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多少集(王船山電視劇)
大家好,關于王船山多少集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王船山電視劇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衡陽著名歷史名人王船山
王船山即為王夫之,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陽市雁峰區)人,因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書立說,故世稱其為“船山先生”.他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與黑格爾并稱東西方哲學雙子星座、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還與黃宗羲、顧炎武并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主張經世致用的思想,堅決反對程朱理學,《讀通鑒論》《宋論》為其代表之作.
故選B.
曾文正公集
余近日購得《曾文正公集》一套,費資數百,而吾深以為幸事也。自書到手中時,此幾日間,未嘗有須臾離身時者。開卷讀之,則吾立覺受教匪淺矣。
吾鄉諸先賢:周濂溪為一代學術開創之師,引領理學數百年之濫觴,對其高山仰止之情,自不必贅言。王船山生于世亂之時、國道傾頹之際,而其舉義抵抗,以一介書生之弱身,終不肯屈服清廷,其亦故此而終生流離也;然其學術,卻集三百年來之大成,雖王陽明亦未必可與之相項背也。對于船山先生,我輩后學小子,自是頂禮不迭,景仰之情也宏大,然在頂禮之余,亦竊思以之為法,妄思與齊之焉。余當繼續修習,以期精進,老死之時,或可以及船山先生于萬一也。論及曾文正公,非不景仰也,非不思齊之也,然心中更以其情為情、以其心為心、以其德為德也。夫曾文正公,一無家學淵源,二無祖宗蔭庇,而其十年七遷,由七品小吏而直至二品大員、封疆大吏、手握雄兵;以一人之力而挽狂瀾于即倒、中興國運;以書生之身而封武侯,此亙古未有之事也。蓋因今日之中國,以某某主義定性農民起義,故世人多以洪秀全輩為英雄、曾國藩輩為鷹犬,而吾獨不以此為然也。夫為人者,當以忠厚、善恕、純良為本;夫為官者,當以廉潔、忠勇、勤謹為本;上報國家,下扶人民。試問:洪秀全輩稱帝后,其為人民乎?非也,斯人眼中斯時已只有聲色權位矣。曾文正公至高位時,常思歸隱而不可得,而其平日皆約束部下,為官以廉、領軍須不犯人民,更兼其時時思復興國力,雪恥于列強。此非人之所謂好官乎?后其權位漸重,為清廷所猜忌,頗多利民之良苦之策皆未得允行。吾輩怪乎清廷無能,而能連坐其干吏乎?曾文正公,吾謂其實乃千古以來,將圣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教訓付諸實踐、且成功之惟一人也。
余讀至《冰鑒》諸篇時,胸中有如明鏡高懸,秋毫可于俯仰之間畢察也者。讀其《挺經》、奏折時,由衷感其實為賢良干吏也。讀至曾文正公家書、日記時,則獲實用之教益匪淺也。蓋其家書、日記中,多有為學、交友、治家、讀書之法,多為其親身感悟,良苦忠實有用之言也。讀其書之前,余雖對其人雖有敬重之心,而終究難免有忌于鑠金之眾口,多有誤解處者。及至讀完其書,了解其生平,觀察其言行,則吾深服之也。余一介書生,庸碌草民,未敢妄言治國平天下,而終以修身齊家為要務,而欲修身齊家者,其必好讀書。故余此生無有他好,止愛讀書。今得曾文正公讀書、作文、修身之法,余欲與諸君共享一二心得也。
“為學之道,不可輕率評譏古人。惟堂上乃可判堂下之曲直。惟仲尼乃可等百世之王。惟學問遠過古人,乃可評譏古人,而等差其高下。今人講理學者,動好評貶漢唐諸儒,而等差之。講漢學者,又好評貶宋儒而等差之。皆狂妄不知自量之習,譬如文理不通之童生,而令衡閱鄉會試卷,所定甲乙,豈有當哉?善學者于古人之書,一一虛心涵詠,而不妄加評騭,斯可哉!”(摘自曾文正公同治七年四月日記)。
“周末諸子各有極致之詣,其所以不及孔子者,此有所偏至,即彼有所獨缺。亦猶夷惠之不及孔子耳。若游心能如老莊之靜虛,治身能如墨翟之勤儉,齊民能如管商之嚴整,而又持之以不自是之心,偏者裁之,缺者補之,則諸子皆可師而不可棄也。”(摘自曾文正公咸豐十一年八月日記)。”
