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為什么喜歡衰荷(古詩衰荷白居易)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白居易為什么喜歡衰荷,以及古詩衰荷白居易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幫我賞析一下這首白居易的詩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干。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白居易的《衰荷》是一首動人的惜荷佳作,對荷魂牽夢繞,藕斷絲連,一莖殘荷,半蓬枯葉,寄托著人生之惑和別離之痛。
前兩句主要寫了霜露中荷花將落未落、雨后風中荷花被吹干的情景,通過描寫荷花敗落前的“蕭條”,讓人不禁想象花凋葉落后的景象。
后兩句議論抒情,詩人將“無人解愛”與自己“更繞衰叢一匝看”進行對比,表達了自己的人生之惑:為什么別人不愛凋零的荷花?從而抒發了自己對蕭條景色的喜愛之情。
擴展資料:
原文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干。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譯文
霜露中荷花將落未落,雨后風中荷花花葉被吹干。
沒有人懂得喜愛這凋零的荷花營造的蕭條景色,我繞著衰叢走一圈看著。
白居易 衰荷的賞析
白居易的《衰荷》是一首動人的惜荷佳作,對荷魂牽夢繞,藕斷絲連.一莖殘荷,半蓬枯葉。寄托著人生之惑和別離之痛,殘荷之美是悲壯、是孤傲、還是透著憤世?其實都不是,是殘荷之傻在靜聽風聲、雨聲時仍然切切的牽掛.
那枯微的枝條和飄曳的殘葉,在淡淡的青塘中,淘盡了季節喧嘩的色彩,淘盡了對逝去生命的追悔和對旺盛生命力的眷戀,同時也是對新的未來的渴望······蕭條、孤寂而靜美,使人深思,使人緬懷!也就有了另一種攝人魂魄的美!殘荷以自己的生命意象,向人們,向世間詮釋著時間、歷史、哲學和希望,滿蓄著生命不息、盎然待發的禪意
詩歌鑒賞:白居易《衰荷》與王翰的《題敗荷》都描寫殘荷卻有什么不同
白居易寫衰荷,是表現衰荷獨立蕭條秋意,花兒不殘,葉兒未倒的清峻之意。王翰則是表達秋意濃烈,旅人凄楚的懷鄉之情。
元代王翰《題敗荷》:“曾向西湖載酒歸,香風十里弄晴暉。芳菲今日凋零盡,卻送秋聲到客衣。”詩人借敗荷之聲傳送到旅人的手段,把懷人寫得凄楚動人。
【衰荷】 唐·白居易: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干。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白露凋花花不謝,涼風吹葉葉初乾是什么意思?
霜露中荷花將落未落,雨后風中荷花花葉被吹干。出自白居易的《衰荷》。
原文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干。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譯文
霜露中荷花將落未落,雨后風中荷花花葉被吹干。
沒有人懂得喜愛這凋零的荷花營造的蕭條景色,我繞著衰叢走一圈看著。
【賞析】
白居易的《衰荷》是一首動人的惜荷佳作,對荷魂牽夢繞,藕斷絲連.一莖殘荷,半蓬枯葉。寄托著人生之惑和別離之痛,殘荷之美是悲壯、是孤傲、還是透著憤世?其實都不是,是殘荷之傻在靜聽風聲、雨聲時仍然切切的牽掛。
那枯微的.枝條和飄曳的殘葉,在淡淡的青塘中,淘盡了季節喧嘩的色彩,淘盡了對逝去生命的追悔和對旺盛生命力的眷戀,同時也是對新的未來的渴望······蕭條、孤寂而靜美,使人深思,使人緬懷!也就有了另一種攝人魂魄的美!殘荷以自己的生命意象,向人們,向世間詮釋著時間、歷史、哲學和希望,滿蓄著生命不息、盎然待發的禪意。
古詩詞中殘荷有什么意象的含義?
古詩詞秋之意象一:殘荷 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被譽為“花中君子”。夏荷郁郁蔥蔥,清香沁人,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出了荷葉荷花的勃勃生機和動人色彩,給人無限的美感。荷葉青青,荷花美麗,自然惹人喜愛;而秋冬之荷,殘芰斷蘋,紅消翠衰,亦別有情味。先看唐代白居易的《衰荷》: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干。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白居易的《衰荷》是一首白露時節之惜荷佳作,對荷魂牽夢繞,藕斷絲連。一塘殘荷,半蓬枯葉,寄托著人生之感和別離之痛。殘荷之美是悲壯、是孤傲、還是透著憤世?其實都不然,是殘荷靜聽風聲、雨聲時仍然切切的牽掛。那枯微的枝條和飄曳的殘葉,在淡淡的青塘中,淘盡了季節喧嘩的色彩,淘盡了對逝去生命的追悔和對旺盛生命力的眷戀,同時也是對新的未來的渴望,蕭條、孤寂而靜美。殘荷以自己的生命意象,向人們、向世間詮釋著時間、歷史、哲學和希望,滿蓄著生命不息、悄然待發的禪意。宋代的秦少游曾經問荷葉:“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虞美人》)這么多的荷葉是為誰凝恨,為什么你要背對西風呢?在他之前,唐代的杜牧也曾經說: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 這首詩的前兩句純寫景物,但從詩人所選中的落日、煙柳之景,令人感到,畫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帶暗淡的;詩篇的情調不是那么開朗,而是略帶感傷的。這是為引出后兩句的綠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環境氣氛。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寫得活靈活現:嘩啦啦,一陣西風起,大片的荷葉被翻轉過來,仿佛一下子背過身。僅僅在剛才,它們還帶著安詳的眷戀,廝磨偎依在一起,西風乍起,它們的心中,含著多少隱恨,卻不得不無奈地躲避那不可逃避的秋寒,還有那接下來的殘敗!當然,風荷原本無情,不應有恨,風荷之恨是從詩人的心目中呈現的。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到無生命的風荷之中,帶著自己的感情色彩去看風荷“相倚”、“回首”之狀,覺得它們似若有情,心懷恨事,因而把對外界物態的描摹與自我內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為一。這里,表面寫的是綠荷之恨,實則寫的是詩人之恨。秋天讓荷葉無奈到什么地步?唐代的來鵠寫秋天荷葉的殘破,更是刻畫入微: 近來靈鵲語何疏,獨憑欄干恨有殊。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偶題二首》其一)隨著深秋來臨,悅耳的鵲語日漸稀疏,憑欄看到滿池的殘荷,詩人的怨恨油然而生。原來在盛夏的時候,有很多人折下荷葉當傘,因為它很大、很圓。露珠一掉在它的茸毛上,就變成圓圓的一顆顆小珍珠,在荷葉上跌宕,跳躍。但是秋風蕭瑟,步步緊逼,短短一夜,荷葉就變得枯萎殘破了。在最深最冷的秋風里,人們忽然發現早晨的荷葉已經被寒霜剪破了。“賺他秋雨不成珠”,這個時候再落下雨,它還托得住嗎?原來周邦彥寫的那種“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蘇幕遮》),現在看不見了……殘破的荷葉,不再成珠的秋雨,在來鵠筆下,串聯起來
唐詩 衰荷 的思想感情
《衰荷》作者白居易,是唐朝的一首七絕詩。惜荷之作,寄托人生之惑和別離之痛。殘荷以自己的生命意向,詮釋生命不息的禪意。
原文: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干。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霜露中荷花將落未落,
雨后風中荷花花葉被吹干。
沒有人懂得喜愛這凋零的荷花營造的蕭條景色,
我繞著衰叢走一圈看著。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