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是唐代哪個階段的(涼州詞是唐代哪個階段的詩人寫的)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涼州詞是唐代哪個階段的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涼州詞是唐代哪個階段的詩人寫的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涼州詞是唐代哪個詩人所作
涼州詞的作者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王之渙所作,涼州詞也是王之渙最出名的一首詩之一。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涼州詞是唐代哪個詩人所作,希望對你有幫助!
涼州詞作者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 后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寫詩,多引為 歌詞 。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志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王之渙的詩
王之渙是盛世唐朝的一位大詩人,一生之中寫出了大量的詩作,而且很多詩作都被當時的人們廣為傳頌,被譜成了曲在當時傳唱。王之渙的詩流傳到今天的數量不多,只有區區六首,但是就是這區區六首詩歌卻奠定了王之渙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在這六首詩歌中最出名的要數|《登鸛雀樓》和《涼州詞》。
王之渙的詩雖然流傳到今天的僅僅有六首,但是卻以自己詩作的浪漫主義氣息和氣勢磅礴的意境征服了后世的讀者,讓這些詩作廣為流傳,特別是《登鸛雀樓》和《涼州詞》更是膾炙人口,世人皆知。特別是《登鸛雀樓》中的那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百年來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
王之渙的詩都是非常大氣的,可以稱得上是氣勢恢宏,意境開闊,熱情洋溢,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王之渙的詩作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王之渙的詩用詞非常的簡樸,看不到豪華的 句子 ,更加看不到生僻的用詞,就是那么平時,那么不經意的幾個字就能夠立刻抓住讀者的心,讓讀者怦然心動,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讓王之渙的詩作更是散發出無窮的藝術魅力。就像是在《涼州詞》中的那句“黃河遠上白云間”,短短的七個字就勾勒出了黃河磅礴的氣勢,讓人們仿佛看到了黃河水與天相接滔滔不絕的氣勢。
王之渙是怎么死的
王之渙死于壯年,在做文安縣縣尉的時候死在任上,最后葬在洛陽。王之渙之前的一份工作是在衡水主簿,當時衡水縣令李滌將女兒嫁給了王之渙,當時是公元722年,王之渙已經是35歲而且已婚有孩子了,李氏18歲,比王之渙小17歲。
李氏嫁給王之渙必定是為這位才子的才華傾倒,二人的感情非常恩愛,成為當時的一段佳話。王之渙在家中閑居15年,李氏安貧樂道,跟著王之渙苦了15年,但是毫無怨言,不過李氏不到40 就守寡了,而且王之渙死后6年李氏也病死,因為有前妻,兩人不能合葬。王之渙的生平在史料中鮮有記載,我們后人對他的身世也知道的不多,但是他留下來的6首詩卻讓我們看到了這位才子的盛名不是空有的。
王之渙給我們留下的資料不多,但是他留下的寥寥6首詩歌卻帶給我們邊塞詩的浪漫風采,人們大多認為《涼州詞》是他的代表之作。王之渙的一生并沒有像許多人那樣追名逐利,反而有俠客之心,這樣的詩人還是很少見的。
猜你喜歡:
1. 幼兒園古詩《涼州詞》教案
2. 王之渙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3. 涼州詞的楷書毛筆書法
4. 涼州詞王之渙楷書書法
5. 《涼州詞》鑒賞
王漢的涼州詞是唐朝哪個時期的作品
盛唐時期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王翰生卒年為公元687至726年。
文學上:盛唐指唐代自開元至大歷間,為唐詩的全盛時期,唐詩分期者稱為盛唐。盛唐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為主,盛唐時期,朝廷彌漫著崇尚道家和道教的氛圍,影響所及,道教詩歌興盛。在唐朝道家既能對皇帝的政事產生影響,又吸引聚集了一批詩人,成為詩人與玄宗之間的橋梁。盛唐道教詩歌與前代游仙詩相比,在題材、風格、體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點。有著名詩人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等。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直至“安史之亂”爆發以前,是唐代社會高度繁盛而且極富于藝術氣氛的時代。唐詩經過一百多年的準備和醞釀,至此終于達到了全盛的高峰。雖然,在唐詩的初、盛、中、晚四個階段中,盛唐為時最短,其成就卻最為輝煌。這一時期,不但出現了偉大的詩人李白,還涌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優秀詩人。許多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詩篇,便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具有郁勃濃烈的浪漫氣質,是盛唐詩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靜優美之作,也同樣是生氣彌滿、光彩熠熠的。這就是為后人所艷羨的“盛唐之音”。文學上的盛唐結束于杜甫去世。
盛唐詩人主要分為山水田園派與邊塞詩派兩派。山水田園派以王維與孟浩然為首;邊塞詩派則以王昌齡為佳;也可分成浪漫主義(李白)和現實主義(杜甫)。
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涼州詞》:唐代樂府曲名,是歌唱涼州一帶邊塞生活的歌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
《涼州詞》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的歷史背景?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作者寫那里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涼舟詞 這首古詩是哪個朝代哪個寫的,全文
“涼州詞”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有多首名詩: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
(唐)孟浩然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王翰寫的涼州詞寫的時間是初唐還是盛唐還是晚唐?
王翰生活在武則天后期及開元時期,開元時期是唐朝最為繁華的時期,唐朝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國力顯著增強,在封建社會和中國近代史中達到了一個最明顯的頂峰,史稱開元盛世,屬于盛唐。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