此二段之深意,深得吾心。今世之人,無論學者抑或平民,但凡胸有點墨,莫不聲嘶力竭,或以彰顯自學之高,或以抵毀古人而成就一己之名利者。此等人多不勝數矣。而真心實地為學者,庶乎有幾人焉?故我竊以為,為學不在聲高、亦不在自認有理,古人之學問,縱然高致,其亦必有瑕疵錯處遺留而不自知,我輩后來者,經前人研究之功而可輕識之,然不可以此而譏之也。蓋識其謬者非我,而是他人也。我輩學力,固不足以至于斯境界,可資褒貶也。夫我輩為學者,當銳志明德、克勤克謹,扎實為之,方可有所得也。而今人欲以學力彰貶古人之學問,必先學超古人,則褒之有理、貶之有據,方可免貽笑方家也。如止為成就一己名利,而舍學力、廉恥于不顧,此實有辱于學問也。吾不齒此等之人也。“凡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平時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源,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后無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積理之功也。”(摘自曾文正公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日記)。
“凡事皆有至淺至深之道,不可須臾離者,因欲名其堂曰八本堂。其目曰: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古人格言盡多,要之每事有第一義,必不可不竭力為之者。得之如探驪得珠,失之如舍根本求枝葉。古人格言雖多,亦在乎吾人之慎擇而已矣。”(摘自曾文正公咸豐十年閏三月十八日日記)。
嗟夫!曾文正公之為人也,其不良耶?其為官也不正耶?我輩后來之人,不能單以一己之見而評貶之;亦不可以政治力強加于其人之身后也。昔日,陳寅恪先生撰寫之王國維墓志銘,其有言曰:“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世,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此亦陳寅恪先生總結為學之要言也。惟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可為為學大成之前提者。我輩評介古人前輩之學術,當以尊重其人之獨立意志、自由精神為第一要務。萬不可以我一己之見強加于人,亦不可以政治力強加于人也。我輩之為學也,當以先賢為法,真心實地、扎實而學焉。萬不可無學而濫竽充數也,萬不可好高騖遠也。以有用之身,處有用之時,萬不可為逞口舌之利、達一己之私,而虛張浮夸也。夫為學也,我輩有學力高下之分、亦有天資聰愚之別,然在為學,論成就之途徑,實無絲毫之分別,皆惟有沉實勤謹而已矣。
列舉王夫子三種主要哲學著作,并簡述王夫子最主要的三點思想貢獻????
王船山(1619-1692),本名夫之,字而農,號姜齋,因其在衡陽縣石船山下著書立說數十年而終,故稱船山先生。船山于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夏歷九月一日誕生于衡陽市回雁峰王衙坪,祖籍江蘇高郵打魚村,明永樂初遷入衡陽,到他出生時已是第九代。船山的祖先系中下級軍官,至高祖才以文墨教子弟,曾祖王雍“名著楚南”,“頗為豪盛”,至祖父王惟敬時“徒四壁立”,父親王朝聘“薄田但供膻粥”。船山在三兄弟中排末,四歲伴大哥 王介之讀書,七歲讀完十三經,十四歲中秀才,二十歲就讀岳麓書院,先后結“行社”,“匡社”,以博學多識著稱。明崇跏?迥輳?642年),他赴武昌鄉試,中第五名舉人。因急風暴雨般的農民 起義阻斷了他的仕途經濟之路。農民軍領袖張獻忠過湘時邀其參加 他自傷面容以拒之。清順治五年(1648年8月),王船山懷著一腔 忠憤,毅然舉起“抗清復明”的戰旗,與好友管嗣裘、夏汝弼等人 在南岳組織起義。失敗后,他投奔肇慶,繼續追隨南明朝廷抗清,官授行人司行人之職。因彈劾大臣王化澄等弄權亂國,殘害忠良,身陷大獄,險至死地。獲救后,他又投奔桂林瞿式耜繼續抗清,不久桂林又陷。南明桂王亡命他鄉,又遭吳三桂追殺,南明滅亡。王船山為避清廷緝害,避身湘西,清廷大局已定,采取懷柔政策,王船山才帶著家小隱居衡陽縣曲蘭鎮湘西村,始筑敗葉廬,繼筑觀生居, 最后于57歲那年,在石船山下竹花園構筑湘西草堂,潛心著述,直至1692年夏歷正月三十日逝世。
王船山隱居著述40余年,以為后世提供經世致用之學為出發點,以“六經責我開生面”為宗旨,對他之前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進行了詳盡的研讀、評注和創新,寫下《黃書》、《宋論》、《讀通鑒論》、《周易內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相宗絡索》、《莊子通》、《俟解》、《噩夢》、《禮記章句》、《讀四 書大全說》、《詩廣傳》等多達四百余卷、八百萬言的煌煌巨著。船山思想就體現在這些著作之中。最早刊印船山遺著是船山次子王的康熙晚期湘西草堂刻本《船山遺書》,收入遺著十余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湘潭王氏遺經書屋刊印《船山遺書》,計18種150卷。