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為什么來成都(柳永寫成都)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柳永為什么來成都,以及柳永寫成都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柳永一生都到過哪些地方?
一歲(984) 出生 福建崇安五夫里人
十二至十四歲 隨父在揚州
十五至二十歲 京城【咸平六年(1003)作望海潮贈孫何】
二十五至三十八歲 【真宗的“天書”事件(百度應該有)留在京城做歌頌功德之作希望以此博得功名】
三十四歲 作《御街行》
三十六歲1019、四十一歲1024、四十四歲1027.朝廷開科舉士,柳永參考,落榜而終,此期間做《征部樂》等。到過蘇州、揚州、瀟湘等地,作大量羈旅行役之詞
四十九歲 回京參考
五十一歲(1034)改名永,登第,為鹽官
五十五歲 在潁州作詞《如魚水 輕靄浮空》獻呂夷簡
五十九至六十歲 在期間,拜見晏殊,求改官遭拒(網上查得到此事)
六十一歲 漫游至成都,作詞《一寸金 井絡天開》
六十六歲至七十歲 轉為京官之前,宦游關中。皇you中,任京官,為工部屯田員外郎
七十歲 在潤州去世。
——引自《名家選集卷.柳永集》
絕非復制!!打擊盜版!!
柳永的生平簡介
柳永(987年-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改字耆卿,福建崇安人,籍貫山西永濟,出生于山東費縣,排行第七,時人或稱柳七而不直稱其名,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又稱柳屯田。北宋著名詞人,作品流傳甚廣,盛行一時,相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早年在汴京生活,流連歌樓酒肆,寫下許多描述歌妓的艷詞,其風格較為卑俗,為士大夫所鄙視,影響了他的仕途,使他受到排斥,中年以后才中科舉,此后流宦各方,多任職各地的下級官吏。
柳永多用民間流行篇幅較長的慢詞創作,不限于士大夫常用的小令,拓展了宋詞的形式,并擴大詞的視野,其詞主要描寫男女之情與羈旅行役,坦率生動,直言無隱,不避口語,善于融情入景和運用鋪敘手法,技巧高妙,影響了其后詞人如蘇軾和周邦彥的作品,后世通俗文學亦推崇柳永的地位。柳永作品輯為《樂章集》,現存詞200余首,對宋詞的發展甚有貢獻。
生平
柳永是北宋著名詞人,為河東柳氏之后,出身仕宦之家,父親柳宜及五位叔父都曾在南唐或宋朝做官,兄長柳三復及柳三接都有科第功名。柳永年輕時在汴京度過,喜歡在歌樓酒肆流連,多為歌妓酒女作詞。他有音樂天分,精通音律,個性浪漫,往往應教坊樂工所求,為流行歌曲作詞。
歌妓如得到柳永為她作詞,便身價十倍,故向柳永贈予財物,以求填詞,這也許成為柳永當時的主要收入。柳詞曾傳唱宮中,如《傾杯樂》贊美京城元宵佳節的繁華享樂,曾在宮中傳唱一時。柳永考試不中,寫了《鶴沖天》詞,表達了他的牢騷,以及對仕宦和士大夫的輕視和鄙視:“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自視為沒有功名的卿相,寧愿不要浮名。《鶴沖天》為落第秀才鳴不平,被落第秀才傳唱一時,卻得罪了皇帝宋仁宗。
其后一次科舉中,宋仁宗特意讓柳永落榜,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多為歌妓酒女作詞,被士大夫認為品格卑下,詞語淫穢鄙俗,受士大夫排斥,也影響了他的仕途。
景祐元年(1034年)約在48歲時,柳永終于科舉及第,被任命為睦州團練推官。一個多月后,任期并未屆滿,睦州知州呂蔚準備給他升官,報請朝廷,引起輿論非難,結果侍御史郭勸認為柳永尚未有表現,沒有升官。實際上柳永作地方官時施行善政,贏得百姓愛戴,足跡涉及睦州、曉峰、余杭、靈臺、泗州、杭州、蘇州、揚州、會稽、建寧、長安、成都等地。
他曾任定海縣曉峰鹽場鹽監,景祐年間(1034年-1038年)任職余杭令,政績良好,得百姓愛戴,此外曾擔任著作郎及太常博士。柳永多次請求晉升,甚至請求宦官加以推薦,都不得要領。他曾向宰相晏殊自薦,卻被譏諷詞作俚俗。有人推薦柳永的才能,要求給他升官,宋仁宗說:“得非填詞柳三變乎?……且去填詞。”
柳永仕途因而總是不得志。他填詞署名,寫上“奉旨填詞柳三變”,表現他的反抗態度。柳永曾寫《醉蓬萊》詞,歌頌皇帝,獻給宋仁宗,希望得到擢用,但詞中有幾句話得罪了宋仁宗,宋仁宗把詞擲在地上,柳永自此不復被擢用。他一直做小官,收入不多,仕途不得意,才華得不到施展,輾轉于各地的卑微官職中;失意以后,更縱情于歌妓酒女之間。皇祐年間(1049年-1054年),任職屯田員外郎,長期沒有調遷,最后在江蘇潤州離世。
柳詞在宋代流傳甚廣,盛行一時,相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相傳柳永過世后,每年都有歌妓在他墳前致哀。作品集名為《樂章集》,南宋時有9卷,此本今已失佚。現存古本為明毛晉編《宋名家詞》本,及清朱孝臧編《彊村叢書》本,1965年唐圭璋編《全宋詞》收柳詞212首。
擴展資料:
地位與評價
