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喜歡孟郊的詩洛橋晚望(洛橋晚望孟郊表達了什么感情)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為什么喜歡孟郊的詩洛橋晚望,以及洛橋晚望孟郊表達了什么感情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孟郊的詩
1、《烈女操》
唐代:?孟郊
原文: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女貴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譯文:
雄梧雌桐枝葉覆蓋相守終老,鴛鴦水鳥成雙成對至死相隨。
貞潔的婦女貴在為丈夫殉節,為此舍生才稱得上至善至美。
對天發誓我心永遠忠貞不渝,就像清凈不起波瀾的古井水!
2、《古別離》
出處:唐代: 孟郊
原文:
欲別牽郎衣,郞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譯文:
臨近分別的時候牽著止夫的衣服問道:這次你到哪兒去?
我不會責怪你回來遲了,你千萬不要到臨邛那里去。
3、《春雨后》
出處:唐代: 孟郊
原文:
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
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
譯文:
昨晚聽到了小雨淅淅淅瀝瀝落下的聲音,是上天想喚醒這些還在沉睡中的萬物嗎?
什么東西最先知道春天來了呢?庭院里的小草已經爭先冒出了它們嫩綠的尖芽。
4、《巫山曲》
出處:唐代:孟郊
原文:
巴江上峽重復重,陽臺碧峭十二峰。
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
輕紅流煙濕艷姿,行云飛去明星稀。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
譯文:
巴東三峽中山巒一重又一重,陽臺山旁是碧綠峭拔的十二峰。
荊王射獵時正逢巫山雨意云濃,夜臥高山之上夢見了巫山神女。
云霞、彩虹和微雨濕了神女艷姿,月明星稀神女化作行云在峽中飛逝。
極目遠望、再也不見神女芳影,聽到峽中猿猴聲聲悲鳴,不覺令人淚落打濕了衣裳。
5、《織婦辭》
出處:唐代: 孟郊
原文: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當年嫁得君,為君秉機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機。
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樹。
譯文:
丈夫是農民,我是農婦。
當年我嫁給丈夫,便開始在夫家從事紡織勞動。
我一天天疲勞下去,越來越沒有氣力,卻一刻也不能停止紡織。
為什么我織出來的是細白的絲絹,而我自己穿的卻是破爛衣服。
官府在村中的道路上張貼告示,要農民廣栽桑樹養蠶繅絲。
孟郊詩的特點 孟郊詩有什么特點
1、古樸凝重,避熟避俗。孟郊詩歌與當時盛行的淺俗流易不同,具有古樸凝重的特點,在古樸自然中又營造出新鮮的藝術效果。孟郊慣用白描,《洛橋晚望》“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高簡,歷來為人稱道。《游終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日,深谷晝未明”境界開闊。在句式上孟郊忌平緩流易,打破常規,力求古勁 折,以古文句法為詩。與五言詩歌上二下三的習慣不同,孟詩有上一下四的句子,如“藏千尋布水,出十八高僧”(《懷南岳隱士二首》其一)、“磨一片嵌巖,書千古光輝”(《吊盧殷十首》其四),改變詩歌的傳統表達方式,給人新鮮的藝術感受。
2、情深致婉,氣勢磅礴。孟郊并非終身苦吟,其詩也并非全是硬語,韓愈看到他“敷柔肆紆余”的一面,蘇拭喜愛他“鄙俚頗近古”的詩歌。孟郊不少詩歌具有古淡閑雅的特點,以平淡的詩語寫出深婉的情致,詩歌清新紆余,跌君生姿。他既有具有悠遠情致的詩歌,又有具有“奮猛卷海僚”氣魄的作品。
3、險奇艱澀。精思苦吟。孟郊詩歌硬語盤空,他慣用死、剪、燒、骨、錄、折、斷、攢等狠字、硬語,營造奇崛的藝術感受。這一方面與他心情郁悶、情緒低沉有關。在《夜感自遣》中,他說自己“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閑,心與身為仇”。苦苦地寫詩,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尋求新詞句,用過去詩中少見的僻字險韻與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壓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語言表現多帶有冷澀、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從而盡可能把內心的愁哀刻劃得入骨和驚聳人心,在這些詩中,他精心選用了“剸”、“梳”、“印”、“刷”等令人感到透骨鉆心的動詞與“峭風”、“老蟲”、“病骨”、“鐵發”、“怒水”、“勁飆”、“黑草”、“冰錢”等感覺上屬于暗、冷、枯、硬的意象相配,構成了一組組險怪、生硬、艱澀的句子,傳達了他心中難言的憤懣愁苦。
4、與情深致婉相對應,孟詩還具有氣勢雄健的特點。他以“蕩”、“振”、“鎖”等硬語體現出山峰、建筑的闊大氣象,將建筑物、山峰寫得高插云霄,橫亙天地之間,“地脊亞為崖, 出冥冥中。樓根插迥云,殿翼翔危空”(《登華巖寺樓望終南山贈林校書兄弟》)、“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游終南山》)描繪出雄健飛動的氣勢,反襯出一己的敝小。在表達風吹水嘯的意境時,孟郊常用“振空山”、“蕩天地”等寫出波及范圍之廣,程度之深。
洛橋晚望古詩賞析
前人有云孟詩開端最奇,而此詩卻是奇在結尾。它通過前后映襯,造成氣勢,最后以警語結束全篇,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是怎樣寫的吧。
洛橋晚望
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