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衡陽學署重刻《船山遺書》5種58卷。同治四年(1865 年),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在南京刊行《船山遺書》金陵刻本,計57種258卷,內容包括經、史、子、集,王氏重要著作基本納入此書,曾國藩作序。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上海太平洋書店重鉛印《船山遺書》70種358卷。1975年, 中華書局編校出版船山著作,1988年,由岳麓書社出版并列入國務院審定的古籍整理出版計劃的《船山全書》,計16冊,71種353卷,并獲湖南省委、省政府頒發的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這是目前較為完整的船山著作版本。因他晚年著書時“紙筆多假之故人門生,書成因以授之”,著作散佚不少;逝世后,遺書散佚更多。據鄧潭洲所著《王船山 傳論》介紹,王船山的《尚書考異》、《四書評解》、《錄》、 《近思錄解》、《呂覽釋》、《淮南子注》、《八代文選》、《回 唐詩選》等20多種遺著均已失傳。
王夫之是誰?
王夫之生于明萬歷四十七年九月初一(1619年10月7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1691年1月30日)。他生活的年代,正當中國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之際。這一時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動、生產力和科學水平的提高,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復雜交錯。在這樣的特殊條件下,產生了以批判宋明道學為共同傾向的早期啟蒙思潮。王夫之是這一思潮的代表之一。他出身于沒落地主知識分子家庭,從小接受了傳統文化教養。青年時代,他一方面留戀科舉仕途,另一方面關心動蕩的時局,與好友組織“行社”、“匡社”,慨然有匡時救國之志。1642年,24歲的王夫之在武昌考中舉人。 十一世祖王仲一曾從朱元璋起兵。父親王朝聘就讀于北京國子監。明末求學于岳麓書院,并師從吳道行,吳教以湖湘家學,“以朱(熹)張(栻)為宗”,與曠鵬升等訂“行社,聚首論文,相得甚歡”。崇禎十二年秋,赴武昌參加鄉試,落第。是年十月,和郭風蹮、管嗣裘、文之勇等設“匡社”,意指互相匡正。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鄉舉第五名,以《春秋》試卷列第一。十二月到南昌等候會試。當時李自成的農民軍已進入承天(今湖北鐘祥),張獻忠取黃梅。會試被迫延期,王夫之由南昌返衡陽。 清兵南下時,王夫之上書明朝湖北巡撫,力主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其二兄、叔父、父親均死于戰火,崇禎十六年張獻忠在衡州時,招賢納士,王夫之隱匿衡山,拒不受聘[1]。大順軍攻入北京時,作《悲憤詩》一百韻,吟已輒哭。[2]清軍入關后,他上書明朝湖北巡撫,力主聯合農民軍共同抵抗清軍。1647年,清軍攻陷衡陽,王夫之的二兄、叔父、父親均于倉皇逃難中蒙難。次年,他與好友管嗣裘等在衡山舉兵抗清,敗奔南明,因而結識瞿式耜、金堡、蒙正發、方以智等,后被永歷政權任為行人司行人。為彈劾權□,險遭殘害,經農民軍領袖高一功仗義營救,始得脫險。逃歸湖南,隱伏耶□山。 順治七年朝廷深陷黨爭,吳黨得勢,為營救楚黨,夫之和董云驤上疏,謂“大臣進退有禮,請權允輔臣之去,勿使再中奸毒,重辱國而灰天下之心”。永歷帝以王夫之“職非言官”而奏事,嚴詞加以指責。[3]魯可藻又奏請逮治王夫之,以致夫之“憤激咯血”。[2]幸好焦璉、馬進忠、趙印選、曹志建等上疏反對大興黨獄,由于焦璉等人握有兵柄,永歷帝只得將金堡、蒙正發、丁時魁等人除罪,改為削職遠戍。七月,王夫之前往桂林依瞿式耜。不久與襄陽鄭儀珂之女結婚。[4] 1652年,李定國率大西農民軍收復衡陽,又派人招請王夫之,他“進退縈回”,終于未去。[5]從此,隱伏湘南一帶,過了 3年流亡生活。曾變姓名扮作瑤人,寄居荒山破廟中,后移居常寧西莊源,教書為生。這10年曲折的生活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體察民情,并促成他為總結明亡教訓而篤學深思,發憤著述,寫出《周易外傳》、《老子衍》兩部哲學著作,還寫成《黃書》這部政論著作。后半生,他退隱荒僻的石船山麓,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學術研究,寫出了大量的著作。 日后王夫之多往來長樂、庫宗橋、新塘等地。