柳永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詞人,在宋詞的發展史上極值得重視。他對詞的發展貢獻很大,創制了很多新曲,完成了慢詞形式,擴展了題材,引入了民間文學的手法和口語語匯。他是慢詞這種長篇詞的開創者,在慢詞方面他開拓了詞的形式,是首位刻意錘煉慢詞的大家。柳永以前,文人一向甚少填寫慢詞,所用詞調多為篇幅短小的小令,柳永則大量使用了篇幅較長、流行于市井間的慢詞。
柳永對詞壇的兩大貢獻,一是“領字”的使用,一是在敘事抒情中注入抒情成分。柳永羈旅行役之詞,就內容而言,在詞的發展演變史上,具有開拓的作用。當時士大夫并未以詞正面抒寫自己的懷抱和志意,柳永拓展五代以來離別相思之詞,首先寫離別相思之情,直接出之以男性口吻而非女性口吻,真切寫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抒寫男女感情,特別是男性的戀愛心理。
影響
柳永是慢詞的完成者,對其后詞人影響很大。柳永首先描寫行蹤所及廣大的關塞山河,而不限于閨閣園亭,首先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感受,鮮明真切,而不用相襲的陳言。他也開始在羈旅行役之詞中,正式抒發個人志意。柳永這幾方面的拓展,啟發和影響了后來的蘇軾,對蘇軾早期詞作頗有啟發,如《八聲甘州》影響了蘇軾慢詞《沁園春》。
蘇詞開闊博大的景象,雄渾矯健的音節,正有得于當時盛行的柳詞;只是柳詞往往筆鋒一轉,回到了柔情的描寫,蘇詞則始終在開闊博大和雄渾矯健的豪氣中。柳詞著重章法結構的層次拓展,以及情景的相互襯托,對北宋后期的長調寫作,特別是對于周邦彥詞之鋪敘,產生很大影響。有學者認為周邦彥的詞繼承了柳詞。柳永詠嘆離別的詞中,多想象對方別后的景況,后來周邦彥詞受柳詞影響,也用了相同手法。
柳永懷古慢詞在北宋詞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有成就,對后世影響最大。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受柳永《雙聲子》影響,兩詞都是泛舟長江而緬懷歷史事件與古人,最后以感慨人事變遷作結,暗寓著作者自己的落魄。辛棄疾《漢宮春.會稽蓬萊閣觀雨》、吳文英《八聲甘州.姑蘇臺和施云隱韻》都繼承了柳永《雙聲子》的結構。柳永也將詠物題材引入慢詞創作,詠物題材原本未受詞人重視,由于柳永的努力,詠物慢詞開始流行。
柳永的普遍形象,是一個浪子,歌女的愛人,后世戲曲和通俗小說作家,都尊柳永為通俗文學傳統的代表,認為他敢于違背傳統,具有反抗精神。于歷代文人中,柳永在通俗文學擁有最高地位。
元代關漢卿的雜劇《錢大尹智寵謝天香》,建基于柳詞《定風波》;而羅燁《花衢實錄》、洪楩《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馮夢龍《眾名姬春風吊柳七》等筆記小說,都脫胎自柳永《木蘭花》這首聯章。柳永的山水詞,也啟迪元明戲曲對大自然的描寫。
柳永詩詞《望海潮》
望海潮,慢聲長調和所抒之情起伏相應,音律協調,情致婉轉,是柳永的一首傳世佳作。 下面是柳永詩詞《望海潮》,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鑒賞:
此詞一開頭即以鳥瞰式鏡頭攝下杭州全貌。它點出杭州位置的重要、歷史的悠久,揭示出所詠主題。三吳,舊指吳興、吳郡、會稽。錢塘,即杭州。此處稱“三吳都會”,極言其為東南一帶、三吳地區的重要都市,字字鏗鏘有力。其中“形勝”、“繁華”四字,為點睛之筆。自“煙柳”以下,便從各個方面描寫杭州之形勝與繁華。“煙柳畫橋”,寫街巷河橋的美麗:“風簾翠幕”,寫居民住宅的雅致。“參差十萬人家”一句,轉弱調為強音,表現出整個都市戶口的繁庶。“參差”為大約之義。“云樹”三句,由市內說到郊外,只見錢塘江堤上,行行樹木,遠遠望去,郁郁蒼蒼,猶如云霧一般。一個“繞”字,寫出長堤迤邐曲折的態勢。“怒濤”二句,寫錢塘江水的澎湃與浩蕩。“天塹”,原意為天然的深溝,這里移來形容錢塘江。錢塘江八月觀潮,歷來稱為盛舉。描寫錢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筆。“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璣”和“羅綺”兩個細節,便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殷富反映出來。珠璣、羅綺,又皆婦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聲色之盛。“競豪奢”三個字明寫肆間商品琳瑯滿目,暗寫商人比夸爭耀,反映了杭州這個繁華都市窮奢極欲的一面。
