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為什么都寫六國論(蘇轍寫過六國論嗎)
很多朋友對于三蘇為什么都寫六國論和蘇轍寫過六國論嗎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三蘇論六國
三蘇——蘇洵、蘇軾和蘇轍,都寫了《六國論》,都是針對北宋王朝對內因循守舊,對外屈膝求和而作的,均是有感而發,遺憾的是都未全面論述六國破滅的歷史原因。
然而,可貴的是他們能夠從現實出發,針對現實,以史為據進行論述。
對于六國滅亡的原因,蘇洵認為主要在于六國的統治者不敢與秦國抗衡,而采取賂秦以求茍安的政策,即“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觀點極其鮮明,分析也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蘇軾的文章明白暢達,結構嚴謹。
蘇轍則從韓、魏兩國所處的戰略地位出發,認為齊、楚、燕、趙四國不知道厚結暗助韓、魏兩國,卻使韓、魏獨擋秦兵,最終歸附于秦,導致六國滅亡。即六國未能團結一致共同對抗秦國,反而目光短淺,見小義而忘大患,以至于“ 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蘇轍的論述脈絡清晰,分析精當,邏輯嚴密。
三篇文章相較,還是蘇洵的更勝一籌。
蘇洵的《六國論》論述精辟,氣勢縱橫,一氣呵成,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為大多數人所熟知。
六國論是三蘇中什么的作品
宋·蘇洵、蘇軾、蘇轍(三蘇,一門三學士)
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蘇洵是蘇軾蘇轍兄弟的父親,有“一門三學士”之美譽,千古無二。就文學成就和后世名聲來看,蘇軾顯然是冠軍,他的很多作品甚至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此心安處是吾鄉”。三蘇都曾寫過一篇《六國論》,講真,雖然蘇軾聲望很高,但很顯然蘇洵的《六國論》要技高一籌。
蘇軾強調了“士”的作用,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爭相養士士六國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用他們來治國,給予優渥條件,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秦,窩里斗,讓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得以實施,滅國是咎由自取。
蘇洵的《六國論》不同于以上兩篇。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賂秦”,特定時代政治保守,不變法或像魏國一樣半途而廢才是主因。
三蘇六國論比較異同
三蘇六國論異同如下:
一、相同點
1、題目相同。
2、立場相同。都是為助六國抗強秦。
3、三人的行文都有重合之處。三人文中都善于運用比喻論證,辯證巧妙,形象生動。
二、不同點
1、觀點不同。
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
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
2、三人文風不同。
蘇洵的文章論點鮮明,論據有利,借古諷今,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
蘇轍的文章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氣。全文緊扣“天下之勢”,縱論六國與秦爭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層層解剖,鞭辟入里,說透“自安之計”。而筆又一氣流注,曲折盡意。
蘇軾的文章汪洋肆意,明白暢達,又不乏嚴謹的結構特征。
擴展資料:
蘇洵所著六國論的藝術特點:
1、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為了獨占天下,各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最后六國被秦國逐個擊破而滅亡了。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國經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關系,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同時,秦滅六國,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走向統一的大勢,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本文屬于史論,但并不是進行史學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鑒今,選擇一個角度,抓住一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實政治的主張。
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著眼于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文末巧妙地聯系北宋現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人深省。
2、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本文為論說文,其結構完美地體現了論證的一般方法和規則,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后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于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后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
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構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系,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
3、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在語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論說文用詞準確、言簡意賅的特點之外,還有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在論證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說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文章的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流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痛惜、激憤,都溢于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再加上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問等修辭方式的運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歐陽修語),不僅章法嚴謹,而且富于變化,承轉靈活,縱橫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勁,具有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六國論
蘇洵為何要寫作《六國論》?
蘇洵寫六國論是為了表達他對當時外交政策的不同意見 當時宋朝雖然經濟發達 但是武力不如周邊的遼國西夏等(為了防止太祖陳橋兵變再演 所以重文輕武) 為了換取和平每年給他們送財富 蘇洵認為這樣會減弱國力最終導致滅亡。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