順治十七年(1660年)春,舉家遷居衡陽金蘭鄉高節里,于茱萸塘(今船山鄉湘西村)筑茅屋,名“敗葉廬”。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在衡山石船山麓定居著述,筑草堂而居,人稱“湘西草堂”,“棲伏林谷,隨地托跡”,“安之若素,終日孜孜不倦,刻苦自勵,潛心著述。”,51歲時他自題堂聯“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反映出他的學風和志趣,終未剃發。康熙三年,在“敗葉廬”設館講學。又重訂《讀四書大全說》。 晚年貧病交迫,連紙筆都靠朋友周濟。吳三桂稱帝,請王船山寫《勸進表》,遭嚴辭拒絕;王夫之認為“以其入國仇也,不以私恩釋憤”。71歲時他自題墓石:“抱劉越石之孤忠”[6],“希張橫渠之正學”[7],表白他的政治抱負和學風。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初二,去世。
王船山:東方的黑格爾
【齊帆齊微課? 第61篇 2039字 ,累計115000字】
王船山是我家鄉最有名氣的人,而且也是聞名于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
在我的印象里,最先知道王船山,還是從我的大姨父那里。他家離王船山故居就幾華里,小時候我每年都會去他家拜年,幾乎每次都能聽到他講述王船山的一些故事,并從大姨父的表情中感知到,他為自己家鄉出了王船山這樣一個名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在我幼小的心靈里也就有了對王船山的印象。
在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是一個在當地很有學問的人,上語文課經常會給我們講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其中就有關于王船山的。
因為年代久遠,老師講的關于王船山的故事也大多忘記了,但有一點始終記得,那就是說王船山由于家仇國恨,與清朝政府似乎有不共戴天的仇恨,發誓不與清廷為伍。他每次外出,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他都是撐著雨傘,腳踏我們老家那時有的一種木頭鞋,表明他“頭不頂清朝的天,腳不踏清朝的地。”
王船山,本名王夫子,船山是他的別名,現湖南省衡陽縣曲蘭鎮人。1619年出生在一個貧寒但又典型的封建知識分子家庭,四歲接受啟蒙教育,七歲讀完儒家經典十三經,十四歲考中秀才,二十四歲考取舉人。崇禎十六年,他與同樣才華出眾的哥哥躊躇滿志地赴京會試,滿心指望能夠金榜題名、蟾宮折桂,誰料京城正遭闖王與清軍的雙重夾擊,形勢緊張,會試已經改期,兄弟二人只得悵然回湘。
順治初年,投靠永歷帝朱由榔,參加反清斗爭。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拒絕為吳三桂撰寫勸進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病逝于湘西草堂,安葬在現在的衡陽縣曲蘭鎮船山村老屋組大羅山脈的虎形山上。
王船山作為明末清初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唐甄并稱“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其思想對近代中國影響深遠,也被譽為“東方的黑格爾”。
王船山世受大明皇恩,書香門第,從小就開始接受嚴格的封建正統教育,王氏一家是衡陽府著名的“儒者”,歷來把個人名節看得十分重要,這也是王氏一門的祖傳家風。
作為中國傳統思想集大成者的王船山,年輕時的他,和同時代的學子們一樣,孜孜不倦地讀書,是為了明禮。中國古代人講“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這是優良的家世、家學、家風,培育出了一代偉人王船山,成就了他以后高尚的人格和不朽的名山事業。
在忠孝教育的熏陶下,王船山升華出的道德人格,對天我們今天的道德自律與他律,對于當代樹立中國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王船山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歷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他在哲學、史學、文學等領域都有卓越貢獻,特別是在哲學方面,繼承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張載的理論傳統,對佛教神學和宋、明以來的程灝、朱熹、陸九淵、王陽明學派進行了總的批判。