下片重點描寫西湖。西湖,蓄潔停沉,圓若寶鏡,至于宋初已十分秀麗。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將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疊山,是指靈隱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疊疊的山嶺。湖山之美,詞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寫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這兩種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這里以工整的一聯,描寫了不同季節的兩種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兩句確實寫得高度凝煉,它把西湖以至整個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來,具有撼動人心的藝術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對仗也很工穩,情韻亦自悠揚。“泛夜”“弄情”,互文見義,說明不論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蕩漾著優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聲。著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釣叟蓮娃”,是說吹羌笛的漁翁,唱菱歌的采蓮姑娘都很快樂。“嬉嬉”二字,則將他們的歡樂神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圖卷。
接著詞人寫達官貴人此游樂的.場景。成群的馬隊簇擁著高高的牙旗,緩緩而來,一派暄赫聲勢。筆致灑落,音調雄渾,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風流的地方長官,飲酒賞樂,嘯傲于山水之間。“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是這首詞的結束語。鳳池,即鳳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晉時中書省地近宮禁,因以為名。“好景”二字,將如上所寫和不及寫的,盡數包攏。意謂當達官貴人們召還之日,合將好景畫成圖本,獻與朝廷,夸示于同僚,謂世間真存如此一人間仙境。以達官貴人的不思離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詞調始見于《樂章集》,為柳永所創的新聲。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富庶與美麗。藝術構思上匠心獨遠,上片寫杭州,下片寫西湖,以點帶面,明暗交叉,鋪敘曉暢,形容得體。其寫景之壯偉、聲調之激越,與東坡亦相去不遠。特別是,由數字組成的詞組,如“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騎擁高牙”等詞中的運用,或為實寫,或為虛指,均帶有夸張的語氣,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詞風。
拓展: 柳永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東(今山西),曾為沙縣縣丞,在州郡頗有威信。父親柳宜,出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南唐滅亡后,柳宜供職北宋,任雷澤縣令,不久,改為費縣縣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費縣)。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上書,授全州通判,柳永隨父赴任。
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贊善大夫調往揚州,柳永隨往,習作《勸學文》。
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屢遷至國子博士,命其弟攜畫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隨叔歸鄉。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鄉,游覽名勝中峰寺,作詩《題中峰寺》。柳永讀到《眉峰碧》,甚愛此詞,將它題寫在墻壁上,反復琢磨。
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嘗試為詞,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頌家鄉風景武夷山,有“飄飄凌云之意”。
流寓江淮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計劃進京參加禮部考試,由錢塘入杭州,因迷戀湖山美好、都市繁華,遂滯留杭州,沉醉于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咸平六年(1003年),孫何知杭州,門禁甚嚴,柳永作《望海潮·東南形勝》,前往拜謁。此詞一出,即廣為傳誦,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時。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孫何還京太常禮院,柳永做《玉蝴蝶·漸覺芳郊明媚》,追憶陪孫何游樂情事。
