就與后來的湯伐桀,武王伐紂有了很大的區別。如果說三苗無道的話,為何有道的明君夏禹卻無能為力呢?這時候,伯益就對夏禹出了個主意,告訴他虞舜是如何處理家庭矛盾和政治問題的。夏禹聽完后,就立刻班師回朝了。也就是說,夏禹自己宣告討伐的失敗。而虞舜只是在自己的朝堂中大施文教,宮廷中跳舞,三苗就乖乖歸順了。這樣的對比,象征了實行文教的虞舜與實行無力征伐的夏禹之間的勝負。 結語通讀全篇之后,我們發現也許因為夏禹與虞舜有殺父之仇,所以在其他如伯益、皋陶贊頌虞舜之德時,選擇了沉默和反抗。憑借著治水之功,他脅迫虞舜禪位給他,但是他還是缺乏治理的經驗,于是就出現了征伐三苗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到夏禹往往仰仗的不是德性,而是武力。對此,《大禹謨》中對于夏禹這種仗勢欺人進行了隱微的批判,告誡夏禹哪怕是獲得了王位,依然要按照唐堯虞舜之德,勉勵行政,而不是夸耀自己的武力和功績。 對此,我們不難看到政治中微妙難言的部分,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就能感覺到作為官二代的夏禹,對于平民出身虞舜的不服氣。因此,屢次以謙卑的形象來挾制虞舜禪讓,但是在登位之后,卻無法真正實現德政。對此,我們不免稱贊唐堯選賢任能,而不是唯才是舉的政治方針。虞舜在選拔繼承人的時候,就不能延續唐堯的原則,這也是伯益在開始希望虞舜能夠堅持的原則。但是,我們看到虞舜的妥協,導致了夏禹的繼位,也反映出貴族對于平民政治的復辟。 就像凱撒意味著羅馬共和國的終結一樣,夏禹的兒子啟,最終終結了原始共和制,將國家改造成了君主制。這一巨大的改變,與羅馬共和國到帝國的轉變一樣具有深遠影響。所以,雖然后世有很多人追思堯舜之德,卻很少將其推及夏禹,其原因就在于人們還是追思德性之治,而不是感念因功而獲勛。
四書五經哪個版本比較好?
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定奪。比如初學者,可以買注釋較多的,方便理解原文的意思。若文言文基礎扎實的,可以直接購買原版。
四書五經: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于文字過于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于宋朝,五經之名始于漢武帝。
《尚書》流傳的幾個問題
1、
問:《尚書》在流傳過程中的有哪幾個關鍵人物和時間點?
答:《尚書》應該是整部十三經中最為復雜的一部,也是爭議最多的一部,下面簡單的介紹下:
1、孔子:今文經學認為孔子曾經刪定過《尚書》,意思是說孔子整理了上古流傳下來的文獻,進行刪定后成為現在的《尚書》。古文經學否認此觀點。
2、秦伏生:由于《尚書》在秦始皇焚書的范圍內,導致先秦時期《尚書》的原貌不得而知,西漢孝文皇帝時,濟南伏生能教授《尚書》,孝文皇帝派晁錯前往學習,得到二十九篇,這二十九篇就稱為《今文尚書》。今文的意思是書的內容由西漢時期通行的隸書寫成。此事記載于《史記 儒林傳》,此事沒有爭議。后來從漢武帝起的整個漢朝,設立的五經博士,均以此《尚書》為準。
3、西漢孔安國:孔安國是孔子的十一世孫,漢武帝時人。《史記 儒林傳》記載他能讀《古文尚書》。此《尚書》是使用漢以前的篆書寫成,篆書在漢時已經不再通行,故稱為古文。在《漢書 藝文志》中記載魯共王為了擴大自己的宮殿,破壞了孔子的老宅,在老宅的墻壁中發現了很多文獻,都是用古文寫成,其中有《尚書》,此《尚書》也被稱為《古文尚書》,至于與《史記 儒林傳》中的《古文尚書》是否為同一本,無法確定。
4、西漢河間獻王:他在民間收書時,曾收到過《尚書》,此事載于《漢書 景十三王傳》,但這個版本后來已經無據可考。
5、西漢張霸:《漢書 儒林傳》記載張霸將自己收藏的獻于漢成帝。有人認為這個本子中的《書序》就是現在《尚書》的《書序》。
6、西漢劉歆:他在《移讓太常博士書》中記錄了魯共王得《古文尚書》這一事件,劉歆校訂了這部《古文尚書》。
7、東漢杜林:《后漢書 杜林傳》記載杜林得到了漆書《古文尚書》一卷,雖然只有一卷,但由于杜林是古文經學大師,《后漢書 儒林傳》記載:杜林教授的《古文尚書》版本,后來賈逵為此書作過訓,馬融為此書作過傳,鄭玄為此書作過注釋。至此,這個本子的《古文尚書》應該是集東漢古文經學的大成,不過古文經學當時是在民間流傳,官方流傳的本子源頭還是上文所寫的伏生《今文尚書》。
8、東晉梅賾:此人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整個《尚書》流傳過程中的關鍵節點。由于“永嘉之亂”,東晉朝廷在江南偏安一隅,當時的豫章內使梅賾向晉元帝獻了一部《古文尚書》,梅賾稱這部書就是西漢時期孔安國親自作傳并獻給漢武帝的版本。
9、唐孔穎達和衛包:孔穎達根據梅賾所獻的版本編《尚書正義》,后又經衛包整理,刻于“開成石經”,由此,梅賾版得到官方正統地位。
10、清閻若璩:他的《尚書古文疏證》認為梅賾所獻的《孔傳古文尚書》為偽書,使得流傳了千年的《尚書》被證偽。
簡單的結論就是:
1、兩漢時期有很多《尚書》的版本(這些版本都沒有流傳下來)。
2、得到最長時期公認的正統《尚書》版本,由東晉梅賾所獻,孔穎達編為《尚書正義》后廣為流傳,至清閻若璩判為偽書。
2、
問:那《尚書》應該怎么讀呢?要選擇哪些部分來讀?
答:目前相對公認的結論是:
將現有的《尚書》(注意是現有的)分為兩個部分:
《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
《今文尚書》約等于西漢時期流行的版本,絕大部分內容是可信的。
《古文尚書》是否可信爭論較大。
初學者可以主要看《今文尚書》,《古文尚書》了解即可。
3、
問:推薦一下相關的入門書籍?
答:兩大出版社的都可以:
《尚書--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中華書局出版;
《尚書譯注(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注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據清華竹簡,確定古文《尚書》系偽書,那么現在流行的《尚書》還有什么價值呢?
古文《尚書》 是偽書是早就有定論的,在竹簡沒有發現前根據考據學就已經被認為站不住腳。所謂的偽也不過是這書所聲明的時代有問題。但是該書畢竟也是古人所寫,也還有所編纂人那個時代的印記,從今人的角度來看,當然含有豐富的史料價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現在有許多的文物作假,要做成唐宋時代的。可是如果你假設再過1000年回頭來看這些假的東西,當然也是文物了,前提是能夠留存的話,盡管在今天可能不值錢。那千年后的人可以根據這些假的物器,就能分析出現在的工藝制造水平等等東西出來。所以,真假也總是相對而言的。
至于有沒有意義,這個怎么說呢?你不去讀他,再多意義都沒用。
關于尚書譯注哪個好和古文尚書注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