他的理論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樹一幟,曾有學者撰文稱贊他的哲學成就可與西方的黑格爾相提并論,關山遠2019年1月曾在半月談網發文稱王船山是東方的黑格爾。
有專家曾撰文說,如果用成功學的思維來衡量,王船山無疑是一個失敗者,他一生顛沛流離,潦倒困苦,窮到甚至要拿別多 用過的賬本來寫自己的東西。但也正是這些寫在舊賬本上的文字,至今仍閃耀在人類的頭頂。所以如果說王船山是個失敗者,那么,他也是一個偉大的失敗者。
王船山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國內外有不少專門研究王船山的專家、學者和研究機構。2019年10月,這紀念王船山先生誕辰400周年,在湖南衡陽開幕的王船山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了來自中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王船山思想文化研究專家學者與會,著名作家王蒙出席會議并作主題演講,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等進行了宣傳報道。
期間,《人民日報》曾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黃星清的長篇文章《王船山助燃了民族復興的思想火炬—紀念愛國主義思想巨匠王船山》。
在王船山先生誕辰400周年之際,中央電視臺在著名欄目“百家講壇”開設“天地大儒王船山”特別節目,國內知名王船山思想文化方面研究的專家學者講述了船山思想和船山精神,讓船山思想和精神發揚光大。
我在縣城工作期間,因工作關系,認識一位祖輩多代人保存并收藏王船山部分手稿的農民莫爾雅。
莫先生讀書并不多,是一位很普通的農民,但他對王船山特別有感情。他不但冒著巨大的風險收藏保管好祖輩遺留下來的王船山手稿,而且長期研究王船山的思想,曾撰寫過王船山有關計劃生育方面的學術論文發表,并被吸收為王船山研究會的會員。
當時已經60多歲的莫先生,還在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支助下,在縣城創辦了船山學校,弘揚船山文化和船山精神。為此我曾寫過他的報道在有關報紙上發表。
也正是在莫爾雅先生這種精神的影響下,我對王船山其人和思想、著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關注。
位于曲蘭鎮湘西村的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為湘南民居建筑風格,建筑面積240平方米。先后于1981年、1990年和2002年三次整修。王船山生許多重要著作都是在此完成的。主要景點有湘西草堂、石船山、竹花園、船山墓廬等。如今已成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特色旅游名村、三星級鄉村旅游區。
王夫之是哪個時期的人物?
是明末清初的哦,是一位注明的思想批判家。
王夫之,又稱王船山,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與黃宗羲、顧炎武并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書立說,故世稱其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豐,其中以《讀通鑒論》、《宋論》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國藩極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遺書》,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廣為流傳。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澤東、譚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張經世致用的思想,堅決反對程朱理學,自謂:“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
出生地: 湖南衡陽
出生日期: 1619年10月7日
逝世日期: 1692年
職業: 思想家,哲學家
主要成就: 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
代表作品: 《讀通鑒論》、《宋論》、《尚書引義》、《讀四大全說》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