景德年間(1004—1007年),柳永離開杭州,沿汴河到蘇州,作《雙聲子·晚天蕭索》;不久入揚州,作《臨江仙·鳴珂碎撼都門曉》,追憶舊游,度過了青年時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科舉之路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入京師汴京(今開封)。時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華極盛:元宵,皇帝與民同樂;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龍舟競渡;汴京風情,紙迷金醉。柳永凌云辭賦,將帝都的“承平氣象,形容曲盡”。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闈在即,柳永躊躇滿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試,真宗有詔,“屬辭浮糜”皆受到嚴厲譴責,柳永初試落第。憤慨之下作《鶴沖天·黃金榜上》,發泄對科舉的牢騷和不滿,但對中舉出仕并未完全絕望。不久之后,柳永作詞《如魚水·帝里疏散》,對此次應試的不利,柳永已不再介懷,對試舉仍抱希望。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永第二次參加禮部考試,再度落第。同時,與相好歌女蟲娘關系出現裂痕,柳永作詞《征部樂·雅歡幽會》,抒發失意兼失戀的苦悶情緒。
天禧二年(1018年),長兄柳三復進士及第,柳永第三次落榜。
浪跡天涯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憤而離開京師,與情人(或為蟲娘)離別,作著名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詞為生,詞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憊,柳永作《輪臺子·一枕清宵好夢》,追憶“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感嘆“芳年壯歲,離多歡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師,汴京繁華依舊,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觸目傷懷,柳永又離開京都,前往西北。
明道年間(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作《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不久,至成都,時田況知益州,錦里風流、蠶市繁華,柳永作詞以贈。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長江向東,過湖南、抵鄂州。
釋褐為官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親政,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聞訊,即由鄂州趕赴京師。是年春闈,柳永與其兄柳三接同登進士榜,授睦州團練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悅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經蘇州,時范仲淹知蘇州,柳永遂前往拜謁,并作詞進獻。九月,睦州知州呂蔚愛慕柳永才華,向朝廷舉薦,因“未有善狀”受阻。
景祐四年(1037年),柳永調任余杭縣令,撫民清凈,深得百姓愛戴。
寶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曉峰鹽監,作《煮海歌》,對鹽工的艱苦勞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為政有聲,被稱為“名宦”。
轉官辭世
慶歷三年(1043年),調任泗州判官。時柳永已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績,按宋制理應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選調”,遂有“游宦成羈旅”之嘆。秋,柳永進獻新詞《醉蓬萊·漸亭皋葉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語,不合圣意,改官投訴無果而終。八月,范仲淹拜參知政事,頒行慶歷新政,重訂官員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訴,改為著作佐郎,授西京靈臺山令。
慶歷六年(1046年),轉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蘇州,作詞贈蘇州知州滕宗諒。