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
月明直見嵩山雪。
孟郊詩鑒賞
題名《洛橋晚望》,突出了一個望字。四句詩,都寫眼中所見,然而前三句的境界與末句的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時節的凄清氣氛:橋下冰初結,路上行人絕,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就在這時,詩人詩筆陡轉: 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遒勁,氣象壯闊,將視線一下延伸到遙遠的嵩山,給沉寂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在人們面前展示了雄闊的景象,至此,人們才恍然大悟,詩人寫冰初結,乃是為積雪作張本;寫行人絕,乃是為氣氛作鋪陳;寫榆柳蕭疏,乃是為遠望創造條件。同時,從初結之冰,到絕人之陌,再到蕭疏之 榆柳、閑靜之樓閣,場景不斷變換,而每一變換之場景,都與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這樣由近到遠,視線逐步開闊,他忽然發現在明凈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的白雪, 感受到極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僅增添了整個畫面的亮度,使得如水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互輝映,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見,硬語盤空,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首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觀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映襯,抬首燦然奪目,遠望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侖美奐。
在這冰清玉潔的境界中,其實寄寓著詩人高遠的襟懷。
洛陽晚望的詩加詩意
《洛橋晚望》 孟郊
原文
天津橋下冰初結, 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 月明直見嵩山雪。
注釋
①選自《孟冬野詩集》。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詩人。
②天津橋:即洛橋,在今河南省洛陽西郊洛水之上。
③蕭疏:形容樹木葉落。
翻譯
天津橋下的冰是剛結不久的,洛陽的大道上幾乎沒什么行人,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
在明靜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
賞析
前人有云孟詩開端最奇,而此詩卻是奇在結尾。它通過前后映襯,積攢力量,造成氣勢,最后以警語結束全篇,具有畫龍點睛之妙。
題名《洛橋晚望》,突出了一個“望”字。四句詩,都寫所見之景,然而前三句之境界與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時節的蕭瑟氣氛:橋下冰初結,路上行人絕,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就在這時,詩人大筆一轉:“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遒勁,氣象壯闊,將視線一下延伸到遙遠的嵩山,給沉寂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在人們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這時,人們才恍然驚悟,詩人寫冰初結,乃是為積雪作張本;寫人行絕,乃是為氣氛作鋪陳;寫榆柳蕭疏,乃是為遠望創造條件。同時,從初結之“冰”,到絕人之“陌”,再到蕭疏之“榆柳”、閑靜之“樓閣”,場景不斷變換,而每一變換之場景,都與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這樣由近到遠,視線逐步開闊,他忽然發現在明靜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感受到極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僅增添了整個畫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見”,硬語盤空,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首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麗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輝映,舉首燦然奪目,遠視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極了。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出一個清新淡遠的境界,寄寓著詩人高遠的襟懷。
孟郊為什么寫洛橋晚望
這首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麗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輝映,舉首燦然奪目,遠視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極了。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出一個清新淡遠的境界,寄寓著詩人高遠的襟懷。
關于為什么喜歡孟郊的詩洛橋晚望和洛橋晚望孟郊表達了什么感情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