皇祐元年(1049年),轉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員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潤州。
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與世長辭。
柳永的故事
一、柳永被妓女合金埋葬
柳永,北宋詞人,他的詞大多是艷詞,描寫男女之情和青樓女子往事,參加科考,皇帝認為“屬辭浮糜”而四次落榜。科舉落第后,柳永沉溺煙花巷陌,都市的繁華、歌伎的多情,本就放蕩不羈的他似乎一下子顯露出來,他找到了一種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
當時北宋都城東京,青樓妓家傳出幾句口號:“不愿穿綾羅,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柳永并不像其他人,只是把青樓女子當成一種玩物,也不因她們地位低下而有所歧視,他抱著平等的態度和她們交流、生活、欣賞。沒有強迫、壓迫,這在當時是一種很標新立異的行為。
當時東京城有三大名妓:陳師師,趙香香和徐冬冬。這三人都喜歡柳永,陪著自己的錢財,爭著包養柳永,衣食住行全在妓院供給,柳永就這樣縱情于各大名妓之間,他身心俱傷,疲憊不堪,最后死在趙香香的肚皮上。
他既無家室,也無財產,死后無人過問,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學和情癡,湊一筆錢為他安葬,更是為他戴重孝。出殯之時,東京滿城歌女都來了,半城縞素,一片哀聲。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為了紀念柳永,每年逢柳永的忌日,妓女們還要集中開一次“吊柳會”。
二、柳永的一段風流韻事
柳永在江淮間,曾結識了一位叫謝天香的官妓。謝天香不僅才貌出眾,別有風韻,而且能歌善舞,柳永對她很是眷戀。因柳永要到當時的京都汴京去進行科舉考試,所以二人不得不灑淚而別。臨別之時,二人相約,待考試結束后柳永一定回來,二人重新相聚。
誰知柳永到了京城后,考試耽擱,流寓汴京,遲遲未歸。謝天香看見柳永遲遲未歸,也就萌生了早尋心上人的想法。不知為何,這一消息也傳到柳永那里,柳永心中很是悶悶不樂。
一天,恰好柳永的朋友朱儒林要到江淮去,柳永就寫了一首《擊梧桐》的詞,托他帶給謝天香,以表達他的眷戀之情,這首詞說:
香靨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與。自識伊來,便好看承,會得妖嬈心素。臨歧再約同歡,定是都把,平生相許。又恐恩情,易破難成,未免千般思慮。
近日書來,寒暄而已,苦沒忉忉言語。便認得,聽人教當,擬把前言輕負。見說蘭臺宋玉,多才多藝善詞賦。試與問,朝朝暮暮,行云何處去?
這首詞,可以說表達了柳永的衷曲。開頭“香靨深深”幾句,是寫天香長得漂亮,腮邊兩個酒窩,姿態嫵媚,這一副漂亮的面孔、姿態與氣質,都好像是天有意賞賜給她的。接著寫他自從認識了謝天香,得她殷勤看顧,也了解了她的艷情芳心。
臨別之時,二人相約,一定重新相聚,肯定地說,二人都互相以終生相許了。但二人又都似乎沒有明說,于是,二人又都怕這種交往的感情容易破裂,未免心中又犯嘀咕,產生疑慮。詞的下片,柳永說,近日來二人還互相書信往來,但只不過是互相問候寒暄而已,已經再沒有那種恩愛呢喃、纏綿悱惻的語言了。
于是,自己不免意識到,也聽人說起,您準備背負前言,重覓心上人之事。最后柳永隱約地引用了戰國時宋玉善詞賦,寫《高唐》、《神女賦》的典故,他說自己多才多藝善寫詞賦,請問,那朝朝暮暮的行云,不是出現在宋玉的筆下,又往哪里去呢?柳永實際上是以朝朝暮暮的行云來比謝天香了。
這首詞通俗易懂,曉暢明白。既表現了柳永對謝天香的戀情,又對謝天香的負心有輕微譴責之意。謝天香讀了之后,很是慚愧負疚,聯想到往日二人的情誼,于是收拾鋪蓋,變賣財產,雇上車船,尋找柳永,與柳永結為終身夫婦。
三、柳永寫《望海潮》的故事
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處飄泊流浪,尋找晉升的途徑,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據羅大經《鶴林玉露》所載,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孫何正任兩浙轉運使,便去拜會孫何。無奈孫何的門禁甚嚴,柳永是一介布衣,無法見到。
于是柳永寫了《望海潮》這首詞,請當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說,如果孫何在宴會上請她唱歌,不要唱別的,就唱這首《望海潮·東南形勝》。后來,這位歌女在孫何的宴會上反復地唱這首詞,孫何被吸引,就問這首詞的作者,歌女說是你的老朋友柳三變所作(那時柳永還沒有改名)。
孫何請柳永吃了一頓飯,就把他打發走了。由于小人挑撥離間,也沒有怎么提拔他。
附原文:《望海潮》[宋]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譯文:
東南形勢重要,湖山優美的地方,三吳的都會,錢塘自古以來十分繁華。如煙的柳樹、彩繪的橋梁,擋風的簾子、翠綠的帳幕,房屋高高低低,約有十萬人家。高聳入云的大樹環繞著沙堤,怒濤卷起霜雪一樣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綿延無邊。市場上陳列著珠玉珍寶,家庭里充滿著綾羅綢緞,爭講奢華。
里湖、外湖與重重疊疊的山嶺非常清秀美麗,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歡快地奏樂,夜晚劃船采菱唱歌,釣魚的老翁、采蓮的姑娘都嬉笑顏開。千名騎兵簇擁著長官,乘醉聽吹簫擊鼓,觀賞、吟唱煙霞風光。他日畫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時向人們夸耀。
四、奉旨填詞柳三變(柳永)
柳永,原名柳三變,宋代著名詞人,他的詞在當時就廣為流傳,“凡有井水處皆唱柳詞”。但他的仕途充滿坎坷,他于公元1017年赴京趕考,沒考上。他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五年,第二次開科又沒考上。他便寫了一首《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志。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是一首發牢騷的詞,但是那美麗的詞句和優美的音律卻征服了所有人,覆蓋了所有的官家和民間的歌舞晚會,最后還傳到了宮里。當時的皇帝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
又過了三年,柳永再次參加考試,終于以他出眾的才華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那首《鶴沖天》,就在旁批道:“且去淺斟低吟,何要浮名?”又把他的名字勾掉了。
皇上的輕輕一筆,徹底地把柳永推到市民堆去寫他的歌詞。柳永只好自我解嘲說:“我是奉旨填詞。”從此他終日流連在歌館妓樓,瓦肆勾欄,他身上的文學才華和藝術天賦與這里的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鳴。仕途上的失意并不妨礙他藝術上的創造,可以說,正是這種失意造就了獨特的詞人柳永,造就了獨特的“俚俗詞派”。
五、晏丞相惜才護柳永
在封建社會,讀書人不參加科舉便沒有出路。柳永在眾人的勸說下,也只得去應試。他不費什么力氣就中了舉人,誰知主考官將名單呈交給皇帝時,仁宗趙禎看見了柳永的名字,猛然想起了一首傳入宮中的《鶴沖天》,正是柳永寫的,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仁宗趙禎眉頭一皺,提筆把柳永的名字劃掉了,笑著說:“你要什么浮名嘛,去淺斟低唱吧!”柳永知道后,無奈把名字改成了柳耆卿,又去參加科舉考試,又中了進士,后被派到浙江余杭縣當縣令。
柳永三年任職期滿,回京述職,等候補官。當時正逢宰相呂夷簡六十大壽。呂夷簡久聞柳永大名,便差人帶上禮物請柳永給他寫一首賀壽詞。柳永本來不大喜歡呂夷簡此人,但是迫于無奈,就寫了一首《千秋歲》給呂夷簡。
寫完之后他意猶未盡,又寫了一首《西江月》,詞中寫道:我不求人富貴,人須求我文章。風流才子占詞場,真是白衣卿相。誰知柳永一不小心,竟把《千秋歲》和《西江月》同時塞入信封寄給了呂夷簡。
呂夷簡看了這首《西江月》之后,十分氣憤,就到仁宗趙禎那里說柳永的壞話,說柳永是目中無人,恃才傲物,結交市井小民,有損官員形象,然后又把這首《西江月》念給仁宗聽。仁宗聽了大怒,又在報批的名冊上,杠掉了柳永的名字。
柳永在京城等了許久還不見任命,心中百思不得其解。到吏部打聽,也沒問出點眉目。思前想后,他想起了一個人,此人正是當時的丞相,臨川人晏殊,晏丞相。他早就聽說晏丞相為人正直,心胸豁達,度量寬洪。范仲淹、歐陽修都出自晏丞相門下。想到這里,他便去拜謁晏丞相。
晏殊聽說柳永來訪,十分高興,賓主坐定后,柳永稟明了來意。晏殊微微一笑說:“有才華的年輕人呀!誰叫你那么愛作曲子呢!”柳永硬著頭皮頂了一句:“丞相您不也愛作曲子嗎?”晏殊依然笑著說:“我是作曲子,可是我不會寫什么“彩線慵拈伴伊坐”呀!”柳永知道晏丞相是在批評他的詞太多脂粉氣,一時無言以對。
晏殊見柳永不作聲了,覺得自己的話說得太重了,便說:“其實寫點兒女情長也沒什么,只是不要太過媚俗就行了。”為了緩解一下氣氛,晏殊喚出一名叫孔師師的歌姬,叫她唱一首柳永的詞。
孔師師向兩位大人行過禮后,問柳永唱那一首?柳永竟然賭氣就點了晏丞相批評的那一首《定風波》。孔師師輕撥絲弦,慢起歌喉唱了起來:“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事事已已”。唱到這,戛然而止,滿臉愧色地向晏丞相和柳永請罪:“賤妾唱錯了,請相爺和柳大人恕罪。”晏殊并不生氣,叫她重唱。
柳永卻說了聲:“且慢!”轉身對晏殊做了一揖道:“丞相,既然尊姬將“可可”唱成了“已已”就不必再改回去了,學生我來改改我的詞吧!”說完,柳永立即吟出了改韻之后的《定風波》: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事事已已。日上花梢,鶯喧柳帶,猶壓香衾睡。暖酥消,膩云髻,終日懨懨倦梳洗。無奈,薄情一去,音書無寄。
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系。向雞窗收拾蠻箋象管,拘束教吟味。鎮日相隨莫拋棄,彩線慵拈拌伊對。和我,免使少年光陰虛費。
吟完,孔師師唱了一遍,歌喉婉轉,銷魂蕩魄,晏殊大為贊賞。
次日,晏殊向仁宗趙禎保奏柳永可用,圣上轉怒為喜,任柳永為“屯田員外郎”。后世人稱柳永為“柳屯田”。晏丞相惜才護柳永也成為了一段佳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柳永
柳三變的婉約詞都是那些?
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 方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一作“凝眸”)。
定風波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云享單。終日懨懨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游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永的《八聲甘州》具體的寫作背景,也就是寫于哪年?是柳永什么時期的作品?
柳永初入仕,竟因譜寫俗曲歌詞,遭致當權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跡天涯,用詞抒寫羈旅之志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懣。《八聲甘州》即此類詞的代表作。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出自《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此詞抒寫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
原文如下: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桿處,正恁凝愁!(闌 一作:欄)
譯文如下:
面對著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面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凄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不忍心登高遙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攏。嘆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么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起美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抬頭凝望,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會知道我,倚著欄桿,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擴展資料: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極具音樂天賦,適逢北宋安定統一,城市繁華,開封歌樓妓館林林總總,被流行歌曲吸引,樂與伶工、歌妓為伍。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憤而離開京師,與情人(或為蟲娘)離別,作著名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詞為生,詞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憊,柳永作《輪臺子·一枕清宵好夢》,追憶“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感嘆“芳年壯歲,離多歡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師,汴京繁華依舊,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觸目傷懷 ,柳永又離開京都,前往西北。
明道年間(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作《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不久,至成都,時田況知益州,錦里風流、蠶市繁華,柳永作詞以贈。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長江向東,過湖南、